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

搜索文档
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7-09 19:18
业绩预增情况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90,000万元到96,000万元,同比增加85,500万元到91,500万元,增幅达1882.54%到2014.71% [2] - 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8,000万元到94,000万元,同比增加86,500万元到92,500万元,增幅达5538.33%到5922.76% [3] - 上年同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4,539.62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1,560.75万元 [5] 业绩预增原因 - 公司强化全面预算管理,深化降本提质增效,科学联动组产排产,加强市场研判预判,加压营销运作,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7][8] - 生产营销方面,公司优化原料和产品结构,满足高附加值产品市场需求,冶炼分离及稀土金属加工成本进一步降低,主要产品产销量同比实现不同幅度增长 [9] - 重点项目建设方面,新一代稀土绿色采选冶稀土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进入产线联动调试收尾阶段,二期工艺设计等有序推进 [9] - 研发创新方面,制定科技创新改革方案,围绕优化科研管理体系等重点领域明确6个改革方向,提出23项改革任务,科研成果转化率不断提升 [9] - 深化改革与治理提升方面,国企改革深入推进,现代治理体系巩固提升,强化绩效考核,优化"摸高机制",充分调动全员积极性 [9] 公司发展动态 - ESG获中证指数公司、万得(Wind)等主流机构评级提升,合规体系建设与运行日臻完善 [9] - 上半年市值增长17.34%,市值规模保持稀土永磁行业上市公司首位,公司股票首次入选中证A50指数成分股 [9] - 公司将参加内蒙古辖区上市公司2025年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活动,与投资者就公司业绩、治理、发展战略等进行沟通 [12][13]
植物医生以科研创新驱动增长,展现国货品牌的科技突围之路
金投网· 2025-07-04 07:28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11,719.18万元、215,108.84万元和215,571.71万元,呈现稳步增长 [1]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分别为15,803.93万元、22,970.73万元和24,300.01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00% [1] - 2022年至2024年资产总额分别为151,836.02万元、177,288.65万元和182,495.88万元 [5]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别为61,410.32万元、84,858.92万元和100,011.45万元 [5] - 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1.92%、1.00%和0.31% [5] 研发投入与创新 - 2022年至2024年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7,377.39万元、7,587.63万元和6,633.45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48%、3.53%和3.08% [2] - 截至2025年5月31日,公司已取得专利212项,其中发明专利59项 [2] - 采用"一个中心,五大基地"的研发架构,包括中科昆植植物医生研发中心和昆明植物护肤研发实验室等 [2] - 成功提取高活性石斛寡糖,可激活肌肤细胞自主合成胶原蛋白 [3] - 选用"昆植1号"铁皮石斛,其多糖含量相较药典标准高出约15% [3] 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链布局 - 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例如铁皮石斛研究成果应用于抗衰护肤 [3] - 构建"一个中心、五大研发基地"的科研网络,并通过全资自建顺德工厂实现全产业链品控 [4] - 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的全程可追溯管理 [4] 品牌建设与行业地位 - 秉持"敬仰自然,崇尚科学,回馈社会"品牌理念,得到《大国品牌》栏目认可 [4] - 建立的科研标准为美妆产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5] - 将民族植物应用智慧转化为国际化护肤语言 [5] 行业挑战与展望 - 美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不断深化 [6] - 消费者对产品品质和功效的要求越来越高 [6] - 未来有望凭借研发和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7] - 国际化进程中需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更好结合 [7]
云门陈酿·玉白2025版获2025齐鲁白酒酒体设计金奖!
