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体制改革

搜索文档
公用事业行业双周报(2025、8、1-2025、8、14):7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3.1%-20250815
东莞证券· 2025-08-15 08:54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公用事业行业"超配"评级 [1] 核心观点 - 7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3.1%,火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水电降幅扩大,核电增速放缓 [5][41] - 动力煤价格同比下行,建议关注华电国际(600027)、国电电力(600795) [41] - 天然气价格联动推进,建议关注新奥股份(600803)、九丰能源(605090)、新天然气(603393) [41] 行情回顾 - 近两周申万公用事业指数上涨0.7%,跑输沪深300指数1.7个百分点,行业排名第26 [5][12] - 年初至今指数下跌1.2%,跑输沪深300指数7.3个百分点,行业排名第28 [5][12] - 子板块表现分化:热力服务(+6.7%)、燃气(+5.3%)领涨,水力发电(-1.4%)、风力发电(-0.04%)下跌 [5][14] - 个股方面,洪通燃气(+59.0%)、华光环能(+47.3%)涨幅居前,新筑股份(-7.2%)、华电辽能(-4.1%)跌幅较大 [5][16] 行业估值 - 公用事业板块整体市盈率18.6倍,子板块估值差异显著:光伏发电(589.1倍)、热力服务(38.2倍)、火力发电(11.8倍) [19][20] - 热力服务板块估值较近一年均值溢价66.6%,光伏发电板块估值波动最大(近一年范围-900.8至805.5倍) [20] 行业数据 - 动力煤价格环比上涨:陕西榆林Q6000坑口价均值626元/吨(+6.7%),秦皇岛港Q5500平仓价675元/吨(+5.0%) [30][31] - 秦皇岛港煤炭库存548万吨,环比下降3.6% [33] - 7月发电量结构变化:太阳能发电同比+28.7%(增速较6月加快10.4个百分点),水电同比-9.8%(降幅扩大5.8个百分点) [43] 重点资讯 -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系长三角首个转正现货市场 [5] - 山东发布新能源电价竞价细则,甘肃推进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 [5][39] - 国家电投推动新能源"以大代小"改造及智慧场站建设 [39][40] 公司动态 - 新奥股份运营261个燃气项目,覆盖3100万户家庭 [42] - 九丰能源形成70万吨LNG自主产能,构建海陆双气源池 [42] - 华电国际布局多类型机组,参股风光新能源项目 [42]
深度观察|长三角首个电力现货市场的“立”与“破”
中国能源网· 2025-08-14 07:24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 浙江电力现货市场于8月7日结束463天长周期结算试运行后转为正式运行,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正式运行的现货市场[1] - 市场标志着浙江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和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方面迈出关键一步[1]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进展 - 国家明确要求2024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全面开展连续结算运行,最晚于2026年6月底前完成建设目标[1] - "统一市场、两级运作"市场架构已通过长周期多场景实践检验,中长期、现货和辅助服务协同运作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1] 浙江电力市场发展规模 - 2024年浙江发电侧市场化电量达5260亿千瓦时,用电侧市场化电量达3388亿千瓦时[2] - 注册经营主体数量达13.18万家,涵盖火电、新能源发电企业、售电公司及大工业用户[2] 现货市场对电力保供的影响 - 现货市场通过高峰时段高价信号激励发电企业优化燃煤配比,提高机组顶峰能力[6] - 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机组非停重新并网耗时从160分钟降至40分钟(缩短75%),煤机非停率和受阻率分别降至0.6%和0.3%的历史最低值[6] 新能源发展与消纳挑战 - 截至6月30日浙江省内光伏装机达5947万千瓦,超过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6] - 节假日用电低谷时期光伏消纳难题显现,部分地区光伏接入已达红色预警[6] 现货市场促进新能源消纳 - 现货市场通过峰谷价差释放系统调节能力,2025年以来增加新能源消纳电量超1亿千瓦时[7] - 分时价格信号引导发电企业和用户优化发用电曲线,提升消纳空间[7] 绿电市场交易规模 - 2024年浙江绿电交易量超100亿千瓦时,绿证交易量超6000万张[8] - 分布式新能源交易量超20亿千瓦时[8] 市场价格机制变化 - 浙江中长期批发市场价格从2024年463.8元/兆瓦时降至2025年409.9元/兆瓦时[10] - 市场竞争有效反映发电成本和供求关系,形成低价电源多发、高价电源顶峰发的资源配置格局[10] 市场主体反应与调整 - 企业通过分析历史电价调整生产流程和新能源配置,实现用电成本优化[9] - 用户需更精准灵活安排用电,但长期看有助于制定能效提升规划[9] 市场风险与防控措施 - 需防范极端价格波动(如美国得州寒潮期间电价飙升100倍)和市场操纵行为[12] - 需加强技术支持系统可靠性、应急处置能力和省间协同机制[12] 行业示范意义 - 浙江市场在规则设计、风险防控和技术支持方面的经验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提供可复制制度经验[11] - 市场机制成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11]
总投资12.4亿元,枣庄将新建一个储能项目
大众日报· 2025-08-12 01:19
