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就业形态
icon
搜索文档
平台经济稳就业显效 网约车灵活岗位惠及千万司机
消费日报网· 2025-06-06 02:55
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 - 全国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达8400万人 占职工总数21% [1] - 平台经济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动能 在稳就业保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 - 滴滴平台追加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稳就业促消费" 其中10亿元直接提升司机收入 10亿元用于乘客补贴刺激消费 [3] 平台经济就业转型案例 - 技术工人陈军从制造业转型网约车司机 月收入最高达万元 平台新手奖励和指导措施帮助快速适应角色 [2] - 全职主妇晁小霞通过网约车工作重建社交能力 平台数据显示此类"特殊转型"司机逐年增多 [4] - 平台针对失业蓝领和特殊人群降低入行门槛 加大无车司机和女性司机招募力度 提供租车购车支持 [4] 平台就业生态建设举措 - 打造透明账单体系 通过补贴/免佣/收入保底/流水加速奖励等方式提升司机收入稳定性 [6] - 设立节假日专项补贴和司机福利站 推出新司机百元现金奖和75折能源优惠等三大权益 [6] - 完善申诉机制和"顺心补贴"措施 联合高校举办校企活动为年轻人提供就业机会 [4][6] 平台经济带动消费联动 - 通过发放出行券包/推出"彩蛋车"/设置"滴滴车站"/组建保障车队等方式链接文旅消费 [3] - 从需求侧刺激消费活力 形成"促消费-稳收入-保就业"的正向循环机制 [3]
“大厂”助力残障人士跨越就业门槛
中国青年报· 2025-06-05 14:40
数字经济与残疾人就业 -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残疾人提供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美团、滴滴、百度等互联网平台通过多种举措吸纳残疾人就业[1][4][5] - 美团平台共有9564位残障骑手,喜马拉雅有超过1万名残障主播,残疾人还参与在线教育、网店微商等工作[5] - 外卖骑手因时间自由、收入较高(月收入过万)且受歧视较少,成为听障人士热门职业选择[4][5] 平台技术支持 - 美团上线"听障骑手关怀"功能,支持IM即时通讯语音转文字,解决骑手送餐沟通难题,98%骑手愿意展示残障标识[8] - 滴滴为听障司机提供车内提示牌、智能语音播报器,并探索产品功能协助沟通[6][9] - 百度推出"文心快码"无障碍版,帮助视障开发者自主编程,提升工作效率[10][11] 行业政策支持 - 《"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提出扶持残疾人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就业[9] - 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24年通知强调开发电商、直播等适配岗位,引导平台企业提供便利[14] - 《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后全国新增1648万残疾人就业,就业率提升48个百分点[14] 企业具体举措 - 饿了么启动"无声骑士"项目,为5000多位听障骑手提供无障碍沟通系统[9] - 京东"春晓计划"为10万名残疾人提供电商技能培训[9] - 腾讯2022年发起"自立小店"行动,帮扶残障小商家提供经营工具和关爱险[15] 就业成效案例 - 美团九龙山配送站9名听障骑手中,有人单量排前3名,日均80单远超普通骑手50单水平[4] - 滴滴听障司机李松松5年驾龄收入稳定,乘客好评率达高水平[6] - 盲人程序员钟科借助文心快码参与真实项目开发,承担核心职责[12][13]
“县域经济发展+数字技术迭代+拓展新业态”多维发力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扩大
央视网· 2025-06-04 03:49
平台企业数字技术更新与新就业形态发展 - 2025年以来平台企业加速数字技术迭代并开拓新业态新场景推动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1] - 即时零售等新型消费业态下沉为灵活就业人群创造更多机会如贵州织金县34位宝妈组成"妈妈骑手团"[3] - 耒阳外卖驿站因业务量增长计划将骑手从450人扩招至500人招聘条件宽松吸引大量原外出务工人员[4] 新就业形态市场规模与覆盖范围 - 全国网约配送员已超1200万外卖骑手覆盖2000多个县城成为重要就业渠道[6] - 2025年4月以来滴滴网约车在全国招募新司机超77万其中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等重点区域超28万[9] 平台企业权益保障措施 - 多家平台企业试点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国家将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省份增至17个[8] - 滴滴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增加司机补贴优化收入并提升权益保障如发放免佣卡完单奖及订单取消补偿"安心包"[9] 县域经济与配送业务增长 - 耒阳县级市配送业务增速显著推动骑手需求激增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活力[4]
宝妈骑手团上岗 新业态助力县城就业热
环球网· 2025-06-04 01:40
平台企业新业态发展 - 平台企业加快数字技术更新迭代,积极开拓新业态新场景,推动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持续扩大 [1] - 即时零售、数码3C等非餐类订单增长显著,湖南耒阳市美团非餐类订单增长达30%,每月达6万多单 [3] - 即时零售等新型消费业态持续下沉,为灵活就业人群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如贵州织金县的妈妈骑手团 [5]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与收入 - 目前我国网约配送员已超过1200万,外卖骑手覆盖全国2000多个县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7] - 以三四五线城市为代表的下沉市场,今年一季度骑手收入较去年第四季度增长8.5% [9] - 外卖骑手招聘条件宽松,吸引大量原本在外务工人员应聘,如湖南耒阳驿站计划从450名骑手扩招至500多人 [1] 平台企业权益保障措施 - 滴滴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增加司机补贴、优化司机收入和提升司机权益保障,4月以来在全国招募新司机超过77万,其中重点区域超过28万 [11] - 平台企业通过免佣卡、完单奖、"安心包"补偿等多种方式提升司机福利,如滴滴司机可获得空驶补偿费 [9][11] - 美团在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中为近700万骑手缴纳15亿元保费,养老保险试点已在福建泉州、江苏南通开启 [15] 县域经济发展与配送需求 - 县域经济发展带动配送业务快速增长,如湖南耒阳县级市的配送业务增速快,骑手需求量大幅增加 [4] - 外卖骑手在县域市场收入稳定,如贵州织金县骑手月收入可达四五千元,兼顾家庭照顾与工作 [7]
