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务造假
icon
搜索文档
经济日报:对财务造假就该立体追责
搜狐财经· 2025-09-18 01:40
公司违规行为与处罚 - *ST东通连续4年虚增收入和利润 违反证券法律法规 [1] - 证监会拟对上市公司罚款2.29亿元 对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 [1] - 对实际控制人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1] 退市与司法处理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深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1] - 证监会将涉嫌犯罪线索移送公安机关 坚持应移尽移原则 [3] 财务造假动机分析 -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美颜"获取更高估值和融资便利 [1] - 管理层借虚假数据完成业绩考核 获取薪酬奖励及减持套现机会 [1] - 中介机构通过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获取超额灰色收入 [1] 监管措施升级 - 监管部门采取立体追责模式 包含罚款/退市/禁入/刑事移送等多维惩戒 [1] - 通过组合拳式监管破除造假生态圈 体现零容忍态度 [1] - 市场禁入措施针对控股股东和实控人等"关键少数" 防止重操旧业 [2] 造假后果与市场影响 - 财务造假导致企业诚信根基受损 需连本带利吐出造假所得 [2] - 强制退市与刑事移送打破"上市圈钱 退市免责"的幻想 [3] - 形成惩防并举的监管闭环 倒逼上市公司完善内控机制 [3]
对财务造假就该立体追责
经济日报· 2025-09-17 22:07
市场禁入,红牌罚下"关键少数",让关键之人难以再肆意作假。控股股东、实控人等"关键少数",理应 在上市公司经营发展、规范治理中担负起关键责任,切实维护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但总有人不知敬 畏,带头违规,以身试法。如果仅对其罚款了事,很可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过不了多久就旧态复萌。此 次监管部门狠抓到人,对实际控制人采取市场禁入,就是要让说假话、做假账的"关键少数"失面子、丢 位子,难以换套马甲重操旧业。 强制退市、刑事移送,彻底打破某些人"上市圈钱、退市免责"的幻想。过去,部分上市公司造假东窗事 发后,常抱有摘牌免责的侥幸心理,企图以退市将过往一笔勾销。此次证监会表示,对于可能涉及的犯 罪线索,将坚持应移尽移的工作原则移送公安机关,释放出对相关违法违规人员一追到底的信号。谁是 财务造假的背后推手、谁是伤害全体股东利益的罪魁祸首、谁是配合作恶的帮凶,决不会因为退市而被 遗忘。 当然,要塑造一个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市场环境,既要靠有力的事后惩罚,还要靠周密的 事前防范。规范信息披露、严格审计监督、完善举报机制、畅通维权渠道等均不可缺少。只有形成惩防 并举的监管闭环,才能倒逼上市公司完善内控、规范治理,从源头上 ...
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全面“亮剑”
证券日报· 2025-09-17 16:19
9月16日晚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应急(300527)")发布 公告称,公司因2022年年报财务造假,湖北证监局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罚款合计590万元。据《证券 日报》记者梳理,这是9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开出的第8张罚单。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秉持"零容忍"态度,向财务造假全面"亮剑",亿元级罚单频现,雷霆手段彰显"重 典治乱"决心。 受访专家认为,监管部门依法从严对财务造假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全周期追责,大幅提升监管威慑 力,有望推动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资本市场生态。 月内2家退市公司 因造假被罚 9月12日,亿利洁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利洁能",已退市)发布公告称,公司因财务造假、欺 诈发行收到地方证监局行政处罚告知书。亿利洁能因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于今年7月份被交易所摘牌 退市。 多张罚单金额过亿元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严字当头",财务造假罚单金额显著提升,多家公司罚单金额过亿元,对市场威慑 力显著增强。 亿利洁能是9月份以来第2家因财务造假受罚的退市公司。9月5日晚间,退市公司上海龙宇数据股份有限 公司收到上海证监局行政处罚 ...
