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本土化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押注一二线核心商圈、关闭低效门店 汉堡王中国变阵
北京商报· 2025-06-12 12:07
公司战略调整 - 汉堡王母公司RBI集团启动一系列战略举措,包括本土领导团队建设、门店拓展规划和本土化产品投入,这是自2025年2月完成对汉堡王中国近100%控股后的首次披露 [1] - RBI集团从汉堡王在华特许经营商手中收回近乎所有股份,并正在物色新的本地合作伙伴,已完成超过1亿美元的战略注资,重点投入运营体系升级、本土团队建设和营销效能强化 [3] - 公司任命陈玟瑞为首席执行官副手兼首席供应链官,薛冰出任首席变革官,两位高管均曾任职百胜中国,以本土管理团队主导战略转型 [3] 门店布局优化 - 汉堡王中国将对餐厅门店布局进行全面评估,关闭部分选址及运营不佳的门店,预计2025年门店总数将有所下降 [3] - 为抵消关店影响,计划新增40-60家新餐厅,主要聚焦一、二线城市核心商圈 [3] - 行业专家认为关闭低效门店、新增核心商圈门店有助于优化布局并提升运营效率 [4] 产品本土化策略 - 汉堡王中国将突出皇堡等全球标志性产品,同时针对中国消费者口味强化定制化新品及促销 [3] - 即将推出鸡肉汉堡系列以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 [3] - 行业建议公司需进一步深化本土化战略,推出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新品 [4] 市场竞争环境 - 快餐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外来品牌持续加码,头部品牌推陈出新,本土地方品牌加速全国化扩张 [4] - 汉堡王中国需通过调整门店布局、加强本土化管理、创新产品等方式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升级 [4] - 行业建议公司加强数字化营销,利用社交媒体提升品牌影响力,同时优化供应链管理并提升消费者体验 [5]
又一高管离任,强生中国正在经历什么?
思宇MedTech· 2025-06-09 09:25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与即将召开的大会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首届全球骨科大会、首届全球心血管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2025年将举办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6月12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7月17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9月4-5日) [1] 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高管变动 - 2025年6月8日,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副总裁兼首席数字官戴鹰宣布将于6月30日离职,由中国区研发负责人Joanna Wan暂代数字化团队领导 [1] - 2024年4月,原强生中国区主席兼医疗科技中国区总裁宋为群离职,由全球外科事业部负责人Edward Zhou接任 [1] - 2024年7月Edward Zhou上任后整合外科、骨科等事业部的区域业务管理 [1] GE医疗中国区高管变动 - 2025年7月1日,GE医疗中国区总裁张轶昊将退休,由前强生中国区主席宋为群接任 [1] - 强生与GE医疗在中国市场的人才流动呈现结构性联动 [2] 戴鹰的职业轨迹与贡献 - 戴鹰在GE医疗任职24年(1998-2022),历任研发、供应链、市场与创新等多个管理岗位 [4] - 主导GE医疗中国本地化战略,建立本地研发与生产体系,推动数字化工具落地 [4] - 2022年4月加入强生医疗科技中国区,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参与Ottava™手术机器人系统在中国的技术储备 [6] 强生2025年Q1业绩表现 - 