项目概况 - 山东枣庄明源400MW/800MWh电化学储能项目总投资12.4亿元 单位造价1.55元/Wh [1] - 项目建设单位是枣庄明源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位于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新河崖村南 [1] - 项目环保投资135.2万元 投资比例0.1% 实际建设内容包括变电和储能两部分 [1] - 储能电站分为三个区域:南部储能区 西部变电区 北部办公区及辅助设施区 [1] 政策背景 - 枣庄市"十四五"新能源发展规划要求新能源项目储能配置比例不低于装机容量10% 连续充电时间不低于2小时 [1] - 规划提出依托高新区张范工业园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 降低企业用能成本 [1] - 枣庄市是省级"储能示范基地" 全省仅5家 [1] 行业影响 - 项目将推动华电滕州100兆瓦/200兆瓦时储能电站年底投运 [1] - 项目将带动一批储能电站投资建设 探索"储能+共享"运行模式 [1] - 项目建设有助于推动新能源发展规划实施 构建能源互联网 推动电力体制改革 [2] - 项目促进能源新业态发展 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2]
专家解读丨《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出台 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重要基石
国家能源局· 2025-08-09 02:30
核心观点 - 《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于2025年10月1日施行 有效期五年 旨在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标准化计量结算框架 解决标准不统一 数据不透明 结算周期差异大等问题 推动市场公平与效率提升[2][3][6] 规则内容与适用范围 - 规则涵盖计量管理 结算管理 监督管理 适用于电能量交易 辅助服务交易等所有电力市场类型 包括虚拟电厂 新型储能等新型主体[4] - 计量管理要求市场经营主体安装符合标准的计量装置 规范数据传输时序 结算流程分为结算准备 结算依据编制和电费结算三个阶段 禁止设置"不平衡资金池"[4] - 强化监督与争议解决机制 明确监管主体和违规处罚措施 提供维权渠道[4] 出台背景与意义 - 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必然要求 解决各省份 各交易品种规则不统一导致的跨省交易成本高 效率低 数据不透明 结算周期差异大等问题[6] -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体系关键一环 填补计量结算专项规则空白 与《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电力市场监管办法》等文件形成互补[7] - 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重要支撑 适应虚拟电厂 分布式能源 新型储能等新业态需求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8][9] 重要作用 - 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奠定制度基础 统一计量标准 结算周期和科目式样 打破地域壁垒 降低跨省交易成本 现货市场地区推广"日清月结"模式 非现货市场地区采用差异化结算安排[11] - 保障市场经营主体合法权益 推动结算透明化 披露结算变动原因 单独列示科目 强化风险防控 要求售电公司提交履约保函 规定电网企业不得因用户欠费克扣发电企业电费 建立争议解决机制[12] - 推动电力市场数字化转型 要求建设统一数据平台 实现计量数据自动采集与交互 支持区块链结算 智能合约等技术应用[13] - 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优化计量数据管理 提高市场出清结果准确性 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创造条件 将虚拟电厂 新型储能纳入结算体系[14] 行业挑战 - 数据基础能力不足 现货市场地区"日清月结"要求对数据采集 传输和处理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分布式能源计量设备覆盖率不足 数据采集频率不达标 数据传输网络建设滞后 用户侧计量设备智能化改造待普及[16]
《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出台 促进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08 02:32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廖睿灵 电力市场计量结算标准不统一,结算周期差异大……这些阻碍电力交易的问题,将更好得到解决。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规范 结算业务管理,强化结算风险管理,统一电费收付要求。 "《规则》出台后,标志着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电力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规 则为主干,信息披露、市场注册、计量结算为支撑的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构建完成,为建设全 国统一电力市场奠定坚实规则基础。"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 此次《规则》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了电力市场计量结算业务统一。北京电力交易中心有关负责人分 析,《规则》统一了计量数据采集、传输、校验、校核流程标准。在国家层面明确市场经营主体、电力 交易机构、电力调度机构、电网企业等各类市场成员在计量装置管理、计量数据管理方面的权利与义 务,奠定计量数据质量基础、提升计量数据管理水平。 此外,统一了结算周期及时限要求。"此前,电力市场结算时序由各地自行制定,部分地区电费结 算时间较晚,个别地区结算时间长达1个月。"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说。《规则》规范了结算准备、结 算依据和电费账单编 ...