鼎信通讯股民索赔获得终审胜诉,思创医惠索赔案持续推进
新浪财经· 2025-09-17 09:13
鼎信通讯投资者索赔案进展 - 山东高院终审判决驳回公司上诉 维持一审赔付32,800.75元的原判[1] - 公司因未及时披露国家电网"熔断机制"被处罚 该机制自2024年2月18日起暂停公司全部产品服务中标资格[1] - 国家电网中标产品金额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较高 构成生产经营外部条件重大变化[1] - 公司迟至2024年3月29日才披露该重大事件 远晚于2月27日知悉时间[1] 鼎信通讯索赔资格范围 - 2024年3月1日至2024年3月30日期间买入且此后卖出或继续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可发起索赔[2] 思创医惠投资者索赔案状态 - 投资者索赔案已向温州中院提交立案 正在等待法院安排[2] - 公司因财务造假违规被处罚 前期已有投资者胜诉先例[2] - 2020年4月30日至2022年10月29日期间买入且此后卖出或继续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可发起索赔[5] 思创医惠违法事实 - 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4] - 2019年及2020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5]
全面“亮剑”!证监会月内已开8张财务造假罚单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17 04:35
本报记者 吴晓璐 9月16日晚间,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应急预警与救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ST应急")发布公告称,公 司因2022年年报财务造假,湖北证监局拟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罚款合计590万元。据记者梳理,这是9月 份以来,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开出的第8张罚单。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以"零容忍"态度,向财务造假全面"亮剑",过亿元罚单频现,雷霆手段彰显"重典 治乱"决心;退市公司被罚常态化,"退市不免责"逐渐成市场共识;对财务造假全链条打击,坚决破除 造假"生态圈"。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监管部门依法从严对财务造假全方位、立体化、全周期追责,大幅提高监管威慑 力,有望推动形成"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资本市场生态。 "退市不免责"常态化 月内2家退市公司造假被罚 9月12日,亿利洁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亿利洁能",已退市)披露公司因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而收到 地方证监局行政处罚告知书的公告,其中,亿利洁能因触及交易类退市指标,今年7月份被交易所摘牌 退市。 亿利洁能已经是9月份以来第2家因为财务造假收罚单的退市公司。9月5日晚间,退市公司上海龙宇数据 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上海证监局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因存在财务 ...
东方通严重财务造假被严肃查处 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金融时报· 2025-09-17 02:05
公司财务造假详情 - 北京东方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连续4年虚增收入和利润 2019年至2022年合计虚增收入4.32亿元 虚增利润3.14亿元 [2] - 分年度虚增数据:2019年虚增收入6145.10万元和利润5222.79万元 2020年虚增收入8485.06万元和利润5877.42万元 2021年虚增收入12550.58万元和利润7948.22万元 2022年虚增收入16052.95万元和利润12369.20万元 [2] - 2022年虚增利润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比例达219.43% [2] 欺诈发行行为 - 公司在2022年6月至11月多次披露的《募集说明书》中引用虚假财务数据 涉及2019年至2021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 [3] - 2022年11月获得证监会注册批复 2023年6月完成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 募集资金总额约22亿元 [3] 监管处罚措施 - 证监会拟对公司处以2.29亿元罚款 对7名责任人合计罚款4400万元 [4] - 对实际控制人黄永军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其组织指使信息披露违法及欺诈发行行为 [4]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深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4] 公司退市风险进程 - 公司股票自2024年5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及其他风险警示 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东通 [5] - 退市风险源于2024年4月14日被立案调查 4月30日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5] 行业监管趋势 - 2023年以来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数量创新高 形成强大执法震慑 [1] - 同期案例包括*ST高鸿因长期虚增收入利润被罚1.6亿元 *ST普利因连续两年虚增利润超5亿元被启动退市程序 [7] - 上市公司及关键管理人员除行政处罚外 如涉及犯罪还将面临刑事追责和民事责任 [7]
退市公司“顽疾”曝光 监管部门“一查到底”重拳整治
上海证券报· 2025-09-16 18:32
核心监管趋势 - 监管部门对退市公司持续追责 罚款累计数亿元并实施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体现"退市不免责"的监管导向 [1][2][8] - 新"国九条"和退市新规强化退市监管要求 明确传递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态度 [2][8] - 监管层通过多种措施督促资金占用方归还占用资金 包括行政监管措施和司法协同机制 [1][5][6] 财务造假案例处罚 - 亿利洁能因2016-2023年系统性财务造假被罚3.75亿元 涉及虚构期货交易、虚增投资收益等手段 原董事长被终身市场禁入 [3] - 华铁股份因信息披露违规被罚2415万元 2023年多期财报虚增存货5亿余元 多计货币资金最高6982万元 [4] - 退市龙宇因虚增收入利润及未披露资金占用被罚3810万元 控股股东已归还4亿余元占用资金 [6] 资金占用追缴情况 - 太安堂大股东通过股权转让代偿方式全额偿还占用资金本息5.72亿元 公司因审计意见问题于2024年7月退市 [6] - 监管部门与司法机关协同采用诉中调解等方式 有效追回退市公司遗留资金占用问题 [6][8] 中介机构责任追究 - 粤开证券及两名项目主办人因对太安堂资产出售项目审慎核查不足被出具警示函 涉及对标的公司收入异常关注不足 [7] - 中威正信及评估师因程序执行不到位被处罚 包括存货盘点不充分和工作底稿错漏等问题 [7] 投资者保护机制 - 退市过程中投资者赔偿救济机制日益完善 包含示范判决、特别代表人诉讼、支持诉讼和先行赔付等多种措施 [8] - 监管部门综合运用多元方式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坚持"退得下、退得稳"的监管原则 [8]
