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效
icon
搜索文档
数次股权激励因业绩等原因未完全“落实” 炬光科技最新股权激励的“人效”目标是什么玩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1 15:09
股权激励方案 - 炬光科技推出2025年股权激励方案 授予限制性股票360万股 占总股本4.01% [2] - 激励对象涵盖94名员工 占员工总数908人的10.35% 包含实际控制人刘兴胜及其一致行动人 [2] - 首次授予价格定为不低于120.80元/股 较当前股价144.96元/股存在轻微折价 [2] 业绩考核指标 - 采用"人效"作为核心考核指标 2025-2027年目标值分别为82万元/人、93万元/人、109万元/人 [1][2] - 同步设置销售和管理费用率考核目标 2025-2027年目标值分别为22%、19%、16% [2] - 人效计算公式为营业收入除以期初与期末在职员工数量平均值 [1][3] 方案设计特点 - 考核指标聚焦人力效能提升和费用率控制 区别于常规营收净利润考核 [3] - 包含28名外籍员工 覆盖新加坡、德国、马来西亚等多国籍 [2] - 方案设计在A股市场较为罕见 被业内评价为"高度人效考核导向"和"近乎全员持股" [3] 历史激励方案执行情况 - 2023年激励计划要求2023-2025年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15亿元、1.32亿元、1.5亿元 [4] - 2024年激励计划要求营收增长率较2023年基数分别不低于50%、110%、180% [4] - 因2024年净利润亏损1.75亿元 扣非净利润亏损1.82亿元 导致业绩考核未达标 [4] - 已作废2024年激励计划共计112.5万股限制性股票 [5] 战略背景 - 2024年完成两次战略性海外并购 管理重心转向提升人力效能和降低费用率 [3] - 公司期望通过管理举措实现运营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3]
酒店牛马,病床只是临时工位
虎嗅· 2025-09-08 00:01
核心观点 - 酒店行业存在系统性人力压榨问题 员工在病假期间仍被要求高强度工作 反映行业人效管理失衡和职场边界感缺失 [20][22][38] - 行业超负荷运转模式导致人才流失加剧 一线员工心理压力饱和 有经验员工萌生退意 [41][42][43] - 需从组织制度 员工意识和行业层面进行系统性改革 重估人力价值 避免内卷恶化 [45][48][55] 行业人力状况 - 酒店行业存在人员超编但工作分配不均现象 工作集中在"能干 懂行 习惯加班"的员工身上 [33] - 一线员工普遍无加班费 无排班记录 年假作废 病假期间仍需处理工作 [26][27] - 行业人效提升策略偏向压榨 将多人工作压给一人 全职岗改为多岗合一 [30] 工作强度与边界 - 员工病假期间仍被要求完成日常工作 包括处理数据表 更新销量 响应群消息等 [14][17][24] - 工作通讯工具(企微/微信)持续响应当日工作时段延长至凌晨十二点 [16] - 员工被迫提前出院以应对工作压力 住院期间实际工作强度与正常上班无差异 [19][18] 组织管理问题 - 酒店KPI管理体系无视员工健康状况 病床上仍需完成绩效指标 [20] - 缺乏临时替岗机制 工作连续性完全依赖个体员工 即使其在病假期间 [48] - 管理制度默认病假期间工作响应为义务 员工怕被贴"不配合"标签而被迫服从 [35][51] 行业影响与趋势 - 五星酒店面临前台等岗位招聘困难 月工资不抵客人一晚房费 [42] - 有10年资历的员工考虑离职 行业经验流失加剧 [41] - 超负荷运转模式已至尽头 需系统性重估人力支出价值 [43][55] 改革方向 - 组织需建立轮岗/补位机制 替代依赖个体牛马的现状 [48] - 员工需尝试明确工作边界 如病假期间拒绝处理业务 [53] - 行业需停止人力压榨式内卷 真正将人效提升与员工福祉结合 [45][55]
为什么越用软件“管理”员工,效率反而越低?
