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南向资金
icon
搜索文档
南向资金今日大幅净买入92.53亿元。港股通(沪)方面,中国人寿、腾讯控股分别获净买入10.07亿港元、7.49亿港元;中国平安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2.14亿港元;港股通(深)方面,中国平安、阿里巴巴-W分别获净买入4.62亿港元、3.58亿港元;美团-W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2.81亿港元。
快讯· 2025-07-28 09:34
南向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单日大幅净买入92.53亿港元 [1] - 港股通(沪)渠道净买入中国人寿10.07亿港元 [1] - 港股通(沪)渠道净买入腾讯控股7.49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渠道净买入中国平安4.62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渠道净买入阿里巴巴-W 3.58亿港元 [1] 个股卖出情况 - 中国平安在港股通(沪)渠道遭净卖出2.14亿港元,为该渠道卖出额最高个股 [1] - 美团-W在港股通(深)渠道遭净卖出2.81亿港元,为该渠道卖出额最高个股 [1]
7月28日电,截至目前,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20亿港元。
快讯· 2025-07-28 02:17
南向资金流动 - 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20亿港元 [1]
南向资金持续涌入港股,推动市场活跃与AH溢价缩窄
环球网· 2025-07-27 01:31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 - 7月2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达201 84亿港元 [1] -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8200 28亿港元 超过去年全年的8079亿港元及2022-2023年总和 [1] - 南向资金已连续25个月净买入港股 全年净流入额有望突破万亿港元 [3] 资金配置方向 - 南向资金重点配置互联网龙头 医药 银行 保险等行业 [3] - 主动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25 8%提升至32 5% 配置规模增加1000-1200亿港元 [3] - 保险资金稳步买入港股高股息板块 尤其是分红比例较高的银行板块 [3] - 个人投资者与私募基金买入港股规模也有所增加 [3] 市场表现与影响 - 恒生指数今年以来累计上涨26 56% 领涨全球主要股指 [3] - 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港股成交额比例攀升至约35% [3] - 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跌至123 4点 创2020年6月以来新低 今年以来累计下跌超13% [4] - 港股流动性显著改善 与A股流动性差距趋势性收窄 [4]
见证历史!南向资金,疯狂买入
证券时报· 2025-07-25 12:19
南向资金流入规模与历史纪录 - 2025年7月25日南向资金单日净买入201.83亿港元,年内累计净买入8200.28亿港元,超越2024年全年8078.69亿港元纪录,创互联互通机制启动以来新高 [1][2] - 2025年133个交易日中,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的交易日达32天(占比24.06%),其中9个交易日超200亿港元,4月9日单日净买入355.86亿港元为历史峰值 [2] - 2020-2024年南向资金年度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25亿、4543.96亿、3862.81亿、3188.42亿和8078.69亿港元,2025年仅用7个月即突破前期高点 [3] 港股市场表现与资金驱动因素 - 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2025年涨幅分别为26.56%、27.08%和25.52%,位居全球主要市场前列 [2] - 港股估值洼地效应显著,恒生指数经历6年调整后,业绩优良公司仍保持增长,吸引内地资金配置 [5] - 港股稀缺资产(如腾讯、美团、阿里等平台公司及泡泡玛特等新消费公司)丰富投资选择 [5] 资金行为与市场结构变化 - 2024年南向资金交易额占港股总成交34.64%,较2021-2023年20%-30%及2017-2020年10%-20%持续提升 [7] - 外资持股占比从2020年10月75%降至2025年6月61%,但仍是主导力量,南向资金在泛消费、电信服务等领域持仓占比超50% [7][8] - AH股溢价指数降至130以下,低估值高股息公司及全球知名科技企业(市盈率偏低)吸引保险等长期资金 [9] 行业配置与市场展望 - 新消费、创新药和银行板块推动恒生指数年内新高,但估值修复后进一步扩张需依赖企业盈利增长 [10] - 中金建议采用"稳定回报(分红)+成长回报(成长)"的哑铃型配置策略,关注AI驱动的盈利增长行业 [11] - 浦银国际指出需挖掘不受关税影响、与经济周期关联度低且能受益AI发展的个股 [10]
见证历史!南向资金,疯狂买入!
