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icon
搜索文档
桐庐让绿水青山“游”出经济活力
杭州日报· 2025-07-08 03:00
赛事概况 - 2025年中国·长三角桐庐分水江公开水域游泳邀请赛在桐庐分水镇举行,吸引长三角地区500余名游泳健儿参与 [2] - 赛事设置500米畅游组和1000米竞速组,兼顾专业竞技与大众健身需求 [2] - 畅游组选手体验"人在画中游"的诗意,竞速组选手展现速度与激情的巅峰对决 [2] - 上海嘉定泳协、浦江泳协、桐庐泳协分获团体冠、亚、季军 [3] 生态与体育融合 - 赛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主题宣传活动的一部分,展示桐庐生态保护成果 [4] - 桐庐通过"富美100"攻坚行动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4] - "生态+体育"模式凝聚全民生态共识,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4] 经济与社会效益 - 赛事形成"体育+文旅+消费"多元经济链条,直接带动周边消费超百万元 [4] - 分水镇周边餐饮、住宿、文旅产业迎来客流高峰,激活文旅市场活力 [4] - 赛事推动全民健身普及,激发公众游泳运动热情 [4] 城市品牌与文化传播 - 桐庐以"处处皆风景,时时可旅游"城市品牌展现魅力,运动员体验潇洒桐庐的城市特色 [4] - 赛事参与者通过亲水运动感受"绿水青山"与"绿色发展"的和谐之美 [4]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家门前有条河)
人民日报· 2025-07-07 22:28
万泉河生态治理成效 - 万泉河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达2097.53亿元,成为海南首个流域GEP核算案例[6] - 政府实施封堵排污口、关停污染企业、拆除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厂等综合治理措施[4][5] - 河道清淤工程持续进行,两岸种植护坡植物促进生态恢复[5] 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 水质改善带动旅游大巴数量增加,河岸咖啡馆及农家乐生意兴隆[6] - 游客数量显著增长,散步、拍照、露营等休闲活动成为新消费场景[5][6] - 沿岸新建公园和防护栏等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体验[6] 环境治理与经济效益转化 - 生态修复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直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6][8] - 流域治理形成"清新空气+洁净水源+景观价值"的复合型生态产品体系[6] - 环境改善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转型,生态旅游业成为新增长点[8]
在全面绿色转型中讲好中国生态环保故事
中国环境报· 2025-07-06 23:17
全面绿色转型的理论创新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深化人类与自然关系认识 [3]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束缚,揭示经济与环保辩证关系 [3] -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3] 全面绿色转型的制度创新 -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构建 [4] -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等推动生产经营绿色转型 [4] - 交通运输碳排放核算与监管制度推进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4] - 建筑能效等级制度、废弃物收集利用体系促进城乡建设绿色转型 [4] 全面绿色转型的实践创新 - 厦门筼筜湖治理、"三北"工程等标志性项目展示生态保护修复成果 [5] - 塞罕坝造林、右玉荒漠化防治等提供中国特色生态治理模式 [5] - 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6] - 生态移民工程、生态旅游业等实现民生改善与环境保护双赢 [6] 生态环保故事的传播策略 - 采用国际环保话语衔接与分众化传播策略增强感染力 [7] - 运用影视、VR/AR等数字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与沉浸式体验 [8] - 构建全媒体矩阵,培养复合型对外传播人才队伍 [9]
浙江余村:金融活水浇灌绿水青山
人民网· 2025-07-04 01:11
余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型 - 余村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的生态发展模式 村集体年收入从关停污染企业后的21万元低谷重新崛起[1] - 2005年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后 余村启动矿山复绿工程 将矿区改造为生态景区 矿工转型为导游和民宿经营者[3] - 通过"1+1+4"抱团发展模式 余村联合周边4个村扩大发展空间 2022年进一步扩展为包含24个村的"大余村"景区[4]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 - 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2018年起在余村试点"金融自治" 首批贷款投向民宿和旅游项目 如村民葛军获得110万元改造民宿[3] - 农业银行湖州分行发放全国首笔乡村旅游重点村项目贷款5700余万元 支持田园景观改造等20余个农旅项目 带动500余农户增收[4] - 农业银行为云上草原度假区授信9亿元组合贷款 支持景区扩建 该项目累计投入超15亿元[5] 产业融合发展成效 - "大余村"整合各村特色资源 形成竹海漂流、高山茶厂等差异化项目 2024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0亿元 村均集体收入超280万元[6] - 云上草原度假区新建索道缩短通行时间至6分钟 预计带来30%客流增长 配套"云上仙城"项目将于7月开放[5] - 余村启动"全球合伙人计划"吸引60余个项目落地 1200多名大学生入驻 "新乡人"数量超过"原乡人"[6] 创新业态发展 - 农业银行推出最高1000万元的"乡村振兴带头人贷款"等产品 支持青年创业 并协助对接市场资源[8] - 余村发展"乡村元宇宙"、数字农场等新业态 举办文创市集、国潮音乐节等活动 推动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8] - 农行浙江分行涉农贷款余额达8700亿元 绿色信贷余额6900亿元 持续支持乡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9]
