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

搜索文档
中原粮仓如何扛稳重任
河南日报· 2025-05-29 23:42
小麦生产与科技应用 - 河南荥阳市王村镇丁村小麦耕种面积保持在8000亩以上,是当地重要的小麦产地,全村一年收成可供应王村镇人口半年的口粮 [1] - 小麦是全球近40%人口的主粮,中国是最大生产国,河南作为全国小麦第一省,对全国产量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1] - 河南省委省政府针对冬季气温偏高、小麦旺长及干旱等不利因素,多次部署应对措施以保障粮食稳产 [1] 农业科技与机械化 - 河南首邑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智能拖拉机可实现耕、耙、播、收及运输等全流程无人作业,技术由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发 [2][3] - 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及大数据技术,实现墒情监测、虫脸识别和远程灌溉等智慧农田管理 [4] - 河南省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技术培训、田间指导及专家协同,推广科学种植与管理技术,覆盖小麦生产全流程 [3][4] 生产管理与安全保障 - 荥阳市王村镇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责任细化至每一地块,确保夏收高效组织 [2] - 秸秆禁烧通过广播宣传、流动车巡逻、防火瞭望站及禁烧巡逻队等多重措施严控火情风险 [2] - 科技减损成为增收关键,如智能农机解放人力,农技服务贯穿播种至收获环节,提升产量与效率 [2][3][4]
科技植沃野 迸发新生机——“打赢这一战 底气从何来”系列观察之二
河南日报· 2025-05-26 23:38
农业科技应用 - 河南8500万亩麦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高效种植,采用北斗导航播种技术确保行距均匀[4] - 滴灌技术在大田作物中推广,单个农户可独立完成300亩小麦的5次灌溉,效率提升显著[7][8][9] - 水肥一体化技术节省人力,从传统7人20天浇灌缩减至1人完成,同时实现节水30%[9] 技术推广模式 - 农技人员通过"大户示范+农户跟进"模式推广新技术,种植大户成为技术传播节点[11][12] - 建立"科研+企业+合作社+农户"四方联动体系,前端提供良种,中端配套栽培技术,后端对接加工需求[16] - 农技推广采用多媒体手段,技术指导视频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零距离传播[9] 社会化服务创新 - 种植大户转型为农业服务商,如浚县合作社服务面积达数万亩,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13] - 先进农机应用提升产量,大型机械使整地播种质量提高,联合收割机作业损失率降低15%[13] - 社会化服务组织定制高产套餐,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提供差异化种植方案[14] 育种与机械研发 - 神农种业实验室使用"时光加速器"技术实现小麦一年四熟,缩短育种周期[15] - 河南农大改进收割机结构,增加智能识别模块,实现滚筒转速自动调节以减少收获损失[18] - 专家团队针对品种特性制定配套栽培技术,通过管理优化使良种增产潜力提升20%[15]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成为田野上的希望”(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5-23 21:56
现代农业发展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种粮大户邹德海的合作社自主经营面积达6万余亩,14年累计生产粮食3亿多斤,并拓展鲜食玉米产业,建立速冻隧道生产线和真空生产线,生产玉米粒罐头等新产品 [1] - 合作社采取黑土地保护措施,包括收集有机肥撒施到田、秸秆粉碎还田、玉米大豆轮作等方式改善土壤环境 [1] - 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农友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帮助小农户实现科技种田,接受服务的小农户水稻亩均产量比其他农户高200斤 [2] 农业科技创新 -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采用生态循环模式,严格执行绿色生产标准,拥有多项绿色食品认证,并影响周边种养户 [2] -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建立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体系,改变传统"以鱼养蟹"模式,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推广深水围网养殖,成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3] - 三门县养殖户通过技术培训掌握蛏子底铺网、微生物制剂扩培等新技术,并开展直播带货,每亩效益提升1000元 [5] 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 -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深挖红色资源和富硒资源,建立万亩富硒蔬菜产业园和千亩富硒水稻基地,年均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 [4] - 邹德海的种粮合作社通过多种经营方式为周边农户创造年收益800万元以上,食品加工厂季节性用工达600人 [4] - 江苏省镇江市果牧不忘农场累计带动农户就业400多人次,吸引67名年轻人返乡从事农业 [6] 新农人培育 - 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注重培育创新主体,通过技术推广让养殖户端稳科技饭碗 [5] - 江苏省镇江市95后新农人华梦丽深耕生态循环农业10年,以科技兴农带领农户深挖土地价值 [6] - 乡村全面振兴为年轻人带来机遇,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农村、投身农业 [6]
粤桂合作生态茶园科研示范基地揭牌
南方农村报· 2025-05-22 13:02
