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优先

搜索文档
刚走一天就遭白宫“背刺” 马斯克:很失望
新华网· 2025-06-01 07:10
新华社北京6月1日电 美国白宫5月31日说,已撤销对美国富豪贾里德·艾萨克曼出任下一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长的提名。据媒体报 道,艾萨克曼与企业家马斯克关系密切,而后者此前一天刚与特朗普"告别"。 特朗普:太空里也要美国优先! 2023年10月11日,在美国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首次向公众展示从小行星贝努采集到的样本的图片和视频。新华社/法新 不少媒体注意到,此前一天,被视作特朗普盟友的企业家马斯克才正式结束作为政府效率部负责人的任期。特朗普5月30日在白宫举行记者会,欢 送马斯克。 艾萨克曼是美国支付服务商"Shift4支付"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与马斯克关系密切。 5月30日,在华盛顿白宫,美国总统特朗普走向南草坪准备登机。新华社记者胡友松摄 据媒体报道,艾萨克曼是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的关键客户,为该公司花费了数亿美元。作为该公司"全平民"太空"旅行团"乘员之一, 2021年9月以来,艾萨克曼至少两次搭乘公司飞船进入太空,并在去年9月完成全球首次商业太空行走。 路透社援引白宫发言人莉兹·休斯顿消息报道,下一任NASA局长要完全支持总统特朗普"美国优先"的议程,特朗普将直 ...
贸易战把美国给打醒了,万斯公开承认:美国绝对主导时代结束了
搜狐财经· 2025-05-31 00:00
据报道,"美国绝对主导时代已经结束了"。近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在美国海军学院2025年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操弄起地缘政治对抗的戏码。万斯表示,美国 曾是"无可匹敌的超级大国",但如今面临着中俄等国在各领域构成的"严峻挑战"。他还猛批美国过去奉行对他国的"国家建构"和"干预主义"外交政策,转而 更加注重美国"核心利益",他以美军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行动为例,说明美军将避免卷入长期冲突。美媒认为,万斯的演说突显了特朗普政府所采纳的外交 政策新方针。 特朗普(资料图) 实际上,美国内部已经全面崩盘。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罕见承认,特朗普政府在关税战中感受到了"害怕"。这一表态源于中美双方达成的"阶段性妥 协"——双方同意互降部分商品的关税。然而,这场妥协并非美方的主动让步。此外就在近日协议达成的前四个月,中国商务部已向美国发出严厉警告。 2025年1月6日,中国宣布将通用动力、洛克希德·马丁等28家美国军工企业列入出口管制名单,禁止向其出口镓、锗等军民两用材料。 特朗普(资料图) 近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发出了迄今为止最严厉的警告:"目前宣布的关税增长幅度,远远超出美联储的预期: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失 业率大 ...
特朗普被打了措手不及,判决结果送进白宫,中国罕见公开发声,关税战美国彻底败了?
搜狐财经· 2025-05-29 09:08
中美两国的关系可谓跌宕起伏,已不仅仅停留在经济与贸易领域,更渗透到了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这场争夺战的白热化,不仅表现为特朗普政府加大对中国的制裁力度,更是在留学政策和人才争夺上演 出了一幕幕戏剧性场景。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特朗普政府自上任以来的"关税战"。近期,美国国际贸易法院的裁决成为一记警 钟,揭示了特朗普政府在对外经济政策中面临的法律挑战。法院裁定特朗普发布的多项关税措施越权, 必须立即停止执行,这对于依赖贸易战取胜的特朗普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作为"美国优先"政策 的核心,关税不仅影响着进口商,也直接损害了相关产业,尤其是那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 不仅是企业,特朗普的政策还带来了社会层面的不安。受其影响,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开始考虑离开美 国。调查显示,高达75%的科研工作者对此表示忧虑,其中年轻研究人员尤为显著。这一趋势不仅关乎 个人职业选择,更是对美国科技创新和学术竞争力的一次重大考验。特朗普的"强人叙事"正受到来自社 会各界的反击,法律的束缚让他逐渐失去往日的耀眼光环。 与此同时,作为全球顶尖学府之一的哈佛大学也无辜卷入其中。特朗普政府不断加码的制裁与审查,使 得许多国际学生面临着前所 ...
宏观专题研究:美国本轮最终会对全球加征多少关税?
华泰证券· 2025-05-29 06:23
美国关税政策底层逻辑 - 特朗普加征关税旨在缩减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补充财政收入[2][9] 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水平分析 - 去除战略商品,美国对全球征税“基准”税率可能为10%,或推升美国加权平均进口关税2.9 - 3.2个百分点[4][10] - 对钢铝、汽车等战略商品额外征税约25%,推高美国对全球关税约5个百分点[4][21] - 对华累计加征关税或推高美国对全球加权税率3.2 - 5.4个百分点[5][25] - 对欧盟加征关税约20%,推高美国对全球加权税率3.4 - 3.7个百分点[5][25] - 维持对墨加征税水平,美国对全球加权税率上升2.7 - 3.6个百分点[5][25] 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最终范围及影响 - 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最终落在15 - 21%,推升加权平均关税至17.4% - 23.6%[6][30] - 关税政策或推高美国核心通胀1.5 - 2.1个百分点,压低增长1.1 - 1.8个百分点[6][30] 风险提示 - 美国关税政策超预期反复,中美谈判阻力大于预期[7]
美国本轮最终会对全球加征多少关税?
