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

搜索文档
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将于9月26日—30日在绵阳举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5 08:49
核心观点 - 第十三届科博会以协同创新、融合发展、开放合作为主题,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化交易,涵盖五大板块30余场活动,突出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及群众参与性 [1][2] 展会历史与影响 - 历届科博会累计推动超2000项科技成果转化,吸引超5000家企业参展,促成交易额突破千亿 [1] 第十三届科博会安排 - 定于2025年9月26日至30日在四川绵阳举办,实行市场化办会,突出"三化三性"原则(市场化、专业化、品牌化、权威性、参与性、群众性) [1] - 涵盖"会、展、论、赛、产"五大板块30余场重量级活动,包括开幕式、主题展览、高端论坛、权威赛事及产业对接活动 [1] 国防科技工业重点 - 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安排路演和对接活动,推动企业开展市场化交易,实现从展览到展销、交流到交易的转变 [2] - 聚焦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谋划主题活动,举办激光科技创新产业大会暨光子科创城推进会、航天国际化发展大会等专业活动 [2] 赛事与影响力提升 - 引入世界机器人大赛锦标赛等世界级、国家级品牌赛事,提升科技城和科博会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影响力 [2] 群众参与与科普教育 - 引入知名科幻科普IP"南天门计划",升级科普教育平台,提升趣味性与群众满意度 [2] - 设置40余场项目路演和展商对接活动,组织3000余名采购商及专业观众参与,吸引新型显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代表共商合作 [2] - 通过赛事活动预计吸引全球5000余名青少年与科技工作者参与,打造全球创新人才交流平台 [2]
河北省省长王正谱一行调研科林电气-财经-金融界
金融界· 2025-09-05 05:44
公司经营与战略 - 公司作为海信智慧能源产业集群核心载体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深耕智慧电网 新能源 综合能源服务三大业务领域[1] - 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1.44亿元 归母净利润1.61亿元 新签订单27.5亿元[3] - 公司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和行业竞争力[1][3] 政府调研与认可 - 河北省省长王正谱带队调研公司科技创新和高端装备制造工作[1] - 调研团实地查看品牌柜生产车间和新能源综自储能产线 深入了解智能变配电和新能源领域产业布局与技术优势[3] - 政府对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能源转型表示高度认可[3] 发展方向与要求 - 政府要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打造更多应用场景 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3] - 政府希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让更多科技成果在河北落地转化[3]
耐高温涂层技术、北斗导航……这些阅兵装备“同款”你也能用
央视新闻· 2025-09-05 01:46
军工技术民用化应用 - 歼-20耐高温涂层技术应用于新能源电池续航提升 [1] - 高强度碳纤维材料用于飞行汽车研发 [1] - 雷达模块技术支撑5G网络稳定运行 [1] 北斗导航产业发展 - 北斗导航技术应用于共享单车停车、外卖导航及东风导弹系统 [3] - 中国导航产业产值即将突破6000亿元 [3] - 技术覆盖自动驾驶、精准播种、野生动物追踪及无人机导航 [3] 军事衍生品消费增长 - 军事模型搜索量增长40%(8月22日至今) [7] - 积木类军事玩具销量激增50% [7] - 玩具厂每秒生产近100个组件 订单排至年底满负荷运转 [9] 产业协同效应 - 军工科技加速领跑民生相关产业创新 [5] - 形成多个新增长引擎推动产业发展 [5]
以人工智能推进产业创新
人民日报· 2025-09-04 22:16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 - 重庆聚源通达汽车零部件制造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生产设备 提升定制化产品生产能力 合作客户包括赛力斯和长城等车企 [1] - 该公司生产效率提升6到7倍 工序不良率从5‰降至1‰ [1] -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重庆基地运用物联网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 实现生产流程智能化 自动化和高效化 [2] 重庆智能装备产业表现 - 1-7月重庆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产业完成产值1343.9亿元 同比增长7.9% [1] - 智能制造装备产值224.2亿元 增长3.2% 动力装备产值104.3亿元 增长14.2% 农机装备产值189.81亿元 增长26.5% [1] - 新实施技改项目938个 带动技改投资增长22.7% 对工业投资增长贡献率达56.2% [1] 产业创新与政策支持 - 重庆市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首创优用"行动 聚焦新能源装备 机器人和低空装备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1] - 完善首台套产品认定及首购首用激励机制 构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推广体系 [1] - 组建轨道交通产业联盟拓展国际市场 打造"工业母机+" "机器人+" "低空装备+"等示范场景 [2] 产业链建设与招商引资 - 