专家解读丨《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出台 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工作筑牢根基
国家能源局· 2025-08-07 01:52
制度背景与意义 - 填补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空白 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计量结算提供关键制度保障 [3] - 解决电力市场计量结算领域标准不统一问题 实现从交易申报到电费结算的全流程标准化 [4] - 改变各地碎片化交易模式 全国电力交易规模持续增长 2024年6月实现超20亿千瓦时跨电网经营区市场化电力交易 [5] 结算规则创新 - 首次明确清分计算与电费结算以自然月为周期开展 统一现货市场/辅助服务/零售市场的结算原则 [6] - 全面规范结算准备环节 要求建立标准统一的数据交互平台打通发输配用及交易调度数据流 [6] - 实现中长期与现货/批发与零售/电能量与辅助服务市场的结算协同 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系统需求 [6] 电费结算机制 - 清晰界定经营主体与电网企业双向义务 明确账户提供与按时支付责任 [8] - 全流程标准化管控结算时序 从数据准备到电费支付时间均作规范 [8] - 要求不设不平衡资金池 独立记录结算项目 确保电费资金专项使用 [8] 预期市场影响 - 打破地域技术壁垒 全面约束市场分割行为 [9] - 提升计量结算数据标准性 打破地域数据孤岛 [9] - 显著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资源更大范围流通 [9] - 结算工作前移 深度融入合同管理/交易申报/调度执行等环节 [9] 战略定位 - 作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里程碑 为电力资源全国自由流动铺平道路 [10] - 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理念深入人心 需技术/人才/监管协同保障 [10] - 加速构建高效竞争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支撑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 [10]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同志就《电力市场计量结算基本规则》答记者问
国家能源局· 2025-08-06 09:46
政策背景与目的 - 政策旨在解决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计量管理不规范、单位不统一、流程衔接不畅、电费结算不及时等问题[3] - 政策是对2015年电改以来《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等文件的延续和完善[3] - 标志着电力市场"1+6"基础规则体系构建完成 为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奠定规则基础[4] 规则主要内容 - 共包含6章56条 涵盖总则、总体要求、计量管理、结算管理、监督管理和附则[5] - 明确制定依据、相关定义和适用范围 理清各市场成员权利与义务[5] - 规范计量装置管理和计量数据管理要求 提出结算准备、电费结算、追退补和清算等全流程要求[5] 计量结算业务统一要求 - 要求市场经营主体具备独立计量条件 计量装置需满足最小结算单元要求并安装在产权分界点[6] - 统一结算周期 现货市场连续运行地区采用"日清月结"结算模式[6] - 首次在基本规则层面明确用户侧与电网企业电费收付流程 规范增值税发票开具和承兑汇票使用管理[7] 机构职责划分 - 电力交易机构负责汇总结算基础数据并出具结算依据 组织协调结算依据问题[8] - 电网企业负责提供计量数据 出具电费账单并开展电费收付 组织协调电费结算问题[8] - 首次明确电网企业核对结算依据的职责并规范核对流程[8] 结算时序规范 - 统一要求每月第5个工作日前出具上月结算依据(核对版) 1个工作日内完成核对和确认[9] - 每月第8个工作日前发布正式结算依据 第10个工作日前发行上月电费账单[9] - 此前部分地区电费结算时间长达1个月 新规显著压缩结算周期[9]
盐城建成全国首个真正实现绿电可溯源的产业园区
新华日报· 2025-08-03 23:43
公司动态 - 上海永久在盐城大丰港零碳产业园建立首条物理可溯源绿电生产线 专供出口电动自行车 年产能达20万辆 [1] - 生产线实现碳足迹全流程溯源 为应对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技术门槛而设立 [1] - 从签约到试运行仅用6个月时间(1月签约2月进场7月试运行) 系公司首次将高端品牌专属生产线落户外地 [1] 技术方案 - 绿电专线采用"源荷协同"模式 将风光电源与用户接入同侧电网 降低外送输配电损耗 [2] - 全国首条10千伏"绿电专线"(海韵线)实现13.76MW集中式光伏直供 年供应绿电1500万千瓦时 [3] - 通过智能化改造国家电网变电站 实现每吨碳足迹可追溯 [3] 政策支持 - 盐城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高标准编制《国家碳达峰试点实施方案》 [2] - 江苏省发改委确定首批5个绿电直连供电试点项目 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 [3]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为零碳园区探索提供政策动力 [3] 产业生态 - 园区引入18家国际权威认证机构 实现绿电溯源与碳足迹认证标准国际互认 [4] - 除上海永久外 另有3家企业(含中科瀚宇科技)将接入绿电专线 [4] - 试点项目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动力电池、绿色燃料等"以绿制绿"项目 [5] 经济效益 - 绿电直连供电模式提升地方招商引资吸引力 为电池等重点行业增强绿色竞争力 [5] - 系统解决光伏装机激增导致的消纳困难问题 避免强制配储推高系统成本 [2]
