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
icon
搜索文档
医疗器械 ETF(562600)收涨1.25%,持仓股济民健康、振德医疗强势涨停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08:40
医疗器械ETF市场表现 - 医疗器械ETF(562600)9月11日低开高走收涨1.25% [1] - 持仓股热景生物领涨11.40% 济民健康与振德医疗10%涨停 [1] - 昨日净流入资金289万元 [1] 政策支持与行业动向 - 国家药监局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1] - 2024年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52个 累计达367个 [1] - 鼓励全球高水平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首发 [1] - 高层明确"反内卷"与"集采优化不再唯低价论"原则 [1] 投资逻辑与布局方向 - 中信证券认为产业政策拐点信号明确 板块估值和业绩有望修复 [1] - 建议从国内集采优化受益+出口持续突破维度布局 [1] 医疗器械ETF产品特征 - 追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 选取100支覆盖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等领域上市公司 [2] - 指数中医疗器械行业占比89.34% 集中度突出 [2] - 前十大持仓股迈瑞医疗与联影医疗合计占比22.3%(2025年一季报) [2]
医疗器械ETF(562600)反弹回暖收涨1.57%,医疗设备下半年有望拐点向上
搜狐财经· 2025-09-01 08:17
医疗器械板块表现 - 9月1日医疗器械ETF(562600)上涨1.57% [1] - 持仓股济民健康上涨9.98% 华兰股份上涨9.55% [1] - 近5日资金净流入3017万元 近10日净流入7642万元 [1] 政策与行业动态 - 国家药监局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1] - 2024年已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52个 累计批准创新产品达367个 [1] 行业前景分析 - 2025年上半年医疗耗材需求与患者诊疗需求直接相关 收入端稳步增长且毛利率平稳 [1] - 国内医疗设备招标需求呈现恢复趋势 下半年业绩有望修复 [1] - 行业调整期进入尾声 下半年预计拐点向上 [1] 医疗器械ETF产品特征 - 追踪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 选取100只覆盖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疗信息化等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 [2] - 指数成分中医疗器械行业占比89.34% 集中度突出 [2]
中国首款光子计数能谱CT获批;礼来披露口服药新进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7 00:28
政策动向 - 国家药监局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 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 [2] - 今年已批准创新产品52个 截至目前累计批准创新产品367个 [2] - 鼓励高水平的全球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首发 以更多高质量的产品造福全球公众健康 [2] 药械审批 - 联影医疗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光子计数能谱CT获批上市 成为全球首家成功实现光子计数能谱CT商业化的中国企业 [4] - 中国生物十四项中枢神经感染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 是国内企业获得的第一张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辅助诊断的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5] - 该试剂盒可检测脑脊液样本中14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体核酸 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辅助诊断 [5] 财报披露 - 三友医疗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 同比增长17.77% 归母净利润3660.08万元 同比增长2083.64% [7] - 君实生物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1.68亿元 同比增长48.6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4.13亿元 上年同期净亏损6.45亿元 [8] - 公司持续推进在研产品管线 未来将维持研发投入 [8] 资本市场 - 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与Sitala签订许可协议 授予Sitala于除中国外的全球范围及领域开发、生产及商业化FXS6837及含有该活性成分的产品的权利 [10] - 复星医药产业可以零对价获得价值500万美元的Sitala的股份 [10] - 艾伯维将收购Gilgamesh Pharmaceuticals公司用于治疗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在研候选药物bretisilocin [11] - 南新制药拟以现金不超过4.8亿元收购未来医药持有的标的资产组 包括已上市标的品种和在研标的品种以及相关研发和生产技术资料、商标、专利、客户资料等 [12] 行业大事 - 礼来口服GLP-1RA orforglipron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的3期临床研究成功 在72周时orforglipron 36mg组平均体重下降达10.5%(10.4 kg) 而安慰剂组为2.2%(2.3 kg) [14] - 礼来已具备向全球监管机构递交orforglipron上市申请所需的全部临床数据 [14] - 中国团队将基因编辑猪肺成功移植人体 为世界首例 该成果有望帮助缓解肺移植供体短缺的难题 [15][16] - 汇宇制药全资子公司拟与同源康签署全国总代理协议 里程碑首付款为15000万元人民币 TY-9591产品是由同源康自主研发的可口服、不可逆的第三代EGFR抑制剂 [17] 舆情预警 - 东诚药业副总经理吴晓明因工作调整辞职 辞职后仍担任控股子公司烟台蓝纳成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 [19] - 吴晓明的辞职不会对公司相关工作及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19]
国家药监局:今年以来已批准医疗器械创新产品52个
中国证券报· 2025-08-27 00:28
