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省领导部署推进涟沭结合部片区整体帮促和沭阳县“五方挂钩”工作
新华日报· 2025-09-11 22:14
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肯定近年帮促成效并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和增强交卷意识 [1] - 强调通过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实现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 - 要求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并加强改进乡村治理 [1] 产业发展成效 - 片区内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均超过30万元 [1]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高于沭阳县平均水平 [1] - 产业发展得到省政府办公厅等45家后方单位支持 [1] 工作推进方向 - 要求塑造特色产业和拉长产业链条并实现联农带农 [1] - 坚持规划引领和需求导向的乡村建设原则 [1] - 重点关注低收入群体生产生活并守住防返贫底线 [1]
把握机遇积极拓展市场 甘咨询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长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28 03:36
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24亿元 同比增长2.64%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3亿元 同比增长5.29% [1]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3亿元 同比增长5.07% [1] 业务转型与升级 - 主营业务由传统勘察设计咨询向工程建设产业链全过程升级 覆盖规划、设计、咨询、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 [1] - 积极拓展业务链长度 推动业务结构优化与价值提升 [1] - 巩固建筑、水利水电等传统核心业务 同时拓展市政、新能源及生态环保领域 [2] 行业发展机遇 - 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及乡村建设行动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1] -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1] - 数字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成为行业升级新引擎 [1] - 全过程工程咨询和工程总承包等新模式快速发展拓宽业务边界 [1] 区域战略布局 - 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机遇 [2] - 融入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及甘肃省"一核三带"发展格局 [2] - 在甘肃省内构建省市县全覆盖经营网络 提升本地市场占有率 [2] - 省外市场推行属地化经营理念 加大外省市场开拓力度 [2] 内部能力建设 - 持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2] - 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2] - 通过内生发展支撑业务持续拓展 [2]
“投资于人” 投向美好生活
辽宁日报· 2025-08-13 01:06
核心观点 - 辽宁省通过财政支出和政策支持全面推进民生改善 重点覆盖农村基础设施 就业保障 医疗保障 养老服务和弱势群体救助等领域 显著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活力[1][2][6]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普兰店区建设农村公路超1400公里 其中产业路 旅游路和资源路超600公里 覆盖2238个自然屯并改善24万居民出行条件[1] - 农村公路改造直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快二线改造后沿线660余栋果蔬大棚运输效率提升 农场效益和村民收入显著增长[1] 财政支出结构 - 全省民生支出占比持续保持75%以上 2023年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313.2亿元(同比增长3.9%) 其中民生支出占比达77.6%[2] - 民生支出重点覆盖就业 社会保障 教育 医疗 文体旅 住房和防灾减灾等领域 包括20件民生实事专项投入[2] 就业保障政策 - 全省实施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解决新就业形态人员工伤保险问题 覆盖快递和网约车等行业[3] - 通过税费减免政策支持就业 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 失业保险费率阶段性降低和重点群体创业税收优惠[3] - 筹集就业补助资金94.6亿元 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社保补贴 职业培训补贴和公共就业服务补助[3] 医疗保障投入 - 安排医疗保障领域支出103.4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医保补助96.1亿元 将居民医保标准从每人每年670元提升至700元[4] - 筹集资金69亿元支持健康辽宁建设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5元至99元/年[4] - 资金用于推进医改 临床专科建设 中医药服务体系及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4] 养老保障体系 - 上半年统筹养老金资金2049.6亿元 保障824.5万企业离退休人员 100.4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502.8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放[5] - 省级财政安排5.5亿元支持养老服务 其中2.4亿元用于民办养老机构补贴和老年助餐服务 1.4亿元用于县域养老试点[5] 弱势群体救助 - 安排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38.4亿元 保障低保对象 特困人员和孤儿等群体基本生活[6] - 投入4.7亿元支持残疾人事业 其中1.6亿元专项用于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等[6] - 筹集教育资助资金27.9亿元 覆盖普通高中至高等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 免学费政策及奖学金发放[6]
【美丽四川】你好,曾家山!‖应德
搜狐财经· 2025-08-05 08:54