粤桂合作生态茶园科研示范基地揭牌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梧州学院、广西新福公社投资有限公司签署百万横向项目合作协议,联合建立"粤桂合作生态茶园科研示范基地" [2][3][4] - 项目旨在以科技创新赋能茶产业发展,推动六堡茶产业转型升级 [4][15][16] 项目参与方与模式 - 项目牵头人为中组部第25批博士服务团成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黎健龙博士 [6][10] - 梧州学院校长麻新纯表示将探索"科技+产业+人才"协同创新模式 [17][18] - 采用"产学研科创服"六位一体协同模式,推广"茶+药"立体种植、绿色生态种养 [10][11][13][14] 项目预期效益 - 项目建成后将直接带动周边3000户茶农年均增收超万元 [19][20] - 通过打造生态种植示范、茶文旅融合等,预计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20] - 形成"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共富格局 [21] 项目战略意义 - 立足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双重支点 [22] - 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双向转化通道 [23] - 为革命老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创新动能 [24][25] 行业背景 - 六堡茶产业被广西列为乡村振兴核心支柱,获粤桂协作框架下科技兴农战略重点支持 [9][10] -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 [23][24]
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护航农业科技企业健康发展
证券日报· 2025-05-21 08:10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与农业科技发展 - 黑龙江省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800.17亿公斤,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 [1] - 农业科技对夯实丰产丰收根基、保障粮食安全作用举足轻重 [1]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的金融支持 - 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十四五"以来累计投放农业科技贷款125.63亿元,支持种业振兴、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国家级农高区等项目 [1] - 2025年4月末,该分行投放农业科技贷款9.53亿元,重点支持高端农机装备制造、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领域 [1] - 该分行深化"政银企"合作,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专属融资方案、利率优惠、绿色通道等服务 [2] - 建立与农业科技企业相配套的风险评估、授信审批和贷后管理机制 [2] 春耕备耕与高端农机装备 - 在春耕备耕关键期,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累计投放贷款2.1亿元,支持高端农机装备产供销 [3] - 佳木斯市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高端农机装备需求旺盛 [4] - 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获得农发行贷款5000万元,供应微型平地机38台、农用机履带79套,并升级智能生产设备 [4] 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 农发行佳木斯市分行支持企业研发橡胶半履带行走系统、鲜食玉米收获机等产品,保持技术领先 [4] - 金融助力农业高科技产业通过"龙头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4]
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中国证券报· 2025-05-19 21:23
农业科技应用 - 北大荒农业生产已实现智能化标配,包括田间小型气象站、智能虫情测报灯、孢子捕捉仪、育秧大棚监测系统、北斗导航插秧机和无人机喷洒底肥 [1] - 循环立体育秧设备从"二维平面育秧"升级为"三维立体模式",提升效率、精准管护、资源利用和综合效益 [1] - 科技贯穿粮食从种到收全过程,每一步操作都有数据支撑,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地 [2] 农业生产转型 - 种地从"会种田"转向"慧种田",从靠经验转向靠数据,精准高效成为发展方向 [2] - 科技进步解放人力并带来巨大效益,种地过程变得更精细且具有更高附加值 [1] 公司战略定位 - 北大荒作为农业战线排头兵,通过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探索耕地资源潜力增长 [2] - 公司在农业科技领域持续实践,响应时代发展要求 [2]
让科研成果在兴安大地生根发芽
环球网资讯· 2025-05-16 02:44
水稻科研进展 - 兴安盟农牧科学研究所承担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攻关项目,致力于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1] - 研究所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形成水稻"亩增产100公斤"技术模式[1] - 未来3年内将有13份自育新品系水稻陆续进行审定[1] - 研究所开展低镉吸收高食味品种选育研究[2] 生物育种成果 - 研究所成为全国首批进行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力量[2] - 2024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14个,技术研究与示范10项[2] - 开发分子标记6个、审定水稻新品种2个、大豆新品种3个[2] - 筛选出10份高耐盐碱优质大豆新种质材料和4种耐盐碱饲草种质资源[2] - 通过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增加经济效益1.6亿元[2] 科研平台建设 - 推动12个试验站、7个创新中心、2个产研院、1个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示范基地建设[3] - 打造人才"传帮带"机制与平台"硬支撑"相结合的模式[3] - 为农牧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注入强劲动能[3] 技术推广与服务 - 组织培训班和现场观摩会为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3] - 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3] - 帮助盟内外企业、合作社和农民选良种、强技术[3] - 企业通过引入新品种、应用新技术使优质稻产出率显著提升[3] 科研成果转化 - 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5项[4] - 审定水稻品种8个,参编地方标准3项[4] - 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4]
