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

搜索文档
上证移动互联网指数下跌1.65%,前十大权重包含兆易创新等
金融界· 2025-08-08 16:26
上证移动互联网指数表现 - 上证移动互联网指数下跌1.65%报2553.98点,成交额393.62亿元 [1] - 近一个月上涨11.12%,近三个月上涨12.56%,年至今上涨16.55% [1] 指数构成与样本选择 - 指数样本选自沪市移动终端提供商、移动互联网平台运营商、商品销售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等移动互联相关上市公司 [1] - 基日为2012年06月29日,基点为1000.0点 [1] 十大权重股 - 工业富联(8.01%)、恒生电子(5.68%)、生益科技(5.58%)、中科曙光(4.92%)、中微公司(4.9%) [1] - 三安光电(4.62%)、中芯国际(4.59%)、金山办公(4.39%)、兆易创新(4.24%)、豪威集团(4.1%) [1] 市场板块与行业分布 -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100.00% [2] - 信息技术占比85.63%、通信服务占比13.49%、可选消费占比0.88% [2] 指数调整规则 - 样本每季度调整一次,实施时间为每年3月、6月、9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收盘后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特殊情况下进行临时调整 [2] - 样本退市时从指数中剔除,收购、合并、分拆等情形参照细则处理 [2]
QuestMobile:15家互联网企业去重移动用户超4亿
北京商报· 2025-07-29 12:19
行业用户规模 - 截至2025年6月全网月活跃用户规模达12.67亿 同比增长2.5% [1] - 用户规模前15的互联网企业去重用户规模均超4亿 [1] 企业梯队分布 - 第一梯队企业包括腾讯、阿里、抖音、百度 去重用户规模分别为12.66亿、12.48亿、11.68亿、11.05亿 [1] - 第二梯队企业包括拼多多、蚂蚁、美团、京东 去重用户规模分别为9.52亿、9.35亿、8.94亿、8.76亿 [1] 企业用户增长 - 京东和抖音用户量同比增长显著 分别达13%和12% [1] - 拼多多和百度用户量同比增长缓慢 分别为0.2%和1.3% [1] - 美团用户量同比下降0.7% [1]
光源资本郑烜乐:AI泡沫跟移动互联网相比少很多,应该被放大
快讯· 2025-07-28 10:57
在"AI+N 未来已来"人工智能产业融合论坛上,光源资本创始人、CEO郑烜乐表示,从资本的角度看, AI存在一定泡沫,这主要来自于技术、产业和资本这个铁三角的不稳定。不过,在他看来,这个泡沫 跟当年移动互联网稍微大一点的赛道相比,投进去的钱比当年少很多,或者说是不够的。"这个泡沫是 很良性的,它甚至应该被放大,因为这样会引起更多的产业方关注,引来更多的社会资源、产业资源共 同推动产业走向成熟。"(全天候科技) ...
人民日报丨电力消费呈明显回升态势 6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4%
国家能源局· 2025-07-25 13:31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情况 - 6月全社会用电量86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 4% [1] - 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484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 7% [1] - 第一产业用电量1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 9% [1] - 第二产业用电量548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 2% [1] - 第三产业用电量17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 0% [1] -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2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 8% [1] 第二产业用电特点 - 上半年第二产业用电量持续回升 [1] -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 [1] - 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增速超过5% [1] - 新能源整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8 7% [1] 第三产业用电特点 - 第三产业用电量延续快速增长势头 [1]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7 4% [1] - 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 4% [1] - 充换电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2 4% [1]
“只要大家还都假装有共识,就还能赚钱”
投中网· 2025-07-24 06:50
AI投资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对比 - AI应用被视为当前投资热点,但尚未达到移动互联网的规模和影响力 [7][11] -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硬件载体交互的变化,而AI缺乏类似的载体变革 [15] - AI被视为一个赛道而非像移动互联网那样的广泛概念,其影响范围有限 [12][13] 风险投资行业的变化 - 风险投资行业正经历从草莽时代向稳定阶段的转变,回报倍数从百倍降至10倍左右 [10][33] - 大模型被视为上一代风险投资最后的疯狂,是传统投资思维惯性的延伸 [11][24] - 行业从"拿来主义"转向本土化扎根,需要重新思考和塑造游戏规则 [10][28] AI技术的局限性 - AI带来的改变主要在具体工作内容而非生活习惯和观点上的根本变革 [17] - 大模型技术本质上是数学概率的应用,缺乏真正的语义理解能力 [22][23] - 智能眼镜和具身智能作为硬件载体存在生物性和社会关系上的障碍 [18][19] 投资逻辑与市场现状 - 当前AI投资集中在已有巨头占据的市场,创业公司突破难度大 [34][36] - 共享经济案例显示共识驱动的投资泡沫特征,AI可能面临类似情况 [25][26] - 三年时间缺乏标志性AI应用出现,与移动互联网初期发展速度形成对比 [37][40] 新时代投资方向 - 政府合作和"十五五"规划指引的方向被视为更重要的投资机会 [43] - 出海浪潮特别是面向一带一路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机会值得关注 [43] - 风险投资的社会价值重新定义,从超额收益转向资源重新分配 [47] 行业发展趋势 - 行业从暴利阶段进入稳定期,估值体系趋于理性 [33][34] - 新一代投资人需要跳出传统思维框架,理解时代变革的本质 [49] - AI对蓝领工作效率提升的应用可能比白领工具更具社会价值 [46]
