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创新

搜索文档
2025英国创新报告:英国工业在全球智能化背景下的创新表现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2025· 2025-04-22 11:13
英国创新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突破传统创新评估框架,从生态系统"生命力"角度全面分析英国创新活动与工业表现,强调产业部门细分数据对政策制定的价值 [2] - 制造业对英国经济贡献率达15%(含价值链间接效应),但全球份额从2000年3.7%降至2022年1.5%,先进产业份额从4.4%降至2.6% [3][4] - 英国研发强度2.77%超OECD均值但落后于韩美德,政府研发支持主要依赖税收减免而非直接补助 [5][6] - 英国在AI/量子技术专利全球前十但总量落后中美日韩,顶尖研发企业数量十年减半 [7] - 37%劳动者存在资质过剩问题,职业教育选择率22%显著低于德法(37%-41%) [11][12] - 英国低碳技术公共RD&D支出全球第四(2023年18亿美元),环境技术专利全球第七 [14][15] 制造业结构性变迁 - 制造业占英国经济全价值链15%增加值与就业,但G7国家全球制造业份额从2000年56%降至2022年33%,同期中国从6.4%跃至31% [3][4] - 英国10个先进产业全球增加值份额从2000年4.4%降至2020年2.6%,需通过细分行业数据识别优势领域 [4][8] 研发投入特征 - 英国研发税收减免模式普惠性强但战略引导力存疑,企业研发支出占GDP比例在OECD领先 [5][6] - 全球顶级研发企业数量十年减半反映高研发强度领域领导力衰退 [6][7] 人才结构挑战 - 技能错配率达37%(资质过剩)和34%(技能过剩),职业教育参与率较OECD均值低9个百分点 [11][12] - STEM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存在结构性脱节,影响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12] 绿色创新表现 - 核能技术获最大RD&D投入(2023年),其次为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氢能/CCUS为重点方向 [14] - 2010-2021年环境技术专利全球第七,需加速技术产业化以实现深度减排目标 [15][16] 国际竞争力比较 - 报告采用G7与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结构对比,揭示英国在汽车/航空航天/制药等关键行业相对优劣势 [8][9] - 通过生产率/增加值/就业/出口多维指标进行行业级SWOT分析,避免制造业整体误判 [9]
2025英国创新报告:英国工业在全球智能化背景下的创新表现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2025· 2025-04-22 11:13
英国创新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由剑桥大学制造研究所发布,对英国创新生态系统和工业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强调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 [2] - 突破传统创新报告框架,不仅关注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更深入分析创新活动的生命力和工业表现的真实图景 [2] - 报告为英国政府制定产业战略提供依据,重点关注八大优先增长领域包括先进制造、清洁能源、数字技术等 [2] 英国经济结构变迁 - 制造业是英国第二大市场部门,贡献约15%的经济增加值和就业,考虑间接经济活动后影响力更大 [3] - 英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份额从2000年3.7%降至2022年1.5%,先进产业份额从4.4%降至2.6% [3][4] - G7国家制造业份额从2000年56%降至2022年33%,同期中国份额从6.4%飙升至31% [3] 研发投入现状 - 英国研发强度为GDP的2.77%,略高于OECD平均水平但低于韩国、美国等领先国家 [5] - 政府主要通过研发税收减免支持企业研发,而非直接资金补助,这种模式在OECD国家中独特 [5] - 英国在全球顶级研发企业数量过去十年减少近半,关键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落后于美中日韩 [5] 产业国际竞争力 - 报告通过细分行业分析英国制造业竞争力,识别汽车、航空航天等关键行业的优劣势 [6] - 英国制造业面临生产率、就业和出口的多重挑战,需针对性政策支持提升全球地位 [6] 人才与技能匹配 - 37%英国劳动者感觉大材小用,34%认为技能过剩,反映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 [7] - 仅22%英国年轻人选择职业教育路径,远低于OECD平均31%及法国41%、德国37% [7][8] 绿色创新进展 - 英国GDP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已脱钩,公共RD&D支出全球第四,2023年预算18亿美元 [9] - 重点投入核能技术、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环境相关技术专利数量全球第七 [9] - 未来需在交通、建筑等难减排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以达成净零目标 [9] 未来知识库资源 - 欧米伽未来研究所知识库收录8000+前沿科技资料,每周更新100+篇 [13] - 精选报告包括牛津AI安全研究、麦肯锡超级智能报告、斯坦福新兴技术分析等 [16]
徐永锋:以基建之力驱动高质量发展,迈向绿色创新未来
中国能源网· 2025-04-21 13:30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建筑央企,也是唯一一家总部位于自治区的驻区建筑央企,中国二冶集团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 卓越的管理水平,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铸就了斐然成就。近两年来,公司在内蒙本土市场的订单额连续突破百亿大关,稳坐"自治区建筑业 龙头企业"头把交椅。 近日,中国二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永锋,就公司在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未来发展 的全新规划,展开了深度交流。通过分享企业发展历程与战略布局,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 聚焦重点项目,服务国家战略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二冶集团成果丰硕。在谈到重点项目时,徐永锋介绍,公司在市政设施、轨道交通、公路交通、医疗康 养、新能源等领域承建了一批标志性工程。例如,呼和浩特西南二环快速路工程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兰州柴家峡黄河大桥两次登上央视 中国二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永锋 节目;西安地铁15号线、成都地下综合管廊等项目展现了公司在城市更新中的实力;甘肃、湖南等地的高速公路项目总里程超过240公 里;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更是紧跟国家"双碳"目标,为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徐永锋特别提到,中国二冶在自治区内外市场订 ...