从东江源到香江:倒流的水 同源的心
北京晚报· 2025-07-01 02:55
东深供水工程历史与贡献 - 东深供水工程1965年建成,全长83公里,将石马河改造成逆流输水人工运河,解决香港淡水匮乏问题 [2] - 60年来累计对港供水300亿立方米,占香港淡水总用量近80%,年供水能力从0.68亿立方米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 [3] - 香港地区生产总值60年间增长266倍,东江水供应稳定支撑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3] 源头生态保护措施 - 东江源头水质保持国家标准Ⅰ类以上,江西实施最严格生态保护制度,安远县关停企业160余家,拒绝投资项目340个,年牺牲GDP超百亿元 [5][6] - 寻乌县移民搬迁592户2297人,森林覆盖率从45%提升至82.37%,柑橘种植从60万亩缩减至28万亩 [7] - 定南县拒绝污染企业90余家,减少直接投资150多亿元,清理涉污企业20家,年减税8000万元以上 [7] 生态经济转型成果 - 安远县打造生态研学线路,2024年接待香港深圳学子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20亿元,5年引进大湾区项目108个占总数70% [8] - 寻乌县利用废弃矿区种植油茶等经济作物,定南县完成低效林改造5.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7.75平方公里 [8][9] - 安远、寻乌、定南三县生态产业对GDP贡献率从2018年23%跃升至2024年61% [10] 大湾区与源区联动 - 香港组织600名青少年开展东江水源考察,2008年起源头植树18万株,设立思源亭、思源学校等标志性设施 [11] - 香港青年公益基金推动饮水思源活动,香港同胞通过投资、捐资助学反哺源头地区 [11]
废弃砂坑变身现代牧场
经济日报· 2025-06-30 01:09
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将废弃砂石料场改造为现代化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园区,实现生态修复与土地高效利用的双赢 [1] - 通过铲高垫低的场地平整工程,将南北最大高差30多米的破碎地貌转化为适宜畜牧养殖的产业用地 [1] - 项目成为国内首家在高标准矿山综合治理项目上建成的规模化肉牛养殖场 [2] 养殖基地建设与规模 - 园区建设封闭式基础母牛舍4栋、开放式自繁牛舍12栋,配套1万平方米饲草料棚及3.1万平方米的青贮窖池10座 [1] - 目前存栏肉牛11000头,全面投用后养殖规模可达2万头 [2] - 2024年计划引进13000头纯种安格斯肉牛,建成全自治区最大的纯种安格斯肉牛养殖繁育基地 [2] 产业链升级与经济效益 - 通过引进纯种安格斯繁育母牛,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化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 [2] - 安格斯牛肉被誉为"贵族牛肉",标准化养殖有助于提升区域肉牛产业整体水平 [2] - 项目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2] 利益联结模式与乡村振兴 - 创新构建村集体增收、农牧民养殖合作、订单种植、就业带动、技术服务五种利益联结模式 [3] - 农企联建模式让村集体获得稳定收入,村民实现本地就业,形成利益共同体 [3] - 项目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3] 未来发展规划 - 乌拉特后旗将持续提升养殖园区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打造肉牛产业新样板 [3] - 目标是将肉牛产业发展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牛路子",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
美丽中国我先行 绿水青山绘新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29 20:50
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活动 - 第十二届北京生态环境文化周以"美丽中国我先行"为主题,由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等9家单位联合主办,开展13项生态文化主题宣传和公益环保实践活动 [1] - 活动邀请公众参与"环保天天行"话题互动,倡导从生活点滴做起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4] - 文化周新增"我AI美丽北京"创意画、"山水相约"微博互动等科技性、趣味性活动,增强公众参与感 [12] - "我AI美丽北京"创意画活动收到近1300名用户投稿,发布AI作品近1900幅,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 [13] - 活动期间全市66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向公众免费开放,涵盖生态环境监测、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五大类别 [14] - 本届文化周吸引超过1900万人次参与,创历届新高 [20] 北京绿色发展成果 - 北京7个区成功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区获得14个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称号 [5] - 2024年北京优良天数达290天创历年最多,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5.9% [6] - 2024年动态消除劣V类水体,优良水质河长占比较2013年增加近4成,五大河流连续4年贯通入海 [6] - 煤炭消费总量由2012年2180万吨降至2024年60万吨以内,优质能源占比达99% [7] - 全市绿色企业达763家占比18.5%,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经济比重分别达30.0%、25.1% [7] - 