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城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昌平医药健康产业收入首破千亿 生命科学园产能聚集价值跃升
北京商报· 2025-09-10 08:03
产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昌平医药健康产业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 其中生命科学园板块总收入达998.91亿元 同比增长24.92% [1] - 生命科学园已聚集企业约932家 覆盖细胞与基因治疗、数字医疗、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 其中科学家创办企业118家 [2] - 园区汇集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10余家顶级研发机构 吸引300多名高层次人才及战略科学家 [2] - 预计2025-2026年园区产业收入达1200亿元 2027-2028年冲刺1500亿元目标 [6][7] 基础设施与交通升级 - 地铁19号线北延于2024年8月完成施工总承包招标 计划2029年建成通车 实现与中心城区25分钟通勤 [3] - 生命科学园将形成昌平线、19号线北延及市郊铁路东北环线"三轨交汇"格局 [3] - 2029年生命谷站TOD综合交通枢纽建成 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功能 [7] 公共服务配套 - 教育领域引入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36班制)及101中学昌平实验学校(36班制) 与清华、北大等高校构建"教联体" [4] - 商业配套总体量超60万平方米 包括超极合生汇(46万平方米)、万科TBD、万达广场及海淀大悦城 [4] - 医疗体系以北大国际医院(1800床位)为核心 配套高端体检中心及专科诊所 形成多层次健康服务体系 [4] 生态与城市环境 - 十一排干渠实施防洪、水质、景观、慢行"四位一体"治理 滨水慢行系统5.6公里 年接待能力超100万人次 [5] - 项目定位为"城市生态骨架主轴" 未来与南沙河、京密引水渠互联形成"一脉多廊"蓝绿骨架 [5] - 2029年"昌平南中央水廊"全面建成 成为京北核心城市客厅与科创人才休闲目的地 [7] 发展规划与目标 - 2025-2026年推进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主体施工 启动十一排干渠二期生态修复示范项目 [6] - 2027-2028年北师大未来实验学校正式投用 [7] - 板块致力于建设"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的国际化生命科学产业高地 [1][7]
郊野湖泽变身环湖经济圈 40余家总部企业环抱金银湖
长江日报· 2025-09-08 00:29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 环金银湖总部经济圈年产值超千亿元 聚集40余家总部企业 形成以总部金融 大健康产业为主导 涵盖高端制造 现代服务 金融等多领域的产业格局 [1][7][8] - 区域常住人口达23万人 社区数量从9个增至18个 小区数量达75个 实现产城融合模式 [12][13] 企业集聚与投资吸引力 - 区位优势吸引央企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落户 生态优势与成熟商务配套成为关键因素 [3][4][6] - 江苏智荟港科技产业集团首次进驻武汉 投资建设4.3万平方米厂房 意向入园企业超30家 包括智能装备研发型企业 [6][7] 产业生态与产业链延伸 - 总部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代表性企业包括良品铺子 中国联通 航天三江 中国电建等 [6][7][13] - 菱电电控实现汽车动力控制系统国产化 系统装机量居国产自主品牌首位 2021年利润突破1亿元 预计2024年营收达15亿元 [9][10] 政府服务与企业发展 - 东西湖区政府通过专班帮办机制助力企业 菱电电控从年产值2000万元亏损企业成长为科创板上市公司 [9][10] - 金银湖科技园入驻科技型企业超200家 政府推行存量招商与链式招商 形成"引进一个 带动一串 辐射一片"效应 [10] 未来发展规划 - 2024年打造"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双中心 依托金银湖万达等商业载体建设"亿元楼宇" 连片开发金银湖CBD [13] - 武汉临空港经开区聚焦四大产城融合片区 包括金银湖总部新城 网安科技新城等 构建以产兴城 以城促产良性循环 [14]
仙桃高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与产城融合示范区
中国发展网· 2025-09-05 03:09
中国发展网讯9月1日上午,仙桃市委书记孙道军,市委副书记、市长熊享涛带队深入仙桃高新区,围绕 管理体制优化与重点项目推进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调研中,孙道军强调,要以"对标对表、紧跟紧随"为 导向,以"创新体制、提质增效"为路径,加快将仙桃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与产 城融合发展的示范标杆。 全面复盘,科学谋划"定方向"。要系统总结仙桃高新区组建以来,尤其是"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经验,既 要提炼成功做法、巩固优势成果,更要精准找准产业布局、体制机制、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短板弱项。围 绕"聚力建支点、奋进两千亿、勇当排头兵"的全市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高新区的职责使命,确保其在 全市发展大局中"当先锋、打头阵,舞龙头、当标杆"。 精准定位,统筹联动"明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益运营、高科技引领"的原则,以 培育"新生产模式、新生活场景、新生态环境、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目标,锚定"高质量发展增长 极"与"产城融合示范区"两大定位,推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 城共生"。 创新体制,提质增效"强动力"。深化运营模式改革,健全"管委会+公司"机制,提升园区市场化运作 ...
