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发行

搜索文档
198亿元严重财务造假!重罚!强制退市!
中国基金报· 2025-08-08 13:03
公司财务造假 - 公司长期开展无商业实质的笔记本电脑等"空转""走单"业务,大幅虚增收入和利润 [2] - 2015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合计虚增营业收入198.76亿元,虚增营业成本198亿元,虚增利润总额7622.59万元 [3] - 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12.50亿元 [3] 监管处罚 - 中国证监会拟对公司罚款1.35亿元,对相关责任主体罚款1.6亿元,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罚款700万元 [2][4] - 公司董事长付景林、时任财务总监丁明锋等被警告并罚款,付景林、江庆均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4] 退市风险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深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2] - 公司股票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股票简称仍为"*ST高鸿" [5] - 2021年至2023年连续三年扣非净利润为负,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 [5]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主要银行账号被冻结,股票需被继续叠加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5] - 2024年度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股票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6] - 公司围绕数智化关键要素,重点推进数智化应用及数智化服务业务 [6] 市场表现 - 截至8月8日收盘,公司股价报2.21元/股,总市值为26亿元 [6] - 截至7月31日,公司共有5.2万户股东 [6]
*ST高鸿严重财务造假,可能被强制退市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2:35
公司违规行为 - 公司长期开展无商业实质的笔记本电脑等"空转""走单"业务,大幅虚增收入和利润,违反证券法律法规 [1] - 公司2015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通过参与、组织开展虚假贸易业务的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 [2] - 公司通过子公司参与笔记本电脑虚假贸易业务,供应商和客户均由第三方联系撮合,业务资金、合同、物流单据流转形成闭环,无实际货物流转 [2] - 公司2015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分别虚增营业收入6.94亿元、24.52亿元、24.20亿元、30.63亿元、56.34亿元、24.80亿元、18.05亿元 [2] - 公司2015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分别虚增营业成本6.93亿元、24.49亿元、24.18亿元、30.60亿元、56.12亿元、24.68亿元、17.96亿元 [2] - 公司2015年至2021年年度报告分别虚增利润总额67.36万元、243.88万元、242.24万元、305.11万元、2190.52万元、1234.19万元、894.46万元 [2] 虚假贸易业务详情 - 公司通过子公司组织开展IT系统等产品虚假贸易业务,2018年和2020年年度报告分别虚增营业收入1.96亿元、308.19万元 [3] - 公司2018年和2020年年度报告分别虚增营业成本1.86亿元、0元 [3] - 公司2018年和2020年年度报告分别虚增利润总额977.69万元、308.19万元 [3] - 公司2022年和2023年年度报告分别虚增营业收入7.35亿元、3.94亿元 [3] - 公司2022年和2023年年度报告分别虚增营业成本7.32亿元、3.86亿元 [3] - 公司2022年和2023年年度报告分别虚增利润总额370.74万元、788.21万元 [3] 欺诈发行 - 公司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构成欺诈发行 [4] - 公司2020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的相关文件引用了2018年至2020年虚假业务收入和利润的数据 [5] - 公司2021年4月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为12.50亿元 [5] 监管处罚与退市风险 - 证监会拟对相关责任主体罚款1.6亿元,对配合造假的第三方罚款700万元 [1]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深交所将依法启动退市程序 [1] - 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 [5] - 公司股票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6]
000851,严重财务造假,证监会立马出手
证券时报· 2025-08-08 12:22