曾家山区域发展 - 曾家山位于广元市朝天区 面积737平方千米 其中朝天区586平方千米 旺苍县151平方千米 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5] - 该地区过去因地处深山 在农业和工业文明阶段发展滞后 现依托海拔1400米 夏季日均气温23度的自然条件转型为康养旅游目的地 [5][7] - 区域内已形成公路网络连通 人文与自然景观融合 民宿 农庄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盛夏无需空调即可享受清凉 [15] 旅游资源开发 - 核心资源包括川洞天坑 吊滩河谷 望远山等自然遗产 以及川北民居文化 具备"养身养心养德"的生态旅游价值 [7][11][15] - 避暑经济带动民宿产业兴起 例如远山上锦民宿距南充市区300多公里 车程4小时 显示跨区域客源吸引力 [3][15] - 通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价值 实现从贫困山区到康养胜地的跨越式发展 [15] 产业转型路径 - 曾家山跳过传统工业发展阶段 直接发展第三产业 形成"生态产品-旅游服务-文化体验"的产业链 [15] - 比较优势体现在气候 植被 山货等自然资源 以及低密度居住环境 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互补 [7][11] - 发展模式验证了区域经济无需面面俱到 只需聚焦差异化资源禀赋 在开放市场中实现价值转化 [15]
越来越同质化的城市,该去村里找灵感
虎嗅· 2025-07-11 13:30
核心观点 - 左靖提出乡村建设应注重"总体性的社会设计"而非单纯艺术化,强调城乡互补关系及文化平等性 [5][8][17] - 通过18年实践形成"服务社区+联结城乡"方法论,在6省建立文化空间并推动美育/设计/出版等跨领域项目 [2][5][34] - 倡导"往乡村导入城市资源,向城市输出乡村价值"的双向路径,近期策划"全球乡村"双年展突破文旅内卷化 [35][37][43] 城乡关系重构 - 批评当前城乡二元对立思维,指出古代中国存在"经商反哺乡村"传统,现代需重建医疗/教育资源导入机制 [10][23][24] - 实践案例:大南坡引入方所书店/D&DEPARTMENT店铺,打破"乡村不配优质文化空间"的偏见 [11][14][27] - 观察到新趋势:交通物流改善催生"数字游民",2020年后出现城市人口向四五线城市及乡村迁移现象 [20][21][33] 社会设计实践 - 大南坡项目:联合艺术家开展儿童美育计划,5年组织跨省展览/音乐教学,形成城乡儿童互动研学模式 [27][29][32] - 碧山工销社案例:通过实体空间推广长效设计理念,证明高端设计店铺在乡村同样具有商业可行性 [5][11][17] - 矾山镇新项目:以600年明矾工业遗产申遗为目标,策划"生态博物馆+全球乡村双年展"提升地方活力 [36][37][41] 文化价值输出 - 国际传播:通过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将大南坡文化推向纽约联合国总部/柏林/西班牙等地 [46] - 方法论提炼:城乡工作涵盖关系/空间/文化/产品四大生产领域,强调社区主体性与文化自觉 [34][35] - 借鉴日本经验:长冈贤明d47美术馆平等展示各地设计,证明地方文化力对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作用 [18]
微雨寻访龙尾张
人民日报· 2025-05-09 22:29
乡村旅游业发展 - 龙尾张通过夜集、特色美食(烧烤、麻辣烫、桃花呆子鱼、青团、蒿子粑粑)和自然景观(南湖、油菜花、桃花)吸引游客,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体验 [1][2] - 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推动龙尾张知名度提升,吸引年轻人和外地游客 [1] - 南湖书院、民宿等文化设施成为城乡融合的新亮点,带动乡村经济转型 [2] 基础设施建设 - 村庄进行基础设施改造,路网已齐备,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2] - 芜宣机场的崛起为龙尾张带来更广泛的客源,促进区域旅游经济联动 [1] - 水利治理消除水患,南湖、青弋江的水资源成为旅游核心资源 [1] 乡村经济转型 - 传统农业(桑树种植、养蚕)向旅游业延伸,桑椹等农产品成为特色商品 [2] - 村民角色转变,如薅草大妈转型为厨娘,家常菜升级为特色餐饮 [2] - 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涵盖创业、就业、养老等多层次需求 [3] 文化生态融合 - 自然景观(早莺、鹭鸟、游船)与人文活动(议事、书院)结合,形成独特的水乡文化IP [1][3] - 微雨、烟雨等气候条件增强南湖的水墨画意境,提升旅游吸引力 [1][3]
五一不想人挤人!推荐这8个冷门秘境
36氪· 2025-05-03 02:08
中国乡村建筑改造案例 - 徐甜甜设计的黄岩石窟项目将1500年历史的石窟改造为融合自然与人文的景观,包含1号窟的石水共生编木拱桥和2号窟的三个剧场空间 [1][3][7][12] - 徐甜甜采用"建筑针灸"方法最小干预原有结构,保留90年代景区雕像和石刻,施工周期15个月 [15] - 徐甜甜此前完成的缙云石宕项目将废弃采石场改造为音乐厅、书房和表演空间,9号石宕保留村民鱼塘概念形成水景倒影 [15][17][21] - 8号石宕改造为38米高天然书房,10号石宕保留采石表演功能 [23][25][29] 乡村社区活化案例 - 渠岩团队改造广东青田村400年历史村落,修复千石长街和碉楼水塘,保留红瓦屋顶和祠堂功能 [30][33][35][37][40] - 黄印武历时18年修复云南沙溪古镇,重建寺登街古集市和兴教寺,保留茶马古道原始风貌 [43][46][50][52][54] - 周贞徵为贵州大利侗寨建造妇女活动中心,复兴豆染工艺,建筑采用传统冷杉木和穿斗技术 [65][70][73][77] 传统建筑创新改造 - 林君翰改造河南朱家地坑院,将12个独立窑洞连通并增设天窗,采用当地红砖和箍窑技术 [81][85][87][90][92] - 施国平团队在四川铁牛村进行生态改造,将9亩柑橘园转为有机种植,改造废弃建筑为社区中心 [94][97][101][105][107] - 王澍设计的富阳文村新村24栋农居采用8种建筑类型,融合夯土、杭灰石等本土材料 [117][121][125][130][134] 乡村建设模式特点 - 普遍采用"修旧如旧"手法,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地方工艺 [35][40][52][73] - 强调社区参与和功能活化,如妇女手工艺传承、村民公共空间营造 [77][90][105] - 注重生态修复,包括土壤改良、水系治理和生物多样性恢复 [101][103][107] - 平均项目周期较长,黄印武沙溪项目持续18年,徐甜甜乡村项目深耕10余年 [3][46]
2025年全国村庄建设统计调查工作开始
快讯· 2025-04-08 13:07
村庄建设统计调查 - 全国村庄建设统计调查将于2024年5月31日前完成 覆盖所有行政村[1] - 统计内容涵盖村庄概况 人口经济 房屋建筑 基础设施 公共环境 建设管理及风貌照片[1] - 数据截止时间为2024年12月31日 将作为乡村建设评价和乡村振兴战略考核的参考依据[1] 数据质量要求 - 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需确保数据上报及时性 完整性和准确性[1] - 严禁数据造假和弄虚作假行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