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低碳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格力加速低碳发展,科技创新为全球减排目标添动力
金投网· 2025-05-12 06:43
低碳技术突破 - 格力自主研发的"光储直流化空调系统控制技术"和"空气源热泵高效舒适供热关键技术"入选《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彰显其在低碳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 [1] - 光储直流化空调系统结合光伏发电、储能与变频空调技术,减少多次能量转换,预计到2030年实现74万吨碳减排 [2] - 空气源热泵技术通过分布式送风技术和热气除霜技术优化供热方式,预计到2030年减少464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4] 技术参数与效益 - 光储直流化空调系统效率提升8%,光伏直驱利用率达99.06%,电能转换效率提升8.0% [3] - 典型项目山西大同未来能源馆工程中,光储离心机组实现年碳减排量695 tCO2,建筑面积7800 m²,光伏接入1.2 MW [3] - 空气源热泵技术在蒙古国示范项目中,制热运行节能率达19.2%-48.7%,年碳减排量30.05 tCO2 [4] - 北京房山区电采暖升级改造项目采用1.8万套空气源热泵空调,年碳减排量6513.4 tCO2 [4] 全球应用与影响 - 格力低碳技术在欧美、亚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光储直流化空调系统已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投入使用 [5] - 光伏和储能的高效协作使空调系统实现"零电费"运行,为用户提供环保且经济实惠的选择 [5] - 格力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全球绿色产业领军者 [5]
新赛项、新职业、新技术成职业技能大赛亮点 选手跨专业参赛提升复合能力
央视网· 2025-05-11 05:07
职业技能大赛新趋势 - 2025年职业技能大赛新增赛项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接产业发展需求,选拔紧缺技能人才[1] - 河北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新增38个新质生产力赛项,包括鸿蒙应用开发、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数字孪生应用技术等[3] - 江西省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新增物联网安装调试项目,契合当地打造全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样板城市"的需求[3] 新职业与技能需求 - 广东省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新增智能硬件装调赛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智能硬件装配调试、软件编程测试等综合能力[6] - 江西省技能大赛新增全媒体运营、物联网安装调试、数字孪生应用技术等10个新职业项目[8] - 人工智能时代对信息系统安全、稳定性测试人才需求量大,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新兴产业人才培养[6] 绿色低碳与复合型技术 - 第三届海南自贸港职业技能大赛新增无人机植保、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数字孪生应用技术、污水处理等20个绿色低碳技术项目[10] - 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赛项要求选手兼具机械硬件知识和传感器调试、软件编程等技能[11] - 我国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缺口达近百万人,需加强新技能再学习和复合型人才培养[11]
南方电网:新能源电力渗透率达45%
中国电力报· 2025-05-07 22:21
行业新闻 - 国家能源局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电化学储能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从提升电池系统本质安全水平、开展安全论证评价、完善标准规范等六方面强化安全管理 [4] - 我国牵头制定的3项电气继电器国际标准正式发布,涉及触点电路电阻、耐清洗剂和着火危险测试标准,将成为全球制造商和检测机构的重要评估依据 [4] 企业新闻 - 中国电建2024年营收达6336.85亿元,同比增长4.07%,位列"2024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第7位 [4] - 中国海油渤中26-6CEPA平台采用"零碳"工艺天然气脱水装置,预计全生命周期可脱水天然气超317亿立方米 [4] - 特来电上线行业首个充电运营AI智能体,完成DeepSeek和通义千问大模型本地部署并与充电业务深度结合 [5] - 长江电力一季度营收170.15亿元(+8.68%),归母净利润51.81亿元(+30.56%),扣非净利润52.33亿元(+31.49%) [5] - 宁德时代H股发行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 [5] 地方新闻 - 南方电网"五一"假期最高负荷2.11亿千瓦(+13%),新能源电力最大渗透率达45% [5] - 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一季度交易电量719亿千瓦时,用电价降2%为用户节约成本4.5亿元,蒙西电网绿电结算电量182.1亿千瓦时居全国前列 [7] - 河南力争2025年完成能源基础设施投资1000亿元,总基础设施投资目标4920亿元 [7] - 四川将于6月1日施行全国首个省级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 [7] 国际新闻 - 欧盟计划2027年前全面终止进口俄罗斯能源,包括液化天然气 [7]
