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17个项目获投超千万元 明月湖硬科技为何获种子基金青睐
搜狐财经· 2025-07-17 08:28
种子基金投资情况 - 重庆市种子投资基金第二批拟支持项目名单公示 明月湖硬科技项目"新一代减震(振)产品"和"数字低空交通服务平台"入选 获投190万元 [1] - 种子基金已投资硬科技项目46个 投资金额达4785万元 其中两江协同创新区孵化项目17个 占比37% 获投金额超千万元 [1] - 种子基金投资方向突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重点支持新质领域成果转化项目、重点领域平台项目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人才和团队 [1] 硬科技项目特点 - 硬科技具有技术硬、精神硬、志气硬、实力硬四大特点 是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引擎 [1] - "新一代减震(振)产品"由北京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孵化企业开发 依托高校院系组建教授、博士领衔的技术团队 已推出系列成熟产品 [2] - "数字低空交通服务平台"属于新质生产力创新成果转化项目 可服务于政府和企业 提供空域可视、飞行审批、应急指挥、风险预警等功能 [2] 项目技术细节 - "新一代减震(振)装置"融合传感、控制与执行单元的智能调节系统 通过实时监测和预设算法实现高效振动抑制 提高建筑结构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性 [2] - "悦快飞"平台依据行业I级标准建设 针对低空经济领域定制开发 具备空域可视、飞行审批、应急指挥、风险预警、智能航线等功能 [2][4] - 星控数智科技推出"低空起降场远程数字管理系统(VSS)" 支持无人化高频次起降场景 具备航行情报传输、飞行轨迹监测、智能排序等功能 [5] 未来发展计划 - 明月湖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将共建西南地区高科技产业策源基地 聚焦强化资金链、全球开放、创新联合体建设和考核激励 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5]
最重磅科创领袖峰会登场
财联社· 2025-07-16 23:51
科创板发展成就 - 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已达589家 成为全球瞩目的硬科技企业聚集地 [1] - 六年来持续推动制度创新与产业升级 作为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和科技创新核心枢纽 [1] - 通过注册制改革突破传统上市壁垒 并推出科创板八条与1+6新政优化制度框架 [1] 制度创新与战略定位 - 构建市场化法治化生态体系 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包容性和适应性 [1] - 紧扣国家重大战略部署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1] - 树立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的全球标杆范例 [1] 2025中国科创领袖峰会 - 峰会主题为策源创新产业引领 将于7月25日举行 [1][2] - 设置主题演讲高峰对话环节 新增集成电路产业和产融对接两场平行论坛 [2] - 汇聚政府监管方及科创板领军企业董事长 探讨政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议题 [2]
智元机器人“蛇吞象”或影响资本市场生态
证券日报· 2025-07-16 16:26
行业资本运作新趋势 -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21亿元收购上纬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3.62%股权,实现"蛇吞象"反向收购 [1] - 此次收购标志着"硬科技"企业在资本运作中话语权提升,获得市场认可 [1] - 智元机器人两年内完成10轮融资,估值快速增长,并通过合资公司构建技术生态护城河 [1] 新兴赛道竞争范式 - 收购案例为新兴赛道初创企业提供"资本先行"竞争模式,避免技术领先但资本滞后的风险 [2] - 机器人行业存在仓促转型导致技术空心化问题,部分公司因资本压力急于商业化埋下隐患 [2] - 新兴赛道赢家需兼具技术创新与资本运作能力,双线作战缺一不可 [2] 商业化核心挑战 - 机器人广泛商业化的破局点在于技术突破而非资本运作 [2] - 智元机器人面临将资本势能转化为技术动能的关键考验 [2] 市场反应 - 上纬新材在收购消息后连续5个交易日涨停 [1]
26.17亿元!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首关,70%资金将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
证券时报网· 2025-07-16 14:49