东北大豆春播进入关键期 各主产区强化科技引领为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央广网· 2025-05-15 00:55
东北大豆春播进展 - 黑龙江嫩江市大豆春播已全面展开,采用搭载北斗系统和智能监控的农机,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 [1] - 嫩江市今年大豆种植面积达49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5%,目前已播种100万亩 [1]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进入大豆播种关键期,使用搭载北斗导航的大马力拖拉机,单台日播种能力达1000亩 [1][2] - 辽宁省计划播种大豆193万亩以上,当前已播种43.2万亩 [3] 科技与农艺支持 - 合作社托管模式下,大豆单产从每垧4000多斤提升至6000多斤,最高达8000多斤 [1] - 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提供全程指导,推广最新农业技术 [1][3] - 高校科研团队如沈阳农业大学带来20个新品种,开展实地实验以发挥产量优势 [3] 农资与机械化保障 - 法库县协调农资企业保障种子、化肥、农药供应,并检修农机设备以提高作业水平 [3] - 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通过农机中心加强管理,确保农机高效运作 [3]
广元市昭化区:解码智慧农业 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中国经济网· 2025-05-14 14:16
农业机械化与科技应用 -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卫子镇新荣村采用机械化收割油菜,40多亩油菜仅用4小时完成收割,同时实现秸秆自动粉碎还田和蚜虫打碎,降低虫害基数[1] - 昭化区引进智能播种机、机械化采收设备、土壤墒情监测仪和植保无人机施肥等科技手段,重塑农业发展基因[1] - 当地育秧中心使用自动化播种流水线及循环运动式育苗设备,将育秧时间从传统40天缩短至25天,稻谷产量每亩提升10%[2] 水稻种植与数字农业 - 昭化区育秧中心2023年累计育秧10000盘,可满足500余亩水稻种植需求,当前已完成300亩移栽[3] - 2025年昭化区计划种植水稻12.5万亩,预计6月上旬全面完成移栽[4] - 田间管理阶段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巡检,精准识别作物生长状况和病虫害情况,农户可通过手机终端实时监控稻田信息[3] 猕猴桃产业数字化升级 - 昭化区双凤现代农业园区建立物联网感知和数字农业智能平台,实时监测温湿度、光照和病虫害情况[5] - 全区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占比超过80%,建成2个万亩科技示范园和2个8000亩新技术推广示范园[5] - 园区与省农业专家合作研发高抗性品种,推广避雨大棚种植和绿色防控技术,建成5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 肉鸡养殖智能化 - 昭化区清水镇龙凤村采用双层平养模式,使1万只鸡的养殖空间可容纳2万只,提升成活率并缩短养殖周期[7] - 禽智云管理系统实现鸡舍环境参数实时监控和自动调控,通过摄像头和传感器分析鸡群健康数据[7] - 全区已建成5个双层鸡舍养殖基地,另有4个基地14栋圈舍在建,预计2023年出栏肉鸡200万只,实现产值1.2亿元[7] 农业发展规划 - 昭化区将持续推进"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推动"品种换代"和"机器换人"[8] - 通过科技赋能提单产、全程服务降成本的思路,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能力[8]
【杨凌】全国(杨凌)小麦新品种观摩活动举行
陕西日报· 2025-05-12 23:04
小麦新品种观摩活动 - 2025年全国小麦新品种观摩活动在陕西渭南市、河南南阳市和许昌市举行,展示西农162、西农962、伟隆169、西宛151、西农511、西农161等小麦品种的田间表现 [1] - 南阳市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核心区,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和试验示范基地,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1] - 西宛151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共同选育,2024年通过国家审定,对提高小麦主产区产量和改良品质发挥重要作用 [1] 西宛151品种特性 - 西宛151是高产抗病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具有抗寒性、抗旱性好等特点 [2] - 该品种适宜在陕西、河南、安徽等高中水肥地块进行早中茬种植 [2] - 为解决小麦产区因病虫害多发导致的单产不高、品质不优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2] 杨凌示范区种业发展 - 杨凌示范区以打造"旱区种业硅谷"为目标,推进区校融合和"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2] - 目前拥有省部级以上种业科研平台68个、育种科学家1000余名、种业企业100余家 [2] - 已初步形成产业链完整的种业发展格局 [2]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南阳市政府合作共建南阳小麦试验示范站10年,选派育种专家与当地团队协作培育新品种 [2] - 学校将持续创新推广模式,加大科研投入,深化校地合作,建立良种良法配套的推广服务体系 [2] - 目标是让农民更快掌握新品种种植技术,推动优良品种在田间推广应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