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

搜索文档
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创新硬水软化技术保障钻井提质增效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9 04:06
技术突破 - 创新应用"溶度积法"硬水软化技术成功解决高硬度生产用水难题 将生产水硬度从超标5.2倍降至4.8毫摩尔每升[1] - 技术突破传统"双碱法"局限 在硬度大于10毫摩尔每升时钻井液处理成本可降低15%以上[1] - 形成标准化"检测-配方-实施-监控"流程 为高硬度水源区钻井提供可复制的低成本解决方案[2] 成本效益 - 单井节约钻井液费用4万元 避免拉运生产水费用9万元 综合成本降幅达18%[1][2] - 技术应用前硬度大于15毫摩尔每升时需依赖水源更换或长途拉运 单井额外产生费用约9万元[1] 作业成效 - 保障71.49度大井斜安全施工 井身质量与固井质量全部合格[1] - 钻井液性能保持稳定 有效避免钙镁离子污染导致的井壁失稳问题[1] - 通过实时监测水质硬度与PH值进行动态调整 完全满足钻井液配浆要求[1] 研发能力 - 依托"博士+硕士"高层次科研团队优势 结合文献研析与实验室验证开发新技术[1] - 现场工程师根据设备特点制定"沉淀软化-化学调节"实施方案 明确处理剂添加比例并优化搅拌时间[1]
仙乐健康股价上涨1.47% 携创新成果亮相汕头康博会
金融界· 2025-08-11 16:43
股价表现 - 最新股价23.49元 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34元 涨幅1.47% [1] - 开盘价23.23元 最高价23.58元 最低价23.10元 [1] - 成交量24618手 成交金额0.58亿元 [1] 资金流向 - 8月11日主力资金净流入64.28万元 [2] - 近五个交易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出825.76万元 [2] 公司业务 - 属于食品饮料行业 专注于营养健康食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1] - 产品涵盖软糖、片剂、粉剂等多种剂型 [1] - 服务于全球营养健康食品品牌 [1] 近期动态 - 参与首届汕头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暨健康产品博览会 [1] - 展示孕婴童营养、女性健康、益生菌等创新解决方案 [1] - 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 - 共同设立创新基金 重点支持仿生增效与剂型技术、营养与健康领域科研创新 [1]
蒙牛低温武汉工厂荣膺FWRC福布斯世界之最桂冠
新华网· 2025-08-11 03:03
产能与工厂认证 - 蒙牛低温武汉工厂荣获FWRC福布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产能最大的单体低温酸奶工厂" [1] - 工厂规划产线22条 日产能高达1432.16吨 年产能达9.4万吨 [1][2] - 工厂于2021年投产 坐落武汉东西湖区 是单体学生饮用奶低温酸奶生产基地 [1][2] 智能制造与供应链 - 工厂采用全球领先智能化柔性生产线 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大规模多品类高效率生产 [1] - 构建72小时黄金供应链体系 通过全链路数智化管理系统实现全程高速流转与精准管控 [1] - 工厂为蒙牛数智化战略关键成果 支撑世界级产能稳定输出 [1] 研发创新与质量体系 - 公司在全球设立9大研发基地 近三年研发投入增长13.4% [1] - 建立超1.8万株菌种资源库 2010年实现中国自主菌种研发零突破 [1] - 自主研发专利菌株PC-01耐胃酸强活性 消化不良改善率达88% [1] 产品质量与认证 - 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4Q质量管理体系 [2] - 九大类产品全部通过食品欧盟标准认证 成为全品类通过该认证的企业 [2] - 产品包含工厂生产的发酵乳和乳饮料 [2]
全球乳业新标杆!蒙牛低温武汉工厂获“世界上产能最大的单体低温酸奶工厂”认证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08 13:56
