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商业秘密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屹唐股份起诉应用材料公司侵犯商业秘密,公司索赔9999万元
凤凰网· 2025-08-13 13:51
核心诉讼事件 - 公司指控应用材料公司非法获取并使用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核心技术秘密 并以申请专利方式披露技术秘密 [1] - 诉讼金额为9999万元 要求被告停止获取和使用技术秘密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 [2][5] - 案件已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受理 尚未开庭审理 公司称诉讼不会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5] 涉案技术及人员背景 - 涉案两名前员工曾就职于公司全资子公司MTI 签署保密协议并掌握等离子体产生和处理方法的核心技术及设备工艺 [2] - 应用材料公司招聘两名员工后 以其为主要发明人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 披露公司技术秘密 [2] - 公司认定该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2]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主营高端半导体工艺设备研发生产 产品包括干法去胶设备、快速热处理设备和干法刻蚀设备 [7] - 全球累计装机量超4800台 2023年干法去胶设备及快速热处理设备市占率均居全球第二 [7] - 2016年收购美国半导体设备企业MTI MTI专注前道芯片制造工序 突破三类核心设备技术 [7] 公司资本与管理层动态 - 公司于2024年7月8日登陆科创板 截至8月13日股价报22.88元/股 市值达676.2亿元 [7] - 7月26日调整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 Subhash Deshmukh与Schubert S.Chu不再任副总经理 但仍任职于MTI子公司 [9] - 新增认定中国产品助理副总裁范强为核心技术人员 公司称调整不影响正常经营 [9] 被告公司背景 - 应用材料公司为美国半导体和显示设备供应商 拥有超2.2万项专利 系首家进入中国的国际半导体设备公司 [7] - 截至发稿时市值约1512.3亿美元 [7]
员工跳槽泄露商业机密?这家A股公司,索赔9999万元!
证券时报· 2025-08-13 13:47
诉讼事件 - 屹唐股份以侵犯商业秘密为由起诉应用材料公司 索赔金额9999万元 [1] - 指控应用材料公司非法获取并使用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核心技术 并通过专利申请披露技术秘密 [1][4] - 涉案技术涉及干法去胶 干法蚀刻 表面处理等半导体加工设备的关键工艺 [4] 技术侵权细节 - 应用材料公司招聘两名曾任职屹唐子公司的员工 该员工掌握等离子体核心技术并签署过保密协议 [4] - 两名员工作为主要发明人 在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中披露了屹唐的技术秘密 [4] - 应用材料公司涉嫌向中国客户推广销售使用侵权技术的产品 [4] 公司立场与影响 - 诉讼请求包括停止使用技术秘密及3倍惩罚性赔偿 合计9999万元 [6] - 公司强调原创研发和知识产权保护 称诉讼不会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6] - 案件尚未开庭 暂无法评估对利润的具体影响 [6] 公司业务与财务 - 屹唐股份为科创板上市的半导体设备公司 主营晶圆加工设备及解决方案 [6]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7 63亿元 39 31亿元 46 33亿元 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18 9% [6] - 核心设备包括干法去胶设备 快速热处理设备 干法刻蚀设备 [6]
突发!国内半导体设备龙头起诉美国公司,称其非法获取核心技术秘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3 10:52
诉讼事件概述 - 屹唐股份因认为应用材料公司非法获取并使用其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核心技术秘密,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诉讼金额为人民币9999万元 [1] - 公司表示本次诉讼不会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也不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最终实际影响取决于法院生效判决结果 [1] 技术细节与指控依据 - 涉案技术为利用高浓度、稳定均匀的等离子体进行晶圆表面处理,广泛应用于干法去胶、干法蚀刻、表面处理及改性等半导体加工设备 [4] - 应用材料公司招聘两名曾任职于屹唐股份全资子公司MTI的员工,该两名员工签署过保密协议并掌握核心技术秘密 [4] - 应用材料公司以该两名员工为主要发明人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披露了屹唐股份与MTI共同所有的技术秘密 [4] - 应用材料公司涉嫌使用涉案技术秘密的产品向中国境内客户推广销售,进一步侵害商业秘密权益 [4] 公司背景与市场地位 - 