齐鲁晚报· 2025-07-01 03:45
公司荣誉与产品表现 - 53°云门陈酿·玉白2025版在"2025年山东省白酒感官质量鉴评大会"中荣获"2025齐鲁白酒酒体设计金奖",从百余款参赛产品中脱颖而出[1][4] - 云门陈酿作为公司核心酱酒单品,拥有52年不间断酿造传承史,曾获"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银杯部优质酒"、"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多项荣誉[6] 技术研发与品质保障 - 公司研创云门酱酒"160"操作法,塑造"陈甘净柔"独特风味,依托"中国酱酒·青州产区"自然生态与酿造历史[8] - 建立中国北方酱香型白酒研究院、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取得多项国际领先成果[8] - 拥有280余名专业人才团队,包括非遗传承人、中国酿酒大匠、国家级白酒评委等,支撑产品品质[8] 发展战略与行业定位 - 公司定位为高端鲁酒代表,坚持"品质主义"发展路线,推动鲁酒产业高质量发展[8][10] - 未来将发挥"中国酱酒·青州产区"的产能、技术、人才及区位优势,强化行业竞争力[10]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点赞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6-29 22:01
青年人才发展 -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5名同学将赴新疆库尔勒、四川木里、贵州习水、河北雄安支教 [6] - 尹欣然作为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贵州遵义习水县第八中学支教一年,教授数学、音乐、信息、劳动等多门课程 [6][7] - 尹欣然将在今年8月成为中学数学老师,并计划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8] 科研与技术创新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肖扬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进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专注于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痛点 [8] - 肖扬参与无人车、机器人安全技术研究,通过研讨和试验不断破解新难题 [8]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研究员王泰从事机器人空间智能"大脑"研究,致力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3] 志愿服务与社会贡献 - 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生赵建铭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近3个月,在抵离、海关、物流、语言等岗位服务 [9] - 赵建铭所在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0年,曾服务奥运会、APEC会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 [10] - 赵建铭带动更多青年参与社区和乡村服务,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 [10] 青年职业发展 -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张倩计划投身光伏技术研究,将荒漠变为"绿电粮仓" [12] -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李佳欣扎根一线,保障精密零件品质 [12]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医生魏湛奇立足本职,在学科前沿深耕钻研 [13]
全线霸榜:上美股份拿下618亮眼战报
搜狐财经· 2025-06-28 01:28
公司战略与业绩表现 - 公司以"单聚焦、多品牌、全球化"为底层逻辑,依托多品牌矩阵与科研3.0体系协同发展,在2025年上半年化妆品行业挑战中凸显引领价值 [1] - 2024年提出聚焦化妆品赛道,通过多品牌、多品类、全渠道业务模型,目标2030年冲刺300亿营收 [27] - 2025年目标为100亿营收,通过整合六大竞争面最大化企业势能 [31] 主力品牌韩束表现 - 韩束以科学抗衰为定位,深耕肽领域研究超20年,2023-2024年连续登顶抖音美妆TOP1 [2] - 2024年618期间在抖音平台斩获美容护肤品牌总榜、自播总榜、国货护肤品牌榜等5项TOP1 [2][7] - 天猫平台销售额同比增长46%,成交人数增长78%,京东/唯品会/拼多多销售额分别增长81%/40%/229% [2] - X肽系列大单品总销售额破亿,以环六肽-9为核心成分的分层抗衰解决方案满足多元化需求 [4] 第二曲线品牌newpage一页表现 - 2024年全年营收3.76亿元,同比增长146.3%,定位婴童功效护肤领域 [11] - 618期间天猫销售额同比增长106%,抖音增长190%,京东增长158%,获天猫婴童护肤TOP2/洗护TOP3等排名 [11] - 婴童安心霜爆卖33.7万瓶,霸榜天猫/抖音面霜热销榜TOP1,爽身露和舒缓喷雾销量同比大增1006%/190% [11][14][18][20] 新兴品牌安敏优表现 - 专为敏感肌打造,618全渠道销售额同比增长65%,成交人数增长61% [21][23] - 抖音/天猫/京东销售额分别增长63%/70%/54%,其中天猫首小时销售额增长67% [21] - 明星产品青蒿舒缓特护精华液热卖7.8万盒,登抖音抗皱精华液好物榜TOP2 [21][26] 科研与生产体系 - 构建CCM创新研发体系,通过1+N开放式创新平台汇聚300多位科研人员,形成上美科学委员会 [29] - 2024年投产中国首个AI智能化化妆品无人车间,具备12条自动产线、日产200万瓶的行业领先产能 [27] - 智慧工厂实现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信息化全流程数智化 [27] 行业竞争格局 - 抖音美妆战场竞争激烈,国际大牌、国货头部、新锐品牌排名剧烈变动 [2] - 公司通过多品牌矩阵实现市场细分与专业形象提升,精准定位目标市场并强化协同效应 [21] - newpage一页通过"医研共创"模式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打通科研端-用户端-临床端闭环 [12]