虎嗅· 2025-08-30 11:43
核心观点 - 企业采购办公软件需明确区分"事效"与"人效"目标 否则易陷入工具应用失效困境 [1][4][23] - 当前办公软件市场存在功能同质化与价值定位模糊问题 导致产品偏离企业实际需求 [4][6][9] - AI在办公软件中的核心价值应定位为人类能力延伸与协作 而非简单替代人力 [17][19][20] 概念定义差异 - 事效(Process Efficiency)侧重流程管控与标准化 体现为降本、可控、合规目标 典型工具包括OA、ERP、财务软件 [2] - 人效(Human Efficacy)侧重赋能与创新 体现为决策质量提升与创造力激发 典型工具包括协同文档、知识库、AI助手 [3] 市场现状问题 - 主流厂商追求"平台化"生态 导致产品功能臃肿且核心价值模糊 [6][7][8] - 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产品多聚焦"文档+会议+审批"矩阵 缺乏差异化创新 [9] - 商业逻辑偏向管控功能开发 数据看板、工时统计等量化工具过度强化 抑制创新赋能工具发展 [9] 企业认知偏差 - 管理者惯用事效指标衡量人效工具价值 导致采购错配与应用失效 [10] - 生产型企业与互联网公司需求本质不同 但跟风采购全能平台现象普遍 [10] - 人效提升价值难以通过传统KPI量化 企业存在衡量能力缺失问题 [10] 工具应用异化 - 精细化管理工具导致员工行为扭曲 优先完成可量化任务 战略性工作被忽视 [12][14] - 监控功能过度强化引发信任危机 员工疲于填表汇报 创新意愿受压制 [12][16] - 数字化管理实质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延续 在创造性工作中存在根本性失效 [15] AI价值定位 - AI应作为人类能力延伸器 弥补精力与记忆力短板 实现专家能力平民化 [19] - AI应作为决策协作者 推演行动路径与后果 人类保留最终决策权 [19] - AI应作为创造催化剂 通过生成可能性打破思维定式 而非直接替代创造者 [20] 企业真实需求 - 企业关注投资回报率与业务风险 而非厂商功能噱头 [21][22] - 事效工具需真实简化流程 人效工具需真实激发创新 数据安全互通为关键考量 [22] - 解决方案需回归核心价值打磨 而非追求全能平台 [23][24]
别再只盯着开店数!母婴行业的下一个战场,是 “人效”!
搜狐财经· 2025-08-02 12:19
行业背景与核心观点 - 母婴行业从"拼规模"时代转向效率竞争时代,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出生人口连续下滑、年轻家庭消费更理性、线上线下竞争加剧 [1] - 人效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指标,是复合能力而非单纯的人均销售额,包括后台高效、前端延展单人价值、全域业务协同 [1] - 母婴行业是典型的慢周转业态,核心品类如奶粉、纸尿裤、营养品有固定复购节奏 [3] 后台效率优化 - 管理团队精简:总部人员规模合理但能覆盖全省或跨区域业务 [5] - 岗位复合化:传统职能人员同时承担数据分析、终端指导等任务 [5] - 数字化深度应用:库存管理、补货建议、销量预警、会员数据分析由系统完成 [6] - 高效后台可作为"赋能中心",数字化能力越强越能支持终端人效提升 [6][8] 前端运营特点 - 母婴门店人效被误解为"低",实则是慢周转品类的正常结构 [8] - 品类属性决定周转节奏:半强刚需品类消费节奏稳定但单次购买量有限 [8] - 服务价值叠加时间成本:导购需提供专业咨询和陪伴式服务,长期提升会员忠诚与复购 [8] - 全渠道初期存在人力重复投入,一体化运营成熟后可创造更多渠道价值 [8] 人效提升路径 组织重构 - 后台精简化:数据系统替代多层管理,核心人员覆盖更多门店 [10] - 门店弹性化:兼职、轮班、淡旺季人员动态调整减少固定成本 [11] - 岗位复合化:导购承担会员运营、社群服务或直播助理角色 [12] 全域数字化 - 会员与交易系统打通,导购可同时管理到店客流、社群会员和线上订单 [14] - 库存与补货智能化提高前后台协同效率 [15] - 多触点融合避免人力重复投入 [16] - 数字化可让导购服务顾客数量从100名拓展至300-500名 [17] 品类策略升级 - 高频刚需品类带动客流(纸尿裤、奶粉、辅食) [18] - 高毛利功能品类拉高客单(儿童营养品、家庭健康产品) [19] - 服务性项目形成黏性(产康、推拿、游泳等) [19] 未来竞争方向 - 人效竞争是耐力赛而非短跑冲刺 [22] - 未来赢家需在组织更轻、数字化更深、品类更高价值三条主线上完成升级 [22] - 管理人效与运营人效形成正向循环,将慢周转转化为可持续的人效复利 [22]
业务部门需要的职能BP,长什么样?
