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长期资金入市
icon
搜索文档
中长期资金入市深度报告:A股的机构化转型与长期价值重塑
中银国际· 2025-04-28 03:25
报告核心观点 - 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落地,A股迎来结构性优化机遇,市场资金结构正从短线博弈向长期价值投资转变 [2] - 国际经验显示中长期资金稳定流入是市场成熟的重要支撑,机构化占比提升使A股投资风格趋于稳健 [2] - 保险、公募、养老金三大主力资金持续加仓,A股生态变革,行业配置趋势凸显,OCI账户推动中长期资金稳定入市 [2] 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历史沿革 政策演进 -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2019年政策提出推动目标,2024年新“国九条”确立“长钱长投”体系,2025年相关实施方案细化落地 [2][10] - 政策落地进展受市场环境、投资者信心等因素影响,短期对股市提振作用有限,中长期有望优化市场投资者结构 [10][14] 政策基本框架 - 《指导意见》为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制度保障,《实施方案》聚焦卡点、堵点问题提出操作性举措 [15] - 促进长期资金入市,增强市场稳定性,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投资,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增长目标,人民银行优化金融工具 [16] - 完善考核体系,鼓励长钱长投,对公募基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等机构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 [19] - 稳中有进深化公募基金改革,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从完善治理、强化功能、加强监管执法三方面入手 [20] - 多部门协同发力,强化中长期资金入市政策合力,中央金融办统筹协调,各部门分工协作 [22] 他山之石 美国:机制设计如何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 美国养老金“401K”计划推动个人退休资产增长,与股市形成良性循环,但投资过度依赖股票市场兴衰 [24] - DC计划为美股市场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优化市场结构,提升流动性和稳定性,权益类资产配置持续增长 [26][31] - 美国中长期资金科技股配置呈上升趋势,401(k)计划主要配置科技、医疗和金融等行业 [33][34] 挪威:国家主权基金如何带动长期资金 - 挪威GPFG作为养老储备基金,国际化投资模式提升资产回报,分散风险,权益资产占比高 [35][37] - 2024年GPFG股票投资回报率为18.2%,科技股表现突出,基础材料板块回报率最低 [38] 加拿大:养老金体系如何推动长期资金入市 - 加拿大CPP投资策略积极,取得较高超额收益,资产规模加速增长,战略配置注重股票和私募股权 [41][46] - CPPIB采用全球多元化投资策略,投资覆盖多地区和资产类别,关注科技等成长型核心资产 [48][52] 国内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现状及入市测算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保险资金结构及增量测算 - 我国长线资金参与度提升,社保基金和保险资金权益配置比例有望扩大,为资本市场提供增量资金 [54] - 基本养老保险金规模增长,权益配置比例提升,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也稳步增长 [57] - 保险资金权益投资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险种投资策略有侧重,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有提升空间 [62][65] - 预计2025 - 2027年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每年带来权益资金投资增量,保险资金将推动A股市场发展 [70] 公募基金结构及资金流入状况 - 公募基金中长期资金以权益资产为核心配置,《实施方案》提出增长目标,改革方案强化长期投资导向 [73] - 2021 - 2024年公募基金整体资产净值持续增长,2024年权益类基金规模回升,未来有望为A股带来增量资金 [74] - 截至2023年末,公募基金资金来源多样,随着权益配置比例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规模有望扩大 [75] 中长期资金入市如何影响A股远景 对A股市场的影响 - 长期资金注入提升市场流动性,降低换手率,优化定价机制,推动A股向价值投资转变,但短期受政策和情绪影响有波动 [80][81] - 中长期资金降低市场波动性,增强稳定性,新增保费投资对特定板块有流动性影响,但市场仍会受短期因素波动 [82][88] - 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推动A股市场结构优化,提升稳定性,优化资金结构,促进价值投资,催生券商业务转型 [89][91] 中长期资金与一般机构的偏好差异 - 中长期资金低换手率,关注长期回报,一般机构投资者高换手率,关注短期市场表现,两者使市场形成动态平衡 [92][94] - 中长期资金配置稳健价值股,一般机构资金关注成长波动股,保险资金和公募基金股票配置差异影响市场投资格局 [95][99] 中长期资金对科技股配置的趋势 - 美国中长期资金科技股配置呈上升趋势,我国保险资金也开始小幅向科技行业倾斜 [33][98] 中长期资金对行业配置的影响 - 中长期资金入市使市场风格向“低波动高确定性”演进,不同资金偏好不同行业,形成结构性分化 [2] - 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推动资金流向高股息蓝筹、科技创新等重点板块,优化市场结构 [90] OCI账户对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影响 - OCI账户在中长期资金入市中发挥重要作用,助推券商优化资本配置,提升资金配置效率与市场稳定性 [2]
引入源头活水 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证券时报· 2025-04-27 17:24