Bauma 2025 | 徐工闪耀全球工程机械“奥运会”
工程机械杂志· 2025-04-08 08:03
徐工集团参展德国宝马展 - 徐工集团携7大门类60余款产品亮相德国宝马展,为全球客户提供"场景+产品"一体化解决方案 [1] - 参展产品突出"智造+低碳",其中四成为新能源产品,与"绿色创新 驱动未来"主题呼应 [1] - 全球首款混合动力全地面起重机XCA60EV可实现"零排放"作业 [1] - XZ450E-R水平定向钻可提升导向速度200%、泥浆消耗降低60% [1] 徐工新能源战略 - 公司全系列产品已实现绿色化电动化,"青山绿"新能源产品渗透率达19% [3] - 与德国施维英联合开发Ultra Eco纯电动搅拌车,推动行业向零排放、低能耗、高效率迈进 [7] 技术创新与产品交付 - 发布新一代全球车联网平台Xrea系统,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支持10多种语言 [5] - 批量交付高端起重机械、数智技术成套土方装备、水平定向钻设备等产品 [5] 欧洲市场布局 - 建立欧洲培训中心,提升当地化服务能力 [9] - 成立意大利子公司和欧洲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加速"欧美澳"高端市场布局 [9]
维信诺“纸”造绿色未来,低碳参展诠释ESG担当
财经网· 2025-03-24 06:16
核心观点 - 公司在ICDT 2025展会采用100%可回收纸结构搭建展台 实现可循环复用 较传统展位大幅减少碳排放 体现绿色创新与生态共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 - 公司作为显示领域首家创新采用绿色环保展示的企业 其纸结构展台颠覆传统一次性使用模式 通过高强度设计实现材料减重和结构稳定性 引领低碳参展新模式 或引发行业绿色变革风潮 [2] - 公司将环保逻辑延伸至生产运营全环节 2024年清洁能源替代使用5529万千瓦时绿电 较上年激增160% 承诺不迟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并构建全产业链减排体系 [3] - 公司通过77项节能技改项目累计节水339万立方米 节电4592万千瓦时 通过工艺优化与设备升级实现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绿色制造方案 [3] - 公司依托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要求100%供应商签署社会责任协议 构建覆盖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运输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 [3] - 公司通过绿色展台和技术突破展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 参与显示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倡议剪彩仪式 为产业链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提供可复制减碳样本 [4] 低碳参展创新 - 展台采用100%可回收纸结构搭建 可循环复用 较传统展位碳排放大幅减少 [1] - 高强度纸结构设计保证稳定性同时实现材料减重 全面迭代绿色展示模式 [2] - 作为显示领域首家创新采用绿色环保展示的企业 引领低碳参展新模式 或引发行业绿色变革风潮 [2] 绿色生产实践 - 2024年清洁能源替代使用5529万千瓦时绿电 较上年激增160% [3] - 承诺不迟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全力构建全产业链减排体系 [3] - 77项节能技改项目累计节水339万立方米 节电4592万千瓦时 [3] - 通过工艺优化与设备升级实现产品能耗持续下降 提供可复制绿色制造方案 [3] 供应链管理 - 依托智能制造系统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提升 [3] - 要求100%供应商签署社会责任协议 [3] - 构建覆盖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运输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 [3] 行业影响与定位 - 通过绿色展台和ViP、屏下摄像等技术突破展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相得益彰 [4] - 参与显示全产业链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倡议剪彩仪式 为产业链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4] - 提供可复制减碳样本 展现中国科技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赛道的领跑姿态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