证券时报· 2025-07-25 12:01
港股市场资本流入 - 南向资金2025年7个月净买入8200 28亿港元 超越2024全年8078 69亿港元纪录 创互联互通机制新高 [1][3] - 7月25日单日净买入201 83亿港元 年内32个交易日单日净流入超百亿港元 占比24 06% 其中9天超200亿港元 [3] - 2020-2024年南向资金净买入额分别为6721 25亿 4543 96亿 3862 81亿 3188 42亿和8078 69亿港元 2025年加速突破 [4] 市场表现与驱动因素 - 恒生指数 恒生科技指数 恒生中国企业指数年内涨幅达26 56% 27 08% 25 52% 全球涨幅居前 [3] - 港股估值洼地效应显著 2018年以来调整6年 部分业绩优良公司保持增长 吸引内地资金配置 [6] - 稀缺资产如腾讯 美团 阿里及新消费公司泡泡玛特 蜜雪冰城等丰富投资选择 [6] - 内地M2达330万亿元人民币 为GDP2 4倍 资产荒推动资金南下寻求稳定分红或成长性资产 [7] 资金定价权变化 - 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港股总成交34 64% 较2021-2023年20-30%及2017-2020年10-20%显著提升 [9] - 外资持股占比从2020年75%降至2025年61% 南向资金在泛消费 红利板块持仓超50% 获增量边际定价权 [9][10] - AH股溢价指数降至130以下 低利率环境下保险等资金加大港股布局 科技企业低市盈率受青睐 [10] 行业与策略展望 - AI技术突破与新消费 创新药 银行板块强势推动恒指刷新年内新高 [11][12] - 当前港股估值修复后进一步扩张需依赖盈利增长 建议关注不受关税影响且受益AI的行业个股 [12] - 中金建议采用"新哑铃策略" 平衡稳定分红与成长回报 在合理位置布局长期正确板块 [13]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近202亿港元 盈富基金获净买入居前
快讯· 2025-07-25 09:47
南向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当日净买入金额达201.84亿港元 [1] - 盈富基金获净买入72.80亿港元,位居首位 [1] - 恒生中国企业获净买入14.35亿港元 [1] 个股资金动态 - 快手-W遭净卖出6.67亿港元 [1]
7月25日电,截至目前,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30亿港元。
快讯· 2025-07-25 02:01
南向资金流动 - 南向资金净买入额达30亿港元 [1]
“缝纫机都踩冒烟了”!飙涨!
中国基金报· 2025-07-24 10:01
港股市场表现 - 恒生指数上涨0.51%至25667.18点,恒生科技指数下跌0.05%至5743点,恒生国企指数上涨0.18%至9257.62点 [2][3] - 市场成交额为2948.11亿港元,南向资金净买入37.19亿港元 [2] - 有色金属、非银金融和半导体板块表现较优 [4] 有色金属板块 - 天齐锂业上涨14.10%,赣锋锂业上涨10.39%,中国宏桥上涨6.28%,中国大冶有色金属上涨4.92% [12] - 中国铝业上涨4.00%,洛阳钼业上涨2.29%,江西铜业股份上涨1.79% [12] 非银金融板块 - 中资券商股国联民生上涨5.84%,东方证券上涨5.53%,光大证券上涨4.77% [8][9] - 中国人寿上涨3.23%,中国平安上涨2.03%,汇丰控股上涨2.20% [10][11] 半导体板块 - 华虹半导体上涨6.99%,中芯国际上涨3.08%,上海复日上涨3.00% [14][15] - 贝克微上涨2.13%,中兴通讯上涨1.54% [15] 科网股表现 - 腾讯控股上涨0.91%,美团-W上涨0.9%,优必选上涨3.11% [17][18] - 哔哩哔哩下跌2.28%,快手下跌2%,百度集团下跌3.38%,网易下跌3.25% [17][18] 泡泡玛特动态 - 泡泡玛特上涨4.37%,创始人王宁预告新款彩色Labubu可能在10月份上市 [5][20] - Labubu成为世界级潮玩IP,需求量远超供应量,供应链正在全力优化 [20] 南向资金分析 - 年内南向净流入规模达7974.5亿港元,接近去年全年8078.7亿港元水平 [6][21]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升至35%,成为港股资金面的关键力量 [21] - 中金建议关注分红侧的保险和成长侧的AI应用、机器人、创新药等方向 [21]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37.19亿元。港股通(沪)方面,腾讯控股、中国中免分别获净买入3.81亿港元、1.12亿港元;中芯国际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6.84亿港元;港股通(深)方面,中芯国际、香港交易所分别获净买入6.67亿港元、3.24亿港元;泡泡玛特净卖出额居首,金额为1.92亿港元。