医疗技术业务销售额80.2亿美元,同比增长2.5% [7] - 骨科业务销售额22.41亿美元,增长4.2% [10] - 外科业务销售额23.96亿美元,增长0.8% [10] - 眼科业务销售额12.79亿美元,增长1.7% [11] - 心血管业务销售额21.03亿美元,增长16.4% [13] 强生产品线表现与市场策略 - 心血管业务增长主要受Impella 5.5和Impella CP采用、Shockwave收购及生物外科产品组合推动 [13] - 外周血管业务受中国集采影响出现低个位数下滑,公司通过本土生产和复杂术式产品优化组合 [14] - Ottava™机器人系统在美国完成首批临床入组,尚未在中国开展临床 [14] 数字化战略进展 - 2022-2023年聚焦数据中心与IT架构部署 [12] - 2023-2024年推动AI辅助诊断与手术流程追踪系统 [12] - 2024-2025年开发远程患者管理与院内外数据系统 [12] - 戴鹰主导的数字化系统为Ottava进入中国市场铺设数据基础 [15] 管理层继任与挑战 - Joanna Wan暂代数字化团队负责人,具备医学与生物工程背景,但数字化策略经验较弱 [16] - 2024年以来强生中国区多项人事变动,包括外科事业部、人力资源、公司管理层及心血管业务负责人更替 [17][19] 行业观察:本土化与数字化趋势 - 医疗器械企业依赖本土视野与全球协调能力的中高层管理者执行战略 [18] - 跨国企业在华组织形态从"全球复制"向"本地解构"转型,形成多轴并行复合系统 [18] - 战略型人才变动可能影响系统连续性与项目落地效率 [18]
日立国产扫描电镜正式发布,本土化战略持续深化
仪器信息网· 2025-06-05 06:05
日立高新技术集团本土化战略 - 公司隶属世界500强企业日立制作所,在精密制造领域以技术和品质闻名 [4] - 自1964年进入中国市场,秉持"In China, For China"战略,已设立苏州、大连、上海三大工厂 [4] - 2025年本土化进程取得重大进展,苏州工厂生产的钨灯丝扫描电镜正式落地 [6] 钨灯丝扫描电镜产品特点 - 国产化产品性能与进口版本保持一致,具备成像优异、自动化程度高、质量稳定等优势 [6] - 依托日立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的销售和售后网络,将提升中国用户服务体验 [6] 中国市场布局 - 苏州工厂本土化生产标志着电子光学领域布局深化 [6] - 公司承诺扎根中国,与中国用户共同成长,未来将持续推进本土化战略 [6]
(投资中国)在华外企加码中国市场 愿与中国经济“同频共振”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06:24
DNV集团在华业务发展 - DNV集团1864年成立,是全球检测、测试和认证领域的知名公司,1888年进入中国市场,最初仅有1名员工,目前在中国拥有1200名员工 [1] - 公司在华业务从最初的船舶检验服务拓展至海事、能源、认证、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服务等多个领域,涵盖油气、可再生能源、汽车、食品和医疗保健等行业 [1] - 公司每年持续投入中国市场,重点关注海事行业的低碳、数字化发展和网络安全转型,助力中国海事行业高质量发展 [1] 欧莱雅集团在华战略合作与研发 - 欧莱雅集团与中国生物技术公司未名拾光达成战略合作,进行少数股权投资,共同研发创新生物活性成分并推动规模化生产,采用低碳生物制造技术开发化妆品原料 [2] - 欧莱雅中国研发与创新中心成立20周年,截至2024年在中国申请专利372项,其中81项为中国研发产生的发明专利 [2] - 公司视中国市场为业务增长关键引擎,在创新、可持续、人才发展等方面提供动力,并看好中国消费市场潜力 [2] 丹纳赫集团本土化战略进展 - 丹纳赫旗下美谷分子仪器新品在中国全球首发,由上海团队主导研发,标志着公司在华本土化战略进入新阶段 [3] - 公司2022年启动"创升中国"战略,引入多条海外生产线至中国,2023年升级本土战略,推动中国医疗生态创新 [3] - 未来80%在华销售产品将实现本土生产,80%中国工厂所需原材料和零部件本土采购,目标成为最本土化的跨国公司之一 [3]
落子苏州!内镜巨头首设中国工厂
