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传承与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青铜芙蓉”穿上身 被这波时尚消费新品种草了
搜狐财经· 2025-07-05 05:33
中国时尚消费市场 - 2025年中国时尚消费市场总规模预计达2万亿至3万亿元[1] - 时尚消费从单一品类扩展到多元领域 从外在装饰转向生活方式引领 成为消费升级重要引擎[9] - 北京市出台扩大时尚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围绕时尚场景育新 品牌创新等四方面激发消费潜力[9] 老字号创新与节气消费 - 食品老字号通过节气新品(如"小暑糕")结合时令食材和文化体验创造消费新潮流[3][7] - 节气糕点融合传统食俗文化 市场反馈良好 为老字号找到传承与创新契合点[7] - 朝阳区通过城市更新打造亮马河时尚秀场 发展首发经济吸引国际品牌首店落户[11] 非遗技艺时尚化转型 - 蜀锦技艺融入现代服饰设计 如"青铜芙蓉"系列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12] - 蜀锦企业通过电商和跨境会展构建全球网络 某企业7个月实现日销10-15万元[14] - 成都市出台政策促进蜀锦蜀绣发展 将举办时装周等活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18] 数字化与AI技术应用 - AI服装设计软件30秒生成模特上身效果图 支持换装换景等一键操作[21][25] - 浙江服装企业训练AI模型解析1000亿张款式图片 实现全流程数智化生产[27][29] - 浙江形成纺织服装完整产业链 拥有3个千亿级和2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营收连续5年全国第一[31] 行业趋势与政策支持 - 非遗元素通过国潮设计融入产品 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创造双向赋能[20] - 时尚产业构建文化自信品牌生态 蜀锦等非遗技艺促进产业链深度融合[16] - 朝阳区培育本土品牌 推动首发首秀活动国际化[11]
实地感受“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世界汉学家看四川
四川日报· 2025-06-23 00:36
活动概述 - "蜀地文脉 川行世界"世界汉学家看中国·四川行系列活动在成都启动,来自7国的汉学家将在一周内感受四川文化 [1] - 该项目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继去年福建行后,此次聚焦四川 [1] 汉学家观点 - 南非汉学家谭哲理研究中国文化20余年,认为文学是认知中国的重要途径,特别关注四川多民族文化共生状态,认为南非与四川在多民族文化发展上有相似性 [1] - 法国汉学家贝文江35年前因痴迷中国文化转向研究中国哲学,称赞中国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四姑娘山称为"中国的阿尔卑斯山",认为其能促进中欧文明互鉴 [1] - 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翻译过四川作家阿来的作品《尘埃落定》,认为大熊猫、川剧等四川元素是能让世界感知中国的"文化脉搏" [2] - 波兰汉学家傿静安自称"四川宣传员",常向朋友推荐四川的大熊猫和人文氛围 [2] 活动内容 - 汉学家们将出席"蜀地文学精品"专题展,开展出版对话沙龙 [2] - 实地探访卓克基土司官寨、四姑娘山景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等,感受汉藏建筑艺术融合、文学文本与实景山水互文、中国生态与文化保护理念 [2] 活动意义 - 以汉学家为媒介,让世界看到四川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实践 [2] - 法国汉学家贝文江认为此类交流如同搭建文化桥梁,在不同文明间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解 [2]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中华文化瑰宝“向新记”
新华社· 2025-06-14 15:56