“企鹅岛”解锁30%,未来科技城来了!
搜狐财经· 2025-09-04 21:10
项目进展 - 园区建设进度达30% 预计10月进入试运营阶段 [1] - 项目总投资319亿元 总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 [15] - 预计2026年形成千亿级数字产业集群 [14] 规划设计 - 采用中央绿脊设计贯穿全岛 打造立体城市慢行网络 [3][5][7] - 设置5个街区 集研发办公生活文化于一体 [3] - 通过立体空间分层部署露天剧场屋顶花园等社交空间 [7] 配套设施 - 地铁15号线预计2026年通车 串联核心片区 [16] - K15一贯制国际学校已启动招生 88%创校团队拥有硕博背景 [14] - 三甲医院扩建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同步完善 [14] 产业影响 - 预计容纳超8万人在园区办公 公共区域向公众开放 [3] - 已吸引字节跳动商汤科技等上下游企业加速布局 [14] - 腾讯员工及关联产业人群将释放超2万套住房需求 [14] 战略意义 - 国内率先试点二三产业混合用地改革 构建产城融合典范 [3] - 打造产城综合体 树立新型科技城区全球先锋样板 [15] - 对深圳打造20+8产业集群和引领国际创新科技城市建设意义重大 [15]
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建设宜居城市这么做!
经济日报· 2025-09-03 10:18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政策导向 - 中央提出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并建设宜居城市 [1] -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1] - 通过空间要素高效配置与功能体系统筹优化化解大城市病并推进高质量发展 [1] 城镇化发展与空间转型举措 - 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7% 城市发展转向质量提升阶段 [2] - 推动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型 例如北京严守3条红线和成都构建产业生态圈模式 [2] - 全国2019至2024年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 惠及居民超1.2亿人 [2] 生态治理与基础设施突破 - 开展90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形成可推广洪涝抵御方案 [2] - 通过修复蓝绿空间构建水绿共生结构并建设海岸带生态屏障 [2] - 系统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与生态服务功能 [2] 城市空间优化面临挑战 - 土地资源结构性失衡 部分城市存在闲置与过度开发并存现象 [3] - 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矛盾 [3] - 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心城区与郊区公共服务配置失衡 [3] 空间效率提升路径 - 建立人口—产业—空间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 [3] - 构建都市圈功能协作网络促进大中小城市错位发展 [3] - 运用大数据优化交通流线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 产业空间优化策略 - 建立产业用地腾挪转移机制促进区域功能协同 [4] - 完善资金保障与协同发展平台 突破跨界融合壁垒 [4] - 制定差异化空间产业政策 结合科技提升治理效能 [4] 企业参与方向与机遇 - 企业可参与联动发展区建设 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 - 通过工业上楼和复合用地提升土地集约度 [4] - 盘活低效工业用地改造为创新园区和数字基地 [4] 技术赋能与绿色空间拓展 - 运用大数据、GIS、AI优化功能布局与能源管网 [4] - 参与生态修复并探索生态+模式 [4] - 提升空间运营精度与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4]
优化空间治理化解“大城市病”
经济日报· 2025-09-01 22:26
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政策导向 - 中央提出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建设宜居城市 [1] -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增效阶段 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1] - 通过空间要素高效配置与功能体系统筹优化化解大城市病 推进高质量发展 [1] 城镇化发展与空间转型实践 - 202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67% 城市发展进入质量提升阶段 [2] - 推动空间结构向多中心网络化转型 缓解中心城区过度集聚压力 [2] - 北京市严守人口总量上限 生态控制线 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 [2] - 