屹唐股份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所需晶圆加工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面向全球集成电路制造厂商提供设备及配套工艺解决方案 [5] - 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多种集成电路设备研发生产能力的平台型集成电路设备公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具备等离子体和晶圆热处理国际领先技术的专用设备公司 [5] - 公司于今年7月8日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截至发稿市值约为676.23亿元 [5] - 公司成立近10年,实际控制人为北京经开区管委会下属财政国资局,2016年收购美国半导体设备企业MTI [9] 涉及方应用材料公司背景 - 应用材料公司是世界领先的美国半导体和显示设备供应商,拥有超2.2万项专利,为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国际半导体设备公司 [11] - 截至发稿市值约为1512.3亿美元 [11] - 应用材料公司近期宣布加入苹果和德州仪器加强美国芯片制造业,投资逾2亿美元在亚利桑那州建设先进制造工厂用于生产半导体设备关键组件 [11] 行业相关事件 - 本月初台积电发现先进制程芯片制造技术可能存在商业机密泄露,机密流向日本设备制造商东京电子公司,约有10人涉案 [11] - 其中1名跳槽至东京电子的台积电前员工被收押,6名研发中心人员因传送2纳米资料被调离原单位,3名试产人员因泄露400多张制程整合技术照被开除并移交司法部门 [11][12]
屹唐股份:公司对应用材料公司提起诉讼
格隆汇· 2025-08-13 10:03
核心诉讼事件 - 屹唐股份指控应用材料公司非法获取并使用其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核心技术秘密 [1] - 应用材料公司被指在中国境内通过申请专利方式披露技术秘密并据为己有 [1] - 诉讼金额为人民币9999万元 案件已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案(案号:(2025)京73民初908号) [1] 技术领域 - 涉及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相关核心技术 属于半导体设备制造关键环节 [1] 法律程序状态 - 法院已出具《民事案件受理及举证通知书》 目前案件尚未开庭审理 [1]
屹唐股份:起诉应用材料公司侵犯商业秘密
证券时报网· 2025-08-13 09:48
核心诉讼事件 - 公司指控应用材料公司非法获取并使用其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核心技术秘密 [1] - 应用材料公司在中国境内以申请专利方式披露技术秘密并将专利申请权据为己有 [1] - 诉讼金额为9999万元人民币 案件已由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立案但尚未开庭审理 [1] 技术领域与影响 - 涉及核心技术为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相关技术 [1] - 侵权行为对公司知识产权和经济利益造成严重损害 [1]
屹唐股份起诉应材侵犯商业秘密,法院已立案
巨潮资讯· 2025-08-13 09:24
诉讼事件概述 - 屹唐股份针对应用材料公司非法获取并使用相关技术秘密一事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并立案,诉讼金额为9999万元 [1] - 公司关键技术涉及利用高浓度、稳定均匀的等离子体进行晶圆表面处理,广泛应用于干法去胶、干法蚀刻、表面处理及改性等半导体加工设备 [1] - 应用材料公司招聘了曾在屹唐股份全资子公司MTI公司工作的两名涉案员工,该两名员工了解公司核心技术并签署了保密协议 [1] 技术秘密侵权细节 - 证据显示应用材料公司招聘两名员工后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发明专利申请,主要发明人为前述两名员工,专利申请披露了屹唐股份与MTI公司共同所有的涉案技术秘密 [1] - 屹唐股份认为应材非法获取和使用公司技术秘密,并在中国境内以申请专利的方式披露该技术秘密,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4] - 应材涉嫌将使用涉案技术秘密的产品向中国境内客户推广销售,进一步侵害公司商业秘密权益 [4] 诉讼请求与影响 - 屹唐股份提出6项诉讼请求,包括判令被告停止使用技术秘密,并要求应材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支出合计9999万元(含3倍惩罚性赔偿) [4] - 公司表示本次诉讼系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权益的正当举措,不会对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4] - 案件尚未开庭审理,公司暂时无法判断对利润的潜在影响,最终实际影响取决于法院判决结果 [5] 公司立场与后续行动 - 公司一贯恪守原创性研发,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4] - 公司将密切关注案件进程,根据后续进展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5]
屹唐股份(688729.SH):公司对应用材料公司提起诉讼
格隆汇APP· 2025-08-13 09:12
