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千里追耕·三夏时节丨战三夏保丰收 探索“中原粮仓”里的科技感
央广网· 2025-06-15 02:14
农业机械化与科技应用 - 河南省在"三夏"时节广泛运用科技助力夏收和夏播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1] - 安阳县47.56万亩小麦收获已超九成,种粮大户使用4台联合收割机进行抢收 [1] - 沁阳市种粮大户万金虎的1150亩小麦预计亩产量1300斤左右,三四天可完成收割 [2] - 沁阳市组织农机合作社与农户对接,现有拖拉机6914台、小麦收割机749台、精量播种机4655台 [3] 播种技术与效率提升 - 获嘉县使用气吹式玉米精量播种机,效率比老式播种机提高40%,并同步铺设滴灌带 [3] - 获嘉县夏收已结束,秋作物已播种33.64万亩 [3] - 封丘县秋粮作物计划播种75万亩,已完成74万亩,播种进度达98.7% [6] 全省农业生产进度 - 河南省投入联合收割机约21万台,累计收获小麦8464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99.4%,机收率达99.8% [8] - 全省夏播面积8297万亩,占预计面积的92.2%,粮食作物已播6260万亩,占预计面积的92.1% [8]
从田间到舌尖 新技术带来新滋味(经济新方位·特产背后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14 21:37
种植技术升级 - 北京市平谷区京瓦温室园艺示范园采用智能玻璃温室大棚技术,实现每平方米小番茄年产量达22公斤 [2] - 大棚配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调节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二氧化碳浓度,透光率高达91.5% [2] - 水肥一体化系统通过"滴箭"精准供给,避免资源浪费,生菜年收获可达9-10茬,远超露天种植的2-3茬 [3][4] - 温室采用钢化漫散射玻璃和通风系统,夏季降温、冬季保暖,营造四季适宜的微气候环境 [3] 农产品加工创新 - 贵州恒力源天然生物科技公司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刺梨加工成果汁等20多种产品,年产能达5.3万吨 [5] - 采用膜浓缩提取工艺保留95%维C,出汁率提高5%,污水排放减少80%,原汁体积缩小25%-33% [7] - 优化破碎机刀片参数和气囊带式压榨技术,避免破坏刺梨籽,提升果肉营养保留率 [7] - 公司年消化5000吨刺梨鲜果,生产原汁3000吨,年产值1亿元 [7] 冷链物流智能化 - 山东胶州利群智慧物流基地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将里岔黑猪肉从收货到加工时间压缩至3小时以内 [9][10] - 气调包装技术调节氧气与二氧化碳比例,抑制氧化和细菌生长,延长保质期 [10] - 冷链物流车配备实时监控系统,全程保持0-4℃胴体中心温度,700公里配送可在24小时内完成 [11][12] - 智慧物流平台实现车辆位置、温度、路线的全程可视化追踪 [12]
北斗导航绘制“丰收图景” 农机驰骋助力“三夏”颗粒尽归仓
央广网· 2025-06-14 11:37
农业科技应用 - 全国"三夏"期间投入各类农机具超1700万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80多万台、跨区作业超20万台 [1] - 德州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86%以上 [7] - 濮阳市清丰县无人农场节省人工达80%,节省水肥药20%,化肥利用率提升30%,小麦产量较去年提高20% [16] - 清丰县实现小麦亩均增产87公斤,玉米亩均增产145公斤,示范田玉米单产达1039公斤 [16] - 宿州市埇桥区北斗导航播种误差控制在个位数厘米,每亩地密植标准精确 [11] - 邯郸市磁县北斗导航播种机5天完成700多亩播种,种子密度18至20公分 [11] - 连云港市海州区"5G数字化无人农场"实现全程机械化、精准化、无人化闭环作业 [14] 粮食生产情况 - 焦作市沁阳市种粮大户1150亩小麦亩产约1300斤 [4] - 濮阳县920亩土地小麦预计亩产1260斤 [4] - 临沂市河东区22万亩小麦进入全面收割阶段 [5] - 扬州市宝应县81万亩小麦迎来归仓时刻,投入1300余台本地收割机及200台外援 [6] - 全国收购夏粮小麦超1700万吨,进度快于上年同期,新季夏粮小麦收购总量预计8500多万吨 [17] 智能农业技术 - 武城县"农机管家"手机平台实现机器运动轨迹、行进距离、速度等数据实时传送 [7] - 灵丘县"5G+高标准农田指挥调度平台"监测5000亩玉米基地全域数据 [7] - 绥滨农场水田智慧灌溉系统实现水层实时监测,手机远程控制进水和出水 [9] - 连云港市海州区农场网格化部署低功耗物联网传感器,构建覆盖全域的"神经末梢" [14] - 益阳市大通湖区智慧无人农场实现"无人育秧插秧"操作 [19]
小麦收获、圆葱产销旺、水稻长势好……乡村处处是“丰”景
央视网· 2025-06-11 09:06
水利调控 - 小浪底水库6月11日加大下泄流量至1100立方米每秒 为6月以来第二次加大流量 [1] - 2月中下旬以来小浪底水利枢纽14次精准调控下泄流量 累计下泄水量103亿立方米 [1] - 截至6月11日8时小浪底水库水位250.7米 蓄水量37.2亿立方米 [1] 农业科技应用 - 山西省翼城县采取"公司+合作社+种植大户繁育"模式 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双提升 [3] - 翼城县建设标准化"三圃田"全程控制种子质量 形成人才育种和夏收梯队 [3] - 黑龙江七星农场安装田间智能灌排系统 种植户可通过手机远程控制300亩稻田水层 [4][6] 农作物收获情况 - 山西省翼城县2.2万余亩制种小麦进入收获期 预计6月中下旬完成收割 [3] - 山东平度市1.3万亩圆葱迎来收获季 总产量预计达10万吨 [7][9] - 平度市构建"买全国、卖全国"流通格局 成为国内优质圆葱交易集散地 [9]