政策基调与资本市场定位 - 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 与之前"稳住股市"相比新增"活跃"体现更积极政策基调 [1] - 资本市场战略地位提升 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对改善预期、提振信心及促进消费投资至关重要 [1] - "活跃"是高质量发展必然选择 需通过制度建设巩固基础 预期投融资机制改革、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将加速推进 [1][2] 稳市措施与市场表现 - 多部门联合出手稳市 中央汇金发挥类"平准基金"作用 社保基金、国有资本、保险机构等实施增持回购 [2] - A股在外部关税冲击下展现较强稳定性 反映政策工具储备充足、稳市机制优化及经济基本面稳中向好 [2] - 专家建议研究推出制度化透明化股市平准基金 增强战略性力量储备 [3] 中长期资金与制度创新 - 证监会将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 引入源头活水 [2][3] - 政策或鼓励并购重组、优化交易机制、推动境内外互联互通 通过制度创新活跃市场 [3] - 推动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实际投资比例接近上限 加速形成长期价值型投资环境 [3] 企业融资与市场改革 - 优化上市融资制度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发行 让居民分享科技企业成长收益 [3] - 推动上市公司围绕产业升级、强链补链实施并购重组 优化存量上市公司质量 [3] 货币政策与市场展望 - 政治局会议延续"适度宽松"基调 强调适时降准降息及增量储备政策 [4] - 积极政策信号预示资本市场流动性及抗风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 [4] - 中长期A股有望实现价值重估并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4]
股权变更获批 新华保险跻身杭州银行第四大股东谋银保生态闭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7 10:22
文章核心观点 新华保险受让杭州银行股份获批,险资青睐银行股或持续增配,政策鼓励险资增配权益资产 杭州银行股权变更情况 - 新华保险受让澳洲联邦银行持有的杭州银行3.30亿股股份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批复 [1] - 1月24日杭州银行曾公告转让细节,新华保险受让329,638,400股,交易价13.095元/股,总价约43.17亿元,资金为自有资金 [2] - 受让后新华保险合计持有356,555,844股,占2025年4月14日公司普通股总股本5.63%,成第四大股东,5年内不得转让 [2] 险资增配银行股情况 - 2024年以来多家保险公司加大对银行持股,如长城人寿举牌无锡银行、信泰人寿增持浙商银行等 [3] - 兴业证券认为长端利率中枢下行和存量高收益资产到期使保险公司有资产再配置压力,银行股高股息和稳定分红有吸引力 [4] - 新会计准则下险资倾向增配FVOCI高股息资产和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降低利润波动,兴业证券预测险资有望持续增配银行 [4][5] 政策鼓励险资增配权益资产情况 - 2024年以来保险公司举牌上市公司累计28次,新华保险举牌多家上市公司并表态持续加大权益资产配置 [6] - 监管推动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出多项举措稳定资金供给、优化投资结构 [7]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六部门印发相关文件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7][8]
超1600亿!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加快落地,更多险企出手
券商中国· 2025-04-14 07:21
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进展 - 试点规模从500亿元增至1620亿元,参与保险公司从2家增至8家寿险公司[2][3] - 首批试点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各出资250亿元设立鸿鹄基金,二期获批200亿元[5][7] - 第二批试点包括太保寿险、泰康人寿等8家,规模1120亿元,超原定1000亿元计划[6] 试点模式与会计处理优势 - 采用公司制私募基金权益法核算,避免市值波动影响当期利润(如鸿鹄基金2024年净利润9.17亿元)[11] - 契约制基金可按长期股权投资或OCI类资产计量,平滑利润波动[12] - 偿付能力风险因子七折优待,降低资本消耗[12][13] 投资策略与政策支持 - 试点机构聚焦高股息股和成长股平衡,考核周期从1年延长至3年[14][15] - 政策明确支持设立私募证券基金长期持股,科技金融方案提及深化试点[18] - 部分中小险企探索"搭便车"参与其他资管公司发起的基金[16][17] 行业影响与未来趋势 - 试点规模占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总额(2.27万亿元)比例仍较小,但政策推动扩容[18] - 大中型险企积极申请,部分机构因偿付能力或成本问题持观望态度[13][17] - 公司制基金在免税和OCI核算方面更具优势,但契约制灵活性更高[17]
新“国九条”发布一周年:扬改革之帆 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劈波斩浪
证券时报· 2025-04-14 00:44
