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优势

搜索文档
英科医疗:公司信息更新报告:2024年业绩高增,剑指全球手套龙头-20250428
开源证券· 2025-04-28 06: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业绩高增,成本和产能优势显著,行业景气度高,维持“买入”评级;上调2025 - 2026年并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11/18.97/22.35亿元,EPS分别为2.49/2.94/3.46元,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9.0/7.6/6.5倍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财务情况 - 2024年实现营收95.23亿元(yoy + 37.65%),归母净利润14.65亿元(yoy + 282.63%),扣非归母净利润11.67亿元(yoy + 1239.10%) [6] - 分业务看,个人防护类收入86.00亿元(yoy + 39.16%),毛利率24.24%(+10.96pct);康复护理类收入4.58亿元(yoy + 15.64%),毛利率15.37%(+2.54pct);其他产品收入4.66亿元(yoy + 35.68%),毛利率20.52%(-1.73pct) [6] - 销售费用率3.03%(-0.61pct),管理费用率5.44%(-1.59%),研发费用率4.18%(+0.08%) [6] 一次性手套市场情况 - 预计2025年全球一次性手套销售量将达8293亿只,销售收入达136亿美元;丁腈手套疫情后增速领先且市场空间广阔,中国丁腈手套市场量价齐升前景可期 [7] - 需求端使用场景全覆盖,市场空间广阔;价格端供需关系改善,全球丁腈手套价格企稳回升;成本端原材料和燃料价格波动大,影响厂商经营,公司布局上游原料保障供应 [7] 公司产能情况 - 2024年一次性手套总产能达870亿只,同比增长5.33%,其中一次性丁腈手套产能560亿只,一次性PVC手套产能310亿只 [8] - 公司在国内拥有安徽淮北、安徽安庆、江西九江、山东潍坊、江苏镇江、山东淄博六大生产基地 [8] - 生产设备、技术、自动化程度多维度优势显著,标准丁腈手套生产线超1.6公里,设约500个控制点,良品率超99% [8] 财务预测摘要 |指标|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百万元)|6,919|9,523|10,791|12,648|14,831| |YOY(%)|4.6|37.6|13.3|17.2|17.3|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383|1,465|1,611|1,897|2,235| |YOY(%)|-39.1|282.6|9.9|17.8|17.8| |毛利率(%)|13.7|23.6|20.3|20.8|21.0| |净利率(%)|5.5|15.4|14.9|15.0|15.1| |ROE(%)|2.4|8.4|8.4|9.1|9.7| |EPS(摊薄/元)|0.59|2.27|2.49|2.94|3.46| |P/E(倍)|37.7|9.9|9.0|7.6|6.5| |P/B(倍)|0.9|0.8|0.8|0.7|0.6| [9]
多维度优势塑强中国船舶国际竞争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4-19 23:12
一季度出口表现 - 一季度中国船舶出口额达101.3亿美元,同比增长2.1% [1] 成本优势 - 美国船厂新造船价格比中国船厂高达6倍 [2] - 2014年MR型成品油轮美国报价1.25亿美元,中国报价3650万美元 [2] - 2020年2200吨风电安装船美国报价6.25亿美元,中国报价3.3亿美元 [2] - 2022年3600标箱集装箱船美国单艘造价3.33亿美元,中国单艘造价5500万美元 [2] - 钢材等原材料占全船成本25%~35%,人工成本占20%~30%,设计管理成本占5%,船舶配套成本占40%~50% [3] - 长江入海口200公里范围内集聚上千家造船及配套企业,形成全球最大造船产业集群 [3] 建造效率提升 - 江南造船通过"数字造船"技术将大型集装箱船建造周期从28个月缩短至13个月 [4] - 沪东中华通过批量化建造将17.4万立方米LNG船建造周期从40个月缩短至18个月以内 [4] - 部分企业分段建造效率从2010年40余工时/修正总吨降至15工时/修正总吨 [4] 高技术船舶成就 - 全球唯一同时具备建造航空母舰、大型LNG运输船、大型邮轮能力的国家 [5] - 第五代17.4万立方米LNG船相比第一代载货量提升18%,燃油消耗降低50%,蒸发率降低50% [5] - 2024年VLCC手持订单中国企业占比77.4%,17000标箱以上集装箱船手持订单占比91.6%,LNG运输船手持订单占比从2020年6.8%升至30% [5] - 骨干企业实现三维数字化工艺模型全流程应用,三维模型共享率提升80%,生产设计效率提高20% [5] 绿色船舶领先地位 - 2024年中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78.5% [6] - 全球最大15万立方米乙烷运输船、9.3万立方米液氨运输船实现批量承接 [6] - 包揽卡塔尔能源集团"百船计划"中24艘27万立方米超大型LNG船建造 [6] 产业规模与配套体系 - 中国造船厂年产能2325万吨,是美国的232倍 [8] - 拥有超过75家大型造船厂,其中10万吨以上船台/船坞56座,30万吨以上30多座 [8] - 2024年中国船厂交付新船1286艘、3912万总吨,全球占比54.6% [8] - 规模效应带来边际成本递减,单位成本逐渐降低 [8]