公司成就与认证 - 蒙牛低温武汉工厂荣获FWRC福布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产能最大的单体低温酸奶工厂",标志着中国乳业在创新驱动和新质生产力建设方面的里程碑式成就[1][3] - 该工厂于2021年投产,规划产线22条,日产能达1432.16吨,建成时产能规模已居亚洲之首,现成为全球产能领跑者[3] - 工厂获得"中国学生饮用奶定点生产企业"资质认证,学生奶设计年产能达9.4万吨/年,是全国最大单体学生饮用奶低温酸奶生产基地[7] 智能制造与供应链 - 工厂深度聚焦"数智""柔性""创新""绿色"定位,部署全球领先的智能化柔性生产线,通过模块化设计实现积木式自由组合,显著提升排产效率[3] - 构建72小时黄金供应链体系,借助全链路数智化管理系统实现从原料端到消费端的全程高速流转与精准管控[3] - 自主研发数字化检测系统,通过智能监控与数据分析闭环提升检测效率,消除人为干预因素,同步采集多维数据完成自动校验与结果判定[7] 研发与技术创新 - 公司在全球设立9大研发基地,近三年研发投入增长达13.4%,汇聚全球100余位院士及科研机构资源,形成乳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5] - 在益生菌领域深耕15年,2010年实现中国自主菌种研发零的突破,拥有超1.8万株菌种的自主知识产权资源库[5] - 自主研发专利菌株PC-01耐胃酸、强活性,消化不良改善率达88%,获中国专利银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等荣誉[5] - 攻关MN-Gup、LC-19等明星菌株功能细分,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产品矩阵,尤其在肠道健康领域推动技术转化[6] 产品质量与标准 - 公司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4Q质量管理体系,融合国际八大标准和全球最佳实践[6] - 旗下九大类产品(含低温武汉工厂生产的发酵乳和乳饮料)全部通过食品欧盟标准产品认证,为全国首个全品类通过该认证的企业[6] - 通过全国35个实验室和3亿元检测设备投入实现生产全流程污染风险的精准识别[7] 产品与市场定位 - 工厂通过数智化升级与柔性生产体系构建多品类立体化产品矩阵,满足消费者对营养、美味与功能性的多元化需求[6] - 以"世界品质"践行健康中国战略,为全球消费者提供从牧场到餐桌的品质健康解决方案[6]
发达面粉为企业发展插上“科技翅膀”
齐鲁晚报网· 2025-08-08 11:29
公司发展历程与荣誉 - 公司联合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科学研究院设立"粮科—发达优秀研究生"奖学金,表彰5名联合培养研究生[1] - 公司被认定为"中国粮食加工业十强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等多项国家级荣誉[1] - 公司创始人徐山元创业初期就确立重视人才理念,曾以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员[2] 科研创新与人才战略 - 公司目前拥有6个研发小组、上百名专业研发人员[2] - 设立"国家小麦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和"小麦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科研机构[2] - 成功研发高纤维、高蛋白、低GI等创新产品系列[2] - 与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申报专利30余项,授权18个[3] 生产能力与市场布局 - 小麦加工能力达10000吨/日,挂面加工能力600吨/日[3] - 产品矩阵包含14大类1600余款单品[3] - 国内客户3156个覆盖2268个城市,国外客户112个遍布欧美多国[3] 行业地位与标准制定 - 公司作为唯一民营企业参与小麦粉与小麦专用粉两项国家标准起草[4]
破除形式主义,莫让科研人员被订书钉“卡脖子”
新京报· 2025-08-04 09:43
最近几年,为科学家松绑减负日益成为各界共识。但据半月谈报道,一些科研人员反映,他们各种非学 术负担仍然较重,尤其是一线科研人员大量精力被"无用功"耗费的问题,仍然有待破解。 如某中央直属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对记者说,"结题的几大箱档案都弄好了,突然通知我们还不 合格——订书钉没有用不锈钢的!大家只能一箱箱拆开,订书钉一枚枚抠下来重新装订。" 当研究者为实验殚精竭虑时,却要为结题材料的订书钉是否为不锈钢材质反复拆订,这样的场景让不少 人感到疲惫不堪。而从报道看,不少科研人员正遭遇着类似的困扰:对形式合规的极致追求,用制式表 格衡量研究进度,正在无声地消耗着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本应聚焦创新的科研工作,在形式主义中 步履维艰。 科研管理不能成"合规性表演" 科研管理的本质是为创新服务,而不是"合规性表演"。当不锈钢订书钉成为结题与否的"指标"之一,当 打印材料的厚度超过研究报告的学术含量,科研管理无疑背离了"服务创新"的初心。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风气导致的恶性循环——科研人员被迫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合规材料"制作 中,创新路上的无效内耗增加,长此以往,用于学术探索的时间自然被压缩;而成果产出的减少又会加 ...
