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搜索文档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
中国环境报· 2025-08-10 23:12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历史沿革 - 从"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奠定现代化绿色基础 包括兴修水利 植树造林 防治水土流失等工作[2] - 1973年首次确立环境保护工作"32字方针" 为规划指导提供原则基础[2] - 改革开放后"六五"计划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 1986年首部专项规划《"七五"时期国家环境保护计划》出台[3] -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美丽中国"成为现代化强国目标[3] 规划方法论与经验总结 - 坚持理论创新 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规划制定 推动实践与制度创新[4] - 坚持问题导向 针对不同时期生态问题明确时间节点任务与破解途径[5] -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增强政策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6]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路径 - 推动全领域转型 加快能源 工业 交通运输 城乡建设 农业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7] - 推动全方位提升 重点建设美丽蓝天 美丽河湖 美丽海湾 美丽山川 打造美丽城市和乡村[8] - 推动全地域建设 统筹西部开发 东北振兴 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战略 实现全域覆盖[8] - 推动全社会行动 建立生态文化体系 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多元共治环境治理体系[9] 当前规划阶段与目标 - 正处于科学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键时期[1] - 需准确把握总体性目标和阶段性要求 确定目标任务和思路举措[1] -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1][7]
奏响人与自然和谐共鸣的时代乐章——智库报告解析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创新与世界意义
新华社· 2025-08-10 04:2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 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1] - 该理念从浙北山村走向全国,引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1] - 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新华社发布智库报告总结其中国创新与世界意义 [1] 浙江安吉余村的实践案例 - 余村从"卖石头"转型为"卖风景",2023年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 [2] -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再访余村时指出"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2] 理念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 强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辩证统一,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3] - 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与新质生产力中的绿色生产力概念相契合 [3] - 形成生态治理与脱贫致富互促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工业等新型扶贫模式 [3] - 探索出"护绿换金"(生态补偿)、"聚绿成金"(绿色产业)、"借绿生金"(绿色金融)三大转化路径 [6][7] 中国绿色发展实践数据 - 2012年以来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6.1%的经济增长 [5] - 建成全球最大清洁电力体系、清洁钢铁生产体系和可再生能源体系 [5] - 全国旅游景点2024年接待游客67.6亿人次,总收入4814.2亿元 [6] - 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总数达7.8万个,推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597个 [6] 全球影响与国际合作 - 中国在2024年全球新增585吉瓦可再生能源装机中贡献占比最大 [10] - 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分别下降超60%和80% [10] - 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绿色能源合作,落地标志性项目和"小而美"项目 [10] - 绿色信贷规模世界首位,绿色债券规模全球领先 [7]
《绿水青山绘就美丽画卷——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创新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发布
新华社· 2025-08-10 01:59
报告发布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在北京共同发布《绿水青山绘就美丽画卷——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创新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并举办研讨会 [1] - 报告面向全球发布中英文版本,标题为《绿水青山绘就美丽画卷——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创新与世界意义》 [3] - 报告全文约1.6万字,深入介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时代背景、核心观点与重大意义 [6] 核心理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科学回答发展与保护关系的世界性难题,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 [5] - 该理念引领中国创造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 - 理念蕴含深厚生态智慧,与中国"天人合一"传统相呼应,是对全球生态文明话语的重要贡献 [5] 国际影响 - 美国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安德鲁·施瓦茨表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鲜明特点 [5]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军强调,要向国际社会展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成功实践,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走向世界 [5] 理论价值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被视作思想、发展、治理、文明的四大变革 [5] - 报告深度阐释该理念的理论创新、中国实践与全球价值 [6]
8月9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09 12:41