东鹏饮料:25Q1收入利润超预期,增长势头强劲-20250416
中邮证券· 2025-04-16 05:2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2025年一季报显示,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8.48亿元、9.8亿元和9.59亿元,同比增长39.23%、47.62%和53.55%,收入利润超预期 [4][5] - 2025年Q1公司毛利率和归母净利率分别为44.47%和20.21%,同比提升1.7和1.15pct;销售、管理、研发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6.68%、2.48%、0.35%和 -0.37%,同比变化 -0.43、 -0.47、 +0.03和 +0.92pct [5] - 2025Q1公司销售收现48.63亿元,同比增长18.75%,经现净额6.31亿元,同比 -26.53%;25Q1末合同负债38.70亿元,同比增加11.82亿元,环比减少8.91亿元 [5] - 分产品看,25Q1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和其他饮料营收分别为39.01亿元、5.70亿元和3.75亿元,同比增长25.71%、261.46%和72.62%;分渠道看,经销、重客、线上和其他渠道营收分别为42.83亿元、4.57亿元、1.04亿元和0.01亿元,同比增长37.13%、62.83%、54.18%和 -83.13%;分区域看,广东、华东等区域营收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6]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实现营收204.85亿元、253.36亿元和305.26亿元,同比增长29.34%、23.68%和20.49%;实现归母净利润45.00亿元、57.31亿元和70.24亿元,同比增长35.28%、27.33%和22.57%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基本情况 - 最新收盘价267.58元,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为5.20亿股,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均为1391亿元,52周内最高/最低价为286.00/190.95元,资产负债率66.1%,市盈率41.83,第一大股东为林木勤 [3] 个股表现 - 2024年4月至2025年4月期间,个股表现呈现上升趋势,从 -25%增长至83% [2]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15839|20485|25336|30526| |增长率(%)|40.63|29.34|23.68|20.49| |EBITDA(百万元)|4259.83|6094.78|7488.54|8823.69|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3326.71|4500.48|5730.60|7023.71| |增长率(%)|63.09|35.28|27.33|22.57| |EPS(元/股)|6.40|8.65|11.02|13.51| |市盈率(P/E)|41.83|30.92|24.28|19.81| |市净率(P/B)|18.10|14.52|11.60|9.31| |EV/EBITDA|29.80|22.29|18.00|15.90| [10]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成长能力方面,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在2024 - 2027年有不同程度变化 [11] - 获利能力方面,毛利率、净利率、ROE和ROIC呈现一定变化趋势 [11] - 偿债能力方面,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有相应变化 [11] - 营运能力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有不同表现 [11] - 现金流量表方面,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以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有相应数据 [11]
东鹏饮料(605499):25Q1收入利润超预期,增长势头强劲
