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态电池技术

搜索文档
孚能科技:第三代半固态电池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巨潮资讯· 2025-05-07 14:47
电池技术进展 - 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30Wh/kg将于今年量产 第三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已进入产业化阶段 [2] - 全固态电池布局硫化物 聚合物/氧化物复合体系等多种技术路线 能量密度可达400-500Wh/kg [2] - 同步推进半固态 全固态 磷酸铁锂 高压快充 三元高镍/硅碳 三元中镍高电压 钠离子电池等多个技术体系研发 [2] - SPS产品可实现全体系6C快充 所有产品均可搭配高电压快充技术 [2] 产能与盈利 - 赣州新能源和广州基地设计产能各为15GWh 部分产线已投产 其余预计下半年陆续投产和爬坡 [2] - 上半年新增产能处于爬坡和良品率提升阶段 下半年产能利用率提高将大幅摊薄单位制造费用 [2] - 明年新基地产能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规模效应增强 SPS产能极致降本效果显现 毛利率有望显著提升 [2] 产品结构与成本 - 去年出货以三元产品为主 今年SPS产能放量将推动磷酸铁锂产品占比快速上升 [3] - 产品结构变化预计导致今年整体平均单价小幅下降 [3] - SPS大软包产品实现极致设计降本 规模效应提升带动制造 管理 供应链等多维度降本 [3] - 预计毛利率仍将维持较高水平 [3] 市场与政策影响 - 上游碳酸锂价格企稳 预计下游电池降价空间不大 [3] - 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美国出口收入占比仅5%-7% 预计美国关税变化影响较小 [3]
国轩高科(002074):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优质客户持续突破
民生证券· 2025-04-27 04:0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推荐”评级 [6][8]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4月25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业绩符合预期,24年全年营收353.92亿元,同比+11.98%,归母净利润12.07亿元,同比+28.56%;25年一季度营收90.55亿元,同比+20.61%,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45.55% [3] - 24年推出多款高性能电池产品,实现固态电池技术创新,动储业务稳中有进,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73.8%,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200% [5] - 打造全产业链体系,关键原材料自供率超40%,与众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布局电池回收网络 [6] - 预计2025 - 2027年营收分别为469.44、591.53、738.0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32.6%、26.0%、24.8%,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85、26.67、35.75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64.5%、34.3%、34.1% [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 - 2025年4月25日公司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24年全年营收353.92亿元,同比+11.98%,归母净利润12.07亿元,同比+28.5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63亿元,同比+125.86%;25年一季度营收90.55亿元,同比+20.61%,归母净利润1.01亿元,同比+45.55%,扣非后归母净利润0.15亿元,同比+37.59% [3] Q4拆分 - 2024Q4营收102.17亿元,同比+3.97%,环比+21.91%;归母净利润7.94亿元,同比+22.72%,环比+463.12%;扣非后归母净利润2.05亿元,同比+215.38%,环比+2462.50% [4] - 2024Q4毛利率为18.05%,同比+1.28pcts,环比-0.28pct;净利率为7.30%,同比+1.11pcts,环比+6.16pcts [4] - 2024Q4期间费用率为13.70%,同比-4.53pcts,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分别为-2.38%、7.68%、7.61%、0.78%,同比变动-4.33pct、+2.01pcts、+0.63pct和-2.84pcts [4] 高新技术引领,动储出货同比高增 - 24年推出G刻、星晨等多款高性能电池产品,发布第一代全固态“金石”电池,实现固态电池技术创新 [5] - 24年全球动力锂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73.8%,市占率3.2%,营收256.48亿元,同比增长11.27%,毛利率15.14%,同比变动0.10pct [5] - 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200%,市占率6%,营收78.32亿元,同比增长12.98%,毛利率21.75%,同比变动3.46pcts [5] 产业链条稳固,优质客户持续突破 - 打造从原材料到电池生产和产品应用,再到电池回收的全产业链体系,关键原材料自供率超40% [6] - 矿产资源端布局宜春锂矿、印尼镍资源以及阿根廷盐湖等核心矿产资源,自主建设正极、负极、隔膜等材料基地 [6] - 电池制造端在国内多个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加速推动亚太等海外区域工厂建设投产 [6] - 下游应用端与众多整车企业及储能系统集成商建立紧密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布局电池回收网络,构建“生产 - 应用 - 再生”绿色闭环 [6] 投资建议 - 预计公司2025 - 2027年营收469.44、591.53、738.04亿元,同比增速32.6%、26.0%、24.8%,归母净利润19.85、26.67、35.75亿元,同比增速64.5%、34.3%、34.1%,对应PE为18、14、10倍,维持“推荐”评级 [6] 公司财务报表数据预测汇总 - 成长能力方面,2024 - 2027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1.98%、32.64%、26.01%、24.77%,EBIT增长率分别为49.52%、74.11%、22.35%、23.49%,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8.56%、64.49%、34.34%、34.07% [11][12] - 盈利能力方面,2024 - 2027年毛利率分别为18.00%、18.33%、17.81%、17.78%,净利润率分别为3.41%、4.23%、4.51%、4.84%,总资产收益率ROA分别为1.12%、1.68%、2.11%、2.59%,净资产收益率ROE分别为4.65%、7.22%、8.96%、10.90% [11][12] - 偿债能力方面,2024 - 2027年流动比率分别为0.88、0.87、0.85、0.86,速动比率分别为0.69、0.67、0.66、0.66,现金比率分别为0.30、0.31、0.30、0.29,资产负债率分别为72.28%、73.46%、73.38%、73.34% [11][12] - 经营效率方面,2024 - 2027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69.70、140.00、120.00、110.00,存货周转天数分别为89.57、80.00、70.00、65.00,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35、0.41、0.48、0.56 [12] - 每股指标方面,2024 - 2027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67、1.10、1.48、1.98元,每股净资产分别为14.40、15.25、16.51、18.19元,每股经营现金流分别为1.50、4.92、5.17、6.24元,每股股利分别为0.10、0.22、0.30、0.40元 [12] - 估值分析方面,2024 - 2027年PE分别为30、18、14、10,PB分别为1.4、1.3、1.2、1.1,EV/EBITDA分别为14.66、10.62、8.86、7.33,股息收益率分别为0.49%、1.09%、1.46%、1.96% [12]
江苏3亿元锂电自动涂布机项目封顶
起点锂电· 2025-04-06 07:15
新能源设备制造项目进展 - 江锦新能源科技(江苏)有限公司新能源自动涂布机项目主体结构封顶 项目位于苏州相城区黄埭镇 总投资3亿元 占地面积23.25亩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2] -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能为锂电池涂布设备130台 锂电测厚设备140台 [2] 锂电池行业动态 - 恩捷股份与美国知名汽车公司签订锂电隔离膜供应协议 [2] - LG新能源计划收购某电池厂全部股份 [4] 电池技术发展 - 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存在竞争 [4] 资本市场动向 - 某锂电上市公司正在推进A+H股上市计划 [4]
1-2月动力电池装机量TOP10配套主机厂客户分析
起点锂电· 2025-04-06 07:15
新能源汽车销量与动力电池装机量 - 2025年1-2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83.5万辆,同比增长52.0%,渗透率达40.3%,同比提升10.3个百分点 [2] - 动力电池装机量达70.28GWh,同比增长42.6% [2] - 装机量前10企业为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欣旺达、瑞浦兰钧、极电新能源、正力新能 [2] 动力电池企业配套情况 - 2025年1-2月共有42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机配套,主要配套乘用车 [5] - 配套车企主要为比亚迪、特斯拉、小米、吉利、奇瑞、长安、理想等 [5] 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格局 - 正力新能装机量0.93GWh,同比增长57.6%,成功挤进前10 [7] - 瑞浦兰钧装机量1.27GWh,同比增长36.2%,排名从第9提升到第7 [7] - 宁德时代市占率47.3%,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 [7] - 比亚迪市占率24.1%,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 [7] - CR5为85.9%,同比微增0.03个百分点 [7] - CR10为96.0%,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 [7]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 - 三元电池装机17.56GWh,占比25.0%,同比降低12.7% [7] - 磷酸铁锂电池装机52.15GWh,占比74.2%,同比增加12.0% [7] - 三元与磷酸锰铁锂混合体系装机0.56GWh,占比0.8%,同比增长超10倍 [7] 动力电池形状分布 - 方形电池装机68.74GWh,占比97.8%,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 [7] - 圆柱电池装机1.04GWh,占比1.5%,供应商主要有LG新能源、国轩高科、宁福新能源、亿纬锂能等 [7] - 软包电池装机0.50GWh,占比0.7%,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供应商主要为孚能科技、蜂巢能源、SK、多氟多等 [7] - 宝马集团宣布大圆柱电池即将上车,预计将促进大圆柱电池市场份额提升 [7]
无锡这一电池大厂停产、解散子公司
鑫椤锂电· 2025-04-02 08:12
麦克赛尔停止生产方形锂离子电池 - 公司宣布最早将于2024年5月停止生产方形锂离子电池 [1] - 将解散负责生产方形电池的中国子公司无锡麦克赛尔能源有限公司 [1] - 无锡麦克赛尔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3月 注册资本1800万美元 [1] - 公司未来将集中业务资源布局全固态电池 [1] 麦克赛尔历史背景 - 公司成立于1960年 率先在日本生产干电池 [1] - 1996年开始生产方形锂离子电池 应用于移动电话 智能手机及便携式游戏机等领域 [1] - 曾发布世界上首个高性能锌锰电池 推出多款高性能碱性干电池 锂离子电池等 [1] 固态电池技术进展 - 2023年6月量产陶瓷封装全固态电池(PSB 401010 H)容量8mAh 用于工业设备备用电源 [3] - 2023年11月推出圆柱形全固态电池(PSB 23280)并实现样品出货 [3] - 2024年新产品容量达200毫安时 比2023年产品高25倍 可耐受125摄氏度高温 [5] - 新产品可用作工厂设备主要电源 无需维护即可运行约10年 [5] 固态电池未来规划 - 目标到2030年向全固态电池投资100亿日元 实现300亿日元销售额 [5] - 2024年初与京都大学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 重点攻克硫化物电解质稳定性技术 [6] - 计划2026年前实现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的原型样品 [6] - 最早将于2026年度开始量产用于工业设备的全固态电池 [6] - 将在京都府内工厂建设生产线 主要量产直径约23毫米 高约27毫米的圆柱形电池 [6]
无锡这一电池公司即将停产、解散
起点锂电· 2025-04-01 10:43
麦克赛尔战略调整 - 公司宣布停止生产方形锂离子电池并解散中国子公司无锡麦克赛尔能源有限公司,最早于2024年5月执行 [2] - 战略调整主因是锂电池业务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及行业竞争加剧,未来将集中资源布局全固态电池 [3] - 无锡麦克赛尔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3月,注册资本1800万美元,为全资子公司 [2] 全固态电池发展规划 - 计划到2030年向全固态电池领域投资100亿日元,目标实现300亿日元销售额 [4] - 2024年初与京都大学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重点研发硫化物电解质稳定性技术,目标2026年前实现能量密度400Wh/kg的原型样品 [5] - 2024年1月成功开发圆柱形全固态电池,容量达200毫安时(为2023年方形电池的25倍),耐125℃高温,计划2026年度量产用于工业设备 [5] 技术进展与量产计划 - 选定京都府内工厂建设生产线,量产直径23毫米、高27毫米的圆柱形电池,适用于医疗器械、食品消毒温度传感器等场景 [5] - 新电池采用高密封性封装材料,可在无维护状态下运作约10年 [5] - 产品定位为工厂设备主电源,强调长寿命和高环境适应性 [5] 历史背景与行业地位 - 公司1960年成立,曾率先在日本生产干电池并推出世界首个高性能锌锰电池,1996年开始生产方形锂离子电池 [2] - 方形电池曾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及便携式游戏机领域 [2]
日本全固态电池新技术将容量提高至3倍
日经中文网· 2025-03-02 00:25
全固态氟化物离子电池技术突破 - 采用新型正极材料"氮化铜",每个氮原子可获取3个电子,单位体积容量达锂离子电池3倍,单位重量容量达2倍 [1] - 体积能量密度预计为锂离子电池2倍以上,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有望从600公里提升至1200公里 [2] - 该技术由京都大学、丰田等联合研发团队开发,具有数十次充放电的耐久性 [1] 技术原理与创新点 - 通过氮与氟化物离子反应实现电子转移,区别于传统锂离子电池单原子单电子机制 [1] - 使用"阴离子"参与反应的电池设计在科学上具有创新性 [1] - 正极材料适用于下一代全固态氟化物离子电池架构 [2] 研发进展与规划 - 研究团队包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等6所机构,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2] - 需继续开发配套负极和固体电解质以完成电池系统 [2] - 目标2035年后实现纯电动汽车领域的商业化应用 [1][2] 行业比较 - 全固态氟化物离子电池与当前开发中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形成技术路线竞争 [2] - 新型电池性能指标显著超越现有锂离子电池技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