思宇MedTech· 2025-05-26 09:06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与规划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2025年将举办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6月12日)、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7月17日)、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9月4-5日) [1][19] 奥林巴斯苏州工厂战略布局 - 计划2026年3月财年启动江苏苏州内窥镜组装工厂运营,初期投资6000万美元 [1] - 采用"核心部件日本制造+整机苏州组装"模式,提升交付速度并压缩物流成本 [1] - 为公司在华首个大规模生产布局,标志着正式迈出中国本土化制造第一步 [1] - 依托2023年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合作协议,改变以往以进口为主的供应链模式 [1] 新任CEO战略转型 - 鲍勃·怀特将于2025年6月1日出任CEO,具备20年全球医疗技术行业经验 [3][5] - 曾将美敦力亚太区收入从21亿美元提升至34亿美元,熟悉中日市场 [5] - 任命释放"本土化+创新转型"双轨战略信号 [6] 中国市场挑战与应对 - 2024财年中国销售额同比下滑10%至1050亿日元(约6.8亿美元) [7] - 市场份额从历史高点85%下滑,面临国产替代政策与本土厂商竞争 [7] - 国产品牌如开立医疗、澳华内镜、迈瑞医疗2023年营收增速达20%-50% [7] - 转向构建服务生态、强化医生培训、拓展新兴产品线等差异化战略 [8] 医生培训与产品调整 - 中国每万人仅1名内窥镜医生,为日本十分之一,公司将加大培训投入 [10] - 与华芯医疗合作推出一次性内窥镜产品,切入急诊、传染病科等特殊场景 [10] 苏州选址优势 - 苏州提供最高500万元临床试验补贴、生产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支持 [11] - 已形成从核心部件加工到AI影像研发的完整产业链 [11] - 可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并快速响应本地监管与医院需求 [12] 行业本土化趋势 - 跨国医疗企业纷纷将中国作为全球战略重心,重构"研发-制造-服务"体系 [13] - GE医疗超声设备供应链本地化率达80%,西门子医疗将设备交付周期压缩30% [15] - 中国正从销售市场转变为创新中心与供应链核心,形成三大产业集群 [16] 公司背景 - 奥林巴斯为全球内窥镜市场领导者,市占率超70% [17] - 专注医疗技术领域,产品包括高清内窥镜系统、窄带成像技术等 [17] - 通过出售非核心业务进一步聚焦医疗技术创新 [17]
捷尼赛思的中国「耐力赛」:全球豪华品牌的下一回合
36氪· 2025-05-23 09:24
中国豪华汽车市场格局 - 中国贡献全球近四成豪华车销量,成为豪华品牌必争的核心市场和利润引擎 [2] - 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使中国自主品牌崛起,BBA等传统豪华品牌面临增长乏力困境 [2][4] - 市场呈现「高峰—平台—调整—再爆发」循环特征,周期性波动考验品牌定力与本土化能力 [4] 外资品牌战略转型 - BBA通过深度技术合作重构价值链:宝马融合鸿蒙生态、奔驰押注Momenta自动驾驶、大众在安徽建研发基地并牵手小鹏汽车 [4] - 外资车企战略从「产品输入」升级为「技术共生」,构建智能化电动化竞争壁垒 [5] - 捷尼赛思以国产化、轻资产、体验升级的「2.0战略」应对市场挑战 [5][10] 捷尼赛思差异化竞争策略 - 传播策略转向多元化触点网络(抖音/微信/小红书),突出韩系豪华的设计与性价比优势 [9] - 渠道革新采用「展厅+」模式,整合品鉴/试驾/订购/售后功能,单店面积压缩至400-500平方米 [10][12][13] - 硬件技术获JD POWER 2024年美国新车科技体验指数榜首(584分),超越雷克萨斯和宝马 [21] 本土化与产品布局 - 计划3-5年内实现新能源车国产化,整合中韩研发中心资源 [15] - 新款G80瞄准豪华车置换需求,强化「东方美学+科技温度」差异化标签 [17] - 背靠现代汽车集团产能资源,北京现代和悦达起亚助力国产化 [20] 用户体验与品牌价值 - 通过捷尼赛思餐厅等生活方式场景延伸品牌内涵,打造「不止于车」的体验 [24] - 采用「渐进式创新」策略,平衡技术迭代与用户真实需求 [24] - 避开价格战与技术堆砌,聚焦工艺、服务和人本体验 [18][20] 长期战略与市场机遇 - 中国豪华车市场是周期长跑,短期调整不影响长期布局 [26][27] - 捷尼赛思全球市场表现强劲:2年3个月实现销量从50万到100万跨越 [27] - 行业需要「第三极」品牌,平衡传统豪华与新势力模式 [25]
