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型消费
icon
搜索文档
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
经济日报· 2025-08-17 21:54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 费新的增长点。"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正成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我国服务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消费者更愿意在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服务消费领 域增加支出,文化、休闲、健康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存在巨大空间,成为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 形势总体向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比同期商品零售额增速高0.2个百分点;全 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9%,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重为45.5%。服务消费展现出良好势 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流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陈丽芬表示,中央和地方将服务消费 作为扩内需的主要抓手,通过丰富消费供给、拓展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等措施释放消费潜力。同 时,技术变革加速服务消费业态创新,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快速增长,为培育新增长点提供 动能。 扩大服务消费,有利于带动生产和投资,打通供需衔接的堵点,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 为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
双向奔赴 激发消费市场新活力
辽宁日报· 2025-08-17 01:59
消费总体表现 -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增速连续28个月高于全国 [1] - 各地推出促消费活动如啤酒音乐美食嘉年华、体育赛事票根优惠、景点考生免票等,带动吃住行游娱购消费 [1] 需求端新消费趋势 - 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反映消费市场多元化需求 [3] - 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增长21.3%,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13.4% [3] - 家用器具类消费支出同比增长49.5%,以冰箱空调等耐用品为主 [3] -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同比增长22.7%,能效等级1级和2级家电零售额增长55.8% [3] - 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4.7% [3] 服务消费增长 - 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7495元,同比增长7.5%,增速快于商品性消费5.1个百分点 [4] - 农村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3146元,同比增长6.7% [4] - 旅游市场火爆带动文教娱乐服务、生活用品及服务等接触型消费提升 [4] 供给侧创新场景 - 沈阳环球港动感城五一开业当天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5] - 沈阳市引进培育全国首店、东北首店等各类商业品牌首店950余家 [6] - 辽宁首次制定促进首发经济措施,通过吸引首店落地、举办首秀首展等五方面政策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6] - 上半年累计举办促消费活动3000余场,包括俄罗斯食品文化周、消费品以旧换新销售突破100万台等活动 [7]
把握消费提质升级新趋势
经济日报· 2025-08-15 22:43
消费市场总体表现 - 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地位稳固 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超过五成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5% 今年有望突破50万亿元 [1] -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60%左右 [1] 消费结构升级 - 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 占消费支出比重提升3.5个百分点至46.1% [1] - 新型消费蓬勃发展 新业态新场景丰富多样 [1] - 消费结构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服务消费为主 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主要增长动力 [2] 居民收入与支出 -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万元提高到4.1万元 人均消费支出从2.1万元提高到2.8万元 [2] - 需增加居民收入 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降低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 [2] 消费环境与政策 - 需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 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1] - 消费环境改善涉及基础设施建设 市场监管 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 [2] - 需规范市场秩序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高效消费维权渠道 [2] 市场机遇与挑战 - 超大规模市场意味着无限机遇和无穷潜力 [1] - 商品消费向更高品质升级 对经营主体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2] - 外部环境急剧变化 内部风险挑战增多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存在 [1]
新华社权威速览·非凡“十四五”|消费市场新变化新亮点:扩容·提质·焕新·开放
新华网· 2025-08-12 06:36
消费市场扩容 - 社零总额今年将超过50万亿元 [4] - 网上零售连续12年全球第一 [4] - 汽车销量全球第一 [4] 消费品质提升 - 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 快于商品消费 [8] - 人民群众的生活从"过日子"变成"过好日子" [8] 新型消费发展 - 实施零售业创新提升工程 助力传统业态"旧中出新" [12] - 国货"潮品"畅销海内外 [12] - 新型消费业态融合创新 谷子经济、潮玩盲盒等成为新潮流新风尚 [12]
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今年有望突破五十万亿元——超大规模市场体量更大
新华网· 2025-08-12 06:35
消费市场规模与结构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20年39.1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48.3万亿元,年均增长5.5%,全年有望突破50万亿元 [2] - 新能源车保有量较2020年增长5.4倍,2024年上半年渗透率超50% [2] - 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增速快于商品消费 [2] - 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销售额2.9万亿元,约4亿人次享受补贴优惠 [2] 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 批发零售业2024年增加值达13.8万亿元,规模仅次于制造业,较"十三五"末增长40% [3] - 累计改造县乡村商业网点15.5万个,超95%行政村实现快递直达 [3] - 全国冷库总量2.53亿立方米、冷藏车保有量49.5万辆,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42.9%和80% [3] - 建设35个全国示范步行街和商圈、551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超1.25亿居民 [3] 外资利用与贸易发展 - "十四五"实际使用外资累计7087.3亿美元,提前完成7000亿美元目标 [5] - 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2.9万家,较"十三五"增加2.5万家 [5] - 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34.6%,较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 [5] - 货物贸易规模连续8年全球第一,2024年较2020年增长32.4% [7] 贸易结构优化与国际合作 - 民营企业出口占比从"十三五"末56%提升至64.8% [7] - 跨境电商进出口2.7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7% [7] -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货物贸易占比达51.8%,年均增长4.7% [8] - 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累计近6000亿美元 [8] 消费升级与供给创新 - 网上零售额连续12年全球第一,汽车及家电细分领域销量全球第一 [2] - 2021-2024年累计进口消费品7.4万亿元 [4] - 2024年入境游客总花费942亿美元,同比增长77.8% [4] - 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额较2020年增长38% [7]
数字人民币红包助阵 6月份消费数据值得期待
新华网· 2025-08-12 06:25
随着促消费政策不断加码,多地派发消费券成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之一。今 年"618"活动期间,多地以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新手段助力消费。专家预计,6月份消费数据将进一步改 善。 6月19日,京东科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京东"618"期间,用户在京东使用数字人民币消费金额达4 亿元,同比增长超18倍。据了解,"618"期间,京东科技携手多家银行首次大规模在23座试点城市发放 数字人民币红包,金额超千万元。 在稳投资促消费相关政策的作用下,市场需求逐步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份,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6.7%,降幅比4月份收窄4.4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689 亿元,同比下降1.5%。 "随着数字人民币、消费券等多项利民惠民措施的实施,各地消费市场逐步复苏,释放了消费潜 能,激发了消费活力,预计6月份消费数据将进一步改善。"宋向清表示,同时,我国消费新业态不断出 现,新型消费需求将随之增长,建议各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继续加大促消费政策支持力度, 为新型消费市场赋能。 "未来消费市场的增长基础将会更加坚实,后续也将迎来较好修复,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 增速将转正。 ...
