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

搜索文档
“8·11汇改”十年 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北京商报· 2025-08-11 16:39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机制 -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每个工作日披露 作为银行间外汇交易和银行柜台汇率的定价参考 [3] - 2015年8月11日人民银行宣布完善中间价报价机制 要求做市商参考上日收盘汇率、外汇供求和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提供报价 [3] - 中间价不直接参与外汇市场交易 但作为结售汇操作和外汇兑换的定价依据 避免汇率不合理震荡 [3] 汇改政策效果 - "8·11汇改"后人民币中间价有效稳定市场预期 支撑人民币在合理范围内双向波动 避免单边一致性预期 [4] - 中间价机制遏制汇率超调 使人民币与美元指数相关性明显低于其他主要货币 汇率运行更稳定 [4] - 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 波动区间扩大 更好发挥弹性汇率对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的自动稳定器作用 [4][7] 2025年汇率表现 - 2025年8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7.1405元 年内累计升值479个基点 [1][5] - 在岸人民币对美元报7.1832 年内升值1.59% 离岸人民币报7.1879 年内升值2.03% [6] - 2025年6月以来人民币中间价、在岸和离岸汇率价差明显收敛 基本实现"三价合一" 反映稳汇率压力减弱 [6]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截至2024年末 人民币位列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和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6] - 汇改后人民币外汇衍生品日益丰富 为市场主体提供有效汇率风险管理工具 [7] - 汇率市场化改革提升境外主体使用人民币信心 带动国际支付、结算、融资和储备地位持续提高 [7] 未来政策方向 - 人民币中间价将继续作为稳汇率重要工具 在稳定市场预期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7] - 深化汇率改革将保持汇率基本稳定同时适度增加弹性 及时释放升贬值动能 [7] - 中间价机制灵活性将增强 汇市调控工具箱适时调整更新 以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并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7]
中国稀土集团辟谣!否认发行“稀土人民币稳定币”|破谣局
搜狐财经· 2025-08-11 14:51
虚假信息澄清 - 中国稀土集团声明从未与蚂蚁集团及中国人民银行就稀土人民币稳定币开展任何合作或计划 该信息为虚假编造且严重误导公众 [1] - 蚂蚁集团通过官方微博辟谣 澄清从未与相关机构有此类计划并提醒公众谨防受骗 [4] - 网络流传信息声称三方共建全球首個稀土人民币稳定币 实际为不法分子恶意编造 [1][4] 虚假合作内容 - 虚假信息宣称蚂蚁集团联合中国人民银行投入100亿元人民币与中国稀土集团推进稀土稳定币项目 [6] - 虚假内容提及稀土稳定币(RESDC)旨在突破美元霸权并提升人民币国际结算能力 [6] - 编造信息称该项目涉及稀土资源数字化管理及金融信用支撑的新型货币形态 [6] 发布时间与来源 - 中国稀土集团于8月11日19时56分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 [1] - 蚂蚁集团于8月11日13时在浙江通过微博网页版发布辟谣声明 [4] - 虚假信息中提及的合作发布时间被编造为8月5日 [6]
中央结算公司最新通知!
搜狐财经· 2025-08-11 10:55
简化境外央行类机构入市流程 - 中央结算公司不再要求境外央行类机构提供协议签署承诺书 以落实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要求 [1] - 此前境外央行类机构入市流程包括备案 签署代理协议和开户三步 [1] -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不再要求提交结算代理协议 [1]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开放 - 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2] - 推动金融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型 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2] - 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流程 丰富可投资的资产种类 便利央行类机构配置和持有人民币资产 [2]
中央结算公司最新通知!
