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icon
搜索文档
守护可可西里|原来,你是这样的可可西里!
新华社· 2025-08-05 08:41
可可西里地理与生态概况 - 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西南部,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由昆仑山脉、唐古拉山、三江源国家公园及西藏羌塘无人区环绕,形成高寒荒漠地貌 [3] - 区域内有7000多个咸水湖(如卓乃湖、太阳湖)及季节性内流河,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夏季易形成沼泽陷阱 [5] - 平均海拔460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4摄氏度,氧气含量仅为平原地区一半,被称为"生命禁区" [6] 生物多样性 - 可可西里是"动物王国",栖息着藏羚羊(高峰期数量达100多万只)、野牦牛、藏野驴等珍稀物种 [6][7]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因盗猎导致藏羚羊数量骤降至不足2万只,经保护后恢复至7万多只,濒危等级从"濒危"降至"近危" [6][11] 保护机制演变 - 早期由杰桑·索南达杰等组建民间反盗猎巡山队,后逐步升级为青海省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世界自然遗产 [9] - 现有6个保护站(4个常年站、2个季节性站)沿青藏公路分布,形成系统化保护网络 [11] - 自2009年起连续16年无盗猎事件,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估其保护管理"整体状况良好" [11] 生态与文化意义 - 被称为"万山之祖""千湖之地""人间净土",承载着对"地球最初模样"的生态样本价值 [3][6] - 从盗猎猖獗到全民保护,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文明样本 [13]
内蒙古阿拉善:沙海中的绿色家园
人民网· 2025-08-01 01:52
在内蒙古最西端的金色沙海,阿拉善盟静卧其中,如一粒璀璨明珠。27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版图塑造了独特的生活图景:黄沙、戈壁的底色之 上,点点绿洲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2025年4月22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拍摄的弱水河与狼心山风光。新华社记者 马金瑞 摄 "距离"是左右阿拉善人生活的关键词。过去,人们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要在驼铃声声中跋涉一两天。 为了连接这些散落在大漠戈壁中的"孤岛",阿拉善建起了3座机场。乘飞机从一个镇飞到另一个镇,个把小时即可。 地面上,穿沙公路和铁路如同坚韧的丝线,顽强地将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3大沙漠怀抱中的城镇和村落串联成网。 2024年7月30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拍摄的巴丹吉林沙漠(无人机拼接照片)。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摄影师王正年年都带着"长枪短炮"守在这里,用镜头追逐光影,捕捉胡杨与碧水、金沙交织的绝美瞬间。他说,人们奔胡杨而来,看到的不 仅是3000年的生命传奇,更是可"阅读"的人与自然共同谱写的生存史诗。 守护家园是与风沙搏斗的持久战。今年7月,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南缘防沙治沙区,一条全长1856公里的防沙阻沙带实 现全线闭合,三大沙漠林 ...
千年江水新契机!能源跨区配置,雅江开发怎样实现和谐共生?
搜狐财经· 2025-07-24 05:36
水电开发 -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装机容量达6000万千瓦,相当于三个三峡电站规模,每年可提供数千亿千瓦时电能 [1] - 梯级电站建设将清洁电力通过特高压电网外送中东部地区,支持产业升级并减少数亿吨标准煤消耗 [1] - 首台机组发电将满足西藏本地用电需求并实现跨区域能源输送,形成能源纽带作用 [7] 区域经济影响 - 电力资源具备跨境输出潜力,可缓解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周边国家电力短缺问题并创造外汇收入 [3] - 水电、旅游、生态农业协同推进将重塑西藏经济地理,构建多元产业体系并创造当地就业机会 [5] - 引水工程构想有望将部分江水引入新疆,扩展绿洲农业并优化全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5] 旅游产业机遇 - 工程配套生态保护措施将形成高峡平湖与峡谷秘境结合的独特旅游资源 [3] - 林芝桃花沟、墨脱热带雨林及藏族文化村寨等元素融合有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3] - 旅游开发将带动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配套产业发展 [3]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 采用低坝开发、生态流量保障等技术手段,在开发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流域生态完整性 [7] - 项目实践"开发与保护并重"理念,为清洁能源与生态和谐共生提供示范 [7] - 水资源跨区域调配模式参考以色列滴灌技术和南水北调工程经验 [5]
循宋韵雅趣 赴一场生态文化盛宴
杭州日报· 2025-07-23 02:29
