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融合

搜索文档
千年禅都何以兴?
南方农村报· 2025-08-07 14:32
文旅产业发展 - 五一假期累计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 旅游收入达2.85亿元 [2][3][4][5] - 连续7年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近三年接待游客近1400万人次 旅游收入超120亿元 [42][47][48] - 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禅意旅游康养圣地 推出禅文化游等四大特色品牌 [3][49][50] 不锈钢制品产业 - 上半年云浮市出口餐厨具14.2亿元 同比增长3.8% 新兴县是主力 [11][12] - 不锈钢制品上下游企业超130家 年产值近100亿元 欧美市场占有率高达45% [12][13] 现代农业与产业集群 - 温氏集团成为粤东西北首家营收超千亿的农业龙头企业 [23][24] - 2024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3.9亿元 形成"一鸡一猪"超百亿产业集群 [40][41] - 打造现代农业等六大百亿产业集群 金属智造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百亿 [30][31][42] 特色加工产业 - 凉果产业带动超1.5万人就业 青梅种植超2万亩 产量超7000吨 [32][37][39] - 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0多家 食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6.9亿元 占云浮市七成以上 [44] 农文旅融合措施 - 通过节庆赛事连接城乡 举办香荔大会等系列活动提升地理标志产品知名度 [61][62][63] - 划分四大风貌示范片区 旅游年卡打通9个景区和13个消费项目 [75][76][80] - 实施"媒体+"联盟行动 实现促消费等五大目标 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88][94][96]
贺兰山下枸杞红:千年 “红宝” 结出产业振兴硕果
环球网· 2025-08-07 01:13
产业规模与品牌建设 - 宁夏拥有"宁夏枸杞"和"中宁枸杞"2个区域公用品牌,培育10余个知名企业品牌,汇聚枸杞企业2700余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1家、规上企业21家 [3] - 枸杞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至10大类120余种,远销50个国家和地区 [3] - 综合产值突破204亿元,覆盖5个市、15个主产县(区),形成"一核两带"产业格局 [3] 从业人员与经济效益 - 全区相关从业人员约27万余人,其中种植环节从业人员达13万余人,人均年收入3.6万元 [3] - 产业链带动从种植户到加工者实现增收致富 [3] 历史价值与现代应用 - 枸杞药用历史可追溯至3000余年前,古代药典记载其护肝明目、补肾益精功效 [3] - 现代医学证实枸杞富含枸杞多糖、叶黄素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4] 科技投入与产业升级 - 2021年组建中国枸杞研究院,设立6个研究中心与2个转化应用中心,聚焦全产业链技术攻关 [4] - 2024年成立全国唯一"国字号"枸杞质检中心 [4] - 累计实施科技项目270余项,投入科技资金近2.9亿元 [4] 企业创新与产品研发 - 百瑞源拥有"锁鲜枸杞"等4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度合作 [5] - 锁鲜枸杞工艺改良将晾晒时长从120小时缩减至20小时,保留水分与营养,直接作为零食食用 [5] 三产融合与文旅发展 - 百瑞源殷红子熟枸杞庄园占地1500亩,集养生美食、茶饮、文化艺术、休闲民宿、研学游学、婚纱摄影于一体 [7] - 庄园以欧盟有机标准建设千亩种植基地,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和全程可视化溯源系统 [7] - 通过"枸杞+"体验矩阵打造多元场景,提升产品附加值和销售渠道,带动周边经济与就业 [7]
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战|市委书记抓乡村振兴(2025.07.28-08.03)
南方农村报· 2025-08-05 03:33