券商中国· 2025-08-11 10:31
境外央行类机构入市流程简化 - 中央结算公司宣布即日起不再要求境外央行类机构提供协议签署承诺书 [1] - 此前入市流程包括备案、签署代理协议和开户三步 [1] - 备案阶段需通过原件邮寄或委托商业银行向中国人民银行提交《中国银行间市场投资备案表》 [1] - 签署代理协议阶段境外央行类机构可与中国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协商约定权利义务安排 [1] - 开户阶段由中国人民银行或商业银行协助开立资金账户、债券托管账户和交易账户 [2]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开放 - 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发文提出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2] - 推动金融市场向全面制度型开放转型 [2] - 提高人民币金融资产流动性 [2] - 进一步简化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流程 [2] - 丰富可投资资产种类便利央行类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 [2]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优化 - 中央结算公司将持续加强国家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 - 保障金融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 [1] - 深化核心服务能力更好服务市场和客户 [1]
华泰证券:香港本地股表现强势,获得超额收益
金融界· 2025-08-11 00:04
香港本地股市场特征 - 香港本地股定义为香港本地收入占比高于20%的公司 共有663只 总流通市值6.6万亿港币 其中市值大于200亿港币或纳入港股通的个股分别有31和42只 流通市值均接近6万亿港币 [2] - 行业高度集中于金融和地产 金融业市值占比68%(其中银行45% 非银金融23%) 房地产占比16% 公用事业占比5% 代表公司包括汇丰控股、友邦保险、新鸿基地产等 [3] - 动态股息率达4.4% 接近2015年以来均值 高于恒指整体的3.6% 动态ROE为7.3% 处于2015年以来90%分位数高位 动态PB和PE分别为1.0倍和11.8倍 处于历史均值附近 [3] 市场表现与估值优势 - 2025年5月23日至今 香港本地股和MSCI香港指数分别上涨10.2%和12.4% 显著跑赢恒生指数(5.3%)和MSCI中国指数(5.9%) [1] - 全球比较显示 主要海外市场金融业动态PB处于近10年高位 而香港本地股仅修复至历史均值 估值仍有提升空间 [4] - 恒生指数前向PE约11倍 隐含股权风险溢价处于较低水平 港股通对香港本地股持股比例仅5.1% 远低于全部港股通持股占比14.3% 南向资金配置比例仅5.3% 显示资金流入潜力较大 [4][43][46] 政策与基本面支撑 - 香港市场承担企业出海、资金回流和人民币国际化三大职责 近期政策频出支持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3] -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金融产品发行和成交活跃度趋势性改善 港交所成交金额呈现上升态势 [3][19] - 香港房价连续3个月环比上升 6月呈现价量齐升 1个月和3个月HIBOR分别处于0.96%和1.62%低位 金融条件宽松利好经济基本面 [3][21][22] 产品与市场结构 - 跟踪香港本地股的指数产品规模较小 MSCI香港指数仅有1只挂钩产品 规模48.2亿港币 恒生香港35指数有2只产品 规模0.09亿港币 恒生港股通香港公司指数无跟踪产品 [4][23] - 港股通持股行业分布显示 南向资金近期轮动至新消费、医药等行业 但对香港本地股配置比例较低 [4] - 全球PB-ROE比较显示 港股估值相对合理 行业头部公司数据支持估值修复逻辑 [51][53]
熊猫债市场持续拓展
经济日报· 2025-08-10 22:02
熊猫债市场概况 - 熊猫债是境外机构在境内发行的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是境外机构人民币融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1] - 发行人类型覆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政府、境外金融机构及非金融企业4类 [1] - 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熊猫债发行规模为1112亿元,外国政府类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跨国企业发行金额占比达到50%,较2024年全年上升27个百分点 [1] 近期发行案例 -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发行2年期熊猫债募集20亿元人民币,票面利率1.64% [1] - 摩根士丹利发行20亿元5年期熊猫债,票面利率1.98%,是首单由总部位于美国的公司发行的熊猫债 [2] - 匈牙利政府发行40亿元3年期和10亿元5年期熊猫债,票面利率分别为2.5%和2.9%,创下"单笔发行规模最大的外国政府熊猫债"和"首单5年期外国政府熊猫债"纪录 [3] 市场表现与投资者反应 - 亚投行本次发行获得64亿元人民币认购订单,实现3.2倍超额认购,创下其熊猫债发行历史最高纪录 [2] - 亚投行债券定价较国开行同期限债券利差为+7个基点,是其近3年来最窄发行利差 [2] - 摩根士丹利熊猫债境内投资者认购踊跃,有利于丰富发行人结构 [2] 历史发展与市场影响 - 熊猫债市场始于2005年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试点发行 [3] - 匈牙利是目前发行和存量规模最大的外国政府熊猫债发行人,累计发行6笔共110亿元 [3] - 外国政府类机构累计发行规模达354.6亿元,包括韩国、波兰、埃及等国家或地区 [4] 未来展望 - 随着跨境投融资开放和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扩展,更多国家主权机构和境外企业将进入熊猫债市场 [5] - 在政策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和再融资需求驱动下,熊猫债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 [5] - 熊猫债市场国际化发展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深化经济合作提供新平台,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互促进 [3]
“8·11汇改”十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