36氪· 2025-07-29 03:30
业务伙伴(BP)的挑战与机遇 - 职能部门向一线派出BP是解决官僚化问题的大势所趋 但业务部门天然抵制BP介入 将其视为"特派员"动蛋糕的角色[1] - BP面临"无解难题":老板要求与业务部门需求完全冲突 只有在危机压顶时才能获得协作机会[1] - 业务部门负责人普遍具有功利思维 任期有限且KPI压力大 不愿主动接纳BP[5] 危机驱动的协作层次 - **经营危机**:业务部门成为无退路的经营单元时 需HRBP/财务BP入驻 需通过组织变革将对赌机制嵌入薪酬结构(如赌成翻3-5倍 赌不成罚没)[2] - **管理危机**:业绩闭环无望或效率低下突破底线时 BP需解决组织架构问题或财务冗余问题[2][3] - **人力危机**:团队矛盾突出需明确规则 或应急事件需"人肉盾牌"时 BP被推为矛盾裁决者[3][4] BP价值提升的核心能力 - **懂生意**:需理解商业模式和战略 如一体化/多元化等概念 而非仅提供"充足人才"的泛泛战略[8] - **懂业务**:能重构流程和组织 用专业框架分析业务流程 而非被动执行老板结构调整思路[9] - **懂人效**:在有限编制和人工成本下优化排兵布阵 根据商业环境变化动态调整人力筹码[10] - **懂激励**:联合财务BP科学设置经营指标权重(如营收/利润7:3的扩张型打法) 客观评估绩效与能力[11] - **懂赋能**:萃取业务方法论并推广 避免最佳实践无法复制的困境 帮助业务单元从草莽走向成熟[12] BP与业务的互动路径 - 初始阶段必然"相杀" 需通过专业技能储备逐步释放影响力 从解决人力危机过渡到经营危机[13] - 最终目标是成为业务负责人亲密战友 共同打造创业团队 职能BP是组织转型的关键胜负手[13]
下一个10年,组织更重要的是设计力
36氪· 2025-05-22 00:15
核心观点 - 企业当前和未来的关键指标是人效,其核心在于增效而非单纯降本 [1] - 人效的计算应以脑力劳动者而非全体员工作为分母,因其对效益产生直接影响 [1][2] - 企业需从执行力转向设计力,通过制定四大标准(业务/组织/岗位/人才培养)提升组织能力 [16][19] - 需警惕脑力劳动者体力化现象,避免中层管理者陷入事务性工作而忽视战略设计 [21][24] - 脑力劳动者需具备科学方法论和哲学认知两大核心能力,遵循RSVP工作原则 [26][29] 脑力劳动者定义与价值 - 分为体力劳动者(按标准执行获取计时/计件报酬)和脑力劳动者(通过思考创新创造增量价值)[3][8] - 典型脑力劳动者包括创始人、管理层及专业岗位(销售/技术/HR等),但部分岗位存在定义模糊性(如程序化工作的程序员)[5] - 脑力随时间增值(如老专家),体力随年龄递减,二者可能共存于同一劳动者 [9][11] - 脑力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具有杠杆效应,其协作效率决定体力劳动者的产出效能 [31] 企业标准体系建设 - 当前管理困境源于沿用陈旧标准应对新规则/技术/竞争环境 [14] - 需建立"4D融合"发展模式:业务发展(BD)为核心,人才发展(TD)为载体,组织发展(OD)和学习发展(LD)为协同 [16] - 业务逻辑设计需贯穿所有部门,明确价值创造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6][17] - 标准制定需管理者共同参与,覆盖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岗位职责及人才培养体系 [19] 组织效能提升路径 - 中层管理者应承担"脊柱"功能,衔接高层战略与基层执行,避免组织错位 [24] - 设计力三原则:问题归因内部化、问题导向未来化、问题描述客观化 [21][22] - 绩效改进需结构化思维:准确定义问题→分析差距→制定策略→结果达成 [28] - RSVP工作法:结果导向→系统思考→价值创造→伙伴关系 [29] 行业管理趋势 - 传统管理理论侧重体力劳动者效率,信息化时代需重构脑力劳动者管理模式 [32] - 优秀组织通过系统设计实现增长,需明确关键部门/岗位的连续性动作及价值测量方式 [17][18] - 行业变革期需更多参与者投入设计工作,类似改革开放中的先锋角色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