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

搜索文档
长三角加力破除市场分割(人民眼·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人民日报· 2025-08-14 22:10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进展 - 长三角区域通过统一基础制度规则、市场设施联通、要素市场整合、商品服务市场统一及协同监管五大领域推进市场一体化建设 旨在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经验[7][8][11][15][19][22] 基础制度规则统一 - 企业跨省迁移流程优化 江苏南通启东市至上海迁移手续通过"跨域通办"专窗实现"屏对屏"办理 耗时不足一个工作日[8] - 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覆盖203项高频政务服务 40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 78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用"[10] - 企业注销流程简化 安徽居民线上提交材料后一日内完成江苏南京公司注销[9] 市场设施联通 - 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G8388次列车串联三省一市 单向里程超1200公里 开行一年客运量达116.7万人次 全程平均客座率80.5%[11][13] - "江海一港通"联动接卸模式将安徽芜湖港视为上海洋山港接卸地 企业产品就地登船出海 压缩50%转驳时间与30%物流成本[14] - 2025年上半年合肥海关办理联动接卸业务1566票 同比增长75% 实现安徽省内一类水运口岸全覆盖[14] 要素市场整合 - "E企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易贷服务平台"注册企业超2600家 48家金融机构发布185款产品 累计授信1231笔 金额超70亿元[16] - 浙江湖州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 通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实现技术转化 九城(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13.3%[17][18]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连接上海松江、浙江嘉兴等九城(区) GDP总量占全国约1/15[18] 商品服务市场统一 - 长三角异地异店线下退换货服务覆盖141户商家 江苏吴江、上海青浦、浙江嘉善三地设立先行垫付资金池[19][20] - "新安江—千岛湖皖浙省际航线"整合安徽黄山与浙江杭州旅游资源 2024-2026年计划双向输送团队游客超30万人次[21] - 杭黄文旅廊道推行景区门票互惠政策 实现"一次报名、两地游览"[21] 协同监管体系 - 长三角"5市8县"开展跨区域"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 覆盖知识产权、旅游等行业[22][23] - 旅游大巴跨省通行原需接受4地12次检查 现仅需一次三部门综合检查且结果互通[24] - 嘉善县推行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体系 "管老太臭豆腐"依托"浙食链"实现全链条数据管理 年产值达1500万元[26]
内畅外联促交通运输提能增效
经济日报· 2025-08-14 22:06
交通运输市场现状 - 已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4.8万公里)、高速公路网(19万公里)、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 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 [1] - 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1% 通过专项行动降低运输成本约2800亿元 [1] - 跨区域联通存在堵点卡点 交通物流运行质效不高 制度规则不统一等问题制约市场发展 [1] 政策导向与战略要求 - 2024年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 [2] - 需以国内大循环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 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 [2] - 要求"内联外畅、软硬联通"齐发力 对内打通流通大动脉 对外提升与"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措施 - 加快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贯通提质 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融合联通 [3] - 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多通道联通 建设城市群快速交通网络 [3] - 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 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 [3] - 推进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干线航道扩能升级 基本打通跨省航道碍航节点 [3] 物流效率提升路径 - 推动交通物流要素向制造业集群延伸 促进设施联通与数据共享 [4] - 培育新型物流集成商 提供精细化供应链服务 [4] - 制定多式联运管理制度和"一单制"技术标准 推进规则衔接 [4] - 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 发展直达货运班列与高铁快运功能 [4] 运输服务创新转型 - 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完善景区客流动态监测机制 [4] - 拓展自动驾驶/低空运输等新兴消费场景 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 [4] - 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 建设充换电站 推进新能源车在快递/港口等领域应用 [4] 市场监管与规范 - 完善中欧班列/民航航线价格补贴机制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 - 严格执行全国统一货车超限超载认定标准 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 [5] - 推动船舶检验全国"通检互认" 统一检验流程和标准 [5] - 健全网约车/网络货运新业态监管规则 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5]
改革架桥梁 共促一体化(有所思)
人民日报· 2025-08-14 21:59
长三角经济表现 - 长三角三省一市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万亿元 [1] 市场一体化举措 - 三省一市共同制定《推进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近期重点工作举措(2024—2025年)》,通过统一制度设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 - 在市场监管领域实施统一执法标准、监管队伍和追溯体系,破除地区分割 [2] - 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探索"研发在飞地、制造在本地"模式,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2] 基础设施与制度创新 - 沪苏湖高铁、沪宁沿江高铁等"硬联通"项目缩短节点城市通勤时间,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3] - "联动接卸"模式提升安徽物流效率,使其从"腹地"走向"前沿" [3] - 文旅部门签订跨省"客源互送"协议,共建共享惠民政策 [3] - 市场监管部门搭建"信用长三角"平台,实现"一地失信、全域受限" [3] 改革成效 -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形成"制度创新—要素流通—产业升级"正向循环 [3] - 改革为长三角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能,并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探索可行路径 [3]