产业转型升级 - 汕头积极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盘活低效用地与闲置资源 [2][9][10] - 东莞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升级战,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 [30][32] - 肇庆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延伸业态促进三产融合 [71][73] 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 - 河源加快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16][18][19] - 江门推动六大特色农业全产业链冲刺千亿产值,提升"江门优品"知名度 [41][43] - 清远以"政府引导+协会推动"模式发展麻竹产业,塑造品牌、扶持企业 [79][80][81] 城乡风貌提升 - 中山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推进卫生城市建设 [37][38][39] - 潮州深化环境整治,集中整治乱搭乱建等问题,提升门户形象 [85][87][88] - 云浮以城乡风貌提升为突破口,坚决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任务 [93][94][95] 农文旅融合发展 - 江门特色化推进农文旅融合,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酒店民宿等新业态 [49][50][53] - 湛江全市"一盘棋"推进美丽沙滩建设,强化陆海统筹,突出示范引领 [56][58][59] - 肇庆推广"真石漆+小坡檐"农房改造模式,探索创新多样化改造 [69][70][75] 资源整合与品牌建设 - 湛江立足资源禀赋优化养殖结构,打造地域品牌、地标产品 [63][64][65] - 清远全力塑造清远西牛麻竹笋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 [81][82] - 潮州加快建筑外立面改造,因地制宜开展绿化美化 [89][90]
竹林欢歌里藏着乡村振兴的“财富密码”
杭州日报· 2025-08-05 02:58
一产提质增效 - 2022年实施800亩毛竹低产林改造试点 2023年完成755亩竹林质量提升项目 [1] - 打造100亩春笋冬出示范基地 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1] - 科学精细管护竹林 为全产业链发展奠定资源基础 [1] 二产延链补链 - 杭州千岛湖森拓竹木有限公司大墅分厂投产 日加工毛竹100吨 日产初级产品价值近6万元 [1] - 新建厂房即将竣工 计划拓展竹家具 竹纤维制品等终端领域 [1] - 对接两家精深加工企业 构建全品类加工体系 预计带动超200人就业 [2] 三产融合发展 - 开发竹海观光 竹文化体验项目 游客可参与竹编 品尝笋宴 [2] - 竹编成功申报县级非遗 竹制品文创开发推进中 [2] - 2023年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5% 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万元 [2] 产业协同效应 - 形成一产稳固 二产壮大 三产繁荣的良性循环 [3] - 三产融合为大下姜区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3] -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推动生态与经济共赢 [3]
2025年中国团餐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08-04 00:04
团餐行业概述 - 团餐作为中国餐饮市场重要支柱,承载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等规模化餐饮需求,直接关系民生服务效率与食品安全保障 [1] - 行业在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升级驱动下,向智慧化、标准化、集约化方向加速演进 [1] - 头部企业通过中央厨房、冷链物流和数字化管理系统深度整合,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1] - 2024年市场规模约2.7万亿元,预计2026年将超3.5万亿元,保持稳态增长 [29] 行业驱动因素 政策驱动 - 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三产融合,团餐行业适配乡村三产融合类项目,通过政府合作加速渗透 [4] - 食品安全政策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要求借助数字化手段布局供应链溯源体系 [7] - 青少年膳食改善政策引导下,"学生餐"成为保障青少年营养健康的重要场景 [9] 需求驱动 - 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消费粮食124.4千克、蔬果176.1千克、肉蛋奶制品92.4千克,为团餐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12] - 学校、医院、企业等场景具有规模化且稳定的日均消费基础 [12] 供给驱动 - 2024年在线外卖用户规模5.9亿人,占网民53.4%,外卖体验升级倒逼团餐供给升级 [15] - 头部社会餐饮品牌数字化程度较高,其技术应用经验可帮助团餐企业打破数据孤岛 [20] 资本驱动 - 行业融资主要用途:三产融合项目、数字化供应链建设、跨区域整合扩张 [17] - 典型融资案例:麦金地2021年8月获3亿元战略融资用于三产融合项目 [19] 市场特征 - 客群以学校为主占52.7%,其次为企业26.3%、政府机构10.8%、医院9.6% [34] - 学校场景年营业天数210天,餐标约16元/天;医院场景全年无休,餐标约30元/天 [33] - 当前市场集中度CR100仅6.7%,显著低于北美80%和欧洲45% [59] - 行业平均利润率从6.3%降至5.2%,进入微利时代 [47] 运营模式 - 承包入驻模式占比约90%,食材成本占42%,净利润率约6% [40] - 集体配餐模式利润空间压缩至5%以内,配送成本约占3% [42] - 平台模式收入主要来自交易额抽佣与系统接入费,利用成熟外卖网络优化配送成本 [45] - 中央厨房普及推动集体配餐模式渗透率有望从当前水平提升至18% [69] 发展趋势 - 县域市场成为新增长点,"中央厨房+卫星厨房"模式解决热餐配送难题 [76] - 老年餐、夜间供餐等细分场景拓展成为增量市场重要方向 [78] - 区域头部企业通过供应链及精细运营扩大优势,推动区域内集中度提升 [81] - 三产融合价值释放,团餐企业通过融入地方乡村振兴巩固市场份额 [53]
德百集团以产业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7-28 22:58
产业融合战略 - 公司通过"美食博物馆+非遗体验馆+实景演艺场"三位一体模式打造3万平方米沉浸式商业空间,实现文化、商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1] - 在夏津黄河故道建立"产学研游"综合体,1.2亿元投资覆盖341.98亩土地,形成古桑茶150吨/年、桑叶精粉100吨/年、桑黄50吨/年的产能规模 [2] - 采用"企业+农户"模式链接5万亩桑田,带动数千人就业,将古桑产业升级为百亿产业链 [2] 跨区域产业布局 - 在西藏日喀则建立"云端工厂",生产"德朗玛"天然水,产品覆盖20余省份,并形成鲁藏双向物流通道(西藏牛羊肉/藏药入鲁,山东家电/纺织品输藏) [3] - 西藏工厂创造120个岗位,藏族员工占比超60%,员工月收入达4000余元,实现"造血式"产业援藏 [3] - 在山东商超设立西藏特产专区,通过直播营销强化产品溯源属性 [3] 文化IP商业化 - 德州589街区整合非遗美食(德州十大碗、大柳面)与18种特色演艺,形成"文旅商体健"融合的实体化样板 [4] - 通过六大主题院落实现非遗技艺(木刻刀笔书画、金丝彩贴)的互动教学与商业化转化 [4] - 将街区定位为"流动的文化博物馆",推动非遗保护与消费升级的深度嵌合 [4] 核心发展理念 - 发展路径明确为"以文化为魂,以产业为体,以创新为脉",通过三产融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5] - 战略目标强调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统一,将产业振兴、区域共富与文化传承纳入商业模型 [6]
走出校园 奔赴山海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8 01:22
乡村振兴与旅游业发展 - 袁家村从贫困村转型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接待游客950万人次[9] - 发展模式包括三产融合、文化资源挖掘、"前店后坊"食品安全保障、农民股份合作社等[12] - 村民通过差异化经营和合作社互相持股实现共同富裕,带动周边4800余人就业[11] 文化旅游与数字化创新 - 云冈石窟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平城坊市格局,动态演示石窟开凿技艺[14] - 当地导游和出租车司机积极提升服务能力,如学习英语和自费进修[13][14] - 大同市博物馆利用科技手段活化历史文化遗产[14] 新能源与生态治理 - 乌兰布和沙漠光伏项目兼具发电和防沙治沙功能,减少烟尘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17] - 项目通过种植沙柳、花棒等植物和铺设沙障固定沙丘,改善环境并延长旅游舒适期[17] - 光伏板构成的"蓝色海洋"成为生态旅游新景观,促进当地复合经营模式发展[17] 边疆发展与基础设施 - 独库公路带动新疆伊犁地区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景区卫生设施显著改善[19][20] - 边防战士和建设者长期维护边疆基础设施,保障地区安定与繁荣[20] - 新能源和旅游业为边疆地区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可持续发展[17][20]
三产融合 民族村寨这样干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27 22:42
