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药出海
icon
搜索文档
医药生物行业周报:关税政策悄然变化 中国医药制造不可或缺
新浪财经· 2025-04-14 00:23
行业指数表现 - 申万医药指数本周跌幅5.61%,跑输沪深300指数2.73%,在申万31个一级行业中排名第22位 [1] - 医药生物行业PE(TTM)为25.78倍,沪深300指数PE为11.50倍,行业估值溢价率为124.23%,处于历史低位 [1] 美国关税政策调整 -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于4月11日发布更新税则,豁免自动数据处理器、电脑、通信设备、显示器与模组、半导体等商品的进口税率 [1] - 新政策适用于所有"对等关税"国家,相关产品统一适用10%标准附加关税,替代原有额外国别税率 [2] - 豁免措施适用于4月5日美国东部夏令时00:01后进入消费或从仓库提取的商品,进口商需在清关后10天内提交更正报关单 [2] 中国医药产业链影响 - 中国电子及半导体产业链直接受益,体现中国制造供应链的强粘性和高性价比优势 [3] - 医药产业链具备类似电子产业的供应链能力,全球对中国制药工业基础存在强依赖性,药品加征关税威胁有望止步 [3] - 医药出海业务压力大幅缓解,涉及CXO、原料药及仿制药、医疗设备及耗材等领域 [3] 投资方向建议 - CXO产业链关注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凯莱英、康龙化成、九洲药业等公司 [4] - API及仿制药制剂领域关注华海药业、普洛药业、健友股份、司太立、天宇股份、美诺华等企业 [4] - 耗材出口方向关注维力医疗、英科医疗、振德医疗、蓝帆医疗、海泰新光、美好医疗、三星医疗等标的 [4] - 医疗设备出口领域关注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万东医疗、澳华内镜、开立医疗等公司 [4]
中信建投:建议重点关注医药新增量和行业整合机会
智通财经网· 2025-04-09 01:58
文章核心观点 - 中信建投继续看好2025年优质创新药公司,关注药械前沿技术,看好有全球竞争力的优质创新药公司,建议关注出海、边际变化、整合主线机会 [1] 行业回顾及展望 - 医药领域改革政策进入常态化,医保关注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疗将迎来薪酬制度及分级诊疗等改革,看好2025年医药行业投资机会,关注新增量和行业整合机会 [1] 横向比较 - 2022年前医药制造业增速排名前列,近两年受基数和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增速有波动,2020及2021年营收增速分别为4.5%和20.1%,领先同期工业和制造业,利润端波动更大,预计2025年行业有望温和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 [2] 估值与持仓 - 2019 - 2021年行业估值中枢提升,2021年以来调整,2022年以来进入历史底部区间,最新估值历史分位数27%,近期有所修复但仍处低位 [3] - 截至24Q4,公募基金医药持仓比例8.18%,剔除指数和医药基金后持股比例2.77%,持仓环比小幅下降,非医药基金持仓低于历史平均,24Q4部分创新药、CXO公司持股基金增加,后续相关细分方向持仓比例有望上升 [3]
纯药基金收益登顶!力压AI,不买医疗软件也能赢!