国家药监局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 - 国家药监局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 [1] - 今年以来已批准创新产品52个,截至目前累计批准创新产品367个 [1] - 鼓励高水平的全球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首发,以更多高质量的产品造福全球公众健康 [1] 东软医疗光子计数CT获批 - 国家药监局批准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创新产品注册申请 [1] - 产品由扫描架、高压发生器、X射线管组件、光子计数探测器等组成,主要用于常规CT检查,支持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能谱检查 [1] - 采用光子计数探测器替代传统积分型探测器,通过对探测器材料施加高偏置电压,促使电流载体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脉冲,产生测量数据 [1] 光子计数CT技术突破 - 光子计数CT作为近十年来CT成像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极大改进了传统CT的成像方式 [1] - 在临床上已呈现出显著应用价值 [1] 联影医疗同类产品获批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光子计数CT也已获批 [2] - 国家药监局将继续落实有关支持举措,促进更多更好产品上市 [2]
国家药监局表示:今年以来已批准医疗器械创新产品52个
中国证券报· 2025-08-27 00:14
政策支持与监管动态 - 国家药监局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 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 [1] - 国家药监局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鼓励全球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首发 [1] - 国家药监局将继续落实支持举措 促进更多更好产品上市 [2] 创新产品批准情况 - 今年以来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52个 累计批准创新产品总数达367个 [1] - 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的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获创新产品注册批准 该设备由扫描架、高压发生器、光子计数探测器等组成 主要用于常规CT检查并支持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能谱检查 [1] - 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光子计数CT产品同样已获批 [2] 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 - 光子计数CT采用光子计数探测器替代传统积分型探测器 通过对探测器材料施加高偏置电压促使电流载体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脉冲产生测量数据 [1] - 光子计数CT作为近十年来CT成像领域重大技术突破 极大改进了传统CT成像方式 在临床上呈现出显著应用价值 [1]
中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国际会议在苏州开幕
苏州日报· 2025-08-26 23:05
行业政策支持 - 国家药监局聚焦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医疗器械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 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 [1] - 国家药监局今年已批准创新产品52个 截至目前累计批准创新产品367个 [1] - 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药品医疗器械监管改革促进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鼓励高水平的全球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首发 [1] 区域产业发展 - 江苏省携手各方探索医疗器械创新与监管的新路径、新模式 推动医疗器械产业向更高能级迈进 [1] - 江苏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围绕企业创新药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等方面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1] - 江苏省欢迎全球医药企业投资深耕 共同打造全球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创新高地、质量高地、开放高地 [1] 行业参与主体 - 国内外医疗器械监管机构、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学术机构、企业代表参与会议 [2] - 江苏省及苏州市各级政府代表出席会议 包括副省长、市委书记、副市长等 [1][2]
我国年内已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52个,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盘中再获千万资金增仓
搜狐财经· 2025-08-26 05:35
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医疗器械指数ETF(159898)8月26日午后小幅回调0.32%,但盘中再获资金增仓千万,资金左侧埋伏趋势持续[1] - 该ETF当日最高价0.619,最低价0.611,振幅1.30%,均价0.614,总额1304.28万,换手率3.17%[3] - 近5日净流入资金4868万元,净流率13.68%,近10日净流入11618万元,净流率41.66%,近20日净流入16300万元,净流率72.56%[3] 政策支持与创新进展 - 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今年已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52个,累计批准总数达367个[1] - 国家药监局出台十条举措,重点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1] - 政策鼓励高水平全球医疗器械产品在中国首发,以高质量产品造福全球公众健康[1] 行业发展趋势 - AI浪潮催化下,行业有望通过企业技术平台化、AI诊疗拓展、消费医疗延伸突破实现多维发展[1] - 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更高层次发展阶段,看好高质量发展及长期投资机遇[1] - 具备自主创新能力与出海能力的研发平台化厂家被看好,AI医疗领域有望持续扩容[2] 细分领域机会 - 全民健康意识增强和消费刺激政策背景下,建议关注受益于集采和国产替代的眼科器械创新型企业及家用器械企业[2] - 集采影响逐步消化,骨科耗材、电生理行业的国产份额逐步提升[2] - DeepSeek等大模型助力医疗效率提升与资源优化[2]
我国今年已批准创新医疗器械52个
新浪财经· 2025-08-26 03:44
创新医疗器械审批进展 - 2024年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52个 [1] - 历史累计批准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总数达367个 [1] 政策支持重点领域 - 国家药监局出台十条举措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等新质生产力关键领域 [1] - 政策全力支持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创新并鼓励全球高端产品在中国首发 [1] 行业发展目标 - 通过高质量医疗器械产品提升全球公众健康水平 [1]
曙光初现,医疗器械板块会成为下一个创新药板块吗?