强化产业链招商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联合中国船舶集团建设内河新能源船舶研发制造总部 [2] - 协同中国中车集团落地轨道交通检测中试平台及制造项目 引进特变电工 中国商飞和宇树科技等龙头企业 [2] - 联动投资机构开展资本招商 依托明月湖产业基地培育初创企业 [2] 新能源与机器人产业发展 - 围绕风 光 水 氢 储等领域加快创新突破 构建从研发制造到应用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 [2] - 政产学研协同攻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制造和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 补齐高端减速器等短板 [2] - 健全机器人检测认证体系 支持链主企业开放共享资源带动产业链协作 [2] 轨道交通产业布局 - 以整车企业为牵引引进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在渝布局 推动本土专精特新企业加速成果转化 [2] - 举办新产品发布会及产需对接活动推广"重庆造"装备 [2]
国家创新药慧眼系统深圳建!“情报中枢”突破“卡脖子”瓶颈
南方都市报· 2025-09-04 13:12
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正式亮相 - 国家发展改革委战略布局指导、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组织、深圳国家高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联合多家单位机构建设的全国创新药"慧眼系统"正式亮相[2] - 该系统意在破解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元主体在产业发展中的核心痛点[2] - 为我国创新药产业突破"卡脖子"瓶颈、实现高质量集群发展带来新动能[2] 深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深圳医药产业2024年产值547.83亿元,医疗器械产业产值约1030亿元[2] - 截至2024年深圳市累计拥有生物医药企业2780家,其中医疗器械企业超2400家,生产化药的企业超110家[2] - 深圳成为创新药与高端医疗器械的策源地,并向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高地加速迈进[2] 创新药产业面临的挑战 - 我国创新药产业面临研发资源分散、产业信息不对称、潜力企业股权及在研产品被海外频繁收购等困境[4] - 国内对"高质量、高可及度、低价格"创新药的需求日益迫切[4] - 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居民健康消费升级的多重背景下,创新药需求持续增长[4] "慧眼系统"功能与应用场景 - 实时更新全国创新药产业动态,一键定位重大技术成果、企业核心诉求,为政府部门提供全局洞察[4] - 整合全球新药研发、临床、出海数据,打造技术创新评价体系,助力企业精准定位研发"技术风口"[4] - 实时收集企业研发瓶颈、资金缺口、空间需求等诉求,打通产业堵点[4] - 系统直接对接产融创投场景,为资本提供"潜力企业-产品"的精准价值画像[4] 深圳金融支持政策 - 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和深圳证监局印发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5] - 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20+8"产业及重点领域,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5] - 深化"产学研医金"一体联动,构建覆盖产业研发、中试、量产及市场化的全链条金融支持体系[5]
济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500家
齐鲁晚报网· 2025-09-04 03:52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新布局一批创新平台 科创城和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等高端平台加快建设 [3] - 电磁橇等科学装置成功运行 [3] - 新重组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2家 建成省重点实验室16家 市重点实验室110余家 [3] - 聚集省级以上研发机构514家 [3] 创新主体培育成果 - 累计培育6家独角兽企业 6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010家瞪羚企业 [3] - 培育1128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1539家创新型中小企业 [3]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00家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 [3] 核心技术突破进展 - 组织实施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320余项 [4] - 获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56项 [4] - 量子通信 电磁驱动 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国际领先成果 [4] - 去年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 省科学技术奖18项 [4] - 2项成果入选山东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4] - 今年获评山东省技术发明奖4项(占全省12.5%)科学技术进步奖12项(占全省6.32%) [4] 产业创新融合机制 - 推动多层级实验室联动 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协作 [3] - 搭建布局完善 立体多元的区域创新体系 [3] - 构建全周期培育 全流程护航 全方位提质培育体系 [3] - 坚持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 梳理重点领域实施定向突破 [4]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镇”了不起|一支手电筒,“照”出80多亿元移动“亮”产业
