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城市建设
icon
搜索文档
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应发挥多主体协同
中国环境报· 2025-09-15 03:21
政府政策引领 - 制定战略性规划并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设计与建设 合理设定城市发展速度 空间和功能以减轻环境压力 [1] - 建立健全低碳城市政策支撑体系 在法律与财政政策上提供支持 包括设立专项资金 拓宽投融资渠道 推动低碳技术试点和绿色示范项目建设 [1] - 普及节能知识 倡导反对浪费 推行绿色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 健全考核机制并加强低碳绩效评价与激励 [1] 企业资源配置与创新 - 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建立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的新机制 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 [2] - 浙江对高碳企业强化环境管制 对绿色科技企业提供财税支持推动绿色专利增长 榆林和鄂尔多斯通过技术补贴推动煤炭企业应用智能开采设备降低吨煤能耗 [2] - 推进碳金融创新 利用碳排放权质押融资 碳汇保险及绿色债券支持企业绿色转型 鼓励链主企业要求上下游产业链披露产品碳足迹并接入绿电 [2] 非政府组织协作与监督 - 非政府组织通过独立调研与专业论证为政府提供低碳政策建议 促进法规优化与落实 并曝光企业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 [3] - 联合科研机构研发低碳技术 推动清洁能源与循环经济方案在城市场景中的应用 在社区或园区开展分布式光伏和绿色建筑等实践 [3] - 通过国际协作对接全球环保网络 推广跨国可持续案例 整合企业及基金会等资源助力绿色产业链与可持续金融体系建设 [3] 公众参与与低碳实践 - 通过政策发动公众在居家 消费 生产和出行等方面践行节能低碳理念 开展社区生态环境教育与低碳生活培训提升绿色消费意识 [3] - 拓展多元低碳场景 从公共交通 垃圾分类 无纸办公延伸至绿色建筑改造 二手物品交易和分布式光伏安装等高减排领域 [3] - 加强社区自治微循环 组织旧物回收和绿地维护等在地化项目 推广低碳活动提升公众主动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 [3]
单菁菁: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
经济日报· 2025-08-07 00:0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 明思想在城市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也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习 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中多篇著作对这一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刻系统论述。《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 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强调,"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努力把 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现代化》指出,"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建设新时代美丽 城市"。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必须以打造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为最终目标。过去一 个时期,我国城市发展曾陷入"重建设轻治理""重速度轻质量""重眼前轻长远"等误区,城市常被视为经 济增长的"容器",城市发展往往被简化为GDP增长、高楼大厦等"物"化指标,而生活其中的"人"的感受 和需求常常被忽视或边缘化。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 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中央城 ...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新时代画卷)
人民日报· 2025-08-05 22:21
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山西运城市盐湖区持续改善空气质量,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城市空气治理难题,实现"山入城郭、水映楼宇"的生态环境 [2] - 湖北十堰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通过"以菜净水、生态种养"方式推动水体氮、磷净化,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4] - 南开大学新污染物研究团队开展植物模拟暴露实验,深入研究微塑料等新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6] - 福建福州市鼓楼区加快建设城市绿色通道和生态景观走廊,规划提升生态公园层级,打造绿意盎然的城市生态肌体 [8] 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 - 陕西西安市持续推动公园、林带、绿道建设,促进城市绿化 [10] -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推广垃圾分类,提升城市环保水平 [12] - 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娘热沟南北山绿化工程修复片区进行树木养护,推动生态修复 [14] - 安徽芜湖市繁昌区倡导市民低碳绿色出行,建设人民体育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 [16] 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 - 北京昌平区温榆河公园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稳中向好,累计监测到动植物种类880种,4年内增加200余种 [18] - 广西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通过植物景观吸引游客,促进城市生态与旅游结合 [20][21] 全国绿化建设数据 - 全国建设口袋公园超过4.8万个,绿道超过12.8万公里 [21][23]
城市景观要体现文化特色
经济日报· 2025-08-02 21:51
城市景观现状与问题 - 城市景观范围广泛包括绿化、道路、建筑、园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具有资金投入大、影响人群多、保存时间久等特点 [1] - 目前不少城市景观缺乏整体规划,存在单纯复制传统景观或盲目照抄其他城市的现象 [1] - 新建景观设计相似度高,未根据不同地点环境进行匹配性规划,导致景观与周围环境不融合 [1] - 部分街道景观现代化、商业化气息过浓,产生割裂感,行道树池内径较小,格栅颜色不协调、材料性能不佳 [1] 城市景观建设方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建设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合理打造城市景观可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体现文化特色并增强城市吸引力 [1] - 应挖掘本土地域文化,考虑地理环境、气候、建筑材料及民俗风情差异,将地方历史、民俗、产业记忆转化为景观语言 [1] - 推动新建景观与传统风貌协调,规划建筑密度、高度和色调,实现对"城市记忆"的传承 [1] - 结合新技术创新设计思路,拓展景观多样化展现形式 [1] 绿色发展原则 - 保持山水脉络和自然风貌,保护河湖水系、湿地等环境,种植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环境的植物 [2] - 发挥植物调节微气候、涵养水土等价值,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居住环境 [2] - 打造兼具景观和生态、休闲和文化等多功能的公共景观 [2] 公众参与与长期规划 - 公众参与性原则应体现于景观规划设计各环节,规划实施前主动调查收集群众反馈意见 [2] - 在规划弹性空间内及时调整内容以适应动态变化需求 [2] - 规划城市景观需有长期和动态思维,综合考虑周边环境系统和整个城市系统的变化 [2] - 避免景观沦为短期观赏工具,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 [2]