市值风云· 2025-07-16 10:05
医药板块复苏趋势 - 医药板块在连续3年深度调整后迎来明显复苏,创新药板块上半年率先发力,呈现"业绩+估值"戴维斯双击 [3] - 医疗器械板块成为下半年潜在复苏方向,上涨新动能正在涌现 [3] 医疗器械行业政策拐点 - 国家药监局2025年7月发布公告,明确将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列为重点发展领域 [4] - 政策核心包括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简化AI医疗器械变更注册要求、探索脑机接口监管路径等十大支持举措 [4] - 深圳等地同步出台配套政策,构建"创新-审批-上市-出海"全链条支持体系 [5][6] 国产医疗器械进口替代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从2001年179亿元增至2022年1.3万亿元,21年增长72倍,CAGR超20%,2025年预计突破1.4万亿元 [9] - 国产设备采购导向政策形成制度性保障,县级医院国产化率目标为2025年70%、2030年95% [9] - 欧盟限制中国医疗器械招标后,财政部规定4500万元以上采购项目中欧盟组件占比不得超过50%,涉及MRI、CT等高端设备 [10] - 2023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1010.39亿元,占进口总额42.97%,其中高端设备占比45% [10] 医疗器械ETF配置策略 - 规模超1亿元的医疗器械相关ETF共11只,医疗ETF(512170 SH)以261.3亿元规模领先 [12][13] - 港股医疗ETF表现突出,恒生医疗保健指数近一年涨幅72.2%,显著高于A股中证医疗指数的14.6% [14][15] - 中证医疗指数权重集中于医疗设备(29.7%)、医疗研发外包(21.7%)和医疗耗材(14.5%) [17] - 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更纯正,医疗设备、耗材和体外诊断合计占比90% [19][23]
政策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企业、患者和产业将迎来这些利好
央视新闻· 2025-07-11 08:01
政策支持方向 - 国家药监局发布十条举措重点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高端医疗器械领域[2] - 政策聚焦脑机接口技术医疗器械、腹腔内窥镜手术系统、多病种大模型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代表性产品[2] - 目标是抢占国际制高点,推动"中国造、全球新"医疗器械早日上市[2]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3年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突破8000亿元[2] - 近10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近5年达18%[2] - 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3] 创新政策亮点 - 国内首创将审评重心前移至研发阶段,简化人工智能产品变更注册要求[4] - 对国际前沿技术产品加强前置服务和指导[4] - 实施"创新特别审查"程序,明确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注册指导政策[4] - 检查关口前移,采用分阶段检查模式配合企业研发进度[4] - 加快办理上市后变更注册,适应产品快速迭代需求[5] 标准化与国际合作 - 首次明确医用机器人分类指导原则和命名规范[7] - 加快制定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行业标准[7] - 筹建医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组织[7] - 推动全球监管协调,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监管规则制定[7] - 加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推广中国监管模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