市场要畅通 标准须先行
经济日报· 2025-08-13 22:05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国家标准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一批国家标准 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制度基础 [1] - 标准体系为跨区域商贸流通合作提供共同语言 覆盖物流快递 零售 冷链等多个领域 [1] 标准化成果与现状 - 物流快递面单编码 运输车辆规格等标准已实现全国统一 支撑日均超3亿单快递处理能力 [1] - 零售行业商品条码登记使用量达2.1亿条 覆盖热点消费品90% [1] - 大型商超冷链温控 库存管理等环节已建立成熟标准体系 [1] - 标准覆盖范围正从物理流通延伸至数据流通 从硬件规范拓展至服务规则 [1]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市场流通领域存在显著地区和行业差异 [1] - 中国标准在国际标准体系中影响力较低 海外市场认可度不足 [1] - 企业出海面临多重合规成本风险挑战 [1] 未来发展方向 - 构建全链条标准体系 聚焦物流 电商 跨境贸易等关键环节 [2] - 加快补齐城乡融合发展与新兴业态领域的标准空白 [2] - 打破区域标准壁垒 推动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接 [2] - 清理各地不合理差异化规范 降低商品跨区域流通成本 [2] - 提升国际标准话语权 推动优势领域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2]
经略海洋 共筑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新高地 “海上鲜”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搜狐财经· 2025-08-13 14:04
8月5日,东海开渔季旌旗猎猎,千艘渔船扬帆竞发,新鲜海味即将涌入市场。 值此海洋产业活力迸发之际,8月13日,由"海上鲜"主办,网经社承办的"经略海洋 共筑海洋经济协同发展新高地—'海上鲜'赋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媒体沟 通会"在网经社总部大厦举行,共同探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中央定调加速建设全国海洋统一大市场 会上,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与领导干部谈数字经济》联合主编、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就《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海洋经济数字化转型》 进行演讲。 他表示,今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会议明确要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监管执法及要素市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数字海洋经济长远发展筑 牢政策根基,促进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 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后续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奠定基础。随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 | | --- |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
上半年新设经营主体超1300万户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2
经营主体增长态势 - 全国新设经营主体1327.8万户 其中企业462万户 个体工商户862.9万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2.9万户 [1] - 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 同比增长4.6% 新设外资企业3.3万户 同比增长4.1% [1] - 新设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企业增速达17.5% 居国民经济行业首位 [1] 产业结构分布 - 第一产业新设经营主体60.1万户 第二产业96.5万户 第三产业1171.2万户 [1] - "四新"经济企业总量达2536.1万户 同比增长6.6% 占企业总量40.2% [1] - 消费领域文化产业成为增长亮点 国产IP全球化推动行业发展 [1] 政策支持方向 - 市场监管部门将完善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 - 着力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优化涉企政务服务 [2] -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活力 [2]
多晶硅数据日报-20250813
国贸期货· 2025-08-13 03:4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基本面看内蒙增产使产量增加、下游硅片排产持续增加 短期内下方有成本支撑和大厂挺价、上方压力主要是下游疲软和套保 预计期价震荡运行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期货价格 - PS2511收盘价51800 涨跌幅-2.24% [1] - PS2508收盘价50505 [1] - PS2509收盘价51800 涨跌幅-2.41% [1] - PS2510收盘价51860 涨跌幅-2.34% [1] 价差 - PS2508 - PS2509现值-1295 涨跌1280 [1] - PS2509 - PS2510现值-60 涨跌-35 [1] - PS2510 - PS2511现值60 涨跌-60 [1] 现货价格 - N型致密料平均价46 涨跌幅0 [1] - N型混包料平均价45 涨跌幅0 [2] 库存数据 - 多晶硅库存(周,万吨)现值23.3 变化值0.4 [2] - 硅片库存(周,GW)现值0.96 变化值19.11 [2] - 注册仓单(日,吨)现值4940 变化值240 [2] 行业政策 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要深化改革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培育新兴支柱产业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治理企业无序竞争 推进重点行业产能治理 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2]
胡明:夯实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法治根基