新华网· 2025-09-02 03:32
行业地位与规模 - 浙江宁波西店镇聚集800多家手电筒生产企业 年产值达80亿元 占中国手电筒出口总量60%-70% 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全球移动照明行业第一[1] - 2000年包机参展广交会后 西店镇企业出口额达到4500万美元[5] 产业发展历程 - 改革开放初期依托五金模具产业基础转型手电筒生产 从手工制造转向电动生产 形成家庭作坊式产业集群[3] - 早期通过义乌小商品市场以量取胜 但面临劳动力成本高 产品同质化 操作不规范等发展瓶颈[3] - 2000年50家企业包机参加第88届广交会 通过集体参展形式打开国际市场 获得首笔万美元级外贸订单[5] 产品创新与专利 - 截至今年5月西店镇累计获得有效专利8575件 其中发明专利302件 实用新型专利2221件 外观设计专利6052件[8] - 开发挂脖式可调节照明方向手电 植入蓝牙音箱的露营灯 配备尾部破窗器的应急手电等多功能产品[7] - 针对极端环境研发强光搜救手电 针对中东地区开发太阳能充电手电 提供定制化服务方案[7] 市场拓展策略 - 依托本地产业链优势 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具备交货及时性优势[5] - 通过精准定位应急照明 户外活动 工程作业等细分场景实现市场渗透[7] - 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 部分企业专注抢险搜救领域 部分专注极端环境应用[7]
湖北八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科技产业创新 25条硬招助推武汉科技金融中心提速
长江商报· 2025-09-02 00:04
核心观点 - 湖北省发布《高水平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 旨在通过强化资源集聚 改革试验 生态优化和辐射带动四大功能 构建科技金融中心 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撑 [1][2][4] 总体目标与功能定位 - 计划到2027年底初步建成武汉科技金融中心 关键指标实现突破性增长 到2030年形成"四个一流"的科技金融体系 包括创新能力 区域辐射力 服务体系和生态环境 [4] - 定位为依托武汉 立足湖北 辐射中部 面向全国 链接海外的科技金融中心 强化地方政府股权投资引导 债权融资增信和资本市场募资培育三大金融职能 [1][2] 重点任务与措施 - 涉及5个方面25条具体措施 包括集聚科技金融资源 推进改革试验 优化金融生态 增强辐射力和重构服务体系 [2][3] - 争取国家金融改革试点如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和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 形成全国首批制度性成果 [3] - 重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打造风投创投中心 重构公共增信体系深化信用贷款改革 重构上市引导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发债和梯次上市 [3] 现有基础与成效 - 全省已建成74家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形成多元化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体系 [6] - 运用科创相关再贷款支持1177家科技型企业和创新项目主体 发放贷款616亿元 规模全国前列 [6] - 科技贷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分别增长14.3%和25.1%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和2.2个百分点 [6] - 创新推广积分贷 人才贷等产品 发放贷款近5000亿元 推动12家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科创债130亿元 规模中部六省首位 [7] 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 - 单列100亿元再贷款 再贴现额度定向支持武汉地区法人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创新 [6] - 通过"数据增信+财政增信"政策举措优化服务体系 加强部门协作和政策协同推动政策落地 [6][7]
深圳原副市长唐杰:大量的科学和产业无关,但产业的0-1一定来自科学
搜狐财经· 2025-09-01 12:07
深圳创新模式与产业转型 - 深圳产业转型经历三阶段:模块化组装(血汗工厂)、模仿制造(山寨城市)、创新阶段(2015-2017年标志为世界创新中心排名第二)[2] - 专利技术发展轨迹:三来一补时期无专利,模仿阶段专利快速上升,创新阶段呈折线型陡增[2] - 2024年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PCT专利申请116,411件,科学出版物175,364篇,占全球总量11.2%,排名全球第二[5][7] 城市创新竞争力对比 - 北京2005年后创新专利量迅速抛离上海,2020年深圳追上上海,当前北京核心创新专利总量相当于上海与深圳之和[4] - 北京以科学发现见长(出版物308,561篇),深圳以产业创新为特征(专利显著高于出版物),类似东京模式[5] - 2024年全球创新集群排名:东京-横滨第一(PCT申请134,769件),深圳-香港-广州第二,北京第三(PCT申请42,490件)[7] 比亚迪技术创新路径 - 三阶段发展:从模仿制造(F3车型为丰田价格一半且单一型号销300万辆)到材料科学突破(发动机更轻量高效),再到电池电机技术全球领先[8] - 电机转速技术超越:从6000转(落后主流1.3-1.4万转)到3.05万转(超越全球主流2.7万转),涉及电磁学原理及材料创新[9] - 当前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稳定达1/3[9] 大疆创新生态构建 - 基于深圳ICT产业基础:华强北零部件集散生态使创新者可通过采购组装新产品(如翻译耳机、智能戒指等)[9][11] - 