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
经济日报· 2025-06-01 21:53
政策导向与就业稳定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四稳"政策方向 着力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并强调完善政策工具箱 [1] - 全国就业总量保持稳定 高校毕业生 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平稳 新产业新需求创造就业新空间 [1] - 深圳就业人员规模稳定在1200万人以上 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超40万人 成为高质量发展支撑 [1] 招聘模式创新与企业需求 - 深圳举办民营企业服务月招聘会 惠兴跨境电商亟需欧洲市场后台运营师 原对美业务占比90%以上 [1] - 呼和浩特首创夜市招聘会模式 突破时空局限 将就业服务融入生活场景 实现"在身边""不打烊"服务 [1] - 人社部门围绕新质生产力 消费热点 重大项目等领域扩容就业空间 优化服务护航高质量就业 [2] 电商平台与创业生态 - 拼多多驿站通过分拣教学系统支持新人创业 哈尔滨驿站受益文旅热潮 入库单和寄件单快速增长 [3] - 电商平台形成普惠型就业生态 拼多多商家达1420万家 创造5532 1万个就业岗位 [3] - 互联网平台汇聚千万中小微企业 成为新就业形态重要承载者 平台发展与就业民生紧密关联 [3] 新就业形态权益保障 - 绵阳建立全国首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联动维权机制 采用"联合调解中心+行业"模式 累计服务2万人 [4][5] - 创新"行裁联动 法援一体"处置模式 为劳动者提供一站式维权服务 解决报酬支付等纠纷 [5] - 人社部加强灵活就业权益保障 开展人力资源市场整顿专项行动 维护劳动关系稳定 [5]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 广东建立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 吸引华为 腾讯 比亚迪等链主企业参与 构建技能人才供应链 [6] - 比亚迪技能人才占比提升 通过师徒制 技能大赛等机制培养知识型 创新型产业工人 [6] - 成都"西高总部"采用"1总部+99飞地"模式 跨区域培育技能人才 机器人专业培训超12000人次 [7] 新兴产业人才储备 - 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 计划在AI 大数据等领域建设智能制造人才生态圈 [7] - 制造业加速向技能密集型转型 链主企业推行"产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策略 [6]
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经济日报· 2025-05-14 22:24
新就业形态的定义与特征 - 新就业形态是指依托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实现灵活性、平台化的组织用工和劳动者就业形态,区别于正式稳定就业和传统灵活就业 [2] - 表现出三大特征:就业形式多元化与管理数字化、组织方式平台化与用工规模化、兼职便利化与零工全时化 [2] - 目前规模占灵活就业人员的一半,劳动者总数达8400万人,占职工总数的21%,预计2025年突破1亿人 [2] 新就业形态的经济与社会作用 - 作为就业"蓄水池",支撑就业形势稳定向好,提供大量岗位且超六成劳动者有长期工作意愿 [2][3] - 促进就业结构多元化,分为创作创意型(如网络写作)、技术技能型(如小程序开发)、生活服务型(如网约车司机)三类 [3] - 提升就业质量,通过数字技术打破时空限制,增加就业机会便利性,为劳动者提供多样化选择 [3][4] 当前发展短板与挑战 - 宏观层面:就业结构失衡,生活服务型占比过高(如货车司机占主导),劳动者以男性青壮年及农业户籍为主 [5] - 平台算法控制导致劳动时间、收入、强度不透明,70%劳动者未接受就业公共服务,2024年涉新就业形态民事案件达8万件 [5] - 微观层面:劳动者月均收入7000元但不稳定,专职者周工时超城镇平均水平,17.5%参保率低且保障水平不足,40%未接受职业培训 [6] 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 构建统计监测制度,标准化界定新就业形态并纳入职业目录,建立全国统一登记平台 [7] - 实施扶持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网络服务平台功能 [7] - 创新劳动保障制度,制定非标准劳动关系体系,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8] - 完善职业培训政策,推动数字技术成为必修课,建立数字化能力评价体系 [8] - 形成多元治理格局,加强平台协同监管,取消户籍限制,明确平台权责 [8]
奔跑的身影应有保障托举
经济日报· 2025-05-10 22:16
平台经济与新就业形态 - 平台经济发展催生了网约车司机、电商主播、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 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1]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规模达8400万人 工作时间弹性化 工作地点灵活化 [1] - 新就业形态对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具有重要作用 但用工关系复杂导致权益保护面临挑战 [1] 劳动者权益保障现状 - 部分平台与稳定从业人员签订正式劳动合同 或购买商业保险作为补充保障 [1] - 人社部等部门已出台指导意见 重点保障休息权、劳动报酬等基本权益 [1] - 存在虚构劳动合同违规缴纳社保等乱象 需系统性解决方案 [1] 社保政策优化方向 - 部分地区试点将社保范围从医疗养老险拓宽至工伤险、生育险 效果显著 [2] - 需优化社保程序并扩大试点政策范围 解决跨地区流动带来的政策衔接问题 [2] - 社保政策差异需通过政府部门统筹协调以适应新就业形态的高流动性 [2] 劳动纠纷解决机制 - 需明确多平台就业场景下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2] - 应推动实践检验的指导意见上升为法律法规 提供纠纷解决依据 [2] - 纠纷处理需结合调解诉讼等多元方式 平衡法理与人情 [2] 制度与企业协同 - 保障劳动者权益需制度创新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双轮驱动 [2] -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激发劳动者工作热情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