生态文明建设 -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 浙江安吉作为发源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1][4] - 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最大光伏电站发电突破3亿度 采用"板上发电、板下治沙"生态模式 占地面积超3300亩[15] 经济数据与产业动态 - 7月CPI环比上涨0.4% 核心CPI同比上涨0.8%且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11] - 全国已累计培育超千家特色产业集群 通过产学研合作与政策扶持推动高质量发展[12] - 西部陆海新通道6年累计进出口4.06万亿元 通达127个国家574个港口[14]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汇聚447家科技企业 1.5万余名科研人才[16] 金融与农业 - 6月末全国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4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8.34% 新发放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61个百分点[13] - 全国粮食重点领域贷款余额5.1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3.5%[13] 文旅产业 - 西藏推动文旅融合带动百姓致富 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9] - 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超82亿元 《南京照相馆》以20亿元领跑 年度总票房突破355亿元[20] 国际贸易与冲突 - 世贸组织预测2025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0.9% 亚洲继续成为最大增长引擎[26] - 巴西总统誓言保护出口应对美国加征关税 强调不牺牲农业渔业利益[27] - 也门胡塞武装持续袭击以色列目标 包括本-古里安国际机场等[28] 能源与基建 - 新建西宁至成都铁路若尔盖隧道贯通 全长2177米 全线预计2029年通车[17] - 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旅客量突破100万人次 同比增长超45%[18]
“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08-09 02:21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 浙江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8] - 浙江实施五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3][10] - 浙江以全国1%土地创造6.7%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11]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累计成交3137宗生态产品,金额达131.01亿元[3][14] - 浙江GEP核算标准覆盖30余市县,建成126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3216亿元[13][14] - "蓝色循环"项目吸引62300人次参与,首笔2200吨碳汇以10万元成交[3][15] 绿色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65%[4][23] - 2025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90%[4][2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成交易1989项,金额49.26亿元[1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9%,PM2.5浓度十年下降57%[21] - 建立中央环保督察等30余项生态环境制度,修订法规100余件[24]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达22个,全球最多[26]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 - 中国光伏风电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贡献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超45%[27][28] -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世界提供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28]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为非洲荒漠化防治提供模式[28]
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研究部署“十五五”规划编制污染防治和信访等工作
陕西日报· 2025-08-09 00:31
"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 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高质量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1] - 全面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战略意图和工作要求 [1] - 从"巩固拓展优势、突破瓶颈堵点、补强短板弱项、提高质量效益"等维度谋划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举措 [1] -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主动承接项目,聚焦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关键领域梳理项目清单并加大储备 [1] - 广泛问计于民,使规划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凝聚共识的过程 [1] 污染防治与绿色发展 -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紧盯大气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和秦岭、黄河流域等重点区域 [2] - 从严从实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问题,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2] -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 - 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陕西建设取得新成效 [2] 信访工作 -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心用情做好信访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2] - 依法依规、实事求是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分层分类解决信访问题 [2] - 注重实质化解和事心双解,结合回应诉求、思想疏导、困难帮扶提高群众满意度 [2] - 推动重心下沉和源头治理,早发现早处置矛盾纠纷 [2]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07:57
王君正介绍,2021年以来,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清洁能 源、文化旅游、高原轻工业等现代产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如今,西藏自治区自我造 血、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5年全自治区生产总值有 望突破3000亿元,实现第三个千亿目标。 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方面,2024年,西藏自治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 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总数达到了404个,绿色有机成为"藏字号"农畜产品的金字招牌。绿色工业加 速转型,2021年—2024年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7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家,高原特色产业的含 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提升。 如今,西藏自治区依托世界级水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为实现"双碳"目 标贡献力量。2024年西藏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99%以上,基本实现了全清洁电力供应,成为全国清 洁能源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地区。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5%以上,位居全国前列。 西藏自治区的各领域生态补偿制度不断优化完善。2021年—2024年,西藏自治区累计落实草原生态补助 奖励资金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