技术融合:传统碳纤维航模技术与手机电池、信号传输、陀螺仪等数字技术结合,形成全球领先无人机技术[11] - 政府支持核心技术创新:仅投入8000万支持永磁材料技术即催生新产业[16] 华为科学转化突破 - 从交换机代理到5G技术全球领先:投入6亿美元、11万人攻克极化码理论,通过大规模试错算法及硬件优化实现突破[11] - 5G专利占全球40%,推动深圳成为世界5G第一城,并首次建立中国主导的通讯行业国际标准[11][12] - 创新模式:将纯数学问题转化为产业技术,结合国际合作形成标准[12] 深圳创新基础与人才优势 - 产业特征:聚焦ICT及数字技术领域,内部分工与周边城市协同密切,多元化产业交融(如新能源汽车、通信、无人机)[15] -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5年增至14年(相当于OECD国家百年进程),形成复杂人力资本网络[15] - 人才结构完备:具备前沿科学家、工程师、工程企业家及产业技术人才,并可全国吸引补充[15] 政府政策与场景支持 - 应用场景推动技术落地:新能源汽车"五年三万辆"计划(1.5万辆公交+1.5万辆出租),投入360亿4年半实现[16] - 政策导向:从补贴性产业政策转向创新政策及公共政策,支持基础研究(如华为、大疆核心技术创新)[16] - 新质生产力发展核心:知识转化产业技术,推动多元化复杂创新[16]
多个科创排名全省前列,滁州究竟凭的是什么?
新浪财经· 2025-09-01 05:52
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 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发展方针 [1] - 提出7方面47个重大问题以激发全省创新动力 [1] - 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创新高地为目标 [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企业作为创新生力军推动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培育 [3] - 滁州捷泰新能源科技日产能超700万片 上半年产量8.18GW 营业收入30.92亿元 [3] - 累计投资7.23亿元完成技改 年均产值增加近8亿元 [3] - 研发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达32.08%行业领先 [3] 科技创新成果与排名 - 科技创新指数和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居全省第三 [5] - 入选2024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64位 [5] - 高新技术企业1567家全省第三 科技型中小企业3496家全省第二 [5] - 新增4家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 总量跃居全国第21位 [5] - 实现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零突破 [5] 产业创新体系构建 - 省级以上孵化载体36家(国家级6家)实现全域覆盖 [7] -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 省级535家 [7] - 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包含光伏储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7] - 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 [7] -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5300亿元 较2020年增长超1600亿元 [7] 产学研协同创新 - 与中科大、南大、合工大等百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10] - 省级以上研发平台40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 [10] - 上半年登记科技成果313项 技术合同成交额吸纳126亿元、输出131亿元 [10] - "十四五"以来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62个 [11] - 引进35名高校人才担任企业"科技副总" [11] 人才引进与培育 - 吸引400多支人才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9] - 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数均居全省第二 [9] - 认定市级人才团队108支 建成省院士工作站15家 [9] - 人才总量突破90万 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9] - 设立2.5亿元"天使投"基金和5000万元"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 [18] 金融与政策支持 - 财政资金1264万元引导企业投入超5300万元 资金效益放大4.2倍 [17] - 天使基金投资4100万元支持6个科技人才团队项目 [17] - 科技贷款余额1191亿元 较年初新增149亿元占全市新增贷款53% [17] - 创新积分贷款模式落地 发放首笔贷款192万元 [17]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 举办双创汇、科交会等活动促进成果转化 [11] - 安大滁州研究院3个产业化项目落地 [11] -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滁州分中心发布科技成果4000余项 [11] - 企业技术需求挖掘110余项 [11] - 科交会签约项目16项金额达120.57亿元 [17] 区域协同与产业突破 - 浦口—南谯合作基金实现半导体产业"从0到1"突破 [14] - 华瑞微电子年增长率保持80% [16] - 建成1.3万套园区人才公寓 配套医疗教育资源共享 [18] - 获评省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 与合肥、芜湖并列全省第一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