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积极的财政政策
icon
搜索文档
财政部:10月下达690亿“国补”资金,加快出台消费增量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2:08
财政收支总体情况 - 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56万亿元同比下降0.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0.8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9.29万亿元下降1.2%非税收入2.27万亿元增长3.7%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6万亿元下降2.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6.7万亿元增长1.6% [1]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3万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中央支出1.99万亿元增长9%地方支出12.14万亿元增长2.6% [1] 税收收入结构 - 国内增值税3.64万亿元增长2.8%企业所得税2.49万亿元下降1.9%国内消费税8980亿元增长1.7%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8729亿元下降6.1%个人所得税7945亿元增长8% [3] - 装备制造业税收表现突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增长32.2%计算机通信设备增长9.2%电气机械器材增长6.3%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增长13.8%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长8.6% [4] - 31个省份中27个实现税收收入增长 [4] 财政支出重点领域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45万亿元增长9.2%教育支出2.15万亿元增长5.9%卫生健康支出1.1万亿元增长4.3%科学技术支出4790亿元增长9.1% [4] - 节能环保支出2556亿元增长5.9%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738亿元增长5% [4] - 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长30%主要来自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2.43万亿元资金支出 [5] 国债发行情况 - 上半年国债发行7.88万亿元同比增加20547亿元增长35.28%平均发行利率1.52%同比下降43个基点 [7] -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5550亿元进度较去年同期加快18个百分点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5000亿元已发行完毕 [7] - 三季度计划发行一般国债46期次超长期特别国债11期次合计57期次 [8] 消费刺激政策 - 中央财政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已下达1620亿元带动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增长30.7%通讯器材类增长24.1% [8] - 近期下达第三批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690亿元剩余资金将在10月份下达 [9] - 将支持重点城市推广消费新业态打造消费新热点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9] 地方债务管理 - 2025年2万亿元隐性债务置换债券已发行1.8万亿元占全年额度90%已使用1.44万亿元 [10] - 置换政策降低债务利息支出和偿还压力释放资金资源助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 [10] - 上半年新增地方专项债发行2.16万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4648亿元用于存量项目 [11] 专项债改革 - 在10个省份及雄安新区开展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赋予地方更多灵活性和自主权 [11] - 专项债券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由17个行业扩大至22个上半年用作资本金1917亿元同比增长16% [11]
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观察及下半年展望:年内隐债置换基本完成,二季度发行规模创同期历史新高
联合资信· 2025-07-24 13:3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累计发行5.4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18%,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年内隐债置换基本完成;三季度发行节奏预计与一、二季度变动不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快落地;短期看,未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下降空间受限,且存在阶段性波动可能性;未来地方政府债务严监管态势仍将持续,化债思路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化债资源及地方投融资空间或将进一步分化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地方政府债券相关政策梳理 -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安排更大规模政府债券,规范推动土储专项债工作,提高财政赤字率至4%左右,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特别国债5000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限额4.4万亿元,加快资金下达拨付 [4][5] - 推动地方落实隐性债务置换政策,2024 - 2026年每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九成,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 [6] - 健全地方债务监测体系和政府债务风险指标体系,优化专项债券管理机制,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穿透式监管,明确不新增隐性债务为“铁的纪律”,加快剥离平台政府融资功能 [8] 2025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回顾 发行概况 - 发行规模和净融资规模创同期历史新高,上半年累计发行1086支,金额5.49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18%,新增专项债及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规模大幅增长,二季度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提速 [11] - 专项债券占比78.52%,新增债券发行2.61万亿元,同比增长43.09%,再融资债券发行2.88万亿元,置换隐债专项债券发行1.80万亿元,净融资额4.41万亿元,较2024年上半年增长135.69% [11][12] - 10年期及以上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占比大幅增长,加权平均发行期限为15.88年,广东、福建等经济活跃区域为新增债券发行主力,重点省份发行仍以再融资债券为主 [16] 利率与利差分析 - 2025年2月地方债平均发行利率小幅回升,二季度有所下行,一季度和二季度平均发行利率分别为1.94%和1.85% [22] - 2025年一季度及二季度平均利差环比继续走阔至11.28bp和12.01bp,省份之间利差走势分化明显,二季度平均发行利差最高的省份为内蒙(19.02bp) [25] 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 - 专项债募集资金投向中基建领域仍是主要发力点,多地市重启土地储备专项债券发行,前三大投向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及铁路轨道,发行金额占比合计达48.43% [30] 地方政府债券未来展望 - 三季度发行节奏预计与一、二季度变动不大,各省市三季度计划发行2.73万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1.49万亿元,7 - 12月地方政府债务理论新增空间上限为4.24万亿元 [33] - 积极的财政政策将加快落地,赤字率突破至4%左右,新增地方专项债4.40万亿元,财政支出增加1.2万亿元,下半年建设项目加速或将带动社会投资 [33][34] - 短期看,未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下降空间受限,且存在阶段性波动可能性,后续股市行情、财政发力与债券供给放量可能扰动短端利率 [36] - 地方化债思路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未来化债资源及地方投融资空间或将进一步分化,严监管态势持续,同时支持地方在发展中化债 [37][38]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已过半 为“两重”“两新”项目提供及时资金支持