基础设施建设 - 小谷溪村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8公里水泥路面建设,实现公路"户户通",带动3200亩茶叶种植及湖羊养殖、茶叶加工、乡村民宿等产业[11] - 堰塘村通过政府投资修建沟渠、蓄水池,甜橙亩产达2500斤,并引进龙头企业建设提灌站、水肥一体化系统和农机设备[12] - 当前果品分拣贮藏和冷链运输仍是堰塘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12] 产业转型与升级 - 仙峰苗族乡从煤矿经济转型,新造方竹林7万多亩,总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去年采摘量8300吨,部分鲜笋进入长三角盒马鲜生及东南亚市场[17] - 方竹笋加工厂和竹文旅带动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4亿元[18] - 马边县劳动镇聚集12家标准化茶叶加工企业,3家获得欧盟、美国、日本有机认证,有机茶收购价为市场价近2倍[19] 乡村旅游发展 - 茗新村"彝步千年·文旅新寨"综合体融合彝绣、民族歌舞等非遗体验,民宿节假日订单爆满[20] - 卡莎莎乡村度假区通过特色冷餐会、民谣演唱、DIY美食等项目提升吸引力,暑期入住率达95%以上,客源覆盖成都、重庆及北京、深圳[21] - 仙峰苗族乡农家乐通过标准化培训实现9间客房年纯利5-6万元[23] 政策支持与成效 - "十四五"期间四川投入15亿元支持235个民族村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超20%[24] - 赤水河甜橙品牌计划打造种植、加工、旅游一体的产业链[14] - 小谷溪村通过直播带货单场下单量超200单,并与快递公司合作提升物流效率[14]
“北纬22°金名片”叩响北方市场!浦北陈皮产业推介会在京举行
南方农村报· 2025-07-27 05:01
产业推介会概况 - 北京广西企业商会会员代表大会暨"浦北陈皮 陈香世界"产业推介会在北京北苑大酒店举办 [2][7] - 活动旨在通过商会资源对接北方市场 搭建全国市场与资源的战略桥梁 [4][5] - 浦北县招商代表团对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机构 重点开展华北市场渠道建设与质量标准认证合作 [17][18][19] 浦北陈皮产业优势 - 浦北县为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 拥有西部大开发 自贸区等政策红利叠加 [11][13] - 大红柑种植面积达18.78万亩 20年以上老树超25万棵 30年以上老树6.89万棵 [25][26] - 全产业链产值60亿元 陈皮产业园规划4720亩 总投资58亿元 已吸引18家企业入驻 [26][27][28] 产业特色与技术创新 - 产品具备"生态+老树+富硒+长寿"四大特色优势 [20][21][22] - 建成AI赋能智能仓储系统 实现全方位监控 数据监测及货物搬运智能化 [28][29] - 通过高铁冠名 参加茶博会 糖酒会等推广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33][34][36] 发展规划与目标 - 2025年产值目标突破80亿元 冲刺百亿产业规模 [37][38] - 五大重点发展方向:田园综合体 现代物流体系 电商交易平台 陈皮金融属性开发 药食同源产品 [42][43][44][45] - 通过三产融合布局 强化种植加工 文化体验 健康养生等全链条发展 [39][40][41]
“三金”筑基,“三产”融合:铁皮石斛解锁浙南共富密码
中国食品网· 2025-07-25 09:03
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 智能苗圃精准模拟雁荡山崖壁生态系统,采用雾气调控系统保障石斛在近野生环境中生长 [2] - 区块链溯源技术实现从种苗到成品的全程数据可追溯 [2] - 物理设计与环境调控专利技术提升种苗抗逆性,年销售优质种苗达2000万元 [2] - "五化种植模式"(品种多样化、种植立体化、生产标准化、管理数字化、品质追溯化)推动经验种植向数据化管理跨越 [2] 三产融合与产品创新 - 非遗匠人通过十九道工序将鲜条加工成"龙头凤尾"枫斗,价值提升十倍 [2] - 铁枫堂开发冻干原浆、石斛面膜、精酿啤酒等50余种衍生品,拓展美妆和食品赛道 [2][5] - 艺术盆景通过嫁接虬曲奇石实现单品售价逾万元 [2] - 铁定溜溜文化园年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提供石斛香皂制作、石斛豆花品尝等体验项目 [2] 共富机制创新 - "三金模式"通过土地租金、园区就业薪金、产业分红股金实现村民三重收入保障 [3] - 植然方适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模式,支付农户土地租金并提供就业岗位 [3] - 村集体获得固定分红,生产基地优先雇佣本地村民 [3] 青年与产业创新 - 浙江理工大学团队为企业提供标准化管理优化方案,协助制作科普手册提升公众认知 [4] - 乐清市搭建"1+N"青年服务体系,提供创业孵化和技能培训支持 [4] - 95后传承人开发石斛月饼、时尚饼干等健康食品 [4] - 青年通过盆景艺术化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应对市场竞争 [4] 产业挑战与应对 - 经济波动导致盆景销量起伏,需持续创新设计提升竞争力 [5] - 老龄农户担忧枫斗加工技艺传承断层 [5] - 小微加工企业受限于资金技术,深加工能力待突破 [5] - 区块链溯源体系抵御假冒伪劣冲击,延伸产业链增强抗风险能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