华泰证券· 2025-05-29 03:24
美国关税政策底层逻辑 - 特朗普加征关税旨在缩减贸易逆差、推动制造业回流、补充财政收入[3][8] 美国对全球征税税率情况 - 去除战略商品,美国对全球征税“基础”税率可能是10%,预计推升美国加权平均进口关税2.9 - 3.2个百分点[3][9] - 美国对关键战略商品额外征税税率或在25%左右,最终推高美国对全球关税水平约4.5 - 5.4个百分点[3][19] 美国对部分地区征税情况 - 美国最终对华累计加征关税或推高全球加权税率3.2 - 5.4个百分点[4][20] - 美国对欧盟加征关税水平可能在20%左右,推高全球加权税率3.4 - 3.7个百分点[4][20] - 美国维持对墨西哥、加拿大征税水平,将使全球加权税率上升2.7 - 3.6个百分点,走势有不确定性[4][20] 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最终范围及影响 - 美国对全球加征关税水平最终可能落在15 - 21%,推升美国对全球关税水平至17.4 - 23.6%[5][26] - 关税政策或推高美国核心通胀1.5 - 2.1个百分点,压低美国增长1.1 - 1.8个百分点[5][26] 风险提示 - 美国关税政策超预期反复,中美谈判阻力大于预期[6][37]
连日本都“拿捏不住”,特朗普“服软”致电石破茂,被日一口回绝
搜狐财经· 2025-05-27 11:27
石破茂和特朗普(资料图) 日本表示25%的关税是不可接受的,但这个问题对华盛顿(即特朗普)来说也很重要。自1970年代以来,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巨大成功使其 成为一个很容易被看见的目标。此外,特朗普团队还可以提及1964年著名的"鸡肉关税",当时华盛顿对进口小型卡车征收25%的关税。这被认 为成就了底特律为数不多的成功领域之一,成功地将全球普遍存在的丰田皮卡基本挡在美国市场之外。但是日本确实握有一张王牌。它持有 1.126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是世界上最大的美国债务外国持有者。 所以外界都在关注,美韩到底能不能达成协议。因为尹锡悦遭弹劾下台,执政党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4月29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 在白宫发布会上曾表示,韩国想在总统大选前,和美国把贸易谈判的基本框架定下来。可后面韩国政府却直接反驳说,压根儿没这回事儿,并 且重申不会急着推进关税谈判。日本,也是这样说的。目前关税问题相关谈判已推迟到7月。在第二轮日美关税谈判结束后,石破茂曾向身边 人转达"没必要急于与美方达成协议"的想法。并且强调"要以实现零关税为目标"。 据台海网报道,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谈判已经进入第三轮了,韩国与美国的谈判则已经完成了第 ...
白宫摊牌,特朗普是真怕了,美国拨通北京电话,中方只答应一件事
搜狐财经· 2025-05-27 10:28
中美贸易战影响 - 美国商务部长承认中国关税政策给美国企业带来痛苦 美国总统对此感到恐惧 但认为必须坚持立场 [1] - 中美达成临时贸易协议 同意大幅互降关税 全球贸易紧张局势降温 但美国更希望中国签署不平等协议 [1] - 中国在关税问题上采取对等反制措施 导致中美经贸"脱钩" 美国超市出现货架清空现象 [1] 美国经济受损情况 - 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环比萎缩0.3% 创2022年以来最差记录 主因是净出口恶化和联邦政府支出锐减 [3] - 企业因担忧未来税负提前囤货导致进口激增 政府开支紧缩未能被民间投资有效替代 [3] - 特朗普关税政策未能实现"拯救美国制造"目标 反而使国内企业和工人首当其冲 [3] 中美经贸谈判进展 - 中美官员近期进行通话 被视为日内瓦会谈后的积极信号 双方同意保持沟通渠道畅通 [5] - 中美承诺建立机制推动经贸协商 将定期或不定期在两国或第三国开展磋商 磋商呈现制度化趋势 [5] - 特朗普在谈判前声称不会降低对华关税 但最终被迫让步 显示美国经济受制于中国 [7] 特朗普贸易政策本质 - 特朗普贸易政策基于20世纪经济民族主义 用关税壁垒应对21世纪全球化现实 逻辑存在根本缺陷 [3] - 其贸易观点源于商人思维 关注权力和利润控制 而非现代经济学视角 [3] - 将贸易逆差视为"被欺骗" 制造业流失归咎于中国产业崛起 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背离 [3]
白宫摊牌,特朗普开始怕了,美国电话打到北京,中方只同意了一件事
搜狐财经· 2025-05-27 02:09
