Workflow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中山公用(000685) - 中山公用事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2025年9月19日)
2025-09-21 07:36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1.21亿元 [3] - 归母净利润7.19亿元,同比增长29.55% [3] - 扣非归母净利润7.14亿元,同比增长36.05% [3] - 总资产356.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02% [3] - 资产负债率49.22% [3] 主营业务表现 - 环保水务营收7.86亿元,同比增长13.82%,占主导地位 [3][4] - 固废处理营收3.99亿元,同比增长14.89% [3][4] - 垃圾焚烧处理量66.31万吨,发电量2.91亿千瓦时 [3] - 吨发电量503.60千瓦时,运营效率提升 [4] 新能源布局 - 光伏装机合同容量约300MW [3] - 建成光储充电站超80个 [3] - 产业基金实缴出资15亿元,投资总额12.08亿元 [5] - 累计投资27个优质项目,覆盖VC到PE阶段 [5] 战略投资方向 - 重点投资AI与芯片(沐曦、长鑫存储) [5] - 布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奇瑞) [5] - 投资军工(腾盾科创)和自适应机器人(非夕科技) [5] - 沐曦集成电路科创板IPO已获受理 [5] 未来增长点 - 水务板块深化"供水一盘棋"整合,拓展工业污水处理 [5] - 固废板块完善全产业链布局,拓展工业固废处理 [6] - 创新新能源业务模式,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 [6] - 布局虚拟电厂运营平台,建设零碳产业园 [6]
中机认检:公司重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机遇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03 10:13
公司战略方向 - 公司重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机遇 [1] - 公司将依托在汽车工程机械、特种设备等领域积累的检验检测经验 [1] - 公司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持续关注工业母机领域发展机遇 [1] 业务发展计划 - 公司积极推进新能源整车测试母机系统建设 [1] - 未来如有相关进展将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1]
【IPO一线】上交所:终止对福建德尔主板IPO审核
巨潮资讯· 2025-08-28 07:42
公司上市动态 - 上交所终止福建德尔科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沪市主板上市审核 [1] - 公司及保荐人申万宏源证券主动申请撤回上市申请文件 [1] - 上市申请于2023年6月30日获受理 [1]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主要从事氟化工基础材料、新能源锂电材料、特种气体和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等多系列含氟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公司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1] - 业务聚焦含氟电子特种气体、含氟锂电新能源材料和含氟湿电子化学品等高端氟化工产品 [3] 公司战略布局 - 以无水氟化氢为起点向氟化工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4] - 重点发展含氟特种气体、半导体湿电子化学品、新能源锂电材料、特高压重大电力装备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方向 [4] - 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并开发进口替代产品 [4] - 实现氟化工与电子专用材料两大产业协同发展 [4] 行业地位与特征 - 氟化工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被誉为"黄金产业" [2] - 行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高速成长性特点 [2] - 中国氟化工总产能超过1000万吨,总产量超过700万吨,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 [2] - 中国氟化工产能和产量占全球60%以上,企业数量约1000余家 [2] 产业链结构 - 氟化工产业链以萤石矿为源头,以氟化氢为基础原料 [3] - 产品加工深度与技术门槛正相关,附加值随加工深度增加而提升 [3] - 含氟电子特气、锂电材料和湿电子化学品属于产业链高端高附加值环节 [3]
长鹰硬科转战北交所:业绩增收不增利,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募资合理性遭质疑
证券之星· 2025-08-05 05:53
公司IPO与募资计划 - 昆山长鹰硬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交所IPO获受理 拟募集资金3.59亿元 用于年产1800吨高端硬质合金制品项目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1] - 公司曾冲击主板IPO但因未达新上市规则财务指标要求撤回申请[1]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分别为8.22亿元 8.81亿元 9.72亿元[2] - 同期净利润持续下滑 分别为8405.18万元 7418.04万元 6359.72万元[2] - 扣非净利润同步下降 分别为8150.58万元 6811.32万元 5872.35万元[2] - 毛利率连续下降 从22.96%降至22.07%再至19.55%[2] 原材料成本与供应链风险 - 主营业务成本中直接材料占比高达77.10% 76.77% 76.10%[3] - 前五大原材料供应商采购占比升至74.12% 存在向竞争对手采购情形[3] - 碳化钨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成本上升 但产品售价涨幅低于成本涨幅[3] 研发与销售投入对比 - 