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支教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女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学子跨越4000公里支教边疆课堂
齐鲁晚报· 2025-08-11 08:37
支教活动概况 - 山东女子学院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10名师生组成"鲁喀同心 E起逐光"志愿支教团,赴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开展14天支教活动[1] - 活动以"思想铸魂、科技启智、青春接力"为三大行动坐标,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代际传承[1][11] - 团队跨越4000公里从济南至疏勒,携带3D打印教具等教学资源开展实践[1][5][11] 思想教育板块 - 开设红色课堂作为每日必修课,包括红歌教学、手势舞及《我和我的祖国》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3] - 创新设计"场馆里的思政课"和"青春党课"两大系列,利用张骞纪念馆雕像、平安社区老故事等本土资源作为活教材[3] - 团队深度挖掘史料,通过"凿空西域"历史故事和山东援疆干部事迹强化课程感染力[3] 科技教育实践 - 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10套可拆卸无人机教具,配合图文PPT开展科普教学[5] - 科技课程设计注重互动体验,让边疆学生直接触摸前沿科技模型[5][6] - 实践过程中系统采集教学数据,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竞赛(国创赛)积累研究素材[6] 校友资源联动 - 支教团专程走访学院20届、24届西部计划志愿者校友,实现"鲁喀专项"与"西部计划"的青春接力[8][10] - 校友分享扎根西部的亲身经历,包括朱明轩等志愿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实践案例[10] - 新老志愿者通过思想碰撞强化使命传承,为边疆建设注入持续青春力量[8][10][11] 教育协同效应 - 活动实现支教服务与学院发展的双向赋能,为优化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案例[6] - 科技支教成果展现学院在产教融合、社会服务方面的特色潜力[6] - 教育互动形成"双向奔赴"效应,既助力边疆学子成长,也深化志愿者对"国之大者"的认知[11]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点赞新时代)
人民日报· 2025-06-29 22:01
青年人才发展 -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5名同学将赴新疆库尔勒、四川木里、贵州习水、河北雄安支教 [6] - 尹欣然作为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贵州遵义习水县第八中学支教一年,教授数学、音乐、信息、劳动等多门课程 [6][7] - 尹欣然将在今年8月成为中学数学老师,并计划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8] 科研与技术创新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肖扬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进行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专注于解决工程实践中的技术痛点 [8] - 肖扬参与无人车、机器人安全技术研究,通过研讨和试验不断破解新难题 [8] -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青年研究员王泰从事机器人空间智能"大脑"研究,致力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3] 志愿服务与社会贡献 - 中央财经大学硕士生赵建铭参与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近3个月,在抵离、海关、物流、语言等岗位服务 [9] - 赵建铭所在青年志愿服务队成立于2000年,曾服务奥运会、APEC会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等重大活动 [10] - 赵建铭带动更多青年参与社区和乡村服务,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者 [10] 青年职业发展 -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张倩计划投身光伏技术研究,将荒漠变为"绿电粮仓" [12] - 无锡职业技术大学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李佳欣扎根一线,保障精密零件品质 [12]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关节外科医生魏湛奇立足本职,在学科前沿深耕钻研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