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保护

搜索文档
湖北宜化:年产20万吨烧碱项目投产
证券时报网· 2025-09-04 07:52
项目投产情况 - 湖北宜化全资子公司湖北宜化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20万吨/年烧碱搬迁节能改造项目已建成投产 [1] - 项目包括年产20万吨烧碱装置及相关配套设施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近期安全顺利投产 [1] - 烧碱产品已实现满负荷生产 [1] 战略背景 - 项目建设为践行"长江大保护"政策并推动公司氯碱化工产业升级 [1]
湖北宜化:公司已关停宜昌旧厂区的氯碱装置
证券日报网· 2025-09-02 11:50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以践行长江大保护 落实沿江1公里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为契机关停宜昌旧厂区氯碱装置 [1] - 在宜昌市田家河化工园区投资建设氯碱新能源项目承接并扩充烧碱产能 [1] - 以液氯和高纯盐酸替代PVC产品配套园区下游化工产品 [1] 产能布局优化 - 通过新项目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1]
三江“三变”村色新|一江碧水向东流
长沙晚报· 2025-08-31 14:46
环境治理成效 - 三江村拆除13个砂石堆场并实施生态修复 裸露滩涂种植树木和青草实现全年绿化 [3][5][6] - 建立三级河长制体系 全面排查生活污水 工业污水 排污口和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雨污管网普查与分流改造 [6] - 长江水质显著改善 鱼类数量明显增加 浅滩可见成群鱼类游动及产卵现象 [1][7] 农旅产业发展 - 与泸天化合作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占地面积约1000亩 总投资约2亿元 包含现代农业示范区 休闲农业种植区等功能区 [9] - 园区快速推进种植 3个月内完成梨子 李子 荔枝 柑橘及多种蔬菜种植 形成规模化绿色景观 [9] - 开发农旅融合新场景 涵盖露营基地 小吃街区 特色餐饮和研学游项目 春季油菜花田吸引成千上万游客 [9][10] 产业协同模式 - 采用"园中园"共建模式 招引新农人和农业企业入驻 形成"一大园五小园"格局(蓝莓园 草莓园等)并实现盈利 [11] - 草莓园案例:60个大棚年产10万公斤草莓 通过协同发展提升客流量与收益 [11] - 推动环境共建六大措施(美化 增绿 理水等) 改造庭院和道路 打造文化长廊 整体提升乡村风貌 [11]
53家媒体联动 奏响新时代“长江大合唱”|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
长沙晚报· 2025-08-25 01:48
媒体报道联动 - 53家地市媒体联合启动长江大保护十周年百村蹲点调研行融媒联动报道 覆盖长江流域100余个村庄 [1] - 报道历时四个多月 通过图文、视频、手绘长图等形式推出全媒体报道 并建立报道协同机制 [1] - 累计发稿300余篇次 多篇报道被新浪、搜狐、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媒体转发 [2] 报道内容与影响 - 首篇报道聚焦玉树《长江源头高原村落的绿色守护》 后续推出西藏昌都、云南昭通、四川自贡等地文章 [2] - 网友留言点赞不计其数 业内好评如潮 青海玉树州委宣传部称报道意义非凡且影响力大 [2] - 记者在叶青村蹲点采访 跟随村民巡护草场 记录从逐水草而居到为水草而守的故事转变 [3] 地方媒体参与与战略意义 - 九江市融媒体中心作为江西唯一沿江港口城市媒体 承担152公里长江岸线保护宣传使命 [3] - 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指出报道有机衔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0周年与绿水青山理念20周年 [4] - 报道构建50余家媒体流域协同模式 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差异化内容打造跨省域传播共同体 [4] 地方实践与案例 - 咸宁日报多次前往嘉鱼县四邑村、赤壁市东风村采访 呈现长江大保护10年来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成果 [6] - 重庆市九龙坡区融媒体中心蹲点调研西彭镇长安村、铜罐驿镇英雄湾村 立足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实践 [7] -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1月考察嘉鱼县四邑村 勉励走科技之路、质量之路、品牌之路做好蔬菜种植产业 [6] 社会反响 - 网友评论称保护好生态就是守住金饭碗 期待随州、骆店等地被报道 并赞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12][14][15][16][20][22][25] - 常德日报社相关人士引用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表达对系列报道的期待 [18][26]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工作交流会议在京召开
证券时报网· 2025-08-19 11:43