焕新启幕!H&M北京悠唐店开业,以革新姿态深耕中国市场
财经网· 2025-05-22 11:51
新店开业与品牌升级 - 公司在北京朝阳门外悠唐购物中心开设全新门店,面积超过1500平方米,致力于提供更舒适多元的时尚购物体验[1] - 新店采用现代简约装修风格,通过通透敞亮的落地展示橱窗营造开放式视觉空间,提升购物氛围[5] - 此次开店是公司品牌革新的缩影,标志着从"传统时尚零售商"向"时尚品牌"的转变[5] 中国市场战略 - 公司将中国视为全球战略核心市场,通过悠唐购物中心店升级展现对中国市场的坚定承诺[6] - 公司设立全球首个由中国设计团队组成的"中国设计中心",并与本土创意人才合作推出本土化产品[7] - 公司精准把握中国消费者需求特点,提供兼具时尚潮流、品质保障和性价比的产品[7] 品牌转型举措 - 公司着重提升三个核心纬度:开发本地化产品组合、强化时尚领域影响力、打造富有启发性的购物旅程[5][6] - 公司持续深化本土化战略,通过与中国艺术家和时装周合作提升文化共鸣[7] - 公司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发挥行业先行者优势,通过"旧衣回收计划"促进纺织行业循环经济[7] 商业环境优势 - 悠唐购物中心位于北京一线核心商圈朝阳门外中央商务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商业氛围[3] - 该购物中心汇聚丰富多元业态与活跃时尚消费群体,为公司长期发展提供坚实支撑[3]
“在中国,为中国”:一位追“光”者的二十三年行思录——访滨松固体事业部亚洲区销售经理倉田正樹
仪器信息网· 2025-05-16 07:36
核心观点 - 滨松通过"在中国,为中国"的深度本土化战略,成功在中国市场实现技术与需求对接,年销售额从1.8亿元快速增长至近20亿元,服务客户超10000家[4][6] - 公司以品质为核心竞争力,连续30年蝉联东软"最佳供应商"称号,其严苛的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从研发到生产的全流程[10][12][13] - 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推动公司建立高效响应机制,中日1小时时差优势助力沟通效率,本土化团队架构实现精准把握需求[3][6] - 医疗检测和智能交通领域被视为未来增长重点,CT探测器、PCR检测设备及激光雷达传感器等产品已形成技术优势[16][17] 倉田正樹的中国市场洞察 - 职业生涯始于2002年,拥有23年滨松工作经验,前5年负责欧洲市场后转向中国业务[3] - 总结中国市场最大特点是"变化",客户需求呈现非渐进式调整特征,倒逼供应链快速响应[3] - 建立客户关系的关键在于响应速度与真诚沟通,虽调整频繁但体现市场活力与潜力[3] - 时差优势(中日1小时)相比欧洲(7-8小时)显著提升沟通效率[3] 本土化战略实施 - 1988年成立北京滨松开启在华发展,2011年滨松中国成立标志战略升级[4] - 建立上海/深圳/武汉分公司及多地办事处,配套自有/联合实验室网络[6] - 创新采用中国人担任总经理的本土化管理模式,实现"本土团队解决本土问题"[6] - 北京滨松建成40万支/年光电倍增管生产线,产品线向光子技术应用领域扩展[6] 技术合作里程碑 - 1997年与东软合作开发CT-C2000,终结中国CT完全依赖进口历史[7] - 创新采用陶瓷闪烁体技术解决传统钨酸镉探测器环保问题[10] - 传感器协同误差控制技术保障成像质量稳定性,形成长期竞争优势[10] - 在东软供应商评价体系中质量/价格/交货期/服务等指标持续领先[10] 质量管理体系 - 建立预防式质量管理,品管人员早期介入产品开发预判问题[13] - 生产与品管部门"分而不离"架构:组织独立但物理相邻[13] - 实施包括每周大扫除、车间专项清洁、洁净间温湿度控制等细节管理[13] - 质量文化深入骨髓,员工视产品为"生命线"[13] 未来发展方向 - 医疗检测领域:聚焦CT/DNA诊断探测器,拓展PCR检测设备及眼科诊疗应用[16] - 智能交通领域:开发激光雷达传感器及电动汽车电池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17] - 定位从产品提供商升级为社会发展参与者,持续强化"光"技术赋能[19]