上半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同比增长16.4%
快讯· 2025-07-23 06:34
电信业务收入 - 上半年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9055亿元 同比增长1% [1] 移动互联网流量 - 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累计流量达1867亿GB 同比增长16.4% [1]
字节跳动2013年的BP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7-17 02:55
移动互联网市场概况 -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从2010年2.52亿人增长至2015年7.64亿人,年复合增长率25.1% [5] - 移动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从2010年8.7亿元增长至2015年162.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4.5% [5] - 泛阅读类应用(电子阅读、手机游戏、在线影音等)占移动广告投放重要媒介,其中电子阅读占比23.4%,手机游戏占比14.8% [5] - 泛阅读是移动互联网最主要用户行为,占比达77.2% [6] 移动阅读行为变革 - 移动终端推动阅读行为从PC时代的"浏览/搜索/连续阅读"转向"碎片化/社交化/个性化" [10] - 信息爆炸与技术变革导致内容生产与消费方式重构,用户更依赖推荐而非编辑挑选 [10] - 移动端小屏幕特性与来源多样化内容存在矛盾,需通过技术手段优化信噪比 [9] 今日头条产品定位 - 独创个性化资讯发现引擎,通过推荐技术满足"更个性、更便捷、更互动"的阅读需求 [12] - 覆盖新闻、博客、影评、段子等泛资讯内容,基于兴趣图谱实现精准推荐 [33] - 用户无需订制即可获取最新热点,内容推荐随使用频次优化("越用越懂你") [18][21] 核心技术架构 - 采用自然语言处理与多媒体分析技术,实现分类去重并降低信噪比 [39][40] - 社交挖掘分析系统通过API获取用户转发/评论等行为,5秒内计算数千维度兴趣分布 [42][43] - 实时更新用户兴趣图谱,每次动作后30秒内完成模型迭代 [45] - 多模型匹配系统(如Topic模型)实现文章与用户属性加权推荐 [48] 产品交互特性 - 整合高质量评论互动功能,按社交关系、影响力、热度等多维度排序 [24][25] - 每日产生十几万次社交分享,支持用户构建兴趣社区 [27][28] - 全平台覆盖(Web+多APP),保持内容提供商利益与用户体验平衡 [30][31] 行业竞争壁垒 - 移动端信息获取是高频刚性需求,领先者可达千万级日活用户 [16] - 核心门槛包括:海量用户群、个性化数据积累、技术沉淀、兴趣图谱构建 [16] - 传统门户模式在移动端失效,技术驱动型公司将重塑行业格局 [16]
工业发展稳中有进 数字经济充满活力 深圳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上升4.8%
深圳商报· 2025-07-15 17:04
全社会用电量增长 - 2025年1—6月深圳全社会用电量56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8% [1] - 第二产业用电量26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 [1] - 第三产业用电量20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8% [1] - 居民生活用电量8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6% [1] 工业用电情况 - 1—6月深圳工业用电量260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 [1] - 制造业用电量21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 [1] - 汽车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245% [1]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14% [1] - 仪器仪表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81% [1] - 医药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6% [1] 服务业用电情况 - 批发和零售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8% [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8% [1]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4% [1] 数字经济相关用电 - 1—6月深圳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382% [2] - 互联网数据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428% [2]
AI大于互联网,英伟达大于AI
36氪· 2025-07-11 07:35