经济日报· 2025-08-13 00:20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框架 - 党中央从全局战略高度作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决策 法治基础通过《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等文件持续夯实 [1] - 当前市场基础制度设施要素建设取得进展 但面临政府与市场关系需理顺基础制度需完善要素市场规则需健全等问题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 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监管执法要素资源市场 并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1] 政府与市场边界厘清 - 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 同时通过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弥补市场调节不足 [2] - 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如招标中以技术标准区别对待非本地企业 以及监管执法标准不统一违规异地执法趋利性执法等问题 [2] - 需以法治划定边界 政府不干预市场能处理事务 专注市场无法处理领域 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强化反垄断执法 整治招投标乱象并推动修法 统一监管标准与执法协同 [3] 市场经济制度基础完善 - 区域分割的市场制度规则导致跨区域交易规则冲突与秩序紊乱 大幅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 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 [4] - 需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 当前存在产权保护薄弱环节市场准入标准一致性不足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4] - 运用法治思维强化统一制度规则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 健全产权纠纷执法司法体系 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 优化新业态准入环境 加快社会信用建设法立法 [5] 要素市场化改革推进 - 生产要素是价值创造源泉 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基础 需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以配置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 [6] - 传统要素如资本劳动力市场交易制度框架基本确立但规则不健全 新型要素如数据市场存在不成熟不完善情况 [6] - 需在法治轨道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 健全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并通过法律法规修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加强数据立法明确流通交易标准构建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 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7]
封丽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8-13 00: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通过法律框架调整主体利益关系 保障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更好发挥 [1][2] - 法治确认主体资格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 形成公平竞争环境 使价格信号真实反映供求关系 引导资源高效配置 [2] - 法治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确保政府职能到位而不越位 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 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 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 [3] 法治对市场经济的促进功能 - 法治确认和保护产权 清晰界定产权并解决争议 保障经营主体权利义务边界明确 提升安全感和获得感 鼓励干事创业和创造财富 [4] - 法治规范市场秩序 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垄断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体系 打击无序竞争和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4] - 法治提升市场效率 确立清晰透明规则体系 减少缔约和监督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措施 - 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 贯彻平等保护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 破除民营经济隐性壁垒 保障公平竞争和法律保护 [6]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 统一执法尺度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7] -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 加大查处违法行为力度 规范涉民营企业执法活动 依法解决利益纠纷 防止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8] - 营造守法诚信社会氛围 弘扬法治精神 强化法治意识与契约精神 提升市场信用水平 降低交易成本 维护交易安全 [8]
消费升温 河南如何再添柴加力
搜狐财经· 2025-08-12 23:42
消费提振政策部署 - 省委常委会将提振消费作为首要重点进行部署 旨在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并推动促消费扩内需工作 [2] - 通过实施一批增量政策聚焦产业转型、扩大开放、外资外贸和民生保障等领域 [2] 消费表现与结构 - 2025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42万亿元 同比增长7.2%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 [4] - 网上零售额达2441.08亿元 增速高出全国水平7.8个百分点 [4] - 多数消费类别呈现逐新、向绿、变强趋势 蜜雪冰城、胖东来等知名品牌实现全国化扩张 [4] 收入与制度保障 - 2025年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1元 增长5.5% 高于全国水平 [6] - 通过产权保护、市场准入改革及监管执法整合提升市场制度效能 [6] - 政策直达平台推动12项涉企事项跑动次数、环节、时限和材料分别压减94.6%、81.1%、85.5%和72.6% [6] 消费生态建设 - 金融机构推出利率低至2.8%的消费贷产品 并通过银商合作开展家电补贴等惠民活动 [7] - 培育放心消费实体(商店、市场、网店等) 上半年投诉率下降45% [7] - 升级智慧文旅平台 结合抖音直播和大V推广实现线上线下消费联动 [7] 消费场景创新 - 认定省级夜经济集聚区(如郑州龙湖金融岛、洛阳隋唐宫城区) 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 [9] - 金融岛吸引76家河南首店入驻 沿湖商业开业率达96% 通过艺术展与音乐节实现商业跨界融合 [9] - 隋唐宫城区整合33万平方米消费空间 夜间商户占比超90% 汉服游园和3D投影带动游客人均停留时间延长至2.8天 [9] 文旅消费发展 - 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0亿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首次超1万亿元 [10] - 通过打造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推广"行走河南"活动强化文化品牌 [10] - 2025年前5个月接待游客5.4亿人次(同比104.5%) 收入5165.7亿元(同比104.9%) [10] - 推出消夏避暑、遗址研学、音乐旅游等融合业态产品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