智造时代的密封行业“领航者”
新华日报· 2025-05-14 23:24
公司背景与行业地位 - 无锡恩福油封有限公司是由日本NOK株式会社和德国Freudenberg公司在中国投资兴建的外商独资企业,专业生产各类油封、O型圈、防尘罩等 [1] - 公司近30年发展成长为密封行业"排头兵",被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评为"中国汽车零部件橡胶制品行业龙头企业" [1] 本土化战略与市场拓展 - 2011年8月合并恩欧凯(无锡)密封件有限公司,开拓纯橡胶产品O型圈生产线,为新能源汽车产品自主研发奠定基础 [2] - 2012年9月合并无锡福岛精密金属有限公司,开拓金属冲压生产线,实现金属冲压件内制化 [2] - 2017年8月合并富岳精密模具(无锡)有限公司,开拓模具制造生产线,为模具自主研发奠定基础 [2] - 公司在机器人、燃料电池、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拓展业务范畴 [2] 智能化制造与技术创新 - 公司规划以自动化、数字化为主要方向的智能制造实施路径,建设以IOT为核心的智能车间应用平台 [3] - 关键工序导入多种数字化生产和在线检测装备,实现生产工艺标准化、数字化及生产过程可监控、可分析 [3] - 通过国家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三级评估,多个车间被认定为江苏省和无锡市示范智能车间 [3] 技术研发与产品创新 - 研发部成立创新攻坚小组,近三年开展31项研发项目,取得专利40项(含发明专利3项) [4] - 研发项目包括发动机电子温调器用密封圈、高强度液压泵橡胶密封垫片、新能源汽车用轮毂驱动电机用高密封性油封等 [4] - 针对工业机器人应用需求研发组合式油封HRE型、TCY型油封等产品,帮助机器人、伺服马达和精密减速机实现低能耗、更耐久 [4]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致力于新产品自主研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4] - 坚持深耕主业,加强市场开拓,努力获取更持久的市场竞争优势 [4]
深耕九十年,笃行以致远 | 对话贝克曼库尔特生命科学中国区总经理周伟
仪器信息网· 2025-05-14 09:01
公司历史与创新基因 - 公司由贝克曼博士于1935年创立,最初发明商用pH酸度计解决柑橘加工业的酸度测量难题,奠定"技术立身"根基 [3] - 1997年贝克曼和库尔特两家企业合并,成为横跨生命科学与临床诊断的全球创新者 [4] - 公司坚持"持续改进",将通讯行业的APD检测器引入流式细胞术,并不断拓展分析型离心机AUC的应用 [7] - 2014年收购苏州赛景仪器公司,将本土研发的CytoFLEX流式细胞仪推向全球,成为全球爆款产品 [7] 本土化战略 -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公司便开启与中国科学界的合作,逐步构建涵盖销售市场、服务、制造与研发的本地全价值链体系 [9] - 苏州工厂不仅是生产基地,更是面向全球的研发创新枢纽,10年内连续推出六大系列流式产品,包括CytoFLEX系列流式细胞仪、CytoFLEX SRT细胞分选仪等 [9] - 苏州工厂严格执行ISO 9001和ISO 13485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全面适配中国药监局的法规要求 [12] - 针对中国实验室特点,公司推出本土化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Allegra C-34R,解决科研人员实际痛点 [12] 未来规划 - 未来聚焦技术前瞻性与生态协同性两大方向,加大对外泌体研究、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的投入 [16] - 公司致力于成为"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通过培训、学术交流与校企合作推动行业标准升级 [16] - 在中国加大产能投入,通过"中国制造"支持全球市场,实现"双向赋能" [17] - 下一个十年将继续以科学家精神为内核,以本土化战略为支点,推动生命科学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