中邮证券· 2025-04-16 03:4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公司2025年一季报显示,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分别为48.48亿、9.8亿和9.59亿元,同比增长39.23%、47.62%和53.55%,收入利润超预期 [4][5] - 2025年Q1公司毛利率和归母净利率分别为44.47%和20.21%,同比提升1.7和1.15pct;销售、管理、研发和财务费用率分别为16.68%、2.48%、0.35%和 -0.37%,同比变化 -0.43、 -0.47、 +0.03和 +0.92pct [5] - 2025Q1公司销售收现48.63亿元,同比增长18.75%,经现净额6.31亿元,同比下降26.53%;25Q1末合同负债38.70亿元,同比增加11.82亿元,环比减少8.91亿元 [5] - 分产品看,25Q1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和其他饮料营收分别为39.01亿、5.70亿和3.75亿元,同比增长25.71%、261.46%和72.62%;分渠道看,经销、重客、线上和其他渠道营收分别为42.83亿、4.57亿、1.04亿和0.01亿元,同比增长37.13%、62.83%、54.18%和 -83.13%;分区域看,广东、华东等区域营收均有不同程度增长;25Q1末经销商数量3244个,较去年末净增加51个 [6]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实现营收204.85亿、253.36亿和305.26亿元,同比增长29.34%、23.68%和20.49%;实现归母净利润45.00亿、57.31亿和70.24亿元,同比增长35.28%、27.33%和22.57%,对应EPS为8.65、11.02和13.51元,对应当前股价PE为31、24和20倍 [7][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基本情况 - 最新收盘价267.58元,总股本和流通股本均为5.20亿股,总市值和流通市值均为1391亿元,52周内最高/最低价为286.00/190.95元,资产负债率66.1%,市盈率41.83,第一大股东为林木勤 [3] 个股表现 - 2024年4月至2025年4月期间,东鹏饮料股价呈现上升趋势,从 -25%涨至83% [2] 盈利预测和财务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15839|20485|25336|30526| |增长率(%)|40.63|29.34|23.68|20.49| |EBITDA(百万元)|4259.83|6094.78|7488.54|8823.69| |归属母公司净利润(百万元)|3326.71|4500.48|5730.60|7023.71| |增长率(%)|63.09|35.28|27.33|22.57| |EPS(元/股)|6.40|8.65|11.02|13.51| |市盈率(P/E)|41.83|30.92|24.28|19.81| |市净率(P/B)|18.10|14.52|11.60|9.31| |EV/EBITDA|29.80|22.29|18.00|15.90| [10] 财务报表和主要财务比率 - 成长能力方面,2024 - 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40.6%、29.3%、23.7%和20.5%,营业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0.1%、33.7%、27.9%和22.9%,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3.1%、35.3%、27.3%和22.6% [11] - 获利能力方面,毛利率分别为44.8%、45.8%、46.1%和45.9%,净利率分别为21.0%、22.0%、22.6%和23.0%,ROE分别为43.3%、47.0%、47.8%和47.0%,ROIC分别为46.5%、79.2%、85.7%和84.5% [11] - 偿债能力方面,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6.1%、60.9%、57.3%和61.6%,流动比率分别为0.86、1.01、1.18和1.26 [11] - 营运能力方面,应收账款周转率均为215.28(2025 - 2027年),存货周转率均为10.30(2025 - 2027年),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70、0.83、0.90和0.78 [11] - 每股指标方面,每股收益分别为6.40、8.65、11.02和13.51元,每股净资产分别为14.78、18.43、23.07和28.75元 [11] - 估值比率方面,PE分别为41.83、30.92、24.28和19.81,PB分别为18.10、14.52、11.60和9.31 [11] - 现金流量表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5774、5181、7299和8450百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 -6875、118、121和121百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1507、 -3496、 -4076和1997百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分别为437、1803、3345和10568百万元 [11]
