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icon
搜索文档
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9-21 21:41
罗立彬 孙乾坤 当前我国国际贸易外部环境发生重要变化,尤其是美国特朗普政府频繁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贸易产品 加征关税,为中国乃至全球货物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此时,中国服务贸易增速显著超过货物 贸易,有助于为总体贸易注入更多确定性。2022年到2024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 12.9%、10%和14.4%,而同期货物贸易总额同比增速为7.6%、0.2%和5.0%。服务贸易增速稳定的同 时,结构也持续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从2019年的34.68%提升到2024年的38.5%,比重最高的 时候曾高达44.5%。服务贸易成本下降,数字可交付的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提升。 服务贸易承担文化国际传播新使命 近年来,随着一些特色领域服务出口潜力得到挖掘,服务贸易开始承担起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新使 命。比如,在免签政策效应之下出现的以"入境游"为代表的旅行服务贸易出口,产生了显著的文旅融合 与媒体传播的互促放大效应。大量国外短视频制作者来到中国,以China Travel(中国游)为主题制作 视频,上传到全球性视频平台上,关于中国生活的日常经历受到中外网友广泛关注。 中国的文化服务在开放的国内大市场 ...
【省文物局】“丝路环游记”博物馆主题云课堂活动举行
陕西日报· 2025-08-28 22:42
当天,来自5所中小学的青少年作为首批受众聆听博物馆数字化教育课程。陕西历史博物馆依托馆 藏珍贵丝路文物资源,借助3D建模、动画模拟等数字技术,研发推出"丝路环游记"主题课程。陕西省 博物馆教育联盟根据马来西亚华校师生群体实际,对课程内容形式进行全面适配化设计提升,推出5节 文博课:《丝路寻宝记》《Show Time!盛唐时装秀》《唐朝生活有点"潮"》《泥火幻彩丝路行》《一 日长安city walk》,每节时长约40分钟。 8月25日,由陕西省文物局指导,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与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联合主办,陕 西历史博物馆协办的"丝路环游记"博物馆主题云课堂活动举行。 陕西省博物馆教育联盟工作人员介绍,活动为联盟下一步开展国际教育合作积累了实践经验,将助 推以博物馆为主要载体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互动"转型升级,推动陕西对外文化交 流。(记者:赵茁轶 见习记者:周思言) ...
海外汉学中心、汉医康养正在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点
中国经济网· 2025-07-04 08:59
文化自信教育大会 - 首届文化自信教育大会以"弘扬中华文化精髓,深化文化自觉与自信"为主题,汇聚文化、教育、民族事务等领域专家 [1] - 大会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文化促进会汉学文化传播工作委员会等单位联合发起 [1] - 文化自信创新课程、海外汉学中心、汉医康养等新业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及国际传播的创新点 [1] 汉学国际传播项目 - 2017年启动"一带一路"汉学国际传播专项课题研究,内容包括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应用模式与商业模式研究 [1] - 项目将在各国建立汉学中心,开展海外汉学文化研究与合作 [1] - 海外汉学大厦将包含中华汉医馆、中华禅修馆、中华艺术馆、汉学融媒体中心等多个文化符号 [1] - 将与各国文科大学合作建立汉学国际教育学院,培养高级汉语教师和汉学文化学者 [1] 中华汉医发展 - 中华汉医融合中医基础、道医技术、佛医文化、禅修智慧、自然疗法五大体系 [2] - 启动"汉医康养师高级人才培养"和"中华汉医馆"品牌连锁加盟项目 [2] - 提供健康预测和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包括食疗、香疗、乐疗等多种汉医手法 [2] 文化教育成果 - 编著首套中小学文化自信学习丛书《传统哲学》《民族艺术》《走近中医》和《我的祖国》 [2] - 丛书包含四十个文化自信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块 [2]
世界汉学家看中国·四川行系列活动 在行走中领略“锦绣天府·安逸四川”的魅力
四川日报· 2025-06-29 01:23