研发费用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22-2024年分别为4.07% 4.10% 4.20%[4][5] - 同期销售费用率持续增长且远超同行 分别为2.66% 3.19% 3.58%[6] - 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平均值为4.11% 4.46% 4.72% 销售费用率平均值为1.82% 2.55% 2.57%[5][6][7] 现金流与应收账款状况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大幅波动 分别为3419.45万元 4150.16万元 2304.71万元[8] - 销售商品收款占营业收入比例下降 从90.42%降至82.05%再至85.52%[8] - 应收账款余额持续上升 占营业收入比例从21.04%增至26.26%再至29.38%[9] - 已背书未到期承兑汇票形成其他流动负债 余额分别为5136.39万元 5951.80万元 5113.26万元[8] 产能扩张与项目质疑 - 主要募投项目"年产1800吨高端硬质合金制品"2022年完成环评但迟迟未动工[9] - 2024年末在建工程较2023年末激增3705.63万元 主要来自常熟长康硬质新材产业园建设项目[10] - 监管要求说明新增产能消化措施 投资回报测算依据及在建工程资金流向[9][10]
★银行保险资金加力进入股权投资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7-03 01:56
政策支持 - 国务院鼓励保险资金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创业投资和对未上市科技企业的重大股权投资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支持符合条件的全国性商业银行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并即将批复1家 [1] - 政策层面今年以来第三次支持银行、保险资金加大力度进入股权投资市场 [1]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扩大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范围至试点城市所在省份 [1] - 允许保险公司对单只创业投资基金的最高投资占比从20%提升至30% [2] - 保险资金可依法合规投资AIC发行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债券或参股AIC [2] 银行资金动态 - 银行AIC股权投资试点由上海扩大至北京等18个城市并实现全覆盖 签约金额超过3500亿元 [1] - 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一季度出资4笔 建信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出资2笔 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出资5笔 [1] - 商业银行需培育股权文化 积极与市场磨合 [3] - 建议鼓励AIC与母行进行投贷联动 为科技创新项目提供更全面的资金支持 [3] 保险资金动态 - 一季度险资作为有限合伙人(LP)共计出资143.22亿元 涉及多家投资机构 [2] - 阳光人寿保险公司出资45亿元至中信资本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2] - 保险资金投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风险因子从0.41调整为0.4 [3] - 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基金穿透后底层资产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的适用0.4风险因子 [3] - 保险机构投资于股权投资基金和母基金的风险因子较高(股权投资基金0.451 母基金0.492) [3] 行业挑战 - AIC直投风险权重达400% 母行并表后风险权重高达1250% 资本消耗大 [3] - 商业银行人才、文化等仍不利于开展股权投资业务 [3] - 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投资基金或项目仍受风险管理问题困扰 [3]
一周之内,四支科创债基金官宣 | 融中募资周报
搜狐财经· 2025-06-21 02:48
生物医药基金设立 - 中信建投资本与长春高新等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长春星河生物医药基金 规模未披露 已完成备案[2] - 该基金是中信集团与吉林省深化合作的重要一环 旨在助力吉林省医药产业发展[2] - 中信建投资本希望通过首只基金与吉林省主要基金投资人建立坚实合作关系[2] 工业软件专项基金 - 南京江北新区签约总规模10亿元工业软件专项基金 为江苏省首只工业软件产业基金[3] - 蜂巢互联与新区成立首支3亿规模工业软件产业投资基金 已吸引云泊软件等企业入驻[3] - 蜂巢互联将在新区建设第二总部基地 面向轨道交通等优势行业开展核心工业软件研发[4] 科技创新债券发行 - 中科创星发行4亿元5+5年期科创债 票面利率2.1% 认购倍数3.58倍 投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4] - 东方富海发行首期4亿元10年期科创债 票面利率1.85% 认购倍数6.3倍 采用"央地双保险"增信机制[6] - 君联资本发行3亿元5年期科创债 票面利率2.05%[7] - 毅达资本发行1.5亿元3+2年期科创债 票面利率2.33% 为首次债券市场直接融资[7] 医药创新投资 - 幂方健康基金完成新一支美元VC基金募集 专注生物医药前沿领域[8] - 中国创新药企2024年BD交易总金额达635亿美元(同比增长22.59%) 重磅交易24项总金额430亿美元[8] - 港股2025年5月IPO募资558亿港元 创2021年3月以来新高 恒生科技指数涨幅14.9%[8] 产业母基金设立 - 郑州经开赋豫战新创投母基金完成备案 总规模50亿元 首期5亿元 重点投资新能源等领域[9] - 基金采取"直投+设立子基金"方式 期限10年(7+3)[9] 人工智能产业园 - 雄安人工智能产业园开园 依托100亿产业引导基金和100亿科技创新基金[10] - 园区聚焦AI+交通等五大方向 已吸引洞见科技等企业入驻[11] - 雄安人工智能研究院由清华大学院士领衔 建设"1+6"公共研发平台[11] 科技金融政策 - 武汉出台科技金融发展方案 优化政府投资基金考核机制[12] - 允许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分别出现最高80%、60%亏损 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