中国海油(600938):资源禀赋优势持续兑现,分红+回购提升股东回报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3-28 05:4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4年公司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但Q4业绩下滑较大,主要因油价下滑、计提资产减值和财务费用提升,不过汇率变化带来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抵消部分下滑影响 [6] - 净产量超出年度目标,储量再创历史新高,2024年油气净产量同比提升7.2%,净证实储量达72.71亿桶油当量,储量替代率167%,规划2025年产量目标增速4.5%-7.3% [6] - 低成本优势继续巩固,费用率维持较低水平,2024年桶油成本同比下降1.1%,期间费用率达3.64%,整体仍处较低水平 [6] - 经营现金流稳定提升,重视股东回报,2024年经营现金流同比提升5.32%,2024年计划分红,分红比例44.7%,年内回购港股并注销,规划2025至2027年分红率不低于45% [6] - 预期2025年油价维持60 - 80美金区间震荡,下调2025 - 2026年盈利预测,新增2027年盈利预测,对应PE估值分别为9X、9X、8X,维持“买入”评级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数据 - 2025年3月27日收盘价26.40元,一年内最高/最低35.62/24.28元,市净率1.7,股息率4.84%,流通A股市值75,025百万元,上证指数3,373.75,深证成指10,668.10 [1] 基础数据 - 2024年12月31日每股净资产15.73元,资产负债率29.05%,总股本47,530百万,流通A股2,842百万,流通B股无,H股44,540百万 [1]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年份|营业总收入(百万元)|同比增长率(%)|归母净利润(百万元)|同比增长率(%)|每股收益(元/股)|毛利率(%)|ROE(%)|市盈率| | ---- | ---- | ---- | ---- | ---- | ---- | ---- | ---- | ---- | |2023|416,609|-1.3|123,843|-12.6|2.60|49.9|18.6|10| |2024|420,506|0.9|137,936|11.4|2.90|53.6|18.5|9| |2025E|444,457|5.7|139,927|1.4|2.94|51.6|17.0|9| |2026E|466,070|4.9|144,763|3.5|3.05|51.4|16.0|9| |2027E|487,684|4.6|149,031|2.9|1.98|50.2|15.0|8| [5] 财务摘要 |百万元,百万股|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416,609|420,506|444,457|466,070|487,684| |其中:营业收入|416,609|420,506|444,457|466,070|487,684| |减:营业成本|208,794|194,993|215,116|226,513|243,084| |减:税金及附加|24,331|20,276|21,334|22,371|23,409| |主营业务利润|183,484|205,237|208,007|217,186|221,191| |减:销售费用|3,501|3,532|3,556|3,729|3,901| |减:管理费用|7,012|7,213|7,624|7,995|8,365| |减:研发费用|1,605|1,711|1,808|1,896|1,984| |减:财务费用|846|2,832|2,263|2,666|2,991| |经营性利润|170,520|189,949|192,756|200,900|203,950| |加:信用减值损失(损失以“-”填列)|-74|-29|-229|-229|-229| |加:资产减值损失(损失以“-”填列)|-3,523|-8,047|-110|-110|-110| |加:投资收益及其他|5,785|3,463|2,166|1,366|2,966| |营业利润|172,891|189,964|194,582|201,927|206,576| |加:营业外净收入|83|12|0|0|0| |利润总额|172,974|189,976|194,582|201,927|206,576| |减:所得税|48,884|51,994|54,608|57,116|57,495| |净利润|124,090|137,982|139,974|144,811|149,081| |少数股东损益|247|46|47|48|50|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23,843|137,936|139,927|144,763|149,031| [7]