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 - 公司涉嫌通过虚假贸易业务虚增收入和利润,2015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合计虚增营业收入约200亿元 [4] - 2015年至2023年分别虚增营业收入6.94亿元、24.52亿元、24.20亿元、32.59亿元、56.34亿元、24.83亿元、18.05亿元、7.35亿元、3.94亿元 [4] - 同期分别虚增利润总额67.36万元、243.88万元、242.24万元、1282.80万元、2190.52万元、1542.38万元、894.46万元、370.74万元、788.21万元 [5] - 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引用虚假数据,构成欺诈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12.50亿元 [5] 行政处罚措施 - 公司被责令改正并警告,处以1.35亿元罚款 [7] - 时任董事长付景林、财务总监丁明锋等分别被警告并罚款75万元至750万元不等 [7] - 付景林、江庆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丁明锋被采取5年禁入措施 [8] - 江庆(董事配偶)因参与虚假贸易被警告并罚款700万元 [9] 退市风险警示 - 公司股票被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仍为"*ST高鸿",日涨跌幅限制为5% [9] - 公司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最终结果以证监会正式处罚决定为准 [1] 案件性质与后续处理 - 证监会将案件定性为"严重财务造假" [4] - 对于可能涉及的犯罪线索,证监会将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9]
1.6亿罚单+强制退市!*ST高鸿27年上市历程即将终结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1:01
监管处罚 - *ST高鸿因严重财务造假和欺诈发行被证监会重罚1.6亿元,其中公司领罚1.35亿元 [2] - 董事长兼时任总经理付景林被处以750万元罚款及10年市场禁入 [2] - 第三方帮凶江庆因虚假贸易操盘被罚700万元并禁入市场10年,处罚力度接近上市公司高管 [2] 退市与司法追责 - 深交所启动强制退市程序,*ST高鸿27年上市历程即将终结 [2] - 主要责任人已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2] 监管政策动向 - *ST高鸿案成为今年第二例配合造假第三方受行政处罚案例,距首例仅隔2个月 [2] - 证监会计划推动三项措施:争取立法直接处罚权、跨部门协同监管、建立第三方造假黑名单通报机制 [2] 行业影响 - 监管范围从上市公司扩展至第三方帮凶,显示执法无死角趋势 [2][3]
重罚1.6亿!财务造假实锤,一上市公司面临退市,9人集体领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0:58
上市公司造假事件 - *ST高鸿因长期开展无商业实质的笔记本电脑"空转""走单"业务,存在严重财务造假与欺诈发行,被证监会处以1.6亿元罚款,其中上市公司被罚1.35亿元,9名责任人被罚75万元至750万元不等 [1] - 董事长兼时任总经理付景林被罚最重,罚款750万元并被市场禁入,财务总监丁明锋被罚600万元及5年市场禁入 [1][9][10]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深交所将启动退市程序,同时主要责任人将被移送公安机关面临刑事处罚 [2][3] 造假手段与第三方参与 - 虚假贸易是主要造假手段,通过第三方南京庆亚实控人江庆配合完成,形成无实际货物流转的闭环交易 [7] - 江庆被认定共同违法,罚款700万元及10年市场禁入,这是近期第二例第三方处罚案例 [5][11] - 公司还通过子公司高鸿数据等开展IT系统和服务器虚假贸易,但规模较小且仅持续两年 [7] 欺诈发行与募资问题 - 公司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引用了2018-2020年虚假数据,成功募资12.50亿元,该行为加重了处罚力度 [8] - 虚假贸易导致财务造假与信披违规,涉及欺诈发行将面临更严厉处罚 [7][8] 监管趋势与处罚力度 - 对配合造假第三方的处罚正在成为监管新趋势,证监会推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出台以强化处罚权力 [5][12] - 7月以来已有9家上市公司涉刑,2025年初至今接近20家,显示监管趋严 [10] - 证监会采取三方面措施打击第三方造假:推动立法、案件移送主管部门、进行通报 [12][13] 行业影响 - *ST高鸿是2025年初以来第十家因重大违法进入强制退市程序的公司,此前包括锦州港、卓朗科技等 [10] - 虚假贸易作为企业收入造假的惯用手段,因隐蔽性强且需要第三方配合,监管发现难度较大 [7]
重罚1.6亿!财务造假实锤,一上市公司面临退市,9人集体领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0:53
上市公司造假案 - *ST高鸿因长期开展无商业实质的笔记本电脑虚假贸易业务,被证监会处以1.6亿元罚款,其中上市公司被罚1.35亿元,9名责任人被罚75万元至750万元不等 [1] - 公司董事长付景林被罚750万元并处市场禁入,财务总监丁明锋被罚600万元并处市场禁入5年 [10] - 公司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标准,深交所将启动退市程序 [1] 造假手段与细节 - 公司通过第三方南京庆亚实控人江庆组织的虚假贸易业务进行造假,该业务形成闭环无实际货物流转 [7] - 公司还通过子公司高鸿数据等开展IT系统、服务器等虚假贸易业务,但规模较小 [7] - 公司在2020年非公开发行股票文件中引用虚假财务数据,募资12.5亿元 [8] 第三方追责情况 - 配合造假的第三方南京庆亚实控人江庆被罚700万元并处市场禁入10年 [4] - 这是继越博动力案后第二例第三方追责案件,处罚力度较首例大幅提高 [12] - 监管正在推动《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出台,加强对第三方造假的惩处力度 [12] 监管趋势 - 2025年初以来已有10家公司因重大违法进入强制退市程序 [10] - 仅7月以来就有9家上市公司涉刑,全年接近20家 [11] - 证监会采取三方面措施加大对第三方造假的打击:推动立法、部门协同、案件通报 [14]
红相股份实控人杨成被取保候审背后
经济观察报· 2025-07-31 05:39