基金募集与投资策略 -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首轮募集金额达26.17亿元 [1] - 该基金70%资金将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30%投向成长期项目 [3][4] - 基金存续期为8年,计划年底完成募集关闭 [4] - 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领域,覆盖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产业 [5] 合作伙伴与生态建设 - 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等19家LP达成合作 [4] - 协同多方资源共建硬科技创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光子技术、量子计算等领域突破 [5] - 公司基金管理实缴总规模达138亿元,已投资超过530家硬科技企业 [5]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 已形成以算力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5] - 投资孵化出智谱AI、智元机器人、驭势科技等人工智能标杆企业 [5] - 覆盖大模型、机器人、AI Infra等多个关键核心环节 [5] 上海地区业务发展 - 在上海地区已投资超过60家硬科技企业,投资总额达数十亿元 [6] - 2023年底成立上海孵化器公司,获批成为上海首批高质量孵化器 [6] - 采用"超前孵化+深度孵化"创新理念,聚焦原始创新硬科技成果应用 [6] 孵化器运营成果 - 7个项目进入"超前孵化"或"深度孵化"阶段 [7] - 原集微项目已完成两轮早期投资,2025年初组建创业团队 [7] - 探索出从PI(学科带头人)—IDEA—IP—IPO的全过程孵化模式 [6][7]
聚焦硬科技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完成26.17亿元首轮募集
证券日报网· 2025-07-16 10:50
基金募集与投资策略 -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首轮募集金额达26.17亿元 [1] - 基金注册于上海浦东 存续期为8年 计划于2024年底完成募集关闭 [2] - 基金70%资金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 30%投向成长期项目 分别聚焦"从0到1"原始创新和"从1到10"技术熟化 [2] 投资方向与产业布局 -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相关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产业领域 [2] - 聚焦兼具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硬科技项目 包括人工智能、光子技术、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等领域 [2] - 目标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中国发生 [2] 合作伙伴与生态建设 - 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浦东创投等19家LP完成签约 [2] - 强调协同多方资源共建硬科技创业生态 [2] 公司背景与行业影响 - 中科创星为硬科技理念提出者 自2013年起持续服务科学家创业 [2] - 目前基金管理实缴总规模达138亿元 累计投资530家硬科技企业 [2] - 近期完成全国民营股权投资机构首笔科创债发行 反映市场对硬科技长期主义的信心 [2] 战略愿景 - 坚持陪伴科学家创业 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 致力于实现技术突破带来的知识价值向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跃迁 [2]
光谷“瞪羚精选”榜发布,七成处于赛道第一梯队
第一财经· 2025-07-16 10:43
光谷科技企业融资与培育成果 - 今年上半年光谷54家科技型企业获得股权投资,融资金额超过40亿元,同比增长50% [1][4] - 28家瞪羚企业获得融资,带动科技型企业融资同比增长30% [4] - 光谷瞪羚企业培育体系累计认定1862家,培育出26家上市企业和8家独角兽企业 [2] 瞪羚精选企业特征 - 2025"瞪羚精选"企业榜从6000多家企业中甄选100家,入选比例不到2% [2] - 入选企业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超50%,近三年平均股权融资超6000万元 [2] - 70%企业处于赛道第一梯队,80%企业布局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 [2] - 100家瞪羚精选企业中83家在近三年获得股权融资,其中武汉敏声最新轮融资近10亿元 [4] 代表性企业案例 - 武汉芯力科技术成立一年即入选瞪羚精选,自主研发设备使光芯片焊接速度提升30倍 [4] - 芯力科已实现营收4000万元,6月获得3000万元融资 [4] - 清控银杏投资的路德环境、新创元等瞪羚企业实现快速成长 [5] 光谷支持政策与服务体系 - 光谷瞪羚塬是国内首个瞪羚企业服务平台,将开展赛道恳谈、融资双路演等活动 [6] - 光谷金控发布20家"光谷潜力之星"榜单,覆盖生物制药、半导体等未来产业 [5] - 光谷科创金融协会打造全周期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提供研发到市场全方位支持 [5] 资本市场与创新生态 - 资本市场改革打造"研发-孵化-产业化-资本循环"的创新生态闭环 [5] - 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核心技术研发领域 [5] - 资本市场有望成为硬科技创新的"助推器"与"稳定器" [5]