文化传播与翻译 - 埃及汉学家叶海亚·穆赫塔尔计划将《尘埃落定》翻译成阿拉伯文,促进阿拉伯读者了解四川文化 [1] - 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多次到访四川,对马尔康的文化景观和阿来作品陈列表示高度认可 [2] - 突尼斯汉学家芙蓉计划将四川作家作品译成阿拉伯文,推动阿拉伯国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 文学与地域特色 - 阿来作品如《蘑菇圈》因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汉学家了解四川历史与风土的重要窗口 [2] - 四川作家作品在蜀地文学精品展上受到汉学家关注,被视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2] 非遗与民族文化体验 - 美国作家聂子瑞深度体验四川非遗技艺,称赞其复杂性与趣味性,呼吁更多游客参与 [2] - 四川浓郁的民族文化通过歌舞、非遗技艺展示吸引汉学家,成为文化传播的亮点 [2] 自然景观与人文融合 - 四姑娘山景区以其冰川地貌、地质遗迹和生物多样性吸引波兰汉学家傿静安,被誉为学习与欣赏的绝佳地点 [4] - 法国汉学家贝文江在四姑娘山即兴演奏钢琴,称赞其自然美景超越阿尔卑斯山 [4] - 四姑娘山的阿来书屋成为汉学家与四川作家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4] 大熊猫保护与国际合作 - 南非汉学家谭哲理赞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国际合作模式,认为其可推广至其他珍稀动物保护 [5] - 法国汉学家贝文江肯定四川在大熊猫保护上的智慧与担当,称其为自然保护的典范 [5] - 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遗传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受到汉学家高度评价 [5]
西安“长安灯会”走出去” 成文化传播新名片
中国发展网· 2025-06-23 08:32
此次亮相峰会的"长安灯会"主题灯组,以唐代史籍典故为核心,通过非遗扎制技艺与现代技术结合,在 阿斯塔纳构建出"一步一景一千年"的穿越体验。活动当晚,身着华服的小姐姐与灯组交相辉映,非遗表 演穿插其间,配合西安美食体验区与非遗文化雅集,打造出"视听味触"全感官的中国文化盛宴。中亚民 众纷纷驻足拍摄,据现场统计,活动期间有200余名嘉宾参与互动。 近年来,"长安灯会"持续探索"走出去"路径,2024年春节与中亚五国联动举办点灯仪式,中国驻中亚五 国使领馆同步点亮西安花灯;同年10月登陆美国洛杉矶,吸引20万中外游客,50余家中美企业参展; 2025年初实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共同点亮",同时现场官宣了"长安灯会"在泰国、马来西亚等更多国家 的"全球推广大使"。截至目前,其全球累计曝光量超25亿,社交媒体话题阅读量突破1.6亿,成为中华 文化国际传播的"亮名片"。(孟越) 中国发展网讯 6月17日,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中国—中亚通讯社论 坛(中国⼀中亚合作发展论坛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传播大会)在当地举办。当地时间6月21日晚,来 自西安曲江新区的"长安灯会"携传统花灯与华服惊艳亮相,在中 ...
实地感受“锦绣天府·安逸四川” 世界汉学家看四川
四川日报· 2025-06-23 00:36
活动概述 - "蜀地文脉 川行世界"世界汉学家看中国·四川行系列活动在成都启动,来自7国的汉学家将在一周内感受四川文化 [1] - 该项目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继去年福建行后,此次聚焦四川 [1] 汉学家观点 - 南非汉学家谭哲理研究中国文化20余年,认为文学是认知中国的重要途径,特别关注四川多民族文化共生状态,认为南非与四川在多民族文化发展上有相似性 [1] - 法国汉学家贝文江35年前因痴迷中国文化转向研究中国哲学,称赞中国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四姑娘山称为"中国的阿尔卑斯山",认为其能促进中欧文明互鉴 [1] - 西班牙汉学家夏海明翻译过四川作家阿来的作品《尘埃落定》,认为大熊猫、川剧等四川元素是能让世界感知中国的"文化脉搏" [2] - 波兰汉学家傿静安自称"四川宣传员",常向朋友推荐四川的大熊猫和人文氛围 [2] 活动内容 - 汉学家们将出席"蜀地文学精品"专题展,开展出版对话沙龙 [2] - 实地探访卓克基土司官寨、四姑娘山景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等,感受汉藏建筑艺术融合、文学文本与实景山水互文、中国生态与文化保护理念 [2] 活动意义 - 以汉学家为媒介,让世界看到四川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实践 [2] - 法国汉学家贝文江认为此类交流如同搭建文化桥梁,在不同文明间促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