资本市场改革主线 - 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系统性重塑市场基础制度和监管底层逻辑,市场预期和信心明显改善,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 [1] - 改革举措包括健全稳市机制、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引导高科技企业登陆A股、增强监管执法有效性,直指市场发展痛点 [1] - 保持改革连续性、稳定性和一致性是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实时评估政策效果并动态调整 [1] 服务科技创新 - 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双向赋能,多层次机制为科技企业搭建全周期成长路径 [4] - 新"国九条"后出台"科技十六条""科创板八条"等政策,健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体系 [4] - 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增上市公司75家占比77.32%,募资413.36亿元占比68.67%,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量过半 [4] - 沪市发布并购交易557单,重大资产重组案例69单同比增长330%,半导体、机械设备、汽车板块主导 [4] - 债券市场支持科技创新,去年500只科创债募集5600亿元,国有企业为发行主力 [5] 中长期资金入市 - "国家队"领衔市场机构力挺资本市场,带来真金白银支持 [8] - 超450家上市公司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支持,金额上限超900亿元 [9] - 央行开展两批互换便利操作金额超1000亿元,保险资金试点额度1120亿元 [9] - 上市公司增持回购积极性提升,反映市场信心和财务实力 [11] - 未来将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增强战略性力量储备 [11] 强化市场监管 - 监管部门严惩财务造假、操纵市场等行为,2024年办理案件739件罚没153亿元,移送公安案件178件同比增长51% [14] - 标志性案件形成震慑,十余起案件处罚金额超亿元,涉事主体被顶格处罚 [14] - 监管科技广泛应用,借助科技手段监测市场动态并快速反应 [15] - 2024年全市场分红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超300家上市公司分红3400亿元 [16] - 未来将推动背信罪司法解释出台,健全防治财务造假长效机制 [17] 政策协同与市场生态 - 货币、财税、产业政策协同发力维护市场稳定,司法部门合力打击证券违法违规行为 [19] - 新"国九条"后发布50多项政策,健全稳市机制成为关键点 [19] - 监管部门联合司法部门开展打击财务造假专项行动,推动投资者保护取得新进展 [20] - 宏观经济复苏、政策利好、资金入市、盈利向好等多重因素为A股托底定向 [21]
媒体视点 | 新“国九条”出台满一年:资本市场基础制度进一步完善 内在稳定性增强
证监会发布· 2025-04-12 05:52
4月12日,《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 新"国九条")出台满一年。 一年来,围绕发行、上市、现金分红、信息披露、并购重组、退市、减持、中长期资金入市、 程序化交易等方面,证监会会同各相关方面推出50多项制度规则,完善资本市场"1+N"政策体 系。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不断完善,市场生态逐步优化,机构投资者队伍持续壮大,内在稳定性 增强。 丨 来源:证券日报 2025-04-12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资本市场改 革重点是从投融资两端同步发力,优化市场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 力。融资端需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为各类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和精准的金融服务;投 资端重点在于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增强资 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强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自新"国九条"实施以来,中国证监会围绕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构建了多层次的政 策支持体系,资本市场在制度包容性、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链条完整性上实现突破。 一年来,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支持力度不断增强。 ...
面对新机遇,中长期资金入市规划图来了!深交所副总经理唐瑞明确三大路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1 05:20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崔文静 北京报道"中国版平准基金"出炉让震荡中的A股迎来连日上涨。在监管层 的引导下,更多中长期资金正在入市路上。 4月11日,深交所在北京组织召开中长期资金投资策略会。深交所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唐瑞致辞时指 出,深交所正在制定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相关工作方案,并描绘出三大路线图:产品端,完善股债基 衍的产品供给;制度端,优化机制提升交易便利度;服务端,靶向施策构建服务矩阵。 中长期资金被视为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深交所此番吸引 中长期资金入市相关工作方案的制定与落实,将为A股打造更为丰富的中长期资金库,提升资本市场纵 深度与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伴随近年来,尤其是新"国九条"以来,相关部门持续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目前, 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各类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有力支持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助力构建资本市场"长 钱长投"的良好生态。 在进一步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方面,无论在政策端,产业发展端,还是国际实践层面,全新机遇已经到 来。 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迎来三大新机遇 产业发展层面,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两个视角来看,中国经济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
事关中长期资金入市,深交所最新发声!