成都市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加66个产业功能区模式 [2] - 通过疏解非核心功能 建立产业与人口联动机制实现空间要素高效配置 [2] 城市更新与存量空间盘活 - 2019至2024年全国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 惠及居民超1.2亿人 [2] - 重点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与工业遗存活化利用 [2] - 通过完善社区养老 托育 医疗等设施提升空间效能与居民生活品质 [2] 生态治理与防灾体系建设 - 开展90个海绵城市试点建设 形成可推广洪涝抵御方案 [2] - 通过修复蓝绿空间构建水绿共生结构 修复城市生态脉络 [2] - 建设海岸带生态屏障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2] 空间优化面临的挑战 - 土地资源结构性失衡 部分城市土地闲置与过度开发并存 [3] - 开发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矛盾 [3] - 区域发展不均衡 中心城区与郊区差距较大 [3] -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失衡 生态空间挤压与环境治理滞后 [3] - 绿色空间分布不均 功能单一削弱公共服务功能 [3] 空间优化实施路径 - 建立人口产业空间动态监测与评估机制 [3] - 构建都市圈功能协作网络 统筹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3] - 促进大中小城市优势功能互补错位发展 形成多圈层高效集约空间格局 [3] - 运用大数据优化交通流线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 产业空间优化措施 - 开展产业用地协同机制 政策保障及产城融合路径探索 [4] - 建立产业用地腾挪转移机制 优化布局促进区域功能协同 [4] - 完善产业发展资金保障 协同发展平台建设及跨界融合准入机制 [4] - 科学制定差异化空间产业政策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4] - 坚持短期空间资源集聚与长期可持续性相结合原则 [4] - 运用科技提升空间治理效能 塑造绿色低碳创新高效均衡协调城市空间格局 [4] 企业参与方向 - 企业应把握政策机遇参与联动发展区建设 [4] - 共同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 构建中心城区新区新城的均衡格局 [4] - 开展工业上楼复合用地提升土地集约度 [4] - 积极响应城市更新 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及老旧厂区 [4] - 实施产城融合改造为创新园区和数字基地 对接城市创新需求 [4] - 参与生态修复探索生态加模式 [4] - 运用大数据 GIS AI等技术手段优化空间功能布局 交通流线与能源管网 [4]
吕梁新区:现代化新城框架已然清晰
新浪财经· 2025-09-01 04:28
新区规划与定位 - 吕梁新区规划北起方山县大武镇南至离石区西属巴街道旨在打造集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现代服务生态居住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1] - 新区建设是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革命从过去挤在老城转变为现在拥抱新城目的是为吕梁人民创造更美好更舒适更具活力的家园 [1] - 新区建设推动城市能级跃升拓展发展空间是百年大计承载全市人民期待 [1] 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新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四纵十横主干路网体系已基本建成通车水电气暖通信等地下管网同步铺设到位 [2] - 吕梁市政务服务中心吕梁大医院吕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吕梁一中新校区等重大民生项目已相继投入使用并高效运行 [2] - 吕梁市体育中心文化场馆等项目正加快建设新区还规划建设多个大型城市公园和生态绿地廊道 [2] 民生与城市功能提升 - 如意湖公园等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新地标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正成为新区居民日常生活写照 [2] - 新区规划商业金融核心区和科技创新园区吸引一批企业总部和科创项目落户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的良性循环 [2] - 首批入住居民反馈新区环境好道路宽家门口有公园和学校未来有大型商场对安家充满信心 [2]
荒湖野泽变身环湖经济圈40余家大企业总部环抱金银湖
长江日报· 2025-09-01 02:59