券商中国· 2025-03-06 01:36
纯医药基金业绩表现 - 汇添富香港优势精选基金年内收益率达23%,位列QDII基金业绩第一,前十大重仓股全部为医疗赛道公司,医药资产占比高达89% [2] - 创金合信港股互联网基金和万家全球成长基金分别以21%和20%的收益率位列第二、第三 [2] - 纯医药基金未布局AI+医疗软件股和互联网医疗平台股,但在AI等热门赛道火爆背景下仍能登顶业绩排名 [3] 非医药基金转向医药赛道 - 嘉实互融基金和平安核心优势基金将核心仓位全部买入医药股,平安核心优势基金年内收益率达22% [4] - 非医药基金如嘉实创新动力基金和广发睿盛基金在去年末开始重新配置医药股,显示行业景气度上升 [5] - 非医药基金从仓位出清到回归医药股的操作成为推动医药股上涨的一大逻辑 [6] 中国医药技术突破与出海 - 康方生物与美股Summit Therapeutics合作,交易总金额有望达50亿美元,并获得5亿美元首付款 [8] - Summit Therapeutics因引进康方生物的AK112(依沃西单抗)在两年内股价暴涨23倍 [9] - 中国医药公司参与全球医药交易的比例从2020年的不到5%上升至2024年的超过20% [9] 医药行业基本面变化 - 医保谈判新增91种药品中90个为5年内新上市品种,其中国内企业占比超过70%,反映创新药行业进入产品密集获批周期 [12] - 商保作为增量支付方有望解决医保支付不足问题,上海等多地已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商保 [13] - 医药行业在人口老龄化、新产品周期和产业升级驱动下,未来2-3年将展现较好的抗周期性 [13]
行业思考:出海、盈利和行业叙事
中国创新药市场发展 - 中国创新药市场过去10年高速发展,占药品市场比重从约5%提升至10%以上,市场规模从小几百亿增长至接近2000亿人民币[1] - 2023年海外创新药市场占比接近60%,年销售规模达6-7万亿人民币,仅帕博利珠单抗2024年销售额超2000亿人民币,美国市场是中国10多倍[1] - 中国创新药全球占比从1%-2%提升至3%,即使以15%-20%增速再发展10年,全球占比仍难超10%[1] 创新药出海关键节点 - 政策层面:2015年药审改革启动,2017年加入ICH,2020年新《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提高准入门槛[1] - 商业化突破:2019年泽布替尼首款自主临床开发美国上市,2022年西达基奥仑赛首款授权开发美国上市,2023-2024年君实、和黄、百济等产品相继欧美获批[1] - 出海药品销售额从2020年2000万人民币增至2024年预计超200亿人民币,4年增长3个数量级[1] 创新药研发转型 - 2023-2024年对外授权产品中过半为2018年集采/2020年新规后立项,药企从"copy-to-china"转向"innovation-from-china"[3] - 早期授权产品多为改良型(如PD1单抗),2023-2024年涌现EGFR*HER3双抗ADC、PDL1*VEGF双抗等全球首创产品[5] 医疗器械出海特点 - 影像/诊断设备依赖度低,2023-2024H1海外营收保持20%增速,市占率稳步提升[8] - 高值耗材厂商海外营收规模较小但增长快,2023年头部企业合计增速50%,行业中位增速35%-40%[9][11] - 出海路径:成熟赛道采取"国产替代→出口海外→突破核心市场";新兴赛道通过原创产品弯道超车[9] 创新医疗器械突破 - FDA突破性认定数量从2020年前累计1项增至2023年10多项,涌现大医集团TAICHI(全球首款x/γ放疗设备)、博动医疗uFR系统(全球首创造影FFR)等原创产品[12] - 心血管介入领域多款"同类首创/最优"产品推进美国注册临床,如VenusP-Valve瓣膜、Litos膝下药球等[12] 港股创新药械盈利改善 - 高值耗材企业:2024H1合计净利率从2023年1.8%升至7.2%,预计2-3年内恢复至15%以上[19] - 创新药企:2021年亏损600亿(亏损率-200%),2024H1亏损收窄至100亿(-35%),预计2026-2027年行业整体盈利[21][23] - 创新药企通过license-out交易对冲融资压力,2023年对外授权首付款超一级/二级市场融资[19] 市场认知偏差 - 行业基本面与市场表现背离:医药行业创新爆发且国际竞争力提升,但港股/A股呈现危机叙事[24] - 市场叙事规律:放大波动(情绪钟摆效应)、滞后反应(线性外推错误)、顶底区背离(基本面与价格脱节)[28] - 投资策略需增加对极端位置的包容性,避免过早重仓或清仓[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