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技术壁垒
icon
搜索文档
理想汽车2024年至今的变化
数说新能源· 2025-04-28 08:10
产品问题复盘 - 去年MEGA违背安全感底线原则,面对安全质疑未正面回应,同期华为凭借主动安全能力树立智驾第一心智[1] - MEGA违背旗舰产品价值感、向往感原则,相比自家L系列优势有限,难以提供新情绪价值[1] - 理想全行业树敌、急于求成,李想及KOL输出大量暴论[2] - 理想节奏混乱,销售脱离一线[2] 公司调整举措 - 2024年4月理想启动组织架构调整,设立3条产品线,各产品线总裁对产品商业成功负责[3] - 高管集体入住微博,强化技术输出,对负面信息快速反应,赢得网络舆论好感[3][4] - 汤靖推动MEGA蜕变升级,使移动大客厅成为理想品牌及MEGA HOME旗舰产品的特有标识[4] - 理想减少暴论,弱化对竞争对手关注,减少极端KOL输出[6] 行业壁垒观点 - 技术本身难形成长久护城河,做技术过程中的脏活累活苦活会形成壁垒,持续领先需组织强大的内生成长[7][9] - 模仿理想增程路线者众多,但真正取得大成功的目前只有华为,因其拥有组织能力[10]
万华化学(600309):收购法国康睿 巩固龙头地位
新浪财经· 2025-04-16 06:26
文章核心观点 - 万华化学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报,业绩有变化,2025年收购法国康睿特种异氰酸酯业务,预计未来归母净利润增长,维持“推荐”评级 [1][2][5] 业绩情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0.69亿元,同比+4%,归母净利润130.33亿元,同比-22%,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73元(含税) [1]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0.68亿元,同比-7%,归母净利润30.82亿元,同比-26% [1] 业务收购 - 2025年4月10日公司成功收购法国康睿的特种异氰酸酯业务 [2] - 收购有助于巩固公司特种异氰酸酯市场优势及技术壁垒,获得生产设施、销售渠道和品牌,收购知识产权,绕开贸易壁垒,增强客户信心 [4] 产品销售与价差 - 2025年一季度聚氨酯、石化、新材料板块销量同比+11%/-1%/+23%,均价同比-5%/-11%/-2%,产品销量增长但价格下跌致业绩承压 [3] - 2025年一季度MDI/TDI/硬泡聚醚价差同比+10%/-25%/-10%,环比-1%/持平/+2%,MDI/TDI价差时间百分比分位为56%/11%,同比+17pct/-22pct,环比-2pct/持平,MDI盈利维持相对高位 [3] - 2025年一季度石化C3&C4/C2平台综合价差同比-8%/+10%,环比+8%/-17%,新材料板块TPU/PC/PMMA价差同比+130%/-3%/+72%,环比-19%/+1%/-14% [3] - 2025年1 - 2月MDI/TDI出口量分别同比-19%/+88%,TDI出口增或为以价换量驱动 [3] 投资建议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130.44、189.49、256.04亿元,维持“推荐”评级 [5]
协鑫急了
虎嗅APP· 2025-03-07 00:01
硅料技术路线竞争格局 - 目前硅料主要分为棒状硅(通威、大全、新特)和颗粒硅(协鑫)两大阵营 [2] - 通威宣布新增1万吨/年粒状硅中试线,实质与协鑫颗粒硅技术相同 [3][4] - 协鑫担忧通威快速攻破其颗粒硅技术壁垒,但通威称技术路径存在实质差异 [5][6] 颗粒硅成本优势分析 - 2024年协鑫颗粒硅生产现金成本下降22.55%,Q4降至28.17元/公斤 [8][9] - 2024年上半年颗粒硅成本较大全能源棒状硅低12.4%,较新特能源低26.7% [10] - 当前颗粒硅均价36元/公斤,仅比棒状硅低1元/公斤,但成本优势显著 [11][12] - 协鑫预计2025年硅料需求140-150万吨,其50万吨产能可实现30%市占率目标 [14] 技术转型壁垒 - 颗粒硅核心技术专利由协鑫和REC掌握,自研周期需10年以上 [19][21] - 棒状硅设备无法复用颗粒硅生产,转型将面临重大资产减值 [23][25] - 通威等头部企业现有棒状硅产能庞大(通威85.5万吨/年),全面转型不现实 [27][29] 行业格局演变 - 颗粒硅凭借成本优势将逐步挤压棒状硅市场份额 [15][33] - 协鑫已彻底退出棒状硅业务,专注颗粒硅发展 [24] - 2025年中小棒状硅厂商可能被淘汰,但颗粒硅产能释放速度将影响淘汰节奏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