证券日报· 2025-07-18 16:08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期)和(五期)上市交易 总规模1230亿元 [1] - 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计划发行1.3万亿元 较上年增加3000亿元 [1] - 截至7月18日已发行6780亿元 发行进度达52% [1] - 2025年首发时间为4月24日 较2024年提前近一个月 [1] 发行特点 - 发行进度快 单次发行规模大 [1] - 二季度发行9期 规模5550亿元 [2] - 三季度计划发行11期 其中7月3期 8月和9月各4期 [2] - 三季度发行进度预计保持较快增长 [2] 资金用途 - 涵盖20年期 30年期和50年期 [1] - 为"两重""两新"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1] - 支持基础设施和战略产业发展 [2] - 促进消费品以旧换新和居民消费 [2] -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 [2] 经济影响 - 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投资增量 [3] - 助力稳就业和保障基本民生 [3] -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3] - 为下半年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奠定基础 [3]
★今年地方债发行已逾4万亿元 专项债收储土地提速
上海证券报· 2025-07-03 01:56
地方债发行规模与结构 - 截至6月12日地方债发行规模达44834亿元,新增专项债占比近四成(16457亿元)[1] - 新增专项债主要投向冷链物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建、交通基建、保障性安居工程、社会事业[1] - 土地储备专项债发行规模1083.48亿元,占新发行专项债资金用途的7.75%[1] 土地储备专项债特征 - 土储专项债集中在经济与债务情况较好的地区,均为"自发自审"试点省份[2] - 三四线城市收储积极性高,收购金额占比75%,回购主体多为城投平台[2] - 土地折价收购常态化为出让价的80%-100%,有助于城投回笼资金化解债务[2] 隐性债务置换进展 - 前5个月已发行置换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568亿元,占计划总额82.8%[2] - 21个省区市完成额度发行,12个省区市仍有余额[2] - 全年计划发行2万亿元置换隐债再融资债券[2] 未来发行节奏预测 - 6月新增地方债计划发行5364亿元,环比同比均增,预计当月总规模达1万亿元[3] - 二季度地方债发行规模预计1.2万亿元,三季度将进一步提速[3] - 新增专项债投向聚焦基建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和房地产领域[3]
三季度4只超长期特别国债提前发行,财政靠前发力
第一财经· 2025-07-02 00:53
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安排 - 三季度将共计发行11只超长期特别国债 其中有4只发行时间明显提前 [1] - 2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从原计划7月24日提前至7月14日发行 提前10天 [1] - 5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从原计划9月24日提前至9月10日发行 提前14天 [1] - 两只30年期超长期特别国债分别从9月12日和26日提前至9月5日和19日发行 [1] 提前发行的政策背景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紧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2] - 财政部提出要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 支持"两重""两新"等工作 [2] - 部分地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用完 市场呼吁加快相关国债发行进度 [2] - 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将在7月下达 将制定月度资金使用计划 [2] 资金用途与发行进度 - 2025年1.3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中 8000亿元支持"两重建设" [3] - 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2000亿元支持设备更新 [3] - 截至上半年全国已发行5550亿元 剩余7450亿元将在下半年发行 [3] - 下半年发行集中在三季度 四季度仅有一只定于10月10日发行 [3]
关于中央决算,重磅报告发布
金融时报· 2025-07-01 09:33
中央财政收支决算 - 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为预算的98.1%,同比增长0.9% [1] - 收入总量108844.06亿元,包括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2482亿元、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900亿元、上年结转资金5000亿元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9亿元,完成预算的97.9%,与2023年基本持平 [1] - 中央财政赤字33400亿元,与预算持平 [1] 财政支出结构 - 中央本级支出40720.18亿元,同比增长6.5% [2] - 国防支出16652.08亿元,科学技术支出3619.09亿元,债务付息支出7573.15亿元 [2]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0335.72亿元,同比下降2.4% [2] - 一般性转移支付87161.44亿元,专项转移支付8174.28亿元 [2] - 增发国债结转资金5000亿元用于灾后恢复重建 [2] 债务管理 - 2024年发行国债125673.61亿元,年末国债余额345723.62亿元 [3] - 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务98042.14亿元,其中专项债务77260.98亿元 [3] - 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2024年完成2万亿元置换,利率下降超2.5个百分点 [3] - 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75401.25亿元,低于限额527874.3亿元 [3] 超长期特别国债 -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7000亿元支持"两重"领域1400多个重大项目 [4] - 3000亿元支持"两新"政策,包括汽车报废更新和家电以旧换新 [4] - 汽车以旧换新超680万辆,家电以旧换新6200万台,带动销售额超1.3万亿元 [4] 民生保障 - 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超1100亿元 [5] - 义务教育阶段困难学生生活补助惠及近2000万人 [5] - 基本养老金调整3%,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20元/月 [5]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 [5] 2024年1-5月财政执行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66万亿元,同比下降0.3% [6]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4.2% [6] - 发行国债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 [6] -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 [6]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已下达9.03万亿元,占全年安排10.34万亿元的87.3% [6]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多部报告
人民日报· 2025-06-26 22:00