中美贸易战动态 - 美国商务部长承认关税战对美国企业造成冲击 白宫官员对关税影响感到"害怕" [1] - 中美双方近期同步降低加征关税幅度 美国对华商品关税从145%降至30% 中国对美商品关税从125%降至10% [1] - 美国物价因关税政策出现飞速上涨 引发民众强烈不满 [1] 中美谈判策略演变 - 中方明确表态不寄希望于单次谈判解决问题 强调通过斗争赢得尊重 [3] - 中美副外长级通话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显示谈判模式转向更具对抗性的新阶段 [3] - 特朗普政府90天谈判策略失败 访华请求未获回应 [5] 美国对华技术封锁 - 美方在谈判破裂后48小时内连发三道威胁 包括追加高额关税 禁止华为昇腾芯片 芬太尼管控施压 [5] - 美国扩大对华技术管制范围 涉及起重机和电池材料关税 AI芯片出口禁令 [5] - 中国凭借完整产业链和内需市场 有效抵御美国技术封锁 [5] 中美实力对比变化 - 美国面临结构性困境 产业优势削弱 国际话语权下降 军事威慑效力降低 [5] - 贸易战暴露美国战略焦虑 "美国优先"政策与全球化趋势脱节 [5] - 中国等新兴国家经济快速追赶 削弱美国霸权基础 [5] 贸易战阶段性影响 - 美国资本回流和制造业回流目标未能实现 国际影响力持续下降 [7] - 欧洲盟友对美信任度降低 围堵中国战略遭遇阻力 [7] - 中美关系可能进入"竞争性共存"新阶段 冲突烈度有望保持可控 [7]
“特朗普经济学2.0”重创美元 属于欧元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启?
智通财经网· 2025-05-26 23:37
特朗普经济学对美元和欧元的影响 - 特朗普政府自1月上台以来政策反复无常,导致美元指数大幅走弱,欧元兑美元稳步走高,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称此为欧元国际化的"绝佳机遇" [1] - "特朗普经济学2.0"以"美国优先"为核心,包含激进关税、移民限制、减税加码等政策,但未提振美元反而重创股债汇三市,美元受打击最严重 [2] - 特朗普政府4月初推出的全球关税政策(包括汽车行业25%关税)导致美元资产暴跌,投资者对美元信心大幅削减 [7] 美元长期走弱趋势 - 尽管中美贸易紧张缓解短暂提振美元,但华尔街机构普遍认为这只是昙花一现,美元可能进入多年熊市,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颠覆全球贸易体系的政策 [6] - "美国例外论"因特朗普激进关税政策而崩塌,投资者担忧美国经济陷入滞胀或深度衰退,导致美元资产持续走弱 [6] - 特朗普威胁罢免鲍威尔削弱美联储独立性,叠加通胀卷土重来预期,进一步打击美元资产信心 [7] 欧元国际化机遇 - 拉加德提出"全球欧元时刻",认为当前政策环境变化为欧元崛起提供机会,但需欧洲主动争取而非被动接受 [5] - 欧元国际化需三大关键领域:稳固地缘政治基础(开放贸易+安全能力支撑)、完成单一市场与投资联盟、增加欧盟联合融资(如军事防务) [8] - 欧洲央行指出2023年欧元国际作用"大体稳定",但需扩大安全资产池(如欧洲债券市场)以提升全球地位 [8][9] 欧洲经济改革方向 -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呼吁欧洲加强合作与经济韧性,重新思考经济模式、防务政策及独立性 [9] - 拉加德强调需减轻监管负担、扶持初创企业,并展示维护稳健法律和制度基础的能力以增强投资者信心 [8][9]
早就不对美国抱有幻想了!中国给特朗普定了性,一切都在准备当中
搜狐财经· 2025-05-26 04:12
中美经贸博弈态势 - 美国政府在经贸谈判中表现出"反复无常"的特点,从2018年贸易战初期的"极限施压"到2025年日内瓦联合声明后的"暂时休战",政策立场频繁摇摆[1] - 中国对美国政府的政策反复保持清醒认知,认为其"说一套做一套",并已做好充分预案应对各种情况[1][3] - 近期中美经贸高层接触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同意建立磋商机制并实施对等措施:美方取消91%对华加征关税,中方相应取消反制关税;美方暂停24%对等关税,中方同步暂停反制[3] 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 - 美国无法真正实现与中国经济脱钩,其内部存在大量与中国保持商业往来的利益群体[5] - 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与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相当,双方经济具有高度互补性[5] - 美国虽然是全球最大贸易逆差国,但其对外贸易额仅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3%,显示其全球经济影响力存在限度[5] 中国应对策略与市场优势 - 中国通过坚决反制美国关税措施,迫使美方调整政策立场,展现出中流砥柱作用[3]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优势,可通过"拖"字诀应对美国的政策反复,等待其国内政治周期压力显现[8] - 中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为发展中国家争取平等话语权,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3] 全球经贸格局演变 - 中美关税博弈成为新时代国际关系的典型案例,证明单边施压手段效果有限[5] - 国际政治最终由实力决定,中国通过充分预案和实力建设有效应对美国霸凌行为[5] - 中美通过平等对话解决分歧符合两国生产者、消费者利益及全球共同利益[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