新能源车推广突破100万辆,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5.6%,节能建筑占比超80%居全国之首 [7] - 2024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为71.4,建立5类79处自然保护地,7121种动植物栖息 [8] - 北京入选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门头沟区入选"自然城市"平台 [8] 生态产业与创新实践 - 南苑森林湿地公园每年固碳2.16万吨,野生鸟类种群从2021年81种增长至2024年117种 [9] - 丰台区打造"生态轴+文化轴+未来轴"三重功能的绿美中轴线,带动南中轴地区价值跃升 [10] - 北京金隅琉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实现全密闭生产水泥流程,体现建材行业环保创新 [14] - 通州区西集中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潮白河生态保护实践,设计"芦苇荡垃圾热力图" [18] - 顺义区社区开展"厨余垃圾结合园林废弃物处置"生态堆肥,经验登上联合国气候大会 [18]
新疆和田地区多元化防沙治沙 激发绿色经济新活力
中国新闻网· 2025-06-27 11:15
沙化土地治理成效 - 和田地区通过多元化治沙防沙策略,包括工程固沙、植树种草、引洪灌溉、退化林修复和光伏治沙等措施,绿洲森林覆盖率提升至32%以上 [1] - 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531.29万亩,完成新疆计划任务的65%以上 [1] - 通过沙化土地承包政策,将58.94万亩国有未利用沙地划拨到795个行政村,确权到1.26万户农户,明确70年土地经营权 [1] 生物治沙与农业产业融合 - 在生物治沙区域试种中药材及特色农作物,推动"一县一品"中药材种植,2025年全地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4万亩 [2] - 主要中药材品种包括肉苁蓉、瓜蒌、玫瑰花等,带动稳定就业1.26万人、灵活就业5.35万人次,预计产值达到7.22亿元 [2] - 借助安徽援疆力量引进药企,打造绿色有机中药材产业链 [2] 生态环境改善 - 和田地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生态屏障建设 [2] - 2025年1至5月沙尘日数较去年同期减少15%,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
太湖揽胜”无锡文旅消费品牌打出保护和发展“组合拳
新华日报· 2025-06-27 06:33
太湖游轮项目重启 - 2025年太湖游轮"太湖揽胜"正式重启 该项目沉寂近30年后焕发新生 彰显太湖生态治理成果和文旅融合新趋势 [1] - 项目以交通与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 整合环太湖旅游资源 串联沿岸文旅业态 深化跨城市合作 打造"水韵江苏"品牌 [1] - 游轮作为水陆连接桥梁 凭借独特体验内容迅速成为吸引游客的新热点 [1] 航线规划与景点整合 - 航线由无锡管社山码头出发 经渤公岛、太湖工人疗养院、锦园国宾馆等景点 穿越鼋头渚灯塔、太湖仙岛等名胜区 [2] - 途经沪常高速太湖隧道 可观赏马山岛、红沙湾等景观 最终抵达太湖第一大岛石公山码头 [2] - 整合无锡传统景区、沿湖打卡点、乡村目的地及江南美食 突出水岸风光与人文特色 打造文化生态水上之旅 [3] 游客体验升级 - 随船导游串联岛屿景点故事 实现"串点成线"的游览效果 提供陆地交通无法比拟的沉浸式体验 [3] - 游轮配备太湖船菜、江南民歌表演、茶艺展示等特色服务 强化文化吸引力 [3] - 航线设计优化 虽航行时间较长但体验价值显著提升 [3] 生态治理基础 - 2024年太湖湖体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类标准 为项目提供环境保障 [4] - 实施"三湖两道"清淤、蓝藻防控、管网提升等工程 力保水质稳定Ⅲ类 藻情持续改善 [4] - 同步推进航道清障、淤泥资源化利用 提升通航能力与生态治理协同效应 [4] 战略意义与发展前景 - 项目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5] - 通过跨区域合作机制深化、智慧文旅场景拓展 推动太湖向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升级 [5] -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创新 助力太湖成为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的标杆 [5]
8690公顷沙化土地“清零”计划!绿美广东亮出治沙成绩单 | 绿美热榜
南方农村报· 2025-06-24 04:05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果 - "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8690公顷沙化土地治理目标 [9][10] - 珠海累计完成1.8万亩盐碱地治理 实现水稻年增产240万斤 [46][47][48] - 丰顺县超额完成年度绿化任务 种植苗木21.33万株完成率101.34% [93][94] 生态修复技术创新 - 韶关开展国家重点研发项目 聚焦南岭山地生态系统恢复技术 [72][73][76] - 珠海创新盐碱地"系统化普查+精准化治理+产业化开发"模式 [46][47] - 石门国家森林公园实现单层杉木林向异龄复层针阔混交林转型 [18][19] 生态价值转化案例 - 佛山吉田村通过微改造将竹林溪涧转化为文旅度假区 获评市级先进村 [64][65][66] - 珠海高新区通过"绿道骑行+荔枝采摘"实现生态价值与农户增收双向转化 [41][42] - 东莞桥头荷花文化月吸引上万游客 带动莲湖周边消费热潮 [109][110][111] 生物多样性保护 - 河源万绿湖再现"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 反映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79][80][81] - 惠州拟实施全域五年禁猎陆生野生动物政策 [96][97][98] - 汕头多领域推进生态建设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家园 [53][54][55] 城乡环境提升 - 阳山县森林覆盖率达73.53% 获评"中国绿色名县" [135][136][137] - 番禺区化龙镇以"绣花功夫"推进环境整治 提升全运会筹备品质 [27][28][29] - 清远连南三江镇创新"网格化+专班化"管理模式提升街道治理效能 [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