长江联合研究战略方向 - 十五五时期注重创新与基础、一般与特殊、效益与成本、主要与次要、当前与长远五个结合 [1] - 优化完善组织机制并深化拓展央地企合作和科技帮扶模式 [1] - 聚焦长江大保护新需求新任务加强顶层设计 [1] 合作机制与实施路径 - 推动研究成果落地应用并强化共抓长江大保护合力 [1] - 通过央地企协同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马鞍山长江保护日:打造“一江碧水向东流”城市生态客厅(视频)
中国经济网· 2025-08-19 00:02
城市发展转型 - 马鞍山市通过系统治理、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机制创新四大路径实现从"滨江不见江"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转变 [1] - 统筹推进长江两岸79公里岸线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实施"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提升工程" [1] - 东岸芦苇江湾、滨江文化公园、采石矶景区形成串联景观带 西岸和州之心、浮沙圩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2] 生态建设成果 - 长江马鞍山段长36公里 流域面积4049平方公里 岸线79公里 流域人口约220万人 [1] - 形成生态岸线、生活岸线、文旅岸线交相辉映的格局 从工业岸线转变为"城市生态客厅" [2] - 建立"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机制 [2] 文化品牌建设 - 举行两届马鞍山长江文化论坛 举办2024采石矶长江音乐节 [1] - 加速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马鞍山段) 深挖长江大保护"生态福利" [1] - 通过全国首个"长江保护日"主题宣传活动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1]
破“化工围江”,立“生态滨江”—— 长江常州段的绿色转型答卷
新华日报· 2025-08-18 23:25
岸线生态转型 - 长江常州段生态岸线占比达80.6%跃居全省第一 沿江45家化工企业被安全拆除 3600多亩土地重披绿装[1] - 企业腾退后实施土壤修复和生态复绿 形成全流程"常州路径" 中水回用工程累计分流净化污水近2亿吨 减少直排40%[3] - 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接待超10万人次 成为绿色发展理念传播基地[2] 产业转型升级 - 滨开区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66.6亿元 新医药产业产值达165.4亿元 园区连续7年跻身中国化工园区30强 2024年跃升至第11位[1] - 化工产业产值5年逆势增长45% 亩均税收从11.1万元提升至48万元[3] - 常茂生物转型后年销售收入冲上6.57亿元创历史新高 放弃部分化工产能聚焦绿色食品及饲料添加剂生产[2][3] 新兴产业发展 - 新创碳谷总投资50亿元建设全国单体最大碳纤维一体化基地 产品覆盖风电/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领域[5] - 常州诚达新材料斥资20亿元新建轻量化新材料项目 单吨产品蒸汽消耗从0.24吨降至0.15吨 污水排放锐减60%以上 年降物流成本1500万元[5] - 齐晖药业投入近2亿元转型宠物药品研发 上半年销售总额同比增长40%[6] 产业集群建设 - 园区提供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服务 吸引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创新磁场[6] - 安赛乐米塔尔/比亚迪二期等重大项目接连落地 中瑞国际合作产业园二期即将投用 屋顶光伏年发电量满足园区三成用电[7] - 借常泰长江通车契机构筑双循环滨江枢纽 争创国家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7]
攻坚筑牢生态支点美丽湖北厚植发展“含绿量”
中国环境报· 2025-08-18 01:43
长江大保护与生态修复 - 宜昌市开展长江岸线整治修复总面积达118公顷 采用集约型建设和海绵建设理念 [5][17] - 湖北省建立3个长江干流跨省生态补偿机制 实现市县两级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覆盖率双100% [6][18] - 武汉市建成华中首座全地下花园式净化水厂 占地2.9万平方米 黄孝河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V类标准 [10][19]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 - 2024年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持续100%达标 长江汉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丹江口水库连续10年保持Ⅱ类水质 [11][12][19] - 实施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 建立洪湖流域综合治理省级推进机制 [11][19] - 联合江西湖南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空气质量近3年明显改善 [6][20] 绿色低碳经济发展 - 2024年湖北省GDP达60012.97亿元 同比增长5.8% 以年均3%能源消费增速支撑6%经济增长 [8][12][21] - 长飞光纤通过碳配额抵押获贷470万元 购买1000万度绿电抵扣7153吨碳排放 设备改造后年省125万元并减排1000吨 [9][21] - 湖北省碳市场累计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建成全球最大碳配额规模注册登记结算机构 [23] 生态环境志愿服务 - 全省环境保护类志愿服务组织达2万余个 占比46% 武汉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总队拥有110多支团队2.4万名志愿者 [13] - 十堰市丹江口库区发展16.2万"小水滴"志愿者开展巡库护水活动 [13] - "小豚大爱"项目获全国十佳公众参与案例 蒋德新入选全国十佳生态环境志愿者 [14][16]