核心观点 - AI市场规模被预测将比移动互联网大十倍,但目前仍以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主导[3][4] - 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超过部分机构对2025年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的预测[4] - 英伟达的业务边界已超越AI,边缘计算平台(如自动驾驶、机器人)成为新增长引擎[4][5][10] - 英伟达的本质是通用算力公司,其GPU需求不受限于单一市场[18] - 科技公司市值突破历史边界(如苹果、英伟达)源于商业模式的革命性变革[20][24][31] 英伟达的市值与业务突破 - 7月9日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首家达到此规模的公司[4] - 汽车和机器人业务收入达5.6亿美元,增速超70%[11] - 边缘计算平台(Jetson、Drive等)覆盖自动驾驶、工业机器人等场景,客户包括特斯拉、小鹏、奔驰等[10][13][14] - 低单价芯片(如99美元教育版Jetson模块)护城河深,利润率可能高于高端芯片[15][16][17] 边缘计算生态优势 - Jetson平台提供全套软硬件解决方案,客户迁徙成本高,竞争烈度低于AI领域[12][13] - 十年生态积累使英伟达在机器人领域几乎无对手,宇树、UBTECH等头部厂商均依赖其技术[13][14] - 边缘计算与CUDA生态共享底层技术,强化锁定效应[12] 商业模式革命 - 移动互联网打破企业市值6000亿美元上限,苹果2023年市值突破3万亿美元[20][22] - 科技公司(如苹果、谷歌)毛利率达50%-60%,远超传统工业巨头(如GE)[28][29] - 英伟达通过CUDA垄断计算机语言,硬件销售+软件生态创造高变现效率[30][31] - 算力需求无上限,推动英伟达市值增长超越传统商业模式限制[18][31] 行业对比与趋势 - 92年美股市值前十企业(如埃克森美孚、沃尔玛)商业模式落后于科技公司[25][26] - 巴菲特从投资可口可乐转向苹果,反映科技商业模式的优势[27][28] - 英伟达利润率已超越苹果,预示科技商业模式的持续进化[31]
美图公司(01357):深度报告:成长视角:受益AI时代新红利,再迎阶梯式跃迁
浙商证券· 2025-07-02 11:0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4][12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移动互联网红利是公司第一轮结构性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公司通过发布移动端爆款App构建流量壁垒,通过在线广告业务变现,2018年软件业务营收接近10亿元量级 [1][23] - AI产业变革引领公司第二轮结构性增长,AI赋能全场景产品加强用户体验,挖掘B端高付费能力客户完成商业化闭环,2022年软件订阅业务营收突破20亿元量级 [2][66] - 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调整意义重大,国内美颜修图领域MAU和竞争格局稳定,海外用户付费能力高,随着海外布局深入,海外增量用户的量价齐升效应有望助力公司收入突破百亿量级 [3][109]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41.13、51.25、64.0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3、11.68、15.79亿元;采用相对估值法,给予公司2025年60x PE,对应目标市值为551亿港元,对应目标价为11.1港元 [4][120][12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层阶梯:移动互联网红利下,构筑流量壁垒 - 公司自成立经历两轮结构性增长,驱动力分别为广告业务和软件订阅业务,移动互联网红利驱动第一轮增长,公司通过爆款App构建流量壁垒,2018年软件业务营收接近10亿元 [20][23] - 公司发展遵循“工具→平台→生态”路径,早期积累流量,中期多元化变现试错,后期通过订阅制和AI生产力工具突破盈利瓶颈,向“生产力工具”转型 [24] - 公司产品体系以影像技术为核心,分为影像与设计产品、广告业务、美业设计产品,实现从硬件依赖向软件订阅业务主导的转变,未来有望依赖AI全球化及B端生态深化增长 [46][49] - 2020年业务聚焦和2022年AI布局是重要战略拐点,聚焦软件订阅使盈利能力改善,AI布局推动影像与设计产品增长,营业利润扭亏大增,同时释放费用端压力 [57][61] 第二层阶梯:AI时代红利下,达成场景商业化闭环 - AI产业变革引领第二轮结构性增长,AI赋能全场景产品,挖掘B端客户完成商业化闭环,2022年软件订阅业务营收突破20亿元 [66] - 业务增长核心驱动力从流量规模扩张转向付费用户转化率,运营指标从MAU数量切换为付费订阅用户数和订阅渗透率 [67] - 公司AI领域核心壁垒在于稳定用户规模、明确需求场景和付费用户生态,用户规模庞大,产品矩阵覆盖全链路,B端用户付费能力强 [73] - 公司发展路径与Adobe相似,Adobe AI产品向多模态、多模型、Agent方向发展,AIGC为其带来营收增厚和传统产品用户量等提升 [95][107] 第三层阶梯:全球化战略推进,撬动海外新增量 - 公司2013年开启全球化业务,2023年确定全球化战略,2024年海外市场收入和MAU快速增长,海外MAU占比提升至35.6% [105] - 国内美颜修图领域MAU和竞争格局稳定,海外市场或成增量用户主力,中国视听类应用影响力增强,有望带动内容创作生产力工具出海 [109][110] - 海外用户付费能力高于国内,公司海外拓展战略从追求用户数据转向重视产品力和商业模式,未来海外业务增长有望加速,2026年下半年海外生产力工具或爆发 [112][116] 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 - 预计2025 - 2027年影像与设计产品营收分别为27.91、37.28、49.21亿元,广告业务营收分别为9.39、10.33、11.36亿元,美业设计产品营收分别为3.65、3.47、3.3亿元,其他业务维持2024年水平 [117][118] - 预计2025 - 2027年三费费用率下降,营收分别为41.13、51.25、64.04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8.43、11.68、15.79亿元 [119][120] - 采用相对估值法,参考可比公司并考虑估值差异,给予公司2025年60x PE,对应目标市值为551亿港元,对应目标价为11.1港元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