中国宏桥(01378):全球一体化布局完备,业绩稳健的高股息标的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3-17 13:29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2][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2024年全年业绩良好,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5.2%,主要因铝合金和氧化铝产品量价齐升,且成本端原材料采购价格下降、销售费用降低 [6] - 公司2024年末期股息丰厚,全年分红比例逾6成,股息率高达11%,自2011年上市以来均分红,近5年分红比例稳定在47%以上,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6] - 电解铝产能逼近天花板,供需新格局下铝价易涨难跌,公司一体化布局完备,成本优势突出,盈利弹性有望充分释放 [6] - 煤炭中枢下移,山东自备电成本持续改善,公司电力成本优势有望继续提升 [6] - 考虑氧化铝价格回落,下调2025年盈利预测,维持2026年盈利预测基本不变,新增2027年预测,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219/246/253亿元,对应PE为6/5/5x,维持“增持”评级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数据及盈利预测 |项目|2023|2024|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人民币百万元)|133,624|156,169|153,099|158,004|158,736| |同比增长率(%)|1|17|0|3|0| |归母净利润(人民币百万元)|11,461|22,372|21,869|24,585|25,293| |同比增长率(%)|32|95|-2|12|3| |每股收益(人民币元/股)|1.21|2.36|2.31|2.60|2.67| |净资产收益率(%)|12.42|20.75|18.04|18.44|16.95| |市盈率|11.3|5.9|6.0|5.4|5.2| |市净率|1.4|1.2|1.1|1.0|0.9|[6] 合并利润表 |百万人民币元|2023A|2024A|2025E|2026E|2027E| |----|----|----|----|----|----| |营业收入|133,624|156,169|153,099|158,004|158,736| |营业成本|-112,669|-114,006|-113,887|-114,935|-114,625| |毛利|20,955|42,163|39,212|43,069|44,111| |其他收入|3,713|2,984|2,926|3,019|3,033| |销售费用|-755|-661|-648|-669|-672| |管理费用|-4,953|-4,993|-4,895|-5,052|-5,075| |其他支出 - 经营|-945|-2,899|-2,842|-2,933|-2,946|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金融工具|-49|-2,192|0|0|0| |投资收益 - 处置附属公司收益|0|0|0|0|0| |财务费用|-3,268|-3,363|-3,193|-2,794|-2,773| |应占联营公司业绩|1,193|1,758|1,500|1,400|1,400| |税前利润|15,890|32,797|32,060|36,041|37,078| |所得税费用|-3,393|-8,252|-8,066|-9,068|-9,329| |税后净利润|12,498|24,546|23,994|26,974|27,750|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1,461|22,372|21,869|24,585|25,293| |归属于非控制股东净利润|1,037|2,173|2,125|2,388|2,457|[7]
协鑫急了
虎嗅APP· 2025-03-07 00:01
硅料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 目前硅料主要分为棒状硅(通威、大全、新特)和颗粒硅(协鑫)两大阵营 [2] - 通威宣布新增1万吨/年粒状硅中试线,实质与协鑫颗粒硅技术相同 [3][4] - 协鑫担忧通威快速攻破其颗粒硅技术壁垒,但通威称技术路径存在实质差异 [5][6] 颗粒硅成本优势分析 - 2024年协鑫颗粒硅生产现金成本下降22.55%,Q4降至28.17元/公斤 [8][9] - 2024年上半年颗粒硅成本较大全能源棒状硅低12.4%,较新特能源低26.7% [10] - 当前颗粒硅均价36元/公斤,仅比棒状硅低1元/公斤,但成本优势显著 [11][12] - 协鑫预计2025年硅料需求140-150万吨,其50万吨产能可实现30%市占率目标 [14] 技术转型壁垒 - 颗粒硅核心技术专利由协鑫和REC掌握,自研周期需10年以上 [19][21] - 棒状硅设备无法复用颗粒硅生产,转型将面临重大资产减值 [23][25] - 通威等头部企业现有棒状硅产能庞大(通威85.5万吨/年),全面转型不现实 [27][29] 行业格局演变 - 颗粒硅凭借成本优势将逐步挤压棒状硅市场份额 [15][33] - 协鑫已彻底退出棒状硅业务,专注颗粒硅发展 [24] - 2025年中小棒状硅厂商可能被淘汰,但颗粒硅产能释放速度将影响淘汰节奏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