活动内容 - 杭州市生态环境局上城分局联合多部门推出大暑节气生物多样性体验活动,主题为"宋韵今生十二月香之伏香鱼跃",活动地点在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 [1] - 活动内容包括参观海塘遗址、了解古代治水智慧、鱼类多样性专题讲座以及宋代制香技艺体验 [1] - 亲子家庭参与活动,通过互动环节如手搓香丸、压制香片、制作塔香等体验宋代消夏习俗 [1] 活动意义 - 活动让参与者了解古代"以塘驯水、以塘护生"的治水哲学,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1] - 通过生态专家讲座普及鱼类多样性知识,强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 [1] - 家长反馈活动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对成人和儿童都有重要意义 [2] 项目成果 - 上城区以二十四节气为载体打造全国首个可量化、可体验、可推广的节气主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品牌 [2] - 相关活动入选2025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践成果全国十佳案例 [2] - 2024年升级推出"宋韵今生十二月香"系列活动,内容更贴近日常生活,注重提升体验感 [2]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述评之六
新华社· 2025-07-22 12:11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湖南岳阳沿江化工企业生产基地整体搬迁至7公里外并同步进行土壤修复 破解化工围江问题[2] - 长江岳阳段连续7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通过实施十年禁渔 重塑长江岸线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巩固治理成效[2] - 我国仍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需攻坚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存在[2] 绿色低碳转型实践 - 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叉车电气化比率达60%以上 投入40辆氢能重卡和16辆氢能环卫车 已建在建绿色建筑约1400万平方米[4] - 天津市公交车新能源占比达85% 出租汽车新能源占比达69% 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6%[4] - 杭州市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通过地下车库感应智能照明 屋顶光伏和雨水回收系统降低用能和碳排放[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 - 北京市首创558处自然带 通过小微湿地 人工鸟巢 昆虫旅馆等构建生物多样性网络[6] - 颐和园后溪河 翠湖湿地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示范区域已成为苍鹭驻足 野兔栖居的城市栖息地[6] - 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 提供绿色空间 支撑生命之美 并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6] 区域协同治理行动 - 天津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 北京推广基坑气膜技术强化工地扬尘管控 太原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 上海设立新污染物研究平台[3] - 以京津冀及周边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 成渝城市群为重点全面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2] - 通过调整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结构等多链条协同发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4]
“敲”出来的自豪感与幸福感(中国道路中国梦)
人民日报· 2025-07-21 22:10
行业运营特点 - 地质勘查行业需应对极端自然环境挑战 包括高原大风和昼夜温差等恶劣条件[1] - 海外勘查项目存在通讯障碍 信号不稳定导致与国内联系困难[2] - 采用特殊作业方法保障工作安全 如前胸挂背包当配重盾和手拉手结成人行链等方式抵御大风[1] 矿产资源价值 - 矿产资源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原料[2] - 相当品类矿物都是新材料研发必需的关键原料 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 - 探明更多矿藏为中国制造提供支撑 通过双脚丈量山河的方式添薪加柴[2] 项目成果展示 - 在陕西延川县探获我国单体储量最大石盐矿床 助力革命老区发展盐化工产业[3] - 在陕西白河县发现8条质量上乘辉绿岩矿体 预估资源量2800万立方米[3] - 支撑当地建成石材产业园 使深山沟实现经济发展[3] 环境保护实践 -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矿产开发全生命周期 综合考虑环境影响[3] - 施工时设置防渗漏措施并修复植被 实现景观影响最小化[3] - 通过土壤重构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等方式 减少对大地容颜的损害[3] 行业发展理念 - 开发矿产不是对大自然单向索取 而是以敬畏之心守护利用山河[3] -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3] - 矿产资源开发应实现资源禀赋向民生红利转化 为地区发展提供要素保障[3]
从“修复工程”到“生态画卷”,艺术设计如何让生态修复华丽变身?
