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电力市场

搜索文档
“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首台投产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07:23
项目投产与市场意义 -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首台机组于8月26日投产,实现我国抽水蓄能电站首次"投产即入市" [1] - 该项目是"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2021年12月核准,2022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 [1] - 首台机组投产使梅蓄二期成为我国首个核准、开工、发电均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的抽蓄工程 [1] 技术性能与装备特点 - 机组总重约2000吨(相当于1000台新能源汽车),总高超过30米(10层楼高),底座"蜗壳座环"最大直径超过12米 [3] - 机组铁心由超过10万张0.5毫米厚硅钢片叠加而成,运行时振动幅度控制在50微米(1根头发丝粗细) [3] - 机组转速达每分钟375转,每小时可将30万立方米水能转化为30万度清洁电能,满足5万居民用户单日用电需求 [2] - 调试试验项目多达70余项,包括分部调试、整机启动、涉网联调、考核试运行四个阶段 [3] 电力市场运营 - 新机组投产当日即参与广东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梅蓄电站市场交易规模达150万千瓦,位居全国抽蓄市场之首 [8][9] - 电站采用"报量报价"方式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累计交易市场电量17.4亿度,响应市场需求启动4200余次 [6] - 市场化运营后日均启动次数较"入市"前增长37% [6] - 二期机组直接按电力现货交易技术条件设计安装,实现"一步到位"市场化运营 [9] 生态环保与工程规模 - 电站总库容达92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六个半西湖),二期工程采用共用上下水库方式,降低建设施工量约30% [11] - 工程实现周边生态环境"零扰动",废水零排放、施工除尘、噪声控制等环保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11] - 梅蓄电站获评"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是我国两个获此荣誉的抽蓄电站之一 [13] 行业影响与发展规划 - 我国抽水蓄能在运规模超6100万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全产业链达世界领先水平 [10] - 二期工程全面投产后,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24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480万千瓦 [13] - 年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约72亿千瓦时,可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1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约590万吨 [13] - 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是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最大的抽蓄工程,将推动大湾区抽蓄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2000万千瓦 [13]
能源安全有效保障 绿色转型举世瞩目
国家能源局· 2025-08-27 07:11
能源安全保障成就 - "十四五"期间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 有效保障14亿多人能源安全[4][5] - 国内自主保障能源消费增量超90% 其中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6] - 建成国家级电力应急支撑体系 包含4个区域电力应急基地 未发生全国性大面积停电事故[6] 可再生能源发展 - 风光装机容量从2020年5.3亿千瓦增至2024年7月16.8亿千瓦 年均增速28% 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80%[7] - 风光发电量占比从2020年9.7%提升至2024年18.6% 2024年上半年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近25%[7] - "沙戈荒"地区新增新能源装机超1.3亿千瓦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3500万千瓦[7] 全球市场地位 - 风电装机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光伏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7] - 2024年风光合计装机占全球47% 新增装机占全球63%[7]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4] 电力市场建设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至"十四五"23.8万亿千瓦时 实现翻倍增长[8] - 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2020年40%提升至连续4年稳定在60%以上[8] - 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 实现省内省间交易协同 涵盖电能量与辅助服务等多品种交易[8]
能源安全有效保障 绿色转型举世瞩目
经济日报· 2025-08-27 06:05
能源生产与安全保障 - 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五分之一以上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 [1] - 能源自给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 "十四五"前4年能源消费量累计增长9.8亿吨标准煤 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2]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 [1] 新能源发展成就 - 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亿千瓦级"规模 合计装机从2020年5.3亿千瓦增至2024年7月16.8亿千瓦 年均增速28% 占全国新增电力装机80% [3] - 风光发电量占比从2020年9.7%提升至2024年18.6% 2024年上半年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 占全社会用电量近四分之一 [3] - 风电装机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 光伏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 2024年风光合计装机占全球47% 新增装机占全球63% [3] 能源基础设施与应急能力 - 建成川渝藏 南方 华北 华东4个区域电力应急基地 未发生全国性大面积停电事故 [2] - "沙戈荒"地区新增新能源装机超1.3亿千瓦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3500万千瓦 [3] - 构建完备能源产供储销体系 加快形成油气"全国一张网" 充分发挥大电网资源配置作用 [2] 电力市场建设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至"十四五"23.8万亿千瓦时 实现翻倍增长 [5] - 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2020年40%提升至连续4年稳定在60%以上 [5] - 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 统一全国电力市场"度量衡" 涵盖省内省间交易 年度月度日内实时交易 电能量及辅助服务品种 [5]
新华社丨向“绿”向“新”,数说“十四五”能源发展新突破
国家能源局· 2025-08-27 02:06
能源供应与生产能力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约50亿吨标准煤占比超全球五分之一 [5] - 国内能源消费增量90%以上来自国内供应 [5]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3.8万亿千瓦时 增幅达122% [10] 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 - 构建全球最大最快可再生能源体系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 [6] - 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 [6]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6] 能源基础设施发展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每5辆车配置2个充电桩 [6]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9500万千瓦 5年增长近30倍 [8] - 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初步建成 [9] 能源科技创新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四成以上 [7] - 光伏转换效率和海上风电单机容量持续刷新世界纪录 [7] - 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8] 电力市场改革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加速推进 [8] - 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达97万家 是2020年的5倍 [10] - 绝大多数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和60%以上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为民营企业 [10]