公司事件 - 红相股份实际控制人杨成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厦门市公安局取保候审,期限自2025年7月29日起生效 [3][6] - 杨成目前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由高管团队负责,此事不会对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4] - 杨成持有的2000万股红相股份处于质押状态,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73.96%,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3.93% [7] - 公司控股股东杨保田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3832万股持股被质押,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40.71%,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7.54% [8] 财务违规 - 2017年至2022年间,公司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构原材料采购、虚增固定资产等方式长期年报造假 [13] - 2017年虚增营业收入1.0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0.60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14.10%、38.03% [13] - 2018年虚增营业收入2.56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44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19.49%、47.72% [13]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2.27亿元,虚增利润总额1.41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16.94%、48.19% [13]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3.05亿元,虚增利润总额0.75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20.12%、29.79% [13]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1.09亿元,虚减利润总额0.03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7.80%、0.51% [13] - 2022年虚增营业成本0.25亿元,虚减利润总额0.25亿元,分别占当期披露金额的2.15%、33.27% [13] - 公司2019年非公开发行股票、2020年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均构成欺诈发行 [14] - 2020年申请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公告发行文件存在重大虚假记载 [14] 处罚与影响 - 深交所对红相股份及相关当事人给予公开谴责处分,杨成被罚终身市场禁入 [12][13] - 证监会厦门监管局对红相股份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2513万元罚款;对杨成给予警告,并处以2288万元罚款 [14] - 杨成于2024年4月3日辞去公司董事、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 [14] - 截至7月31日上午收盘,红相股份股价大跌超7%,总市值为32亿元左右 [15] 行业背景 - 红相股份主营业务为电力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主要产品包括电力检测及电力设备、铁路与轨道交通牵引供电装备等 [9] - 6月以来,A股市场已有三家上市公司实控人被取保候审,除红相股份外,还包括中荣印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甬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
红相股份实控人杨成被取保候审背后
经济观察网· 2025-07-31 04:00
公司事件 - 红相股份实际控制人杨成因涉嫌违法被厦门市公安局决定取保候审,期限自2025年7月29日起生效 [3] - 杨成目前未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由高管团队负责,此事项不会对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 [4] - 7月31日红相股份开盘大跌近5%,上午收盘股价大跌超7%,总市值为32亿元左右 [4][10] 实控人背景及股权情况 - 杨成1961年出生,厦门大学统计学硕士,曾担任红相股份董事长、总经理等职务 [5] - 杨成持有的2000万股红相股份处于质押状态,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73.96%,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3.93% [5] - 控股股东杨保田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3832万股持股被质押,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40.71%,占公司总股本比例的7.54% [6] 信息披露违规及欺诈发行 - 红相股份2017年至2022年间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构原材料采购、虚增固定资产等方式长期年报造假 [7][8] - 2017年虚增营业收入1.05亿元(占14.10%),虚增利润0.60亿元(占38.03%) [8] - 2018年虚增营业收入2.56亿元(占19.49%),虚增利润1.44亿元(占47.72%) [8] - 2019年虚增营业收入2.27亿元(占16.94%),虚增利润1.41亿元(占48.19%) [8] - 2020年虚增营业收入3.05亿元(占20.12%),虚增利润0.75亿元(占29.79%) [8] - 2021年虚增营业收入1.09亿元(占7.80%),虚减利润0.03亿元(占0.51%) [8] - 2022年虚增营业成本0.25亿元(占2.15%),虚减利润0.25亿元(占33.27%) [8] - 公司2019年非公开发行股票、2020年公开发行可转债及收购资产配套融资均构成欺诈发行 [8] 监管处罚及高管变动 - 2024年4月8日深交所对红相股份及相关当事人给予公开谴责处分 [7] - 2024年4月3日证监会厦门监管局对红相股份责令改正并罚款2513万元,对杨成罚款2288万元并实施终身市场禁入 [9] - 杨成于2024年4月3日辞去公司所有职务,目前未担任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 [9] 行业动态 - 6月以来A股市场已有三家上市公司实控人被取保候审,包括中荣印刷(301223.SZ)、甬金科技(603995.SH)和红相股份 [4]
震惊!连续六年财务造假,还涉嫌欺诈发行股票!“情节特别严重”!卷入五家机构,高管面临刑事追责...