区域经济发展 - 环金银湖总部经济圈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9] - 区域聚集40余家大型企业总部 形成总部金融和大健康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8][10] - 常住人口达23万人 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16] 企业集群构成 - 央企江汉水网建设开发公司落户金银湖 使区域总部企业数量达40余家 [3][4] - 重点企业包括良品铺子 中国联通 航天三江 中交二航局等大型总部机构 [7][8] - 智能装备研发型企业加速集聚 武汉智荟港项目意向入园企业超30家 [7] 产业生态建设 - 政府提供保姆式服务 菱电电控从年产值2000万元亏损企业成长为科创板上市公司 [12][13] - 金银湖科技园一期入驻200余家企业 科技型企业占比居多数 [14] - 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的链式招商模式 华路光电预计年产值达4亿元 [14] 区位优势特征 - 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成为企业落户核心因素 距机场和高铁站交通便利 [5][7] - 金山大道作为黄金发展轴 自1999年开通后吸引首批总部企业落户 [7] - 政府20年持续投入生态治理 建成42公里环湖绿道和湿地公园 [16][17] 未来发展规化 - 2024年打造优于主城区的金银湖总部新城 构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双中心 [17] - 重点引入大企业总部和区域性总部 连片建设金银湖CBD [17] - 完善亿元楼宇配套服务 形成商业商务联动发展网络 [17]
宿迁观察丨京东与宿迁的“双向奔赴”
搜狐财经· 2025-08-30 14:28
京东集团在宿迁的投资布局 - 京东集团在宿迁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超200亿元 涵盖全球客服中心 仓储物流中心 京东智慧城 华东数据中心等13个项目 [9] - 全球客服中心投资超60亿元 现有约2万名员工服务全球消费者 [7] - 2024年京东全球培训基地启用 占地11万平方米 可同时容纳2000余人开展培训 [9] 电商与物流产业发展 - 京东带动500余家互联网企业落户宿迁 形成客服呼叫 电子商务 仓储物流产业集群 [10] - 2024年宿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800亿元 网络零售额852亿元 快递业务量位居全国第38位 平均每秒35件快递发往全球 [10] - 全市电商企业达2.98万家(全省第二) 省级以上电商示范点152个(全省第一) [10] 创新业务模式拓展 - 2024年8月同步开业京东全球购跨境体验店及4家京东折扣超市 覆盖生活全品类商品 [2] - 2024年6月首批"京东拼拼团购店"开业 采用"线上选购+线下体验"模式 计划在宿迁开办超1000家门店 成为全国首个全面铺开的地级市 [15][16] - 京东出口转内销2000亿元扶持计划在宿迁发布 已组织300余家外贸企业对接合作 上线产品近5000款 [13] 技术赋能与产业升级 - 京东宿迁亚洲一号物流园采用智能机器人分拣 拣选效率提升4倍以上 自动化仓日均处理超3万单 90%订单实现当日达或次日达 [19] - 京东云(宿迁)AI大数据智能处理中心为60余家知名企业提供数据标注服务 ImageNet Real数据集分类精准度达91.2% 排名世界第一 [19][20] - 无人机低空经济 智慧物流 大数据处理 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在宿迁快速发展 [20] 农产品品牌合作 - 京东全渠道助力宿迁"霸王蟹"品牌建设 蟹农通过电商平台合作实现每亩增收3000元以上 [11][13] - 2024年宿迁河蟹养殖面积达38.39万亩 产量8.41万吨 [11]
多个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上合大家庭打开合作新空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30 14:11
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合作项目 - 中国在减贫、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八大领域开展一系列合作与行动 多个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1] 中白工业园项目 - 中白工业园入驻企业来自15个国家共150多家 形成机械制造、电子、物流、医疗和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 [3] - 园区发展愿景为绿色、智慧、生态、数字化 [3] 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 合作区吸引近200家企业入驻 直接解决近万人就业 [5] - 产城融合、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吸引埃及、阿联酋、加拿大以及中国企业入驻 [5] - 双方于今年7月签署合作区扩建协议 [5] 科威特阿卜杜拉新城项目 - 中国公司深度参与科威特首都西南部沙漠新城建设 项目为科威特"2035国家愿景"具体实践 [7] - 建成后可满足至少15万人住房需求 [7] 乌兹别克斯坦奥林匹克城项目 - 中亚首座奥林匹克城占地约100公顷 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包含体育场、游泳馆、自行车馆等主要场馆 [11] - 项目采用全中国标准设计和建造 工期仅约两年半 较常规4-5年工期大幅缩短 [17][19] - 乌兹别克斯坦体育部评价中国项目最经济实惠且高效 工期短、质量优 [19] - 项目未来将面向全国居民开放 已获当地运动员和居民高度认可 [11][13][15][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