股市出事了?上市公司造假被罚上亿,退市公司也未能幸免,太牛了
搜狐财经· 2025-09-16 13:29
监管处罚力度加强 - 多家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收到监管部门罚单 其中部分公司被处以亿元级别重罚[1] - 今年已有十多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被处罚并触发强制退市 数量超过往年[3] - 单日处罚案例中 有公司被拟罚2亿多元 实际控制人遭市场禁入10年[3] 处罚范围扩大 - 已退市公司仍被追溯处罚 有案例显示退市公司连带责任人被罚3亿多元[3] - 监管部门明确释放信号:退市不是护身符 历史财务造假仍将追责[7] - 地方政府配合监管调查 不再庇护本地造假企业[9] 监管技术升级 - 监管部门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公司多年收支数据[5] - 鼓励举报机制 对造假线索进行跟进核实[6] - 技术手段能够识别隐蔽的财务异常情况[6] 投资者保护措施 - 查实造假案件后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11] - 通过集体诉讼方式帮助投资者索赔 已有成功获赔案例[11] - 建立造假公司对投资者损失进行赔偿的机制[13] 市场影响 - 严厉处罚遏制"罚点钱就没事"的侥幸心理[5] - 净化市场环境增强投资者对财务信息的信任度[13] - 减少不正当竞争 有利于规范经营的企业发展[13]
连续7年财务造假!北交所退市第一股要来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9-16 10:32
公司财务造假行为 - 公司2018年至2024年上半年系统性财务造假 累计虚增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1][4] - 公司通过制作虚假购销合同 发票 银行回单 发货通知单及入库单等方式虚构销售和采购业务[4] - 各年度虚增营业收入金额分别为1.43亿元 1.92亿元 2.23亿元 2.49亿元 3.04亿元 2.83亿元 0.72亿元[4] - 各年度虚增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87.34% 95.39% 98.96% 85.87% 99.39% 98.14% 88.11%[4] - 各年度虚增营业成本金额分别为0.65亿元 0.85亿元 1.17亿元 1.33亿元 1.63亿元 1.52亿元 0.39亿元[4] - 各年度虚增营业成本占比分别为84.53% 91.17% 98.41% 83.30% 99.13% 92.26% 83.81%[4] 信息披露违规与法律后果 - 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于2024年12月被证监会立案调查[1][5] - 公司披露的2018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 2024年半年度报告及2024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4] - 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1] - 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5] 退市处理进程 - 公司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股票将自2025年9月15日起停牌[2] - 公司股票于2024年4月30日停牌一天 5月6日起复牌后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股票简称变为*ST广道[5] - 公司将根据北交所相关规定提出听证 陈述和申辩[6] - 北交所将在15个交易日内审议是否终止上市[6] - 公司将成为北交所设立以来首只真正的退市个股[6] 公司背景与上市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3年 2016年11月在新三板挂牌 2021年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之一[5] - 公司主要从事以数据应用为目标的软件产品的开发与销售[5] - 公司在IPO期间就进行了财务造假 并在上市后持续造假[5] - 公司是首批披星戴帽的北交所股票之一[5]
连续7年财务造假!北交所退市第一股要来了
IPO日报· 2025-09-16 10:23
公司财务造假详情 - 公司2018年至2024年上半年系统性财务造假 累计虚增营业收入超过14亿元[1] - 通过制作虚假购销合同、发票、银行回单、发货通知单及入库单等方式虚构销售和采购业务[5] - 2018年虚增营业收入1.43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87.34%[5]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1.92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95.39%[5]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2.23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98.96%[5]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2.49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85.87%[5] - 2022年虚增营业收入3.04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99.39%[5] - 2023年虚增营业收入2.83亿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98.14%[5] - 2024年上半年虚增营业收入7164.61万元 占当期报告金额88.11%[5] 行政处罚与退市处理 - 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1] - 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股票将自2025年9月15日起停牌[2] - 2024年12月4日被证监会立案调查[9] - 2024年年度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9] - 2024年4月30日停牌一天 5月6日起复牌并实施退市风险警示[9] - 将成为北交所设立以来首只真正退市个股[10] 公司背景信息 - 公司成立于2003年 2016年11月在新三板挂牌[7] - 2021年成为北交所首批上市企业之一[7] - 主要从事以数据应用为目标的软件产品开发与销售[7] - 在IPO期间就进行财务造假 上市后持续造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