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长三角绿色低碳美丽城市建设这样推进
中国环境报· 2025-07-23 23:15
长三角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政策协同 - 需要构建"国家-省级-市县"三级协同政策法规体系 统一绿色城市建设标准规范和治理导向 [2] - 省级政府需制定分行业实施细则并组织跨市联合治理平台 市县级政府强化日常监管与执法落地 [2] - 建立跨层级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 确保政策传导与执行切实落地 [2] 跨区域协作机制建设 - 优化三省一市联防联控机制运行规则 强化数据互通与决策协同 [3] - 深化大气污染溯源治理 饮用水水源流域联保联治 新污染物风险联评联控等专项协作 [3] - 探索设立常设性区域生态环境事务协调机构 统筹重大项目审查与生态补偿协商 [3] 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依托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立"发现-反馈-处置"响应机制 [3] - 完善企业环保守信激励机制 支持绿色企业联盟参与跨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4] - 推动公益组织联盟参与绿色社区跨城结对创建 湿地保护联合科普等行动 [4] 数字技术赋能环境治理 - 建设多源异构生态环境数据采集体系 实现污染源和生态系统的数字映射 [5] - 构建覆盖长三角的联动式数字孪生治理网络 模拟减污降碳路径与生态风险 [5] - 推动数字平台与城市治理系统深度集成 建立"全域感知-实时响应-智能决策"新模式 [5] 低碳技术协同创新 - 组建跨区域"政产学研用"创新联盟 聚焦重点行业减污降碳等关键领域 [6] - 建立常态化协同研发机制 推动科研资源共用和试验平台共享 [6] - 构建"试点先行-区域推广"转化体系 发布技术转化清单与重点支持目录 [7] 要素保障协同机制 - 建立长三角绿色专项基金池 整合政府资金 绿色债券 碳金融等多元渠道 [8] - 制定区域统一资源配置指导目录 实现能源 土地 碳排放权等要素协同配置 [9] - 建立绿色人才共育共享机制 制定区域能力框架标准 推动专业教育协同发展 [10]
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述评之六
新华社· 2025-07-22 12:11
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 湖南岳阳沿江化工企业生产基地整体搬迁至7公里外并同步进行土壤修复 破解化工围江问题[2] - 长江岳阳段连续7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 通过实施十年禁渔 重塑长江岸线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等措施巩固治理成效[2] - 我国仍有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 县级城市黑臭水体需攻坚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存在[2] 绿色低碳转型实践 - 山东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叉车电气化比率达60%以上 投入40辆氢能重卡和16辆氢能环卫车 已建在建绿色建筑约1400万平方米[4] - 天津市公交车新能源占比达85% 出租汽车新能源占比达69% 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6%[4] - 杭州市钱江新城中央商务区通过地下车库感应智能照明 屋顶光伏和雨水回收系统降低用能和碳排放[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 - 北京市首创558处自然带 通过小微湿地 人工鸟巢 昆虫旅馆等构建生物多样性网络[6] - 颐和园后溪河 翠湖湿地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示范区域已成为苍鹭驻足 野兔栖居的城市栖息地[6] - 城市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 提供绿色空间 支撑生命之美 并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城市竞争力[6] 区域协同治理行动 - 天津加强机动车污染治理 北京推广基坑气膜技术强化工地扬尘管控 太原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 上海设立新污染物研究平台[3] - 以京津冀及周边 长三角 粤港澳大湾区 成渝城市群为重点全面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2] - 通过调整能源结构 产业结构 交通运输结构等多链条协同发力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4]
筑梦未来,创新汇聚——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亮点抢先看
环球网· 2025-06-10 06:14
活动概述 - 第九届"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聚焦"工程创造美好未来"主题,吸引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教育专家、教师及青少年代表参与 [1] - 活动与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同期开展,致力于夯实科技人文交流根基 [1] 活动内容 - 活动围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和"智慧轨道,联通未来"两大方向,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沉浸式实践场域 [2] - 线上"一带一路"虚拟科学中心多元呈现,构建永不落幕的青少年科创共同体 [2] - 线下活动包括创客学习交流、专家报告、参访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实践、文化交流之夜等 [2] - 营员将参访成都规划馆、桂溪生态公园天府绿道、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宁德时代新能源生活广场等 [2] - 活动还设立5个分营,分别位于陕西、宁夏、新疆、广西、云南,展现"一带一路"科技图景 [3] 特色项目 - 活动推出"青少年想象力教育工程"项目,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少年想象力教育工程合作备忘录 [4] - 开设"科幻作品创作征集"专属投稿通道,优秀成果将有机会直通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及第36届银河奖颁奖典礼 [4] 国际合作 - 活动是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458项成果中唯一以青少年命名的务实合作项目 [5] - 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牵头协调,推动双边及多边合作迈向机制化、常态化发展 [5] - 邀请来自非洲科学院联盟、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等33位国际代表参与 [5]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副总干事罗德隆、非洲科学院联盟主席马霍顿·诺波特·胡孔诺等将作主旨报告 [6] 主办单位 - 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部、四川省人民政府 [9] - 承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等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