A股尾盘,多股异动拉升涨停
证券时报· 2025-07-21 10:31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三大股指集体收涨 上证指数报3559.79点涨0.72%创年内新高 深证成指报11007.49点涨0.86%突破11000点 创业板指报2296.88点涨0.87%创年内新高 [1] - 全市场超4000只个股上涨 成交金额超1.7万亿元 [1] - 北证50指数表现突出 报1452.34点涨2.38% [2] 板块表现 - 水泥/水利/工程机械/民爆/基建板块涨幅居前 银行/教育板块表现低迷 [1] - 电网设备板块涨3.23%至30085.03点 [7] - 固态电池板块涨1.13%至1884.40点 [9] 基建板块动态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带动水电概念股爆发 中国电建/西藏天路/青松建化/海螺水泥等涨停 [4] - 项目开工长期利好水电配套设备/电网外送工程核心设备供应商 [4] - 岩土工程/民爆/建材等细分领域需求获提振 电力电网/电力运营中长期受益 [4] 电网设备板块异动 - 午后多股异动拉升 中国西电/许继电气涨停 安靠智电录得20%涨停 华自科技涨15.57% [6][7] - 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电网投资保持10%以上增速 主网架与配用电环节投资均衡化增长 [7] 电力需求与改革 - 全国最大电力负荷于7月16日突破15亿千瓦达15.06亿千瓦 较去年增加0.55亿千瓦 [8] - 电力体制改革推进 现货市场年底前基本实现全覆盖 火电盈利模式重构 [8] - 煤价下行与市值管理举措推动火电/水电板块成为优质红利资产 [8] 固态电池进展 - 多家企业披露固态电池进展 长安汽车预计2026年实现装车验证 2027年推进全固态电池量产 能量密度达400Wh/kg [9][10] - 华自科技涨15.57% 德福科技涨13.16% 索通发展/平安电工/金发科技等跟涨超9% [9]
用电负荷破纪录,电力股“高温”不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7 13:15
电力负荷与需求 - 全国最大电力负荷于7月16日首次突破15亿千瓦,达到15.06亿千瓦,较去年最大负荷增加0.55亿千瓦 [1] - 今夏全国电力负荷已三次刷新历史纪录,未来将持续维持高位 [1] - 入夏以来至7月16日,全国15个省级电网及河北南网负荷36次突破历史新高 [2] - 四川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7224万千瓦,首次突破7000万千瓦大关 [2] - 陕西电网负荷达4491万千瓦,比2024年最大负荷增长10%,比前一日最大负荷增长2.7% [2] - 浙江全社会用电负荷达1.26亿千瓦,今夏已28天用电负荷超过1亿千瓦 [2] 电力供需与预测 - 预计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比上年增长5%,气象因素对用电影响日益凸显 [3] - 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将偏紧,局地高峰时段供需紧张 [3] - 迎峰度冬期间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3] - 全国统调电厂煤炭库存持续保持在2亿吨以上,可用天数超过30天 [7] - 煤炭中长期合同价格和现货价格均有不同程度回落 [7] 电力行业表现 - Wind电力指数今年以来上涨2.22%,最近10个交易日净流入24.44亿元,近60个交易日净流入197.99亿元 [4] - 华银电力近10个交易日涨幅46.57%,7月以来股价上涨超过80% [4] - 新中港、豫能控股涨幅超40%,华电辽能最高涨幅超30% [4] - 乐山电力年内涨幅达142.97%,市值飙升至86亿元 [4] - 上海电力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将增加4.27亿元到7.60亿元 [5] - 浙能电力上半年发电量和上网电量分别同比上涨4.48%和4.57% [5] 电力保供措施 - 国家能源局制定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工作举措,指导地方做好电力保供工作 [7] - 浙江新增并网光伏装机1220万千瓦,增加午间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应超过500万千瓦 [7] - 国网浙江电力增购西北、西南、福建等地电力,开辟黑龙江、河南、广西等新路径 [8] - 今年夏季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等地区负荷中心已达成受入交易最大电力1.65亿千瓦,同比增长8% [8] - 广东、广西、云南的超20亿千瓦时电能通过闽粤联网工程输送至上海、浙江、安徽、福建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