中广核阳江核电站全面商运6周年 累计上网电量超4000亿度
证券时报网· 2025-07-24 03:18
核电运营表现 - 阳江核电站六台机组累计上网电量达4132.68亿度[1] - 2024年上网电量500.75亿度 成为国内唯一连续两年突破500亿度的核电站[2] - 87.5%的WANO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 技术创新与应用 - 67项科研创新成果被运用到阳江核电现场 包括智能机器人、水下机械臂等[1] - 建成全国首家核电群堆管理全流程实体化运作平台[2] - 完成全球在运在建核电首例冷源永久改进项目[2] 环保效益 - 累计上网电量等效减少标煤消耗近1.25亿吨[2] - 减排二氧化碳超过3.39亿吨 相当于植树造林约93万公顷[2] 区域能源贡献 - 2024年阳江市累计向大湾区送电718.51亿度 其中中广核贡献511.25亿度[2] - 广东每用10度电就有1度来自阳江[2] 社会责任与人才培养 - 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3亿元 提供超5000个就业岗位[3] - 成立粤西核电运维产业学院 计划三年内培养千名核电运维人才[3] - 50多名实习生驻企实践 毕业后将入职7家核电联盟企业[3]
美媒哀叹:特朗普攻击美高等教育,把全球领导权拱手让给中国
观察者网· 2025-07-16 11:12
中国高等教育全球竞争力提升 - 清华大学全球排名从第13名升至第11名 北京大学从第31名升至第25名 浙江大学从第51名升至第45名 [2] - 中国大陆和香港共有15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 七年前仅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入选前100 [2] - 中国研发投入达7800亿美元 达到美国96%水平 十年前这一比例仅为72% [12] 中美科研与人才流动趋势 - 2019-2020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超37万人 2023-2024学年下降逾25% 印度取代中国成为最大国际学生群体 [5] - 2010至2021年间约2万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 特朗普"中国行动计划"导致大量人才回流 [7] - 中国发表论文数量占全球近1/4 2018年起持续超越美国并保持领先地位 [12] 政策对高等教育影响 - 特朗普削减数十亿美元科研拨款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预算可能被削减40% [13] - 特朗普政府禁止1000多名中国学生获得签证 并加强学生签证社交媒体审查 [7][8] - 75%美国科学家考虑离开美国 科研经费削减可能导致美国失去全球领先地位 [13] 全球高等教育格局变化 - 亚洲高校进步速度超越美国 全球高等教育重心出现由西向东的结构性转变 [13] - 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领域取得突破 实验室和科研园区生态系统日益壮大 [14] - 牛津大学学者指出美国高等教育动荡加速了中国全球影响力提升趋势 [4]
【汉中】夯实制造业硬实力 释放发展新动能
陕西日报· 2025-07-10 23:51
汉江药业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1970年,旨在缓解西安等地用药紧张问题,专注于化学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和医药制剂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1] - 目前拥有4间高端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生产车间、1间口服液体制剂车间和甾体激素类综合制剂车间 [1] - 产品覆盖甾体激素类、驱虫类、心脑血管类、抗真菌类等多种药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汉江药业生产技术与环保 - 车间配备自主研发的药物反应炉,采用全密闭管道实现自动投料,提高药品纯度和质量 [1] - 设备外设有尾气检测装置,可实时分析气体成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生产污染 [1] - 工厂配备蓄热式焚烧炉、特殊污水处理装置、密闭地上管道等废料处理装置,确保排放合规达标 [1] 汉江药业研发创新 - 公司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建有省级院士工作站和专家工作站,多次获得科技领域重要奖项 [2] - 自主研发的生产设备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2] 固达数控公司概况 - 主要生产数控双侧铣床等16种高端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及控制系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2] - 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品远销欧洲等地 [2] 固达数控技术创新 - 自主研发的数控龙门铣床仅需1台设备即可完成传统4台设备的工作量,效率提升4倍(5天完成传统20天工作量) [3] - 具备精准高效的自动量测功能和高品质铣削加工性能 [3] 汉中市产业发展规划 - 南郑区工业园区计划完善上游配套和产业链,招引铸件、软件研发等企业,形成面向国内外市场的产业链 [3]
庐山植物园:长江之畔的绿色科学地标
人民日报· 2025-07-10 02:08
历史沿革与定位 -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是中国第一座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正规化植物园,由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学者创立[4] - 公司秉持"研究植物、造福人类"宗旨,历经91年发展已成为集科研、保护、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3][4] - 当前形成"一园四区"格局:庐山本部(亚高山植物)、鄱阳湖分园(湿地生态)、南昌科研中心(基础理论)、山南分园(资源开发)[4] 科研创新成果 - 在生态环境领域揭示被子植物叶片水力效率与安全性的权衡机制,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新视角[6] - 水生植物研究解析鄱阳湖水体特征,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6] - 培育猕猴桃、八月瓜等水果新品种,挖掘喀斯特地貌野生植物并开发高钙蔬菜,改良庐山云雾茶和小土豆等特色作物[6] - 构建"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协同模式,激发科研团队自主创新活力[6] 物种保护实践 - 收集保存活植物超10,000种,含数百种国家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植物[7] - 新建植物专类园并优化景观,完善游步道系统,通过二维码牌等打造"活的植物博物馆"[7] - 采用"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模式,实现珍稀植物迁地保护与公众教育结合[7] 国际合作与科普 - 举办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管理培训班,成为国际交流窗口[8] - 与比利时国家植物园签约合作,派遣科研人员海外交流[8] - 年接待参观者超100万人次,2024年获批江西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高校培养人才[8] 科技应用与产业拓展 - 山南分园建成奇花异卉馆、热带雨林馆等专业温室,保育全球珍稀植物数千种[9] - 研发药食同源新产品及功能蔬菜,生态修复技术获广泛应用[9] - 打造沉浸式植物主题乐园与科普影院,融合互动技术提升公众体验[9]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及鄱阳湖山湖连续体观测站建设[10] - 引进国家级人才与青年博士,构建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梯队[10] - 建设"数字园区"实现植物标本云端化管理,开发实时监测系统[10] - 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利用及森林碳汇研究,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