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赋能 - 云冈石窟采用科技手段进行预防性保养,应用新材料和无损检测设备,保持文物稳定而非恢复如新 [2] - 数字化保护团队实现山西永乐宫壁画1:1原真复制,创造国内最大体量复制壁画,使不可移动文物异地呈现 [2]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物残片进行数字建模和拼接,实现30多个青铜残件组合成2.88米高的数字青铜神树 [3] 文化遗产传承与教育互动 - 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通过"青铜工坊"和3D打印技术,让中小学生体验青铜器铸造过程,今年已接待15万余名学生 [4][5] - 博物院周秦文化宣讲队走进校园,通过金文描摹和文物展示激发青少年对中华文明的热爱 [5] - 洛阳龙门石窟结合沉浸式三维影像和汉服文化,打造高品质古都文化体验区,吸引游客深度参与 [6][7] 文化遗产创新传播与产业融合 - 景德镇将传统陶瓷与现代文创结合,开发"沉思罗汉"表情包和"网红"文创产品,带动年轻人关注和消费 [8] - 陶溪川文创街区支持年轻创业者,如"95后"王南浩通过创意瓷板画实现月入万元 [9] - 敦煌学通过跨学科研究和全球视野,扭转"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并在国际文明交流中发挥样本作用 [10] 文化遗产国际化与文明互鉴 - 敦煌举办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展示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艺术,促进国际文化尊重与对话 [10] - 景德镇陶瓷文化通过创新设计和年轻化表达,从本土走向国际,擦亮"千年瓷都"名片 [9][10]
镜观·回响|海南:用文化激活发展深层动能
新华社· 2025-06-07 07:08
文化传承与创新 -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该技艺已传承3000多年[7] - 海南黎锦元素服装亮相法国巴黎2025春夏时装新品发布会[9] - 琼剧通过"琼剧进校园"活动和传承基地建设实现创新发展,2024年举办"琼韵荟"琼剧精品艺术进社区展演[10] - 五指山民族时装"村秀"将黎族苗族传统服饰与时尚元素结合,推动文旅产业发展[19] 农旅融合发展 - 儋州市嘉禾共享农庄打造热带田园综合体,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就业[14] -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开发海上渔排民宿特色旅游资源[16] - 五指山椰仙茶园将茶产业与乡村旅游结合,探索绿色发展之路[18] - 琼海市以"旅游+"模式推动蔡家宅等侨乡民居与农业文化旅游业态融合[21] 红色与海洋文化开发 - 琼海市红色娘子军纪念馆通过重新布展和活动组织吸引大量游客[23] - 海南疍家博物馆以展演融合方式传播疍家文化,提供丰富文化产品[25] - 三亚亚特兰蒂斯持续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加速构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25] 旅游消费数据 - 2024年海南接待国内外游客超9720万人次(同比+8%),旅游总花费超2040亿元(同比+12.5%),入境游客超110万人次(同比+115.6%)[27]
以文化传承与创新智造 红星二锅头铸就中国消费名品标杆
搜狐财经· 2025-06-03 04:47
行业地位与荣誉 - 公司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中国消费名品"榜单,成为北京地区唯一获此国家级认证的白酒企业[1] - 全国仅12个白酒品牌入选该榜单,包括茅台、五粮液等头部品牌[1] - 这是公司继入选中华老字号、国家级非遗名录后获得的又一重要荣誉[1] - 该认证标志着公司成为国家认可的"中国制造"品牌矩阵核心成员[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公司全面传承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该技艺可追溯至1680年[5] - 1949年公司酿造出第一批"红星"牌二锅头,首次将工艺名称命名为产品名称,始创二锅头品类[6] - 通过三大博物馆展示二锅头技艺与文化,其中源升号博物馆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传统酿酒场景[6] - 产品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红星钰玺·鸿钰"采用珐琅彩工艺和如意纹饰,获布鲁塞尔国际烈性酒大奖赛大金奖[6] 生产工艺与技术 - 公司实现45道工序、102个环节的398项工艺标准量化[9] - 采用装甑机器人、AGV无人物料转运车等智能化设备,保留传统工艺同时提升稳定性[9] - 所有光瓶及盒装产品质量水平均达到优级或特级标准[9] - 2024年起开启24小时"真纯粮、敢透明"直播,275万观众可实时观看生产全过程[9] 品质保障与可持续发展 - 公司坚守纯粮固态发酵工艺,全线光瓶产品获准使用"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11] - 构建"原料-酿造-废弃物利用"全链条循环体系,包括余热回收、光伏发电等系统[11] - 怀柔厂区获评"北京市智能工厂"和"国家级绿色示范工厂"[11] - 76年来持续践行品质承诺,同时积极拥抱绿色低碳发展[11]
古贝春燃爆新青年音乐节!千年酒脉激荡青春节拍
齐鲁晚报· 2025-06-03 00:28