中国北京种业大会9月11日开幕,联动全年农时活动持续至10月
新京报· 2025-06-11 08:00
大会概况 - 第三十二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将于9月11日至14日举行,主题为"深化区域协同 聚力种业振兴",设置"1+7"个会场(通州主会场+7区分会场)[1] - 推出"1+1+1+10+N"系列精彩活动,包括主论坛、科技成果交流体验、10场专业论坛及全年农时联动活动[1][4] 主会场亮点 - 通州主会场聚焦生物育种、合成生物、智慧农业三大板块,展示抗蓝耳病猪新品种、基因编辑育种技术、生物培育肉、智能农业装备等前沿成果[2] - 首次由京津冀三地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举办,组织50个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200家品牌新主体,展示上千个玉米蔬菜新品种[3] 科技成果转化 - 举办百项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百项冠名发布及百家农业经济主体直播互动,推动供需精准匹配[3] - 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河北、应用在全国"的区域协同创新模式,加速玉米"五良"技术集成等成果落地[3][5] 专业论坛与活动 - 10场专业论坛覆盖玉米种业、微生物种业、畜禽种业等细分领域,由各区分会场承办[4] - 全年农时联动活动包括6月芳香蔬菜展、7月鲜食玉米采摘、8-9月玉米新品种观摩、10月特色蔬菜展示等[5] 北京种业全球影响力 - 北京建成全球最大西瓜玉米DNA指纹库,基因编辑工具、白羽肉鸡"沃德188"等7个物种育种水平居世界第一方阵[6] - 玉米品种占全国18%,转基因玉米大豆性状应用占全国73.3%,肉种鸭市场份额达80%[6][7] - 北京种业成果已输出至坦桑尼亚、巴西、俄罗斯等国家,涵盖蛋种鸡、转基因作物、蔬菜种子等领域[7]
瞭望·瞭望访谈 | 这称呼像鞭子,抽着我不能停下脚步——专访“农民院士”朱有勇
新华社· 2025-06-09 08:25
农业科技与乡村振兴 - 农业科技走进乡村大有可为,但必须解决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才能助力产业发展 [4][9] - 农业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振兴的关键 [9] - 通过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是重要研究方向 [4] 科研成果转化与实践 - 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需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符合自然资源条件并与市场和农民需求相结合 [7] - 冬季马铃薯技术利用热区生态条件抑制病害,错季种植提高产量和效益,使冬闲田变成效益田 [7] - 葡萄避雨避病技术解决云南鲜食葡萄产业的技术瓶颈,种植面积达几十万亩,果农收入普遍增加 [9][10] 农民培训与内生动力 - 激活农民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提供"用得上、见效快"的实用技术 [11] - 开办农民技能培训班培养2000多名乡土人才,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 [11] - 田间地头培训模式分阶段教学,帮助农民系统掌握从种到销的真本领 [12] 农业科技发展方向 - 未来农业科技将呈现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6] - 重点聚焦生物育种"卡脖子"攻关、国产智能农机研发及种植方面的创新研究 [16] - 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推动设计育种,微型农业机器人实现精准作业 [16] 农业科技赋能乡村变革 - 通过生物育种、智能装备、数字技术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17] - 推广生态循环技术减少面源污染,守护青山绿水 [17] - 科技驱动产业链升级培育特色高值农产品品牌,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 [17] 年轻科研人才培养 - 培养年轻科研人才需引导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需" [19] - 农业科研需要"下得去"的实践精神和"坐得住"的钻研定力 [20] - 科研成果的价值应体现在服务生产、惠及农民上 [20]
(乡村行·看振兴)南湖红菱“错峰”上市 “抢早”之道诠释农业新生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13:26