湖北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案件、非法采砂案件、涉渔刑案全面下降
新京报· 2025-08-17 07:44
生态保护措施 - 湖北省实行"林长+检察长+警长+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联合保护制度,对古树名木进行巡查保护,其中全球现存体型最大、树龄最长的水杉母树(树龄600多年,高35米、围径7米)受到重点保护 [1] - 全省配备河湖警长、森林警长和尖刀队,严打污染环境、非法捕捞、危害野生动植物等违法犯罪,神农架林区森林警长定期检查古树名木,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湖警长采用"步巡+红外摄像仪空巡"24小时保护野生麋鹿和江豚 [1] - 湖北公安联合多部门推进护水、护山、护渔、护林、护鸟行动,助力"美丽湖北"建设 [2] 打击野生动物犯罪 - 襄阳市公安局襄州区分局破获非法猎捕野生动物案件,抓获14名嫌疑人,查获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2016只,11名嫌疑人已被起诉 [3] - 湖北公安机关精选警力组建尖刀队打击涉野生动物犯罪,2024年立案侦办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犯罪案件2699起,侦破部督案件47起,2024年上半年立环境资源领域案件1349起 [4] - 湖北与多省市公安机关实行"长江大保护"信息联动、线索联查、案件联办、水岸联防,打击非法采砂、非法捕捞、非法狩猎 [5] 执法成效 - 2024年以来湖北公安机关会同其他单位联合执法巡查3万余次,2024年1-7月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类犯罪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5.7%,长江湖北段非法采砂案件同比下降25.4%,涉渔刑案下降24.1% [6] - 2024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8%,同比上升2.6%,守住全省6925.25万亩耕地红线,保护82.5万株古树名木 [8] 生态修复举措 - 荆州放流10万余尾中华鲟至长江,公安机关联合进行高频次巡逻保护新放鱼苗 [7] - 襄阳、宜昌等地非法捕捞人员需放生鱼苗8000尾至5万尾进行生态修复 [7] - 湖北省公安厅每月组织无人机对重点生态区巡航巡查不少于72小时,每月开展全省涉野生动物集中清查不少于1次 [7]
【看见美丽中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央视网· 2025-08-13 15:48
长江生态修复成效 - 长江水质显著改善,干流水质评价从2016年的优提升至2024年干支流全优,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从82.3%升至98.6%,劣V类断面基本消除 [10] - 水生环境明显恢复,沿岸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耐污植物减少、喜清水植物增加,小鱼小虾数量增多 [9] - 物种多样性稳步回升,2021-2024年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2017-2020年增加36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长鳍吻鮈、红唇薄鳅回归 [13] 沿江产业转型升级 - 宜昌取缔沿江1公里内40余家化工企业,化工产值曾占当地工业产值三分之一,通过企业搬迁至产业园、取缔非法码头及采砂场,腾退岸线超42公里 [4][6] - 长江沿线数十座城市同步推进生态修复,江滩从垃圾堆场、密集码头转变为生态绿廊和滨江公园 [6] - 绿色航运加速发展,纯电动船、氢能源船等智能船舶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船,减少航道污染 [19] 生物保护与种群恢复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1249头,较5年前增长200多头,频繁出现在沿岸水域 [11][13] - 实施十年禁渔政策后,江豚栖息环境改善,与人类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11] 渔民安置与转产保障 - 长江沿岸十多万渔民转产上岸,其中宜昌白水港村360位渔民全部转产,300多年捕鱼历史终结 [16] - 政府落实退捕补贴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如厨师、电焊工),6个月内完成协议签署、资金发放及安置工作 [18] - 部分渔民转型为护渔员,参与长江生态保护工作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