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法治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有效畅通“大循环”,建设统一大市场
人民日报· 2025-08-31 23:54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与意义 -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每秒云端数据传输超143万GB 每天近6000个快递寄递 每天新创立企业约2.4万户 每天中外货物流动约1200亿元[1]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1] - 通过"五统一、一开放"要求推动市场由大到强转变[1] 全局意识与区域协同 - 需要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打通经济循环关键堵点[2] - 京津冀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形成生物医药等世界级产业集群[2] - 江西赣州与浙江杭州等地开展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合作确保公平竞争[2] - 重庆潼南区培育汽车后市场 每年拆解10余万辆报废汽车形成特色产业集群[2] - 湖北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 山东将"市场壁垒清零"纳入地市考核[3] 法治化建设与市场监管 - 法治化程度越高则市场规则越清晰 经营主体预期越稳定[4] - 颁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发布《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 印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5] - 上海完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全过程监管 专门为中小企业预留份额[6] - 江苏制定行政处罚免罚、轻罚清单1.4万余项 纠治同案不同罚[6] 区域合作与共赢案例 - 全国首个跨省市航空前置货站启用 苏州企业可降低地面物流成本近30%[7] - 宁夏以1800万元购得四川3年1500万立方米黄河用水权[7] - 南方电网送国家电网交易电量超20亿千瓦时 闽粤直流实现200万千瓦满送[7] - 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从2011年100分增长至2023年267.57分[9] - 长三角经济总量超3000亿元城市数量比2011年增长一倍多[9] - 粤港澳大湾区形成9个超万亿级战略性产业集群 采用"研发在深广、制造在珠中惠、服务在港澳"协作模式[9] 对外开放与投资环境 - 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9] - 2023年上半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增长11.7%[9] - 通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增强资源效应[9]
封丽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8-13 00: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通过法律框架调整主体利益关系 保障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更好发挥 [1][2] - 法治确认主体资格 规范市场行为 维护市场秩序 形成公平竞争环境 使价格信号真实反映供求关系 引导资源高效配置 [2] - 法治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 确保政府职能到位而不越位 法定职责必须为 法无授权不可为 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 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 [3] 法治对市场经济的促进功能 - 法治确认和保护产权 清晰界定产权并解决争议 保障经营主体权利义务边界明确 提升安全感和获得感 鼓励干事创业和创造财富 [4] - 法治规范市场秩序 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 反垄断法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体系 打击无序竞争和违法违规行为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4] - 法治提升市场效率 确立清晰透明规则体系 减少缔约和监督成本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措施 - 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 贯彻平等保护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 破除民营经济隐性壁垒 保障公平竞争和法律保护 [6]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 统一执法尺度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 [7] -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 加大查处违法行为力度 规范涉民营企业执法活动 依法解决利益纠纷 防止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 [8] - 营造守法诚信社会氛围 弘扬法治精神 强化法治意识与契约精神 提升市场信用水平 降低交易成本 维护交易安全 [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
经济日报· 2025-08-12 22: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关系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能够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2] - 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可确认主体资格、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形成公平竞争环境,引导资源最优配置 [2] - 法治能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确保政府职能到位而不越位,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避免不合理行政干预 [3] 法治对市场经济的功能与作用 - 法治通过确认和保护产权,清晰界定权利义务边界,提升经营主体安全感和获得感,改善市场预期 [4] - 法律体系与行政执法、司法审判衔接,可解决无序竞争、侵害消费者权益等问题,维护市场秩序 [4] - 法治确立透明规则体系,减少缔约和监督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5] 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路径 - 需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破除民营经济隐性壁垒,保障公平竞争和法律保护 [6]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法治约束,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执法统一 [7] - 健全公正执法司法机制,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司法高效解决市场纠纷 [8] - 营造守法诚信社会氛围,提升市场信用水平,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8]
让地方立法成为发展“推进器”(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7-14 22:03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发展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覆盖400多平方公里,累计诞生企业超14万家[1] -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条例》通过地方立法打破行政壁垒,聚焦体制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产业发展[1] - 立法为科创廊道提供法治保障,兼具"保障法"和"促进法"双重功能[1] 地方立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 2015年立法法修改后,全国设区的市地方立法主体从49个增至289个设区的市、30个自治州和4个不设区的地级市[2] - 地方立法通过稳定、公开、规范的制度机制增强经营主体预期确定性,例如江苏常州制定《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促进条例》支持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产业[2] - 立法替代"红头文件"模式,将经济工作纳入法治范畴[2] 地方立法的差异化实践 - 立法需适应本地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要求,如台州聚焦乡村发展、惠州保护水系水质、泉州保护海上丝绸之路史迹[3] - 地方立法坚持问题导向,需紧贴本地实际和群众需求,调动基层首创精神[3] - 立法为区域特色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例如乡村振兴、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3]
良法善治促民企拔节生长
经济日报· 2025-05-14 22:06
立法背景与意义 - 民营经济促进法于2024年6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 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 共9章78条 [1] - 作为中国首部民营经济专项基础性法律 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后的政策与实践经验制度化 [2] - 立法旨在巩固改革成果 回应各方关切 提振发展信心 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2] 民营经济贡献度 - 贡献50%以上税收 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 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 [1] - 创造9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 占企业总数90%以上 [1] - 在稳定增长 促进创新 增加就业 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 法律核心内容 - 实行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支持通过股票债券等方式平等获得直接融资 [3] - 健全失信惩戒和信用修复制度 禁止用行政或刑事手段违法干预经济纠纷 [3] - 从公平竞争 投资融资促进 科技创新 规范经营等七大方面作出具体规定 [1] 发展环境分析 - 外部面临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带来的全球贸易秩序挑战 [2] - 内部处于经济转型关键阶段 存在局部性暂时性发展困难 [2] - 法治是市场经济内在要求 该法有助于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各类经济组织公平竞争 [3][1]
计划经济不等于最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最无计划
搜狐财经· 2025-03-25 13:01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语义辨析 - 计划经济不等于"有计划的经济",市场经济也不等于"无计划的经济",两者存在普遍的望文生义错误[1][3] 计划经济的本质特征 - 计划经济核心是命令与权力体系,由极少数人或单个主体为千万市场主体制定计划[4] - 依赖行政权力等级下沉和自上而下的指令实现资源配置,其核心价值取向在于行政指令而非计划本身[4][6] - 表现为办公室精英主导的"我说了算的经济",通过权威主义推行政策[6] - 属于人治经济模式,资源配置依赖行政审批而非市场机制,如八十年代承包航线需盖一百多个章[6][7]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 市场经济是市场主体与消费者自主决策的经济体系[9] - 以动态价格体系作为资源配置中枢,行政干预手段如限跌令、限涨令基本无效[9] - 本质上属于法治经济,依赖全民公约形成的共同准则约束行政权和公权力[11] 两种经济体系的对比 - 计划经济易出现政策失灵和不确定性,如下级不作为或自主权过大会导致隐形债务和GDP虚增等问题[6] - 市场经济通过价格信号实现资源调配,减少行政权力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9][11] - 核心区别在于前者是人治经济(行政指令主导),后者是法治经济(规则公约主导)[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