行业技术发展 - 南湖红菱通过科技培育实现早熟品种创新 成熟期提早3个月左右[2] - 采用大棚促早栽培技术及现代化种植设备 实现温度湿度精准调节[2] - 从湖荡散养转变为大棚精种 解决水体污染和品质不可控问题[3] 产品特性与市场表现 - 南湖红菱作为红色无角菱品种 具有皮薄肉厚、清甜可口特性[1] - 首茬市场价达每斤20多元人民币 较传统品种经济效益更高[1] - 5月底开始采摘且供不应求 传统露天南湖菱需至9月上市[1] 产业融合与延伸 - 打造集种植观赏乡村旅游于一体的农业景观 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3][4] - 胜丰村"菱珑湾"景区年吸引游客数万人 实现种植采摘体验串联[4] - 延伸南湖菱画南湖菱歌等文化项目 形成文化名片效应[4] 种植历史与区域优势 - 油车港镇具有800年南湖菱栽培历史 为主要产区[1] - 2020年嘉兴市农科院与镇政府合作研发唯一红色无角菱品种[2] - 种植基地持续运营至10月 形成延长丰收周期的产业模式[4]
【在希望的田野上·三夏时节】向科技要产能 助力全年粮食丰收
央视网· 2025-05-31 12:37
小麦收获进展 - 黄淮海、西北麦区小麦正加紧收获,江苏3600多万亩小麦陆续成熟,投入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5000多台 [3] - 陕西1400多万亩小麦开始收割,关中平原收获期较往年提前3到7天,农业部门通过智慧平台科学调度农机 [3] 东北地区春耕情况 - 辽宁水稻插秧进度超84%,营口投入5300多台插秧机中近半数为无人插秧机,栽插速度每分钟40米,单机每小时作业超5亩,效率提升30% [5] - 黑龙江春耕基本结束,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超2.2亿亩,大面积推广高性能播种机精量播种,提升播种速度与质量 [5] 科技助力夏管 - 湖北宜昌中稻秧苗生长关键期,农户通过手机农业智慧软件监测秧苗生长热力图,农技人员提供远程指导 [7] - 广东1300多万亩早稻进入田间管理阶段,清远市采用搭载AI视觉模型的多光谱智能巡田无人机,智能识别作物长势与病虫害 [7] - 广东大力推广无人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场景 [7]
20人!2024年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评选结果公示
南方农村报· 2025-05-29 13:36
活动概述 - 2024年广东"百千万工程"农技达人短视频活动评选结果揭晓 拟表彰胡祝林等10人为"十佳达人" 陈鸿雁等10人为"优秀达人" [2][3][26][27] - 活动自2024年11月25日启动 历时数月 旨在通过短视频传播农业实用技术 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 [4][5][22] 活动内容与成果 - 活动期间开展系统性内容创作和账号运营培训 提供丰富媒体曝光资源 [6][7] - 农技达人们聚焦广东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围绕关键农时季节和区域产业需求 创作发布大量接地气、易学实用的短视频作品 [9][10][11] - 短视频内容涵盖荔枝疏花压花与病虫害防治、水产养殖病害防控与水质管理、特色果蔬栽培技术、智慧农业装备应用、农产品品牌打造与电商销售技巧等 [10][11] - 活动累计收到参赛作品超过3500条 相关视频总观看量破1亿次 在抖音等平台形成热门话题 [12][13][24] 参与群体 - 参与群体包括农业科技特派员(轻骑兵)、广东农村乡土专家、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涉农企业技术人员以及乡村"土专家""田秀才"等 [7][8][22] 评选流程 - 评选经过作品征集、展播、大众投票、专家评审、复审等多个环节 [17][26] - 公示期自2025年5月30日至6月3日 共5天 [27][28] 获奖名单 - 十佳达人包括胡祝林(梅州柚)、梁伟钊(新会陈皮)、林进杰(南药)等 产业方向涵盖果树、南药、水产等 [34][35] - 优秀达人包括陈鸿雁(果树)、黄金叶(果树)、齐同俊(水产)等 产业方向涵盖果树、水产、畜牧、蔬菜等 [36]
科技植沃野 迸发新生机——“打赢这一战 底气从何来”系列观察之二
河南日报· 2025-05-26 23:38
农业科技应用 - 河南8500万亩麦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效种植,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技术确保行距均匀[4] - 滴灌技术在大田作物中推广,单个农户可独立完成300亩小麦的5次灌溉,效率提升显著[7][8][9] - 水肥一体化技术节省人力,从传统7人20天浇灌缩减至1人完成,同时实现节水30%[9] 技术推广模式 - 农技人员通过"大户示范+农户跟进"模式推广新技术,种植大户成为技术传播节点[11][12] - 建立"科研+企业+合作社+农户"四方联动体系,前端提供良种,中端配套栽培技术,后端对接加工需求[16] - 农技推广采用多媒体手段,技术指导视频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零距离传播[9] 社会化服务创新 - 种植大户转型为农业服务商,如浚县合作社服务面积达数万亩,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13] - 先进农机应用提升产量,大型机械使整地播种质量提高,联合收割机作业损失率降低15%[13] - 社会化服务组织定制高产套餐,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提供差异化种植方案[14] 育种与机械研发 - 神农种业实验室使用"时光加速器"技术实现小麦一年四熟,缩短育种周期[15] - 河南农大改进收割机结构,增加智能识别模块,实现滚筒转速自动调节以减少收获损失[18] - 专家团队针对品种特性制定配套栽培技术,通过管理优化使良种增产潜力提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