金融支持提振扩大消费指导意见出台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7:20
核心观点 - 六部门联合印发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 提出19项重点举措 通过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 推动融资成本下降 并明确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三大重点支持领域 [1][2] - 政策旨在通过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领域金融供给、优化消费环境等多维度措施 夯实宏观经济基础 稳定消费预期 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5][6] 货币政策与资本市场 - 实施好货币政策 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综合运用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保持流动性充裕 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1] - 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 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1] 重点支持领域 - 商品消费领域:围绕重点场景和重点人群创新优化消费信贷产品 继续做好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服务 强化金融支持外贸企业拓内销力度 完善内贸险服务 扩大外贸优品消费 [2] - 服务消费领域:增加对批发零售、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领域经营主体的融资支持 围绕文化旅游、体育、娱乐、教育培训、居住服务等领域创新融资模式 [3] - 新型消费领域:鼓励探索金融支持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的有效渠道和方式 加强金融创新 开发适合新型消费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 金融供给渠道 - 鼓励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 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消费领域金融服务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创新优化信贷产品 加大对消费行业经营主体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支持力度 [4] - 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消费领域企业发行债券 鼓励科创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募集资金 支持消费产业链上优质企业通过发行上市、"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 [4] - 支持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券 推动个人汽车、消费、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 促进盘活信贷存量 [4] 居民消费能力支持 - 深入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 创新家庭财富管理金融产品 支持居民就业增收 优化养老、健康等保险保障体系 积极培育消费需求 [5][6] - 围绕适老改造、体育设施、充电装备等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及交通、物流、供应链等商贸流通项目 探索创新适应资金需求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 合理设置贷款期限 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6] 消费环境优化 - 从优化消费支付服务、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三个维度助力优化消费环境 [6] - 加快推动各项政策实施落地 强化跟踪监测 指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 [6]
下半年新型消费值得期待
消费日报网· 2025-08-08 02:35
政策导向与重点 - 下半年政策以稳就业扩内需为重点 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1] - 政策注重构建消费长效机制 而非单纯通过补贴或消费券等短期刺激手段 [1] - 政策聚焦全方位扩大内需 将提振消费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 [2] 投资与消费联动机制 - 采用投资先行消费跟进模式 形成投资-就业-收入-消费良性循环 [1] - 加大力度稳投资促消费 拓展投资增量并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全周期管理 [1] - 着力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 [1] 新型消费发展机遇 - 新型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为消费领域开辟新赛道 [1][2] - 政策支持新型消费发展 聚焦民生领域并开放创新应用场景 [2] - 人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智能穿戴、无人机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获重点支持 [2] 产业影响与市场机遇 - 新质生产力带动消费 新型消费产业将迎来巨大机遇 [2] - 企业需抓住政策窗口期布局新型消费赛道 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 [2] - 新型消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3]
数说“十四五”丨消费市场规模稳步扩大 多轮驱动激活内需新引擎
央广网· 2025-08-04 01:19
消费市场规模 - "十四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5% 消费市场规模稳居全球第二[1] - 服务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6% 增速快于商品消费[3] - 四年间7.4万亿元进口消费品进入中国市场[3] 消费结构升级 - "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智能与绿色消费 案例显示空调更换后电费节省近50%[1] - 适老化智能家居需求提升 政策补贴助力银发族享受科技红利[1][2] - 新型消费场景涌现 商场融合博物馆/海洋馆功能形成一站式体验经济[3] 消费新业态与国际化 - 汉服/马面裙等新中式穿搭成为年轻人消费潮流 潮玩盲盒与谷子经济兴起[3] - 免签政策推动入境消费 上半年免签入境外国人1364万人次(同比+53.9%)[3] - 离境退税服务优化 国际游客将"中国游"转化为"中国购"[3] 政策导向 - "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全面落地 内需激活政策成效显著[1] - 商务部拟将阶段性消费政策转化为常态长效措施 强化国内大循环[3]
吴新明在海门区走访调研企业
搜狐财经· 2025-08-01 04:37
市委书记调研企业 - 市委书记吴新明强调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 坚持创新引领 优化营商环境 提升服务效能 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江苏科曼赛特减振器有限公司 - 公司专注于越野车氮气减振器的研发与生产 产品应用于房车露营 赛车赛事等新型消费领域 市场空间广阔 [3] - 公司拥有产品展厅 试验中心 车间等设施 研发测试和智能化系统运行情况良好 [3] 可可琳纳 - 公司是国内最具规模的专业巧克力制造商之一 拥有海门生产基地 [3] - 公司针对消费者不同需求打造巧克力定制平台 实现精准营养产品定制 [3] 南通夏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公司主要生产赛事级 训练用足球 篮球等体育用品 是南通地区唯一获得国际足联FIFA资格认证的足球制造企业 [3] - 公司可利用"苏超"赛事流量 拓展应用场景 创新服务模式 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 [3] 政府支持措施 - 政府将深入开展"万企大走访" 提供高效精准服务 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招引 技术创新 产业链对接等困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