品牌年轻化战略 - 公司在2025德州天衢新区新青年音乐节设立展位,吸引大量年轻人排队体验高端产品"金牌百年老窖"和"古贝元1983" [1] - 通过音乐节场景实现品牌文化基因与年轻消费群体精神内核的"基因共振",展现"守正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发展路径 [1][3] - 将百年窖池的岁月醇香与青春音乐场景结合,创造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融合体验 [1]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品牌历史可追溯至西汉"东阳好酒",酿造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3] - 秉持运河文化"开拓、融合"精神,形成"和合共生、开拓奋进"的核心价值观 [3] - 通过文化活动、品鉴会等形式推广中国酒文化,同时注重与现代文化融合创新 [5] 产品工艺与品质 - 严格把控选料、制曲、发酵、蒸馏、陈酿等全流程工艺环节 [3] - 每滴酒液凝聚酿酒师心血,体现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品质的极致追求 [3] - 产品不仅是饮品,更承载中华民族数千年酿酒智慧和文化精髓 [3] 社会责任与未来规划 - 积极参与教育、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 [5] - 未来将继续坚守传统与创新并重的发展策略 [7] - 计划通过更优质产品和丰富文化内涵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7]
“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三季)北纬30度线科学探索活动走进芜湖
证券日报· 2025-05-29 14:06
茅台1935品牌活动 - "茅台1935·寻道中国"第三季北纬30度线科学探索活动走进芜湖,聚焦自然、人文与创新三大主题 [1] - 活动在芜湖老船厂1900举办,茅台酒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张旭等嘉宾出席,强调芜湖与茅台1935在自然、历史和创新三方面的共通点 [1][2] - 茅台1935与茅台酒同宗同源,生产工艺一脉相承,体现自然造化与同源之喜 [2] 品牌合作与公益 - 中国国家地理与茅台1935合作三年,已走过8000公里探索之路,包括胡焕庸线、大运河线和北纬30度线 [3] - "茅台1935·国之大医"公益基金向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捐赠50万元,支持芜湖中医药公益事业 [3] - 茅台1935联名中国国家地理、故宫打造文创精品,展现品牌创新 [2] 城市与品牌联动 - 芜湖作为北纬30度线上的城市,具有产业与科创融合的特点,与茅台1935的品牌理念相契合 [3] - 活动通过墨舞、黄梅戏和情景剧等形式,展现芜湖千年文脉与茅台文化的交融 [4] - 茅台1935在芜湖的活动体现品牌"顺天敬人明理厚德"的文化根脉,强调经典传承与现代创新的结合 [4][5] 活动后续 - "茅台1935·寻道中国"北纬30度线科学探索活动下一站将前往武汉 [5] - 活动由茅台集团、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国家地理等单位共同参与 [5]
庆泰花炮:传承与创新引领烟花行业未来
金投网· 2025-05-27 03:20
公司概况 - 湖南庆泰花炮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南省浏阳市的花炮制造企业,拥有12个现代化工厂,产品全面覆盖国家标准的九大类别,实现集团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2] - 公司是《烟花爆竹安全与质量》国家标准的起草者之一,率先规范了原材料、生产工艺、生产工具、产品检验、产品质量五项标准,并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 - 创始人黄蔚德是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浏阳花炮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从基层技术骨干成长为企业家,1986年创立九林鞭炮厂,1998年打造"庆泰"中高端品牌 [2] 产品与技术 - 研发药量少、声音小、运动轨迹可确定的"城市烟花"以及小型冷光烟花等环保型产品,满足安全环保需求 [3] - 引进膜内贴标技术替代传统纸筒,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并改进火药配方推出微烟无硫烟花 [3] - 在新材料、新配方、新效果上持续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 [3] 管理与文化 - 