“蓝色粮仓”加快建设 一季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中国证券报· 2025-05-05 20:37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态势 - 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1] - 深远海养殖工船"湛江湾1号"下水 风渔融合深远海网箱养殖平台"伏羲一号"完成入级检验 [1] - 自主研发万吨级南极磷虾船"福远渔9199"号启航前往南极作业 [1] - 南极秦岭站海水淡化项目整体工程完成超80% [1] 海洋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 - 绿色船舶技术研发取得进展 WinGD10X92DF-M-1.0甲醇发动机等新型船用发动机交付 [2] - 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及首型高替代率甲醇燃料船用中速机正式交付 [2] - 文昌9-7钻井平台首次应用火炬气回收方案实现"零排放" [2] - 世界首艘安装碳捕集和封存设备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建造完毕 [2]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 一季度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同比增长57.1% 交付订单金额同比增长114.3% 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增长24.2% [3] - 自主研发首套2000米级超深水采油树完成总装 [3] - 全球最新一代风电安装船"志高号"和"志远号"完工交付 [3] - OCV海工作业船1号船开工 覆盖油气开采与海上风电运维双重需求 [3]
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4-30 02:12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一季度海洋生产总值2.5万亿元,同比增长5.7%,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 [1] -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海洋对外贸易总体平稳 [1] 海洋产业发展 海洋传统产业 - 全国新承接海船订单量、海船完工量、手持海船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波动,国际市场份额全球领先,手持海船订单量同比保持较快增长 [3] - 骨干船企生产状态良好,接单强度和造船生产处于较高水平,新型绿色船舶生产成效显著 [3] - 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3842亿元,同比增长7.5%,沿海文旅市场迎来"开门红" [3] - 政策引导邮轮旅游发展,广东推动邮轮、游艇等高端旅游项目发展 [3] 海洋新兴产业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新承接海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57.1%、114.3%、24.2% [4] - 海洋油气、海上风电等领域新型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取得新进展 [4] - 海洋药物研发取得积极进展,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启动临床二期试验 [4] - 深海原核微生物基因数据集构建,鉴定出7564个新物种 [4] 海洋资源要素保供 - 海洋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南海发现亿吨级惠州19-6油田,北部湾涠洲10-5油气田获得高产油气流 [6] - 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3.8% [6] - 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1.4%、41.6% [6] - 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6] 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 - 海洋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发布,助力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 [8] - 绿色船舶技术研发持续推进,世界最大功率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交付 [9] - 碳捕捉技术应用取得进展,文昌9-7钻井平台实现火炬气"零排放" [9] 海洋对外贸易与港口建设 - 一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1%,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出口增长10.8%,风力发电机组出口同比增长43.2% [11] - 我国建成自动化码头50余座,青岛港智慧化散杂货码头操作系统上线 [11] - 海运外贸航线网络拓展,新增多条国际航线 [11]
中粮科工(301058) - 301058中粮科工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429
2025-04-29 11:54
分组1:公司2024年整体经营情况 -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6.52亿元,同比增长9.8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4亿元,同比增长7.34% [1] 分组2:公司2024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原因 - 聚焦主业拓市场,紧抓机遇,深耕重点区域和客户,拓展新赛道,发展国际化业务 [1] - 深化改革谋发展,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强化设计咨询向机电交付转化率,统筹优化资源配置 [1] - 科技创新赋能量,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巩固传统业务优势,响应国家战略,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2] - 精益管理提效能,以预算管理为抓手,加强运营分析与业绩督导,统筹生产经营活动,推进业财一体化建设 [2] - 提质增效促发展,围绕“一利五率”要求,推进降本增效、“两金”压控、负债压减等工作,提升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 [2] 分组3:公司国际业务情况 - 2022 - 2024年国际业务收入分别为0.67亿元、1.39亿元、2.14亿元,占总体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2.50%、5.78%、8.08% [3] - 国际业务增长原因是重视拓展,成立国际业务部,建立一体化管理体系,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3] - 未来推进国际业务营销渠道建设,打造“造船出海”模式,发挥集成和核心装备优势,调研国际市场 [3] 分组4:公司资产及信用减值损失情况 - 2024年全年计提资产及信用减值损失合计1.09亿元,同比增加0.64亿元 [3] - 按组合计提应收款项预期信用损失,账龄1年以内5%、账龄1至2年30%、账龄2至3年50%、账龄3年以上100% [4] - 加强应收款项回收管理措施包括系统识别客户风险,管控合同履约风险,细化考核指标,跟踪回款情况,建立催收机制,专项清理大额、长账龄应收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