快讯· 2025-07-24 09:36
南向资金流向 - 南向资金当日净买入37 19亿元人民币 [1] - 港股通(沪)净买入腾讯控股3 81亿港元和中国中免1 12亿港元 [1] - 港股通(沪)净卖出中芯国际6 84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净买入中芯国际6 67亿港元和香港交易所3 24亿港元 [1] - 港股通(深)净卖出泡泡玛特1 92亿港元 [1] 个股资金动向 - 腾讯控股获港股通(沪)最大净买入3 81亿港元 [1] - 中芯国际在港股通(沪)遭最大净卖出6 84亿港元但在港股通(深)获最大净买入6 67亿港元 [1] - 香港交易所获港股通(深)第二大净买入3 24亿港元 [1] - 泡泡玛特为港股通(深)净卖出首位1 92亿港元 [1]
中金:谁又是南向的主力?——公募2Q持仓的线索
中金点睛· 2025-07-23 23:29
港股市场流动性分析 -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活跃且呈现高度结构化行业轮动行情,与异常充裕的流动性密切相关 [1] - 南向资金在港股资金面中扮演关键甚至决定性角色,海外资金未大幅回流且配置比例较3月底有所下降 [1] - 南向资金成交占比进一步走高至35%的高点,外资低配人数占比增加 [1] - 今年以来南向净流入规模达7974.5亿港元,接近去年全年8078.7亿港元的流入总规模 [2] 南向资金构成分析 - 主动公募基金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25.8%提升至32.5%,总规模约1.55万亿港元,年初至今港股配置提升规模约1000-1200亿港元 [2] - 公募整体港股持仓占比从去年底的30.5%提升至39.8%,总规模约2.62万亿港元,年初至今港股配置提升规模约2500-3000亿港元 [2] - ETF为主基金港股净增量约1500-2000亿港元,贡献南向的25-30% [2] - 保险资金稳步买入分红尤其是银行板块,贡献约25-35% [2] - 个人投资者与私募基金等贡献约15-20% [2] 公募基金港股配置情况 - 截至二季度末内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共4048只,总资产2.62万亿人民币,较一季度增加152只,规模环比增加1532亿人民币 [3] - 主动偏股基金2200只,总规模1.56万亿人民币,规模增加326亿人民币 [3] - 可投港股ETF规模达3809.3亿人民币,较一季度末的3264.1亿人民币增长16.7% [3] - 二季度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新发155只,规模861亿人民币,一季度为112只与716亿人民币 [3] 行业与个股配置变化 - 生物医药、银行与保险等板块市值占比提升最多,零售以及媒体娱乐明显下滑 [5] - 媒体娱乐、制药与生物科技以及可选消费零售等持仓最高;商业和专业服务、医疗保健设备等持仓比例较低 [5] - 银行与保险等板块已处于历史配置高位;消费者服务、能源与房地产等处于历史低位 [5] - 信达生物、三生制药与泡泡玛特增持最多,阿里巴巴与腾讯下滑明显 [5][6] - 重仓股集中度明显下滑,前3大重仓股占前100只重仓股市值30.9%,较一季度下滑8.9个百分点 [6] 市场前景与配置建议 - 预计年内南向资金累计流入将超万亿港元,相对确定增量为2000-3000亿港元 [7] - 主动偏股基金港股持仓已达32.5%的历史新高,假设年内比重提升至40%,后续空间约1200-1500亿港元 [7] - 险资部分预计年内有望带来约1500-2000亿港元的增量资金 [7] - 建议分红侧适度从银行切到保险,成长侧从新消费切到AI应用、机器人与零部件等 [11] - 建议采用"新哑铃"配置策略,在合理位置买长期正确的板块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