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构建"人人为自己工作"的薪酬分配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 [3] - 注重人才培训与团队成长,将农民转变为工人,游击队转变为正规军 [3] - 建设花炮文化展馆,打造"有故事的烟花",弘扬烟花文化底蕴,提升品牌附加值 [4] 行业挑战与应对 - 面临环保安全政策收紧及行业负面新闻的挑战,公司通过行业整合提升竞争力 [4] - 建立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两套体系,确保产品安全环保 [4] - 以研发促环保,推出环保型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4] 未来规划 - 短期聚焦材料研发、产品开发的技术创新及流程标准化建设 [6] - 长期目标为弘扬烟花文化,通过文化展馆和"有故事的烟花"挖掘文化内涵 [6] - 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品牌建设与市场拓展,履行社会责任,打造"世界花炮第一品牌" [6]
传承与创新融合展现辽宁文化魅力
辽宁日报· 2025-05-26 01:33
文化展示与互动体验 - 辽宁展团通过互动体验激活非遗生命力,展示文化新魅力,包括松花石砚雕刻、满族剪纸等传统技艺 [1] - 鞍山岫岩皮影戏吸引大量观众围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表演经典剧目《罗通扫北》,观众反响热烈 [1] - 胡魁章笔庄展示传统制笔工艺,观众可现场试用毛笔并给予高度评价 [1] 非遗技艺传承与推广 - 胡魁章毛笔具备"蘸一墨、书百字"的特性,传承人希望通过参展吸引年轻人使用以促进技艺传承 [2] - 东北大鼓、铁岭指画、满绣等非遗项目通过现场表演和示范与观众互动,增强文化体验感 [2] - 岫岩玉雕、阜新玛瑙、喀左紫砂等辽宁特色工艺品集中展示,吸引观众购买并需后续补货 [2] 文创产品开发与市场反响 - 辽宁省博物馆与辽宁鼎籍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推出100余种文创产品,包括《姑苏繁华图》提灯和簪花仕女冰箱贴等爆款 [3] - 朝阳礼物展位展示红山文化、化石文化等元素的百余种文创,套色印章成为打卡热点,已有参展商寻求深度合作 [3] -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的文创产品受到市场欢迎,体现辽宁文化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 [3]
【深圳文博会】30家优秀文化苏企携千余“新”品组团吸睛
江南时报· 2025-05-23 02:29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共设8大展馆、16万平方米展览空间,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 [1] - 全国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海外参展商达305家,现场展示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 [1] - 江苏馆设2个展区共855平方米,53家企业参展,展示文化科技新服务、文化消费新场景、文化传承新生态三大板块 [1][3] 文化传承创新 - 连云港穿戴甲产业融合非遗元素,1-4月销售额达50亿元(同比+91%),出口占比40% [4] - 宜兴卓易文化首创紫砂艺术品数字身份认证体系,"紫砂·易"平台交易额近2亿元,可交易版权超2万个 [5] - 江苏华艺集团研发全球首条非遗扎染智能机器人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6倍,2024年在南通投产 [6] - 苏绣产业吸引近万名从业者,85后绣郎付健开创刚柔并济新风格 [5]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 江苏博人研发"骑行时空乘骑"娱乐机器人设备,结合VR实现沉浸式体验 [8] -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库》已出版约1600册,建成在线数据库 [10] - 南京洛普自主研发4K全透声LED电影屏,全球落地速度达每月1块 [12] - 海菲曼耳机自主研发喜马拉雅DAC芯片打破国际垄断,产品进入全球市场 [12] 文旅消费新场景 - 淮安清江浦区因热播剧《北上》日均客流量实现翻倍增长 [8] - 宜兴窑湖小镇借春晚分会场效应旅游热度飙升,设计"云上小火车"打卡点 [9] - 若来(Rolife)国风盲盒在Z世代中形成收藏热潮,卡皮巴拉IP文创承载青年情绪价值 [9] 数字文化成果 - 新华报业"交汇点大平台"构建交互式文化数字产品集群 [10] - 《盛世大明》VR项目1:1复原明初南京都城,预计7月在明孝陵首发 [11] - 印象乾图AI数字人具备考古知识解读与情绪感知能力,可生成数字艺术品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