2025名校之约|云南大学:扩招450人,新增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和云南大学云南马来亚学院
央视网· 2025-06-27 10:57
云南大学概况 - 云南大学始建于1922年 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 拥有4351亩校园面积和两个校区 下设29个学院和7个研究机构 [1] - 学校设有85个本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 拥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4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在校本科生近18000人 硕士生17000人 博士生2200人 [1] - 教职员工3700余人 其中专任教师2300人 高级职称1300余人 博士学位1700余人 拥有国家级人才87人和省部级人才897人 [2] 科研实力与成果 - 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等重大项目 在阳宗海砷污染治理 多年生稻技术等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 胡凤益团队成果入选《科学》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2] - 1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前1% 包括化学 植物与动物学 环境生态学等 形成以民族学 生态学 统计学为优势的学科体系 [5] - 科研成果直接服务国家战略 如"中缅油气管道与中国能源安全""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等上升为国家重大决策 [3] 人才培养模式 - 实施三阶段培养模式:通识基础教育(1-2学期) 专业教育(3-6学期) 拓展教育(7-8学期) 支持跨专业选课 [3] - 提供多次转专业机会 实行"转出无限制 转入达条件"政策 第2/4/5学期均可申请转专业 支持主修+辅修模式 [4] - 开设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 包括"大气科学+AI""金融学+计算机"等 2025年新增3个AI交叉专业 实行小班化导师制 [7] 拔尖人才培养 - 生物科学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 全国仅33个 设置7个专业方向均由院士或杰青领衔 [5] - 拥有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历史学 数理基础科学等)和4个省级拔尖项目(生态学 统计学等) [6] - 与中科院合办7个"菁英班" 前三年在校学习 第四年进入研究所 已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校重要研究生生源 [8]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与27国100多所高校合作 开展"1+2+1"中美人才培养等项目 10个非通用语专业与对象国高校联合培养 [9][10] - 2025年新设云南马来亚学院(QS60) 开设人工智能等3个专业 计划招生300人 颁发双学位证书 [9] - 牵头组建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 [10] 招生与就业情况 - 2025年招生计划增至5550人 新增450个名额 覆盖全国所有省份 按"成绩优先"原则录取 [12] - 近三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超90% 2024届就业满意度91.78% 用人单位满意度99.7% [13] - 国内升学本科生中92.05%进入"双一流"高校 彰显人才培养质量 [13] 创新创业教育 - 构建"教育-参与-培育-孵化"四阶体系 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 75%本科生参与大创项目 [11] - 2024年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400余项 省级奖1000余项 显著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11] - 每年分两批次开放大创项目申报 新生第一学期即可参与 促进科教融合 [11]
我的军校 我的青春(强军路上)
人民日报· 2025-06-21 21:47
军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 国防科技大学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学员创新精神,通过重大工程项目作为"磨刀石"鼓励学员承担科研任务 [4] - 海军军医大学实施"赛道连贯式"战救练兵比武和"岸海衔接式"军事医学演练,组织学员随舰开展航海实习 [6] - 空军工程大学开设空天实验班,采用"小班教学"模式并融入科研项目,为拔尖学员量身定制培养方案 [9] - 武警警官学院创新无人机操作手培养模式,由持证学员担任"小教员"带领训练 [11] 学员培养成果 - 国防科大学员李泽越参与载人航天工程项目并成功设计交付软件 [4] - 国防科大学员宋作涛获得国际大学生物理竞赛金奖和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同时保持优秀体能 [5] - 海军军医大学学员余子妍在13门海军医学课程学习中成绩名列前茅 [7] - 空军工程大学学员曹语昕在"蓝桥杯"大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 [9] - 武警警官学院学员隋壮壮高分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12] 学科建设与特色 - 国防科技大学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培养兼具科研创新能力和体能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5] - 海军军医大学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涵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航海医学等特色学科 [8] - 空军工程大学通过多元化培养模式引导学员精准发展专业能力 [10] - 武警警官学院注重无人机操作、维修技术和军事体能等实战能力培养 [11][12] 教学实践创新 - 国防科大教员指导学员"创新需要天马行空",鼓励推倒重来式的科研攻关 [4] - 海军军医大学运用智能诊断箱组和搜救无人机等装备开展战创伤模拟手术 [5] - 空军工程大学导师引导学员从单个机场研究转向体系化保障课题 [10] - 武警警官学院学员自主钻研无人机维修技术并练就快修绝活 [12]