26亿!中科创星新基金首关,聚焦AI
FOFWEEKLY· 2025-07-16 10:09
基金募集与投资方向 -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首轮募集金额达26.17亿元,注册于上海浦东,存续期8年,计划2024年底完成募集关闭 [1][3] - 基金70%资金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聚焦"从0到1"原始创新,30%投向成长期项目推动"从1到10"技术应用 [3] - 重点投资领域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产业,签约LP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等19家机构 [3][4] 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 公司已形成以算力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投资覆盖大模型、机器人、AI Infra等关键环节,代表企业包括智谱AI、智元机器人、驭势科技等 [6] - 人工智能被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将重塑信息、能源、材料等五大领域,光子与量子技术将助力算力基础设施发展 [6] - AI for Science正在加速材料与生命科学领域突破,缩短研发周期并推动高端制造变革 [7] 高质量孵化器模式 - 上海高质量孵化器采用"超前孵化+深度孵化"模式,从技术成熟度1-3级介入,支持科学家从原理验证到商业化全流程 [10] - 已孵化原集微、华科冷芯等7个项目,其中原集微基于二维半导体技术研发的处理器"无极"登上《自然》杂志,有望替代硅基芯片 [10] - 上海孵化器公司成立半年内即获批首批高质量孵化器,已在沪投资超60家硬科技企业,总额达数十亿元 [9][10] 行业生态与合作 - 公司与上海天使会签约,将在项目挖掘、投资孵化、资本协同等方面深度合作 [7] - 上海市科委将"一体一策"支持孵化器建设,国投先导强调通过逆周期调节加速科技创新落地 [4] - 活动现场邀请曦智科技、橙科微电子等AI代表企业路演,展示产业链关键环节技术成果 [7]
新质驱动·未来领航——2025中国(深圳)独角兽企业大会即将开幕
凤凰网财经· 2025-07-16 09:51
大会概况 - 2025中国(深圳)独角兽企业大会将于7月17日至18日在深圳举办,主题为"新质驱动·未来领航" [1] - 大会由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服务局指导,长城战略咨询、交通银行、深创投、国信证券等联合主办 [2] - 大会将发布《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5》和《深圳市独角兽企业及瞪羚企业研究报告2025》 [2] 活动内容 - 大会采用"1+5"系列活动模式,包括报告发布会、合作洽谈会、融资路演会、出海交流会、上市并购交流会等 [3] - 设置AI领域"智能经济新蓝海"圆桌和资本赋能主题对话"耐心资本与企业韧性成长" [3] - 成立"独角兽企业服务联盟",提供政策对接、融资支持、市场拓展等一站式服务 [2] 深圳独角兽企业特点 - 深圳独角兽以硬科技为核心,集中在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清洁能源等领域 [4] - 代表企业包括荣耀、引望智能、创想三维、拉普拉斯等,既有华为生态孵化企业也有自主创新企业 [4] - 深圳已成为全国硬科技独角兽最活跃的土壤之一 [4] 参会企业情况 - 大会吸引全国百余家独角兽企业,覆盖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20余个前沿领域 [5] - 深圳本土独角兽企业将展示前沿技术成果,包括智能制造和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突破 [5] 深圳独角兽发展经验 - 深圳独角兽呈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发展轨迹,已培育出优必选、云天励飞、奈雪的茶等上市企业 [6] - 大疆创新成为"深圳智造"的代表性企业 [6] - 形成独特的"跨境+"生态,如菜鸟网络、行云集团、越海全球等供应链服务企业 [7] 政策支持 - 深圳市将出台《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行动计划(2025-2027年)》 [7] 研究机构背景 - 长城战略咨询自2015年起研究独角兽企业,已连续发布九期《GEI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 [8] - 2019年起发布《GEI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年起发布《GEI世界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 [8] - 参与制定国家标准《高成长企业分类导引》(GB/T 41464-2022) [8]