财政政策与经济发展 - 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为预算的98.1%,支出141055.9亿元,完成预算的97.9%,中央财政赤字与预算持平 [1] - 中央财政发行国债125673.61亿元,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务98042.14亿元,年末债务余额均控制在限额内 [1] - 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将2028年前需化解的隐性债务总额降至2.3万亿元 [2] - 安排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推进"两重"项目建设,3000亿元财政贴息支持"两新"政策,带动汽车、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超1.3万亿元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支出增长7.4%,发布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兼并重组的税费优惠政策 [2] - 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增长22.2%,出口额超1.1万亿元,工业机器人年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 [5]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占工业比重达16.3%,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 [5] - 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8%,与150多个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6] 绿色低碳与能源转型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6.4亿吨,成交额440.5亿元,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19.8% [6] - 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输送绿电超4000亿千瓦时,提供全球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关键零部件 [6] 人才与教育发展 - 在77所高校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布局139个特色学院和45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 [7] - 全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超6000万人,STEM专业高校毕业生数量超500万人/年 [7] 经济基础与市场优势 - 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9.7% [7]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300多项改革举措加快落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7]
重磅!财政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天天基金网· 2025-06-25 03:19
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核心数据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 完成预算的981% 收入总量达10884406亿元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9亿元 完成预算的979% 支出总量14224406亿元 [1] - 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2024年完成2万亿元置换额度发行 [1] -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配套制定资金监管办法推进"两重"项目建设 [1] 财政政策实施重点 - 国家奖助学金标准提高 助学贷款额度上调 惠及学生3400万人次 [1] - 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支出增长74%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 [1] - 前5个月国债发行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 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 [3] - 再融资债券发行163万亿元 完成年度隐性债务置换限额815% [3] 财政资金配置方向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 已下达903万亿元 [3] - 政策聚焦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领域 强化"两重""两新"项目支持 [3] - 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债券将加速发行 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 [3] 财政管理改革措施 - 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 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2] - 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 -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强化财经纪律约束 [2]
重磅!财政部: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证券时报· 2025-06-25 02:53
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核心要点 - 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 为预算的98.1% 收入总量108844.06亿元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9亿元 完成预算的97.9% 支出总量142244.06亿元 [1] - 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2024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全部发行 [1] -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 制定资金监管暂行办法 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和"两新"政策实施 [1] - 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支出增长7.4% 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提高 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 [1] 财政政策实施情况 - 2024年前5个月发行国债6.29万亿元 同比增长38.5% [3] - 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 增长36.6% [3] - 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 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 [3]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 已下达9.03万亿元 [3] 财政政策方向 - 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 提质增效 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2] - 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 - 加快政策落地 尽早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 专项债券等 [3] - 支持做好"两重""两新"工作 推动促消费 扩投资 稳外贸 惠民生等政策 [3]
人大常委会丨决算情况总体较好 加力实施财政政策——聚焦2024年中央决算报告
新华网· 2025-06-24 14:51
财政收支情况 - 2024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462.06亿元,为预算的98.1%,收入总量108844.06亿元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1055.9亿元,完成预算的97.9%,支出总量142244.06亿元 [1] - 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财政政策靠前发力 [3] 财政政策实施 - 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2024年2万亿元置换额度已全部发行 [1] - 发行1万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制定资金监管暂行办法 [1] - 前5个月发行国债6.29万亿元同比增长38.5%,新增地方政府债券1.98万亿元增长36.6% [3] - 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再融资债券1.63万亿元,完成今年2万亿元限额的81.5% [3] 重点领域投入 - 中央财政本级科技支出增长7.4% [1] - 提高国家奖助学金资助标准并扩大覆盖面,上调国家助学贷款额度,惠及学生3400多万人次 [1] - 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10.34万亿元,已下达9.03万亿元 [3] 财政管理措施 - 坚决落实党政机关坚持过紧日子要求 [2] - 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2] - 谋划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 [2] -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2] -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