能源安全有效保障 绿色转型举世瞩目 “十四五”期间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经济日报· 2025-08-26 21:57
能源生产与自主供应 - 能源生产总量占全球超五分之一 并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和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1]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 [2] - 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2] - 建立完备能源产供储销体系 建成4个区域电力应急基地 未发生全国性大面积停电事故 [2] 新能源发展特征 - 风光装机从2020年5.3亿千瓦增至2024年7月16.8亿千瓦 年均增速28% 占新增电力装机80% [3] - 风光发电量占比从2020年9.7%提升至2024年18.6% 2024年上半年达1.15万亿千瓦时占用电量近四分之一 [3] - "沙戈荒"地区新增装机超1.3亿千瓦 海上风电新增装机超3500万千瓦 [3] - 2024年风光装机占全球47% 新增装机占全球63% 风电光伏装机规模分别连续15年和10年全球第一 [3] 电力市场建设 - 形成省内省间交易 年度月度日内实时交易 电能量与辅助服务等多维度市场体系 [4] - 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 统一全国电力市场度量衡 [5]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至"十四五"23.8万亿千瓦时 占比从2020年40%提升至连续4年超60% [5]
国家能源局:能源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
期货日报网· 2025-08-26 20:51
能源市场化改革进展 -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完善 发电侧煤电和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 用户侧除居民和农业外定价完全市场化 大部分电量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1]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包含多层次多品类多功能市场 中长期和辅助服务交易全覆盖 现货市场在7个地区及省间建成运行 南方区域实现连续运行 [1] - 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初步建立 促进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超市 [1] 能源产业生态创新 - 政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虚拟电厂发展 总规模超3500万千瓦 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 - 各地拓展应用场景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增强新型电力系统韧性和安全水平 [2] - 能源领域新主体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包括绿电直连和民营经济措施 [2] 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 构建品类多元功能完善的电力市场体系 包含省内与省间交易 年度月度日内实时交易 电能量及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品种 [3] - 建立1+6基础规则体系 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 三大交易规则为主干 注册结算信息披露作支撑 解决规则碎片化问题 [3] - 打破地方保护和省间壁垒 统一全国电力市场度量衡 保障市场公开透明和公平竞争 [3] 电力交易规模与主体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3.8万亿千瓦时 实现翻倍以上增长 [4] - 发电侧多元主体积极入市 包括煤电新能源气电核电水电 用户侧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4] - 独立储能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形成多元主体有序参与的市场格局 [4]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超市”,“十五五”拓展新能源消纳空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13:19
能源体制改革进展 -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完善 煤电和新能源全面进入市场 除居民和农业外用户侧定价完全市场化 大部分电量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 [1]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 覆盖中长期和辅助服务交易 现货市场在7个地区及省间建成运行 南方区域实现连续运行 建成全球最大电力超市 跨电网经营区交易机制初步建立 [2] - 能源产业生态加速创新 出台虚拟电厂 绿电直连和民营经济发展政策 各地拓展应用场景提升电力系统韧性 [2] 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规模 - 虚拟电厂总规模超3500万千瓦 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3] - 新型储能总规模约9500万千瓦 较"十三五"末增长30倍 占全球总装机比重超40% [3] - 绿电直连政策推动智能微电网 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模式发展 [3] 电力市场建设成果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至23.8万亿千瓦时 实现翻倍增长 [4] - 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2020年40%提升至连续四年超60% 相当于每3度电中2度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4] - 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 解决各地规则碎片化问题 实现售电公司"一地注册 全国共享" [4] 新能源消纳措施 - 加快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 通过多能互补和联合调控提升风光发电自主调节能力 [6] - 加强主网 配网和微电网建设 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工程 通过煤电改造 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提升系统调节能力 [6] - 扩大虚拟电厂聚合规模 拓展车网互动应用 发展绿电直连等就近消纳新业态 [7] - 拓展非电利用途径 推动风光电制绿氢规模化应用 并向绿氢冶金 绿色合成氨等领域延伸 [7]
“十四五” 能源发展交出亮眼答卷:量足、价稳、韧性强、“含绿量”高
证券时报网· 2025-08-26 08:09
能源供应与消费增长 - "十四五"前四年能源消费增量达"十三五"五年增量1.5倍 [3]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五分之一 [4] -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 [3] 能源资源配置与基础设施 - 东部地区用能40%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 [4]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每5辆车配置2个充电桩 [4] - 充电基础设施达1669.6万个 为"十三五"末10倍规模全球领先 [10] 绿色低碳转型进展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4][10] - 2024年上半年风光发电增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增量 [10] - 全球最大最快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 绿色能源提升经济发展"含绿量" [4] 电力市场体系建设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至23.8万亿千瓦时 每3度电有2度通过市场交易形成 [8] - 实现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 统一规则打破省间壁垒 售电公司可"一地注册全国共享" [8] - 煤电与新能源全面入市 民营企业参股核心项目达20% [4][5] 新兴产业用电需求 - 2024年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 互联网相关服务用电量增20.5% [10] - 1-7月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 [10] - 全球超半数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 正推动绿电与算力深度融合 [11] 政策导向与未来规划 - 全力推动"十五五"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6] - 坚持电力适度超前原则 引导合理及绿色能源消费 [12] - 通过绿证绿电交易提供绿电服务 开展车网互动试点 [10]