证券时报· 2025-04-11 04:18
中长期资金投资策略会核心观点 - 中长期资金是维护市场平稳健康运行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当前A股政策面、基本面和市场结构变化为中长期资金入市带来新机遇 [1] - 中国经济内生动力增强体现在宏观政策落实推动经济回升(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持续回升)及科技产业突破(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领域) [1] - 新"国九条"实施一年来 保险资金、银行理财、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已有效支持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助力构建"长钱长投"生态 [1] - 深交所正制定工作方案 从产品供给、制度优化、服务对接三方面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障碍 [1] 产品端举措 -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加强信息披露、分红、减持监管 鼓励公司回购增持及市值管理 [2] - 支持重大战略领域创新债券发行 优化创业板、深证100等指数编制方法 [2] - 扩充红利低波产品矩阵(如自由现金流策略) 推动多资产ETF等中低风险品种落地 研究宽基与行业主题ETF期权储备 [2] 制度端优化 - 便利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参与新股发行与定增 完善ETF大宗交易和盘后交易机制 [2] - 引入更多ETF流动性提供机构 推进跨市场ETF全实物申赎模式改造 [2] - 推动ETF期权纳入QFII/RQFII投资范围 引导开发期权资管产品 [2] 服务端创新 - 通过"ETF大讲堂(机构专场)"和"走进上市公司"活动向机构传递政策服务 [3] - 拓展养老定投、教育定投等场景化策略 推动行业从单一产品推广转向组合策略推广 [3]
上交所:社保基金、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持续加大入市力度
快讯· 2025-04-08 11:22
金十数据4月8日讯,4月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专题座谈会。座谈中,与会机构纷纷表示,党中央高度 重视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持续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强化市场内在稳定性长效机制建设,增强 基础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是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新"国九条"、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 导意见和实施方案、"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落地实施,上市公司积极开展"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 2024年现金分红2.4万亿元、实施回购近1500亿元,投资价值持续提升,权益类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 社保基金、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持续加大入市力度,中央汇金等战略性稳市力量持续壮 大,市场内在稳定性持续增强。 上交所:社保基金、保险机构、公募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持续加大入市力度 ...
国家队持有ETF市值突破1万亿,三大信号值得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01 23:49
核心观点 - 中长期资金(汇金系、险资等)通过ETF大举布局A股市场,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提速 [2][14] - 汇金系2024年下半年增持超700亿份ETF,持有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长7.6倍 [2][4][14] - 险资成为ETF市场重要增量来源,配置呈现"广撒网"特点,既布局宽基ETF也加码行业主题ETF [7][8][9][10] 汇金系ETF布局 - 2024年下半年汇金资管新增买入713.58亿份ETF,主要增持华泰柏瑞沪深300ETF(258.93亿份)、易方达沪深300ETF(190.11亿份)等6只宽基ETF [3] - 同期新进持有华夏上证50ETF(117.85亿份)、南方中证1000ETF(75.57亿份)等6只ETF,单只买入规模14-52亿份不等 [4] - 截至2024年12月末,汇金系持有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达622.76亿份,另有6只ETF持有量超百亿份 [5] - 汇金资管委托公募管理的单一资管计划重点增持行业主题ETF,如中证海外中国互联网30ETF、沪深300医药卫生ETF等 [6] 险资ETF配置 - 2024年下半年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分别增持79.82亿份、78.97亿份ETF,位列机构增持量第二、第三 [8][9] - 中国人寿持有123只ETF合计653.19亿份,重点配置恒生医疗保健ETF(39.26亿份)、港股通互联网ETF(27.92亿份)及科创板/医疗/半导体等主题ETF [10] - 新华人寿持有68只ETF合计291.81亿份,超10亿份的8只产品均为港股类ETF [10][11] - 险资配置逻辑:ETF风险分散、流动性好,且低利率环境下可提升收益弹性 [12]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支持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证监会《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鼓励方向 [16][17] - ETF产品创新需求迫切,需开发多资产ETF、生命周期智能ETF组合等工具满足中长期资金需求 [18] - 宽基ETF(如中证A50)和科技细分领域ETF(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将成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