武汉市光谷发布100家“瞪羚精选”企业
证券日报网· 2025-07-16 07:54
活动概况 - 中国光谷2025"瞪羚精选"企业发布会暨"光谷潜力之星"企业榜单发布活动在武汉举行,30余家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及100余家科技企业代表参与 [1] - 活动包括榜单发布、企业签约、融资路演、企业培训等环节,10家上榜企业与金融投资机构达成融资合作意向,5家上榜企业现场进行融资路演 [2] 光谷企业培育体系 - 东湖高新区形成"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梯次培育路径,累计认定培育光谷瞪羚企业1862家,从中走出上市企业26家、独角兽企业8家 [1][3] - 光谷"瞪羚精选"企业呈现"5678"特点:平均研发人员占比超50%,近三年平均每家企业股权融资超6000万元,70%企业处于赛道第一梯队,80%企业集中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前沿领域 [2] - 东湖高新区将依托"瞪羚精选"体系整合政策、资金与服务资源,瞄准企业成长痛点难点,推动企业加速跃升 [3] 资本市场与创新生态 - 资本市场改革通过疏通并购渠道打造"研发-孵化-产业化-资本循环"的创新生态闭环,为硬科技企业提供成长空间并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核心技术研发 [2] - 光谷金控旗下光谷科创金融协会发布20家"光谷潜力之星"企业榜单,光谷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100家"瞪羚精选"企业榜单并解读培育体系 [1] 企业特征与发展方向 - 瞪羚企业以技术突破为根基、市场开拓为驱动,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被喻为创新沃土上的"潜力之星" [1] - 行业专家分享创投机遇、企业变革应对策略及资本市场并购新趋势,强调政策深化下资本市场对硬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 [1][2]
成功发债30天后,中科创星再募26.17亿元
搜狐财经· 2025-07-16 07:20
基金概况 - 中科创星先导创业投资基金以26.17亿元完成首次关账 [2] - 基金注册于上海浦东,存续期8年,重点投向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产业领域的硬科技项目 [2] - 基金70%资金投向早期硬科技项目,30%投向成长类项目 [2] 投资策略 - 重点投向兼具知识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硬科技项目,覆盖人工智能、光子技术、量子计算等领域 [4] - 投资策略聚焦人工智能在物理学五大基础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生命、空间)上的应用 [4] - 具体关注算力创新(如AI、光子技术、量子技术)、能源需求(如可控核聚变、超导材料)、生命科学(如创新药、合成生物学)及航空航天 [4] 生态合作与LP支持 - 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上海国投先导人工智能基金等19家LP完成签约 [2] - LP群体成熟度提升,对核心技术投资回报预期更乐观 [6] - 科创债发行(4亿元,票面利率2.10%,认购倍数3.58倍)增强募资信心,带动资金出资 [6] 孵化器进展 - 上海高质量孵化器聚焦"超前孵化"(技术成熟度1-3级)和"深度孵化"(团队组建至商业化),已推动7个项目进入孵化阶段 [6][7] - 孵化器探索从PI(学科带头人)-IDEA-IP-IPO的全过程孵化模式 [7] 行业布局与成果 - 公司自2013年起布局光子技术,2014年拓展至光电芯片,2016年切入AI,2018年涉足量子计算,2022年投资可控核聚变,累计投资530多家硬科技企业 [4] - 已形成以算力为特色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孵化智谱AI、智元机器人、驭势科技等标杆企业,覆盖大模型、机器人等核心环节 [5] 政策与行业展望 - 上海市科委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建设,提供"一体一策"全方位支持 [3] - 行业认为AI是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将重塑信息、能源、材料、生命和空间领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