我国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连续四年稳定在60%以上
新华财经· 2025-08-26 05:22
李创军是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此次 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走过了十年,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电力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 革。变革的核心任务,就是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这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能源领域的关键落子和 生动实践。 新华财经北京8月26日电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26日说,"十四五"以来,我国市 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例,从2020年的40%,提升到连续四年稳定在60%以上。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用好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用更优配置、更高水平的电力供应, 促进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努力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排头兵,助力我国经 济行稳致远。"李创军说。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二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基本完备。目前,我国已构建了"1+6"基础规则体系。其中,"1"是指以《电 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6"是指以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三大交易规则为主干,市场注 册、计量结算、信息披露作支撑。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以前各地市场规则 ...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丨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
国家能源局· 2025-08-26 04:41
能源供应保障能力 - 能源消费增量在"十四五"前四年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 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超过欧盟年度用电量[7] - 2024年全国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占全球三分之一 能源生产总量折合50亿吨标准煤占全球五分之一[7] - 东部地区40%用能来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北煤南运"等能源大动脉[7] - 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每5辆车配置2个充电桩[7] - 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 消费增量90%以上由国内自主保障[13][15] - 新能源发电量增量占全国新增发电量近50% 推动非化石能源供应总量增长近50%[15] 绿色低碳转型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8] - 风电光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8]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非化石能源占比年增1个百分点[8] - 出口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累计减少碳排放约41亿吨[8] - 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达22.3亿千瓦占总装机60.8%[57] - 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由9.7%提高到18.6%[52] 科技创新突破 - 新能源专利数占全球40%以上 新型储能规模跃居世界第一[8] - 白鹤滩水电站/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全球最大首座工程投运[8] - 认证236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含世界首台套项目[47] - 新型储能装机约9500万千瓦 较"十三五"末增长30倍[48] - 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00万吨位列世界第一 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全球一半[48] - 陆上风电建设成本降至每千瓦4000元 光伏降至每千瓦3000元[54] 电力市场建设 - 市场交易电量从"十三五"10.7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3.8万亿千瓦时[22] - 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从40%提升至60%以上[22] - 电力市场注册经营主体达97万家是2020年的5倍[9] - 建成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交易机制[20] - 构建"1+6"基础规则体系统一全国电力市场度量衡[21] - 虚拟电厂总规模超3500万千瓦相当于1.5个三峡电站[71] 民生能源工程 - 农网投资超8000亿元 户用光伏装机1.8亿千瓦年增农民收入140亿元[30] - 充电基础设施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10倍 覆盖98%高速公路服务区[27][30] - 累计为用户节省投资超3000亿元 整治频繁停电问题线路超4万条[31] - 终端电能占比达30%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8] 能源投资拉动 - 能源工业年度投资额突破4万亿/5万亿/6万亿大关[36] - 能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近10% 年均增速超16%[36] -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超20%[36] - 可再生能源投资占电源投资比重超80%[37] - 新型储能/充换电/氢能等重点项目投资额近2000亿元[37] 国际合作成果 - 与100多个国家开展绿色能源合作 助力全球风电光伏度电成本降60%/80%[41] - 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签约25个项目金额约400亿元[40] - 在沙漠地区建设光伏能源绿洲 在基里巴斯实施光伏+直饮水智慧能源项目[41] 新兴业态发展 - 新能源汽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 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增长超40%[26] - 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26] - 推动绿电与算力深度融合 数据中心更多使用绿色电力[27] - 全球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27] 体制机制改革 - 煤电/新能源全面入市 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9][70] - 7个地区电力现货市场及省间现货市场建成运行[70] - 出台促进能源民营经济发展十条措施[9] - 光伏设备制造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 风电整机制造60%以上为民营企业[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