中国环境报· 2025-07-21 01:48
生态修复与艺术设计融合 - 平原地区生态修复需兼顾生态功能与审美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 水系修复需重构水与岸、城、田的空间关系,形成兼具生态功能与人文记忆的线性景观 [2] - 农田修复应构建"生产—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农业系统,通过作物搭配与生态种养模式创造大地景观 [4] 水系景观构建策略 - 滨水空间采用阶梯式/缓坡式生态护岸,结合乡土植物配置,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带 [2] - 保留自然河道形态,利用浅滩深潭满足生物需求,同时形成动态视觉效果 [2] - 通过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挖掘水文化元素,使水系成为地域文化载体 [2] - 水位季节性波动可通过弹性空间设计转化为景观体验,如湿地花海、分级观景平台 [3] 农田生态美学实践 - 根据作物色彩与高度差异搭配种植,形成季节性大地色块景观(如油菜花与小麦黄绿相间) [4] - 沟塘周边种植水生植物并投放观赏鱼,兼具净化功能与田园景观效果 [4] - 生态种养模式(如稻渔共生)通过观景栈道、蜜源植物等设计可视化,吸引生物回归 [4] - 农业设施(灌溉渠、废弃农具)艺术化改造,形成乡土景观元素 [5] 湖泊区域整体景观整合 - 湖滨缓冲带构建多层植被带(乔木—灌木—草本—水生植物),实现污染拦截与景观界面统一 [6] - 入湖河口采用阶梯式人工湿地设计,多级净化单元搭配不同水生植物形成色彩景观带 [7] - 村落通过微改造保留乡土特色,打造房前流水、庭院花草的景观,并与湖滨缓冲带有机衔接 [7]
环西丽湖的绿道奇遇记 | 寻美南粤⑤
南方农村报· 2025-07-21 01:35
环西丽湖的绿道 奇遇记 | 寻美南 粤⑤_南方+_南 方plus 暑假里,阳光灿 烂的环西丽湖绿 道上,欢声笑语 此起彼伏。这条 绿道将城市、村 落、山林和水系 相连,孩子们在 其间奔跑、骑 行、嬉戏、探 索,尽享大自然 的童趣。 0:00 / 2:31 (环西丽湖的绿道奇遇记,时长共2分31秒) 在绿道,和自然 做朋友 环西丽湖绿道是 深圳首个绿道与 碧道合二为一的 绿色生态廊道。 绿道的建设遵 循"低干扰、轻 介入"建设模 式,以16.2公里 长的绿道主线环 线西丽水库,围 合出超过100万 平方米人与自然 共享的"森林居 所" 。 环西丽湖绿道总平面图 整条绿道被自然 绿意所覆盖,栈 道蜿蜒绕树,观 景台依山就势, 人与万物共享期 间。其中的示范 段更荣获"设计 界奥斯 卡"MUSE设计 奖和香港A&D 设计奖景观类金 奖,设计融合自 然与人文,形 成"一环九景"的 空间格局。 环西丽湖绿道 沿着环湖主线一 路前行,绿 道"一环九景"犹 如明珠镶嵌山林 湖畔:问山叠 水、白芒拓印、 写意三河、萤灯 碧苑、稻香尺案 等,九大景观节 点各有其美。期 间又有汇流花 园、昆虫森林等 景观小节点点 缀,湿地、溪 ...
熊猫蹭蜜、刺猬啃瓜、鸟儿吃柿,用生态情怀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中国环境报· 2025-07-16 01:4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践 - 野生大熊猫"喜悦"造访村民九香家,村民以蜜团和竹笋相待,形成自然从容的互动场景 [1] - 村民九香将熊猫视为"贵客"而非救助对象,未惊扰呵斥,体现生态情怀 [2] - 新疆瓜田主人允许刺猬食用西瓜,理解沙漠生存不易,展现包容态度 [2] 生态保护与农业活动融合 - 宁夏葡萄园主发现高盐碱地种植葡萄改善环境,鸟类数量增加,接受麻雀食用部分葡萄 [2] - 浙江关川村村民冬季不驱赶下山取食的野猴群,保持和谐共处 [2] - 安徽颍上县居民保留柿子树果实供迁徙鸟类食用,作为"过冬粮" [2] 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 - 和谐共生案例体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现代表达 [2] - 人类生存依赖自然恩泽,建设美丽中国需优先维护自然之美 [2] - 生态情怀的实践能自然化解人与自然的潜在冲突 [2]
织密“天空精灵”保护网
人民日报· 2025-07-13 22:20
鸟类生态功能 - 鸟类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稳定性 持续性有关键作用 [1] - 鸟类具有捕食调节 播种授粉 营养循环 环境指示等多种生态功能 例如鹰隼控制啮齿类动物种群 雁鸭取食水草藻类 莺雀捕食森林害虫 [1] 中国鸟类资源现状 - 中国是全球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全球九大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中国 [1] - 由于人类活动干扰 自然种群衰退 气候变化等因素 中国鸟类保护面临挑战 [1] 鸟类保护政策与技术 - 中国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发布《全国鸟类迁徙通道保护行动方案(2021—2035年)》和《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年)》 [1] - 中国在鸟类影像和鸣声人工智能识别 环境因子物联网监测传输 生态特征变化预测和预警等智慧感知技术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 公众参与与国际合作 - 中国观鸟爱好者已达34万人 在盗猎举报 野生救助 宣传教育 文化传播等环节发挥重要作用 [2] -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帮助日本 韩国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种群 实施放归自然 为全球濒危鸟类种群恢复作出贡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