“二代”上台后 珀莱雅换了6位高层
经济观察报· 2025-06-20 13:11
高层人事变动 - 2024年9月珀莱雅"二代"侯亚孟接任总经理职务 此后9个月内高层频繁调整 涉及4人引入和2人离职 [1][3][8] - 离职高层包括联合创始人方玉友(2024年9月卸任董事兼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王莉(2025年5月辞职) 两人均为董事会成员 [4][15][16] - 新引入4位高管中3位聚焦研发及数字化领域:首席科学官黄虎(原上美股份全球首席科学家)、首席研发创新官孙培文、首席数字官胡宁波(新设职位) [9][10][11][14] 战略方向调整 - 高层变动围绕科研创新、国际化和数字化三大战略展开 目标支撑"未来十年跻身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的"双十"愿景 [4] - 人才能力要求从"执行力+专业力"升级为学习力、协同力、自驱力 引入具有互联网和快消背景的跨界人才 [5] - 新设首席数字官职位 建立以ROI为导向的数字化评估体系 2024年已实现跨渠道营销投放ROI可视化测算 [11][19][20] 组织架构演变 - 2025年4月最新组织结构显示四大中台体系:研发、品牌、供应链和数字化 与方玉友离职前架构差异不大 [20] - 2018-2021年组织结构调整最频繁(共3次) 电商事业部裂变为三个部门 新增护肤项目部 同期营收增速突破32% [21][22] - 2022年新增直属总经理管理的品牌营销平台 包含品牌营销部、产品开发部和视觉部 [24] 业务发展轨迹 - 2020年推出红宝石精华和双抗精华两大核心系列 抓住"早C晚A"市场风口 由时任首席营销官叶伟主导 [23] - 2022-2023年营收从63.85亿元增长至89亿元(同比+37.8%/+39.5%) 净利润从8.2亿元增至11.9亿元(同比+41.9%/+46%) [25] - 同期销售费用从19.92亿元增至39.72亿元(2021-2023年增幅33.03%/39.88%/42.59%) 反映"重营销"策略 [26] 国际化布局 - 新引入高管均具国际化背景:黄虎(宝洁全球研发总部)、孙培文(宝洁大中华区)、胡宁波(LVMH北亚区)、汪奕峰(欧莱雅/拜尔斯道夫等) [14] - 明确"做中国和世界的珀莱雅"目标 2025年将整合全球资源 向世界美妆头部企业看齐 [14] - 产品开发负责人汪奕峰将推动主品牌升级和孵化品牌增长点 构建"品牌创新发展"模式 [12][20]
“二代”上台后 珀莱雅换了6位高层
经济观察网· 2025-06-20 12:15
高层人事变动 - 公司近期高层人事变动频繁,2024年9月至2025年6月期间共引入4位新高管(黄虎、孙培文、胡宁波、汪奕峰),同时有2位高管离职(方玉友、王莉)[2][4][5][6][8] - 新高管团队均具备国际化背景,包括宝洁、LVMH、欧莱雅等跨国企业工作经历,聚焦研发创新与数字化领域[7] - 人事调整围绕"科研创新、国际化、数字化"三大战略展开,旨在支持公司"未来十年跻身全球化妆品行业前十"的目标[2][7] 战略转型方向 - 公司明确从"营销驱动"转向"品牌驱动",提出"做中国和世界的珀莱雅"国际化愿景[7][12] - 数字化成为核心战略,新设首席数字官职位并建立ROI导向的评估体系,2024年已实现营销资源边际收益可视化测算[6][9] - 研发体系升级,通过"市场需求-研发-产品-市场"全链条协同提升创新效率,构建四大中台组织架构(研发、品牌、供应链、数字化)[9][12] 历史业绩表现 - 2018-2019年营收增速超32%,2022-2023年营收分别达63.85亿元(+37.8%)、89亿元(+39.5%),净利润8.2亿元(+41.9%)、11.9亿元(+46%)[11][12] - 销售费用同步快速增长,2021-2023年分别为19.92亿元(+33.03%)、27.86亿元(+39.88%)、39.72亿元(+42.59%)[12] - 大单品战略成效显著,2020年推出的红宝石精华和双抗精华系列成功捕捉"早C晚A"市场风口[11] 组织架构演变 - 上市后共进行7次组织结构调整,2018-2021年期间调整3次,重点分化电商事业部并新增护肤项目部[10] - 2022年新增直属总经理管理的品牌营销平台,整合品牌营销部、产品开发部、视觉部[12] - 2025年最新架构形成以品牌/业务为主导的事业部制,保持研发等四大中台支撑体系[9]
专家共议极地野外站联网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02:21
极地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年度会议 - 北极黄河野外站、南极中山野外站、南极长城野外站召开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研讨极地野外站联网建设、科研创新、国际合作等议题 [1] - 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审议并通过2024年度工作总结、2025年度工作方案及开放基金评审结果 [1] - 各站学委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穆穆、吕达仁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领衔,委员对2024年工作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1] 极地科研发展方向与建议 - 学委会建议聚焦极地生态环境演变、冰盖物质平衡、空间天气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多维度长时序观测体系 [2] - 提出优化传感器网络布局,加强跨学科数据融合,打造国际认可的高精度极地数据库 [2] - 推动数据资源与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互联互通,联合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 [2] - 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主导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以提升全球话语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