知识产权诉讼 - 屹唐股份指控应用材料公司非法获取并使用其等离子体源及晶圆表面处理相关的核心技术秘密 [1] - 应用材料公司被指在中国境内以申请专利的方式披露该技术秘密并将专利申请权据为己有 [1] - 屹唐股份认为应用材料公司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1] - 公司已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诉讼案件案号为(2025)京73民初908号 [1] - 诉讼金额为人民币9999万元 [1] 案件进展 - 法院已出具《民事案件受理及举证通知书》等相关材料 [1] - 案件已立案但尚未开庭审理 [1]
科技大厂与前员工知识产权侵犯纠纷不断 创投机构紧急加强投前尽调“避雷”
经济观察网· 2025-08-09 03:24
知识产权纠纷案例 - 尊湃通讯14名前海思员工因侵犯华为商业秘密被判处有期徒刑并罚金1350万元 [2] - 京东指控九识智能侵犯其知识产权并报案 九识智能创始团队曾任职京东无人车部门 [2] - 宁德时代起诉海辰储能不正当竞争 海辰储能多位高管曾参与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研发 [5] 纠纷特点与原因 - 纠纷共同点为前员工创业时使用原公司技术专利或商业秘密 [2] - 科研人员常误认为自身研发成果可自由使用 实际归属权属于原公司 [4] - 纠纷类型包括技术专利侵犯和商业秘密侵犯两类 [8] - 部分创业者通过使用原公司技术实现"弯道超车" 挤压原公司市场份额 [8] 行业影响 - 创投机构开始加强投前尽调 关注技术路径与原公司专利冲突 [3][11] - 部分创投机构直接前往原公司调查竞业限制协议执行情况 [3][11] - 纠纷可能导致初创企业产品上市延迟 影响创投回报 如九识智能刚完成3亿美元B轮融资 [3] - 创新药研发领域尤其需防范类似专利侵权风险 [12] 数据与市场表现 - 海辰储能2024年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三 2023年出货量35.1GWh 年复合增速167% [5] - 九识智能4月完成约3亿美元B轮融资 [3] 解决方案建议 - 需完善竞业限制协议并确保执行 同时给予合理补偿 [10] - 建议通过事先沟通解决技术专利合规使用问题 [4] - 创投机构可设置特殊条款惩罚侵权行为 如取消后续投资或要求股权回购 [13]
尊湃芯片窃密案细节曝光:有人白天在华为,晚上去尊湃
观察者网· 2025-08-08 13:05
案件背景与细节 - 尊湃窃取华为芯片商业秘密案导致14人被判刑,首犯张琨为美国籍,早在2020年底便开始拉拢华为海思原下属刘某等人形成核心团队 [1] - 2021年初尊湃成立,专注WIFI6芯片研发,创业第一年海思前员工占比高达60%,员工涉及芯片射频、SoC、数字、算法等各环节共近百人 [1] - 为规避华为竞业限制,涉案人员分批离职并化名,如高管周某化名胡某,顾某某化名杜某某 [2] - 20多位原华为员工离职前通过抄写、拍照、截图等方式窃取芯片电路图、版图、规格参数等保密信息作为"投名状"入职尊湃 [2] 窃密手段与融资情况 - 尊湃研发过程中,刘某等人与华为在职员工内外勾结,通过手抄、截屏方式窃密,何某某甚至绕过安全系统获取机密并通过内部通讯工具外传 [4] - 尊湃在2022年5月获10余家机构数亿元Pre-A轮融资,11月再获Pre-A+轮投资,2023年1月完成A轮融资 [4] - 为逃避法律责任,尊湃将窃取信息做出的第一版芯片改头换面成第二版后删除第一版,并伪造刘某离职假象 [4] 案件侦破与判决 - 2023年底上海警方侦破此案,抓获14人,查扣7台服务器,侵权芯片技术40个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90%以上同一性 [5] - 首犯张琨曾紧急清理转移证据并尝试反向工程规避侵权,但未成功 [5] - 14人被判刑,其中5人实刑,总罚金1350万元,首犯张琨被判6年罚300万,核心人员周某判5年罚120万,刘某判4年6个月罚150万 [5][6] 涉案人员案例 - 刘某曾为北大清华学霸,因高薪及期权诱惑非法利用职务之便勾结海外工程师,被判1年6个月缓刑罚70万 [7] - 工程师赵某某未收受好处但帮助校准技术方案,被判1年缓刑罚20万 [7] - 工程师王某某曾因窃密被华为处罚仍不改,化名后通过劳务派遣递交"投名状",被判1年9个月缓刑罚70万 [7] 案件影响与警示 - 该案体现公司通过法律手段保护员工智力成果的决心,警示企业需加强商业秘密保护 [8] - 案件表明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提升,警示试图投机取巧者勿挑战法律底线 [8]
前海思14名员工窃取华为商业秘密被判刑
华尔街见闻· 2025-08-08 12:00
案件判决结果 - 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对尊湃公司侵犯华为商业秘密案一审判决14人获刑 其中5人实刑 首犯张某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300万元 其余13人分别被判处1至5年不等刑期并处罚金20万至150万元不等 总计罚金1350万元 [1] - 侵权芯片技术经鉴定有40个技术点与华为商业秘密密点具有90%以上同一性 构成实质性相同 [1] 案件事实经过 - 2021年2月华为海思原高管张某、刘某等人离职后设立科技公司 通过高薪和股权利诱方式诱导原公司研发人员跳槽 [1] - 涉案人员在离职前通过摘抄、截屏等方式非法获取华为芯片技术信息 并运用于同类型芯片设计 [1] - 窃密行为导致华为商业秘密灭失 损失根据研发成本及收益等商业价值认定 [1] 案件侦破过程 - 2023年12月上海警方在公安部指挥和江苏警方配合下侦破此案 抓获14名犯罪嫌疑人并查扣7台存储侵权技术的服务器 [2] - 该案为侵犯芯片技术商业秘密案件 随着法院宣判正式尘埃落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