人民日报· 2025-08-08 01:0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创新 -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将自然资本纳入生产力范畴 拓展自然生产力内涵 [2] - 构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通过产权界定和标准化计量使生态功能转化为可交易价值载体 [2] - 突破传统发展范式局限 实现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同演进 [3] 市场化机制设计 - 通过稀缺性重构市场基础 将生态产品自然供给上限转化为市场价格信号 [4] - 采用阶梯定价和生态标签满足差异化需求 通过价格杠杆抑制过度消费 [4] - 建立算法驱动的价格发现机制 解决生态市场出清难题 [11] 技术赋能与标准化建设 - 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生态资源产权确权 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数据资产 [10] - 通过人工智能优化生态生产过程 如无人机播种方案动态优化和神经网络算法求解 [11] - 基于自然规律制定价值核算标准 森林碳汇测算基于树种光合作用效率 水域排污权分配考虑水体自净能力 [5] 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 推动生态产业化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旅游 康养休闲等绿色产业 [17] - 推进产业生态化转型 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资源能耗和环境污染排放 [17] - 构建"人类劳动—生态响应"复合生产函数 产出包括非市场化服务如生物多样性 [8] 区域协调机制 - 建立江河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市场化交易结合实现下游反哺上游 [9] - 形成"保护者受偿 破坏者赔偿 使用者付费"激励相容机制 [9] - 通过横向生态补偿和跨区域产权交易矫正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者与受益者权责错配 [14] 制度保障体系 -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17] - 建立纵向与横向结合生态补偿机制 中央财政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 [16] - 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建立生态产品损害赔偿制度 [16][1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网· 2025-08-07 22:2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创新 -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路径,通过产权界定和标准化计量将生态功能转化为可交易价值载体 [1][2] - 突破传统发展范式局限,通过"生态系统经济化"与"经济系统生态化"双向转化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演进 [3][6] - 引入稀缺性定价和全生命周期生产理念,重构市场基础并实现生态约束与经济激励的动态平衡 [4][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驱动 - 数智技术推动治理范式革命,区块链实现生态资源确权,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溯源数据资产 [12][13] - 人工智能扩展生态生产可能性边界,优化沙漠治理和红树林修复等场景的供给效率 [13] - 数字平台通过需求侧规模经济和AR技术实现生态产品供需智能化匹配,修正传统需求函数 [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路径 - 生态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构建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19] - 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行业绿色改造,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19] - 建立"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融合机制,形成"保护者受偿、破坏者赔偿"的激励相容体系 [11][1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设计 - 构建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与横向流域补偿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8] -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红线、资源有偿使用等法治保障体系 [19] - 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形成目标体系与奖惩机制联动的制度框架 [1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协同 - 江河流域跨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与市场手段协调上下游利益,破解"保护与增长"悖论 [11] - 生态优势区通过横向补偿和产权交易将生态资本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空间正义 [16] - 建立代际公平分配机制,通过生态权益跨期交易避免"生态赤字"代际转移 [15][16]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8-07 15:33
美丽北京建设成果 - 2024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30.5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5.9%,连续4年达标,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2] - 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突破90%,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动态清零,密云水库等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2] - 累计削减受污染建设用地500余万平方米,土壤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受污染耕地和地块安全利用率超额完成国家目标 [2] 绿色低碳发展 - "十三五"期间以年均1.5%能耗增速支撑5.2%经济增长,碳排放强度保持全国省级最优 [3] - 累计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000余家,整治"散乱污"企业1.2万余家,绿色企业占比24%,高新技术产业占经济比重30% [3] - 煤炭消费量从2012年2300万吨降至2024年60万吨以内,新能源车推广超100万辆,轨道交通运营里程879公里居全国首位 [3] 城市生态品质 - 2024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达71.4,连续10年稳中向好,建成自然保护地79处,记录物种7121种 [4] - 森林覆盖率44.95%,公园总数1100个,生态保护红线占市域面积27.5%,获评"国家森林城市" [4] - 全国首创GEP-R核算体系,建立GDP与生态价值交换补偿机制,9个区获14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称号 [4] 治理体系创新 - 建立四级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出台《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规定》等党内法规 [5][6] - 实施两轮市级生态环保督察,PM2.5浓度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6] - 制定6部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和130项地方标准,标准限值全国最严 [8] 区域协同与公众参与 - 京津冀联合出台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连续8年开展秋冬季大气治理攻坚,建成密云水库保水共同体 [9] - 创新"三级管家"制度和生态环境有奖举报制度,碳普惠应用场景丰富 [9] - 北京市获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第一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