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保护

搜索文档
我国首次在永暑礁发现极度濒危物种儒艮
科技日报· 2025-08-22 03:53
发现事件概述 - 科研人员于7月中旬至8月11日在南沙群岛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活动 这是该海域首次科学影像佐证的儒艮活体记录 填补了物种分布空白 [1] - 儒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 对维护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具有关键作用 其摄食行为能促进海草更新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4] - 此次发现是近30年来南沙群岛及南海中部海域首次确证的儒艮记录 与2023年3月中国台湾宜兰海域记录形成呼应 构成近10年来我国海域罕见分布实证 [5] 监测过程与历史背景 - 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于7月8日首次发现目标 近一个月持续观测 8月2日-3日通过近距离观测获得影像资料 8月11日再次目击确认 [5] - 中国大陆最后一次儒艮目击记录为2008年海南省东方市发现的死亡个体 2022年儒艮被宣布在中国大陆沿海功能性灭绝 [5] - 南海北部(广西 广东沿海)儒艮种群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急剧衰退 南海中南部此前仅有零星渔民目击报告 无科研机构确证记录 [5] 生态意义与保护成果 - 永暑礁近半年相继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玳瑁 绿海龟和儒艮 分别代表珊瑚礁健康 沙滩繁殖生态系统和海草床完整性 凸显岛礁生态系统独特价值 [8] - 三类旗舰物种的发现证明南沙岛礁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儒艮通常以2-3头家族群活动 本次单独出现原因待进一步研究 [8] - 发现依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与驻岛环保部门构建的联合监测体系 后续将深化合作 强化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 [8]
【新华社】科研人员在南沙群岛永暑礁近岸海域发现“美人鱼”儒艮活动
新华社· 2025-08-22 01:24
南沙群岛永暑礁驻岛环保部门与中国科学院岛礁综合研究中心8月20日发布消息称,今年7月以来, 驻站科研人员在我国南沙群岛永暑礁近岸海域持续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儒艮活动。 儒艮是海牛目儒艮科唯一现存海洋物种,因雌兽怀抱幼崽哺乳的姿态被民间称为"美人鱼",是地球 上最古老的海洋哺乳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浅海区域,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 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易危物种。 这种体长可达3米的草食性海洋哺乳动物,对维护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其摄食行为 能促进海草更新,维持栖息地生物多样性。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秦耿说,此次发现为研究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该物种 的跨海域迁徙扩散提供了关键线索。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宋星宇说,此前在永暑礁附近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绿海龟、玳 瑁的活动踪迹。"绿海龟依赖沙滩产卵繁殖,玳瑁的生存与珊瑚礁健康紧密相关,儒艮的出现标志着海 草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这三类物种在永暑礁海域的相继发现,凸显了永暑礁岛礁生态系统的独特价 值"。 科研人员指出,儒艮通常喜欢成群活动,常以2至3头的家族群形式出现,此次为何单独"流浪"至 此,尚待监测研究。 据科 ...
智利政府启动保护濒危物种达尔文蛙新行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01:01
达尔文蛙保护行动 - 智利政府启动新保护行动旨在拯救濒危达尔文蛙种群 该物种目前仅存62只 [1] - 保护行动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发起 包括保护栖息地和繁殖区 与私人土地所有者合作等形式 [1] - 行动目标是发现新种群并大幅增加现有种群栖息地面积 [1] 达尔文蛙现状 - 达尔文蛙是体型微小两栖动物 皮肤呈叶状 雄性用育儿袋携带蝌蚪 [1] - 主要栖息地在智利南部和阿根廷湿润森林 这些地区正遭受森林火灾 气候变化 入侵物种和城市化破坏 [1] - 智利森林碎片化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近年政府才开始监测蛙类种群 [1] 社会参与 - 非政府组织"达尔文蛙"负责人表示希望行动能提高公众对该物种困境的认识 [2] - 希望通过行动促进保护工作 让国民欣赏这些原生森林中的独特重要物种 [2]
庐山植物园:长江之畔的绿色科学地标
人民日报· 2025-07-10 02:08
历史沿革与定位 - 庐山植物园创建于1934年,是中国第一座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正规化植物园,由胡先骕、秦仁昌、陈封怀等学者创立[4] - 公司秉持"研究植物、造福人类"宗旨,历经91年发展已成为集科研、保护、科普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机构[3][4] - 当前形成"一园四区"格局:庐山本部(亚高山植物)、鄱阳湖分园(湿地生态)、南昌科研中心(基础理论)、山南分园(资源开发)[4] 科研创新成果 - 在生态环境领域揭示被子植物叶片水力效率与安全性的权衡机制,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新视角[6] - 水生植物研究解析鄱阳湖水体特征,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6] - 培育猕猴桃、八月瓜等水果新品种,挖掘喀斯特地貌野生植物并开发高钙蔬菜,改良庐山云雾茶和小土豆等特色作物[6] - 构建"研究中心+省重点实验室"协同模式,激发科研团队自主创新活力[6] 物种保护实践 - 收集保存活植物超10,000种,含数百种国家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植物[7] - 新建植物专类园并优化景观,完善游步道系统,通过二维码牌等打造"活的植物博物馆"[7] - 采用"保护—研究—展示"一体化模式,实现珍稀植物迁地保护与公众教育结合[7] 国际合作与科普 - 举办全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及管理培训班,成为国际交流窗口[8] - 与比利时国家植物园签约合作,派遣科研人员海外交流[8] - 年接待参观者超100万人次,2024年获批江西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高校培养人才[8] 科技应用与产业拓展 - 山南分园建成奇花异卉馆、热带雨林馆等专业温室,保育全球珍稀植物数千种[9] - 研发药食同源新产品及功能蔬菜,生态修复技术获广泛应用[9] - 打造沉浸式植物主题乐园与科普影院,融合互动技术提升公众体验[9]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庐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及鄱阳湖山湖连续体观测站建设[10] - 引进国家级人才与青年博士,构建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梯队[10] - 建设"数字园区"实现植物标本云端化管理,开发实时监测系统[10] - 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利用及森林碳汇研究,支撑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10][11]
数千只濒危鸟类为何重返黄土高原
环球时报· 2025-06-02 07:21
生态恢复工程成效 - 中国通过"退耕还林"方案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到2016年已将超过3万平方公里的雨养农田转变为森林或草地,10年内植被覆盖率增加25% [1] - 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覆盖率从1999年的31.6%提高到2020年的67%,2000年以后当地植被指数增长率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1] - 侵蚀大幅减少,植物生产力发生积极变化,实现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 [1] 生物多样性恢复 - 大批鸟类重返黄土高原,2024年数据显示当地记录2852只动物,代表69种不同物种 [2] - 人工重新造林吸引筑巢物种,逐步重新稳定当地生态系统,鸟类实现可持续性定居 [2] - 2023年40只人工圈养繁殖的朱鹮被放归黄土高原,这种曾濒临灭绝的物种成为中国物种保护的象征 [2] 生态系统功能改善 - 鸟类回归在稳定高原生态系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有助于植物种子传播,加速植被自然再生 [2] - 当地改进单一种植方式,提高植物种类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复原能力 [2] - 生态平衡正在恢复,鸟类种群回归是重要体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