【央广时评】新职业劳动者获表彰的“代入感”
央广网· 2025-04-30 07:45
文章核心观点 新职业劳动者代表获表彰,弘扬劳模和劳动精神,体现“劳动最光荣”价值认同,推动就业观念转变和新职业健康发展,提升劳动者职业归属感等,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3][7] 分组1:表彰情况 - 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行,2426人受表彰,含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这是第17次评选表彰 [1] - 获表彰人员来自传统行业、教科文卫一线、传统文化传承领域及新职业领域 [1] 分组2:新职业劳动者群体情况 - 我国新就业群体总量达8400万人,覆盖社会各领域各层次,包括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 [2] - 随着互联网等与实体经济融合,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人数增多,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人员开辟就业新空间 [3] 分组3:表彰意义 - 表彰弘扬劳模和劳动精神,激励劳动者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引领就业观念有深远意义 [2] - 体现“劳动最光荣”价值认同,激励劳动者在平凡岗位干出业绩 [2] - 让社会关注新职业领域,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3] - 推动建立完善新职业行业标准、规范和培训体系,促进新职业健康有序发展 [7] 分组4:保障措施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7] - 8部门联合出台举措指导加强快递员等服务管理,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7] - 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推进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建设,提升劳动者职业归属感等 [7]
最高法:加强对涉新就业形态民事纠纷案件的审判指导 推动出台有关司法解释
证券日报网· 2025-04-30 07:42
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 企业与网约货车司机之间存在用工事实且构成支配性劳动管理的应认定存在劳动关系[1] - 案例1明确依法保障网约货车司机享受劳动权益[1] 责任保险合同纠纷处理规则 - 案例2明确认定"业务有关工作"需综合考量保险合同约定、企业经营范围、劳动者从业类型及行为必要性等因素[2] - 鼓励企业通过商业保险保障劳动者职业伤害及第三人损害救济[2] 劳动者执行任务受损案件审理原则 - 案例3强调需与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功能相协调[2] - 第三人侵权责任不因劳动者获得职业伤害保障待遇而减免[2] 劳动者致人损害案件处理机制 - 案例4允许将承保商业险的保险公司列为共同被告[3] - 保险赔偿不足部分可请求企业担责除非证明行为与工作无关[3] 司法政策导向 - 将持续加强新就业形态民事纠纷审判指导[3] - 推动出台司法解释促进权益保障与平台经济协同发展[3]
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夯实保障
经济日报· 2025-04-03 21:53
文章核心观点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和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诸多权益保障和服务关爱问题,应秉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理念探索解决路径 [1][2]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情况 - 新就业形态指互联网平台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劳动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的就业形态,劳动者已深度融入生产生活,全国新就业群体总量达8400万人 [1]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面临劳动关系界定不清、薪酬与社会保障不足、工作环境复杂等问题,影响职业归属感、生活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 [2] 管理维度措施 - 强化制度建设与规范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劳动关系标准,优化工伤认定流程,加强对平台企业监管 [3] - 平台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内部合规建设,遵守劳动法律法规,杜绝不合理用工行为 [3] 服务层面措施 - 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提供精准岗位信息对接服务 [4] - 健全培训机制,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专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 [4] - 优化完善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范围,畅通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渠道 [4] - 建设服务阵地,为劳动者提供便利服务 [4] - 加强法律援助,建立专门机制,提供法律咨询与纠纷调解服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