雪球· 2025-07-20 05:41
金通灵财务造假案 - 公司及多名前高管被正式提起公诉,面临严厉刑事追责,包括原董事长季伟、原财务总监袁学礼等被指控犯有欺诈发行股票罪和违规披露重要信息罪 [1] - 2017年至2022年连续六年财务造假,通过伪造工程进度确认表、发货单等手段虚增或虚减利润总额,虚增或虚减利润占比分别为103.06%、133.10%、31.35%、101.55%、5774.38%、11.83%,其中四年将实际亏损伪装成盈利 [5][8] - 2023年11月江苏证监局对公司及相关人员罚款570万元,其中公司被罚150万元,时任董事长季伟被罚200万元 [6] 投资者索赔及诉讼进展 - 2024年12月投资者提起民事诉讼,初始为普通代表人诉讼,10名投资者索赔75.64万元,后转为特别代表人诉讼,截至2025年1月27日涉及投资者人数提升至5万人左右 [8] 中介机构处罚情况 - 5家中介机构卷入风波,包括华西证券、大华所、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 [9][10] - 华西证券被暂停保荐业务资格6个月,大华所被没收业务收入688.68万元并罚款3443.4万元,同时暂停从事证券服务业务6个月 [10] - 东吴证券、国海证券、光大证券因持续督导阶段问题收到罚单 [10] 公司经营及财务状况 - 近五年净利润持续亏损,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7287.74万元,同比减少197.51%,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8030.02万元,同比减少180.79% [12] - 截至2025年5月24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债务逾期本金1.97亿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8.95%,对外担保逾期金额8281.94万元,占比12.15% [14] 重整申请及进展 - 2025年3月28日债权人申请对公司进行重整及预重整,截至4月30日共有36家意向投资人提交报名材料 [15] - 若重整失败,公司将面临被宣告破产及股票终止上市的风险 [15]
一科创板公司财务造假,公开发行文件编造重大虚假内容,公司及责任人拟被罚7620万
梧桐树下V· 2025-07-19 08:30
诺泰生物财务造假及处罚情况 - 公司2021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1][5] - 公司通过向浙江华贝转让药品技术并确认收入,但该交易不具备商业实质,浙江华贝无支付能力且资金最终来源于诺泰生物自身增资款 [5] - 公司2023年发行可转债43400万元时,在《募集说明书》中继续使用虚假的2021年财务数据,构成公开发行文件重大虚假内容 [7][9] 涉事人员及责任认定 - 实际控制人赵德中组织并指使财务造假行为,涉及年报虚假记载和可转债发行文件造假,被处以1300万元罚款 [12][13][15] - 其他高管包括赵德毅、金富强、谷海涛、徐东海等分别因签字保证虚假报告或参与具体操作,被处以150万至500万元不等罚款 [12][14][15] - 时任董事长童梓权因未纠正财务数据虚假问题被处以300万元罚款 [14] 监管处罚措施 - 证监会对公司合并处以4740万元罚款(含年报造假400万元和可转债造假4340万元) [12][13][15] - 公司股票自2025年7月22日起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A股简称变更为ST诺泰 [2][16] - 处罚依据包括《证券法》第181条(欺诈发行)和第197条(信息披露违法) [12] 事件时间线 - 2021年12月通过虚假技术交易虚增利润 [5] - 2023年12月发行可转债43400万元,文件中包含虚假财务数据 [8][9] - 2024年10月公司及实控人因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 [3] - 2025年7月收到《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股票将于7月22日复牌并戴帽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