证券日报· 2025-08-10 16:44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 "8·11汇改"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旨在增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的市场化程度和基准性 [1] - 改革后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汇率弹性增强,双向波动成为常态 [1] - 十年来央行不断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1] 改革背景 - 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1.6%和11.3% [2] - 当时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偏离市场汇率幅度较大,影响了中间价的市场基准地位 [2] - 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美元走强导致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国际资本流动波动加大 [2] 改革措施 - 做市商参考上日收盘汇率,综合考虑外汇供求和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变化提供中间价报价 [3] - 改革加大市场供求对汇率的决定性作用,使汇率向合理均衡水平回归 [3] - 改革重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底层逻辑,推动汇率从"刚性锚定"转向"弹性定价" [3] 改革成效 - 2025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最大单日升值幅度为0.26%,最大单日贬值幅度为0.08% [4][5] - 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较上年末升值0.14%,对欧元、英镑、日元分别贬值3.5%、2.6%、4.4% [5] - 截至2024年8月8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内分别升值1.59%和2.02% [5] 人民币国际化 - 汇改助力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推动人民币从"贸易结算货币"向"国际投资储备货币"转型 [7] - 截至2024年末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货币、第三大贸易融资货币 [7] - 央行提出加快拓展贸易项下人民币使用,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 [7][8]
蚂蚁集团今日正式宣布,将投入首期资金100亿元人民币,与中国稀土稳定币项目全面达成战略合作
搜狐财经· 2025-08-10 12:30
蚂蚁集团与中国稀土稳定币项目合作 - 蚂蚁集团宣布与中国稀土稳定币项目展开全面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稀土锚定型人民币稳定币"的研发、测试与全球落地 [1] - 稀土稳定币以中国稀土资源为价值支撑、人民币为计价单位,通过区块链技术发行,是数字人民币拓展应用和战略资源金融化的重要举措 [3] - 该项目被视为打破美元在大宗商品定价权垄断、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3] 稀土稳定币的战略意义 - 国家战略布局十年,中国已逐步建立全球稀土供应链话语权,2025年《稳定币发行与监管条例》实施为稀土稳定币沙盒测试提供制度保障 [3] - 蚂蚁集团将为项目注入区块链底层技术、安全风控与国际支付网络等核心能力 [3] - 稀土稳定币不仅是金融创新,更是中国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战略突围,目标是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新桥梁 [4] 市场落地与行业影响 - 业内分析认为稀土稳定币有望在"一带一路"沿线及新兴市场率先落地,在国际贸易、跨境结算等领域发挥资源与金融叠加优势 [4] - 项目将加速推动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强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4]
如何抓住香港本地股的配置机遇
华泰证券· 2025-08-10 10:37
香港本地股表现与特征 - 香港本地股和MSCI香港指数自2025年5月23日以来分别上涨10.2%和12.4%,显著跑赢恒生指数(5.3%)和MSCI中国指数(5.9%)[2] - 香港本地股定义为香港本地收入占比高于20%的公司,共663只,总流通市值6.6万亿港币,其中港股通内42只市值合计近6万亿港币[3] - 行业高度集中于金融(68%)和地产(16%),前四大细分行业为银行(45%)、非银金融(23%)、房地产(16%)和公用事业(5%)[4][16][20] - 当前动态股息率4.4%高于恒指总体3.6%,动态ROE 7.3%修复至2015年来90%分位数,但估值仍处历史均值(PB 1.0x,PE 11.8x)[4][17][21][22][24] 投资逻辑与催化剂 - 政策支持香港作为企业出海、资金回流和人民币国际化枢纽,金融中心地位持续强化[5] -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金融产品发行与成交活跃度提升,港元偏弱和利率低位(1个月HIBOR 0.96%)维持宽松金融条件[5][28] - 香港房价连续3月环比上升,6月呈现价量齐升态势,经济再通胀预期增强[5][25] - 全球金融板块PB处于近10年高位,香港本地股仅修复至均值,南向资金配置比例仅5.1%(全部港股通平均14.3%)[6] 市场结构与产品现状 - 跟踪香港本地股的主要指数包括MSCI香港、恒生香港35等,但相关被动产品仅3只,总规模不足50亿港币[6][29] - 港股通内香港本地股市值结构显示,汇丰控股、友邦保险、新鸿基地产等大市值公司占据主导地位[3][4] - 当前港股整体估值优势明显,恒指前向PE 11x,低于MSCI新兴市场13.7x和全球主要市场平均水平[48][50][55]
“中国全面禁止加密货币”?假的!ANZ专家:真变化发生在香港
搜狐财经· 2025-08-10 07:49
加密货币监管动态 - 中国大陆在2021年9月24日已实施加密货币交易和挖矿禁令[1] - 香港于8月1日生效新法规 允许公司申请发行稳定币许可证[1] - 美国总统于7月18日签署GENIUS法案 监管稳定币发行[4] 稳定币市场数据 - 2023年全球稳定币交易价值达27 6万亿美元(42 5万亿澳元)[3] - 稳定币交易规模超过Visa和Mastercard总和 相当于澳洲经济规模的15倍[4] 行业参与与市场反应 - 中国科技巨头JD com和Ant Group推动人民币挂钩稳定币以对抗美元稳定币[9] - 香港稳定币法规通过后 相关公司股价大幅上涨[6] - 澳联储7月宣布试行代币化货币包括稳定币[6] 人民币国际化与稳定币 - 香港稳定币条例被视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9] - 人民币稳定币发行需高质量流动资产支持 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债券[11] - 人民币国际化成功将推动其稳定币发展 而非相反[11] 争议观点 - 法学教授批评GENIUS法案可能导致无监管市场 类比1920年代大萧条[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