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转化

搜索文档
“两山”转化还需要持续科技创新
科技日报· 2025-08-21 07:30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两山"理念日益深 入人心,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色发展的行动更加自觉,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 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昔日污染河道化作景观水系带动沿岸产业升级,智能灌溉系统让农田在节水的同时丰产增收,光伏治沙 技术使荒漠上种出"阳光银行"……在"两山"转化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从粗放式增长到创新驱动,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应用,成为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在工农业生产中,各种 绿色技术的应用,既通过污染控制、资源循环、能源转型等解决环境问题,又通过降本增效、产品升级 等产生更多经济效益。同时,为绿色发展而生的技术本身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可再生能源产 业——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不仅大幅提升清洁电力供给,还催生了完整且具国际竞 争力的光伏全产业链。 在技术赋能下,生态的价值也由抽象变得可量度、可交易、可变现,成为市场化商品,产生经济效益。 以碳排放权交易为例,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生态价值的数据量化,区块链技术解决了数据可信度 和流程透明度等。最新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运行4年以 ...
上千公里游憩空间孕育“新”业态、凝聚“新”活力 深圳:“山海连城”到“价值连城”
深圳商报· 2025-08-19 07:22
公园经济与政策发展 - 深圳公园数量突破1320个 构建全国领先公园矩阵 [2] - 2025年公园条例出台 允许通过竞争方式选择经营者提供餐饮零售等配套服务 推动艺术书吧禅意茶室等新业态落地 [2] - 2025粤港澳大湾区花园大赛10天吸引128.3万人次参观 带动周边商圈销售额同比增长40% [2] - 2035年规划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 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 [2] - "五园连通"已率先实现 通过打造公园群贯通城市与公园慢行系统 [3] 骑行产业规划建设 - 2035年规划建成超1000公里休闲骑行网络 构建"1+3+N"体系:1条200公里滨海骑行道 3个百公里级山海骑行大环 N个20公里以上特色骑行环 [4] - 全市已贯通骑行道100余公里 计划引入社会资本建设运营40处以上服务驿站和休闲健身场所 [4][5] - 正与环法赛事团队接洽引入国际顶级赛事 今年将举办滨海公路自行车公开赛和十五届全运会自由式小轮车比赛 [5] 远足径体系与户外经济 - 420公里"三径三线"远足径体系基本贯通 鲲鹏径获评2024年全国十大登山户外运动特色目的地 [6][7] - 正申报全国首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重点发展徒步越野水上运动低空运动三类优势项目 [7] - 推进大鹏半岛马峦山—梧桐山等4个重点区域建设 2025年年底目标建成超1000公里远足径 [7]
江西九江:金融发力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8-15 02:33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金融支持 -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2016年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优先导向,九江作为重要节点城市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既是生态功能区也是工业基地 [1] - 九江金融系统将长江生态修复列为首要任务,与产业转型、生态价值转换并列为三大核心工作,推动出台《九江市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3] - 截至2025年6月末,九江绿色贷款余额达990.15亿元,同比增长23.25%,新增绿色贷款占比达54.4%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金融创新 - 湖口县江豚湾项目获农业发展银行10.6亿元贷款,采用未来收益权质押模式,江豚数量从800只增至1249只,配套科普馆两年接待23万人,年均收入1.64亿元 [2] - 全国首单生物多样性挂钩银团贷款5亿元落地九江,利率与鄱阳湖保护目标挂钩,最高可为企业年降成本25万元 [11] 水环境治理与金融工具应用 - 九江金融系统累计投入193.7亿元信贷资金治水,通过银团贷款和项目库机制降低风险,入湖污染削减率超80%,长江干流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 [6][7] - 工商银行在滨江改造项目中采用"一项目一策",通过特许经营、收益权质押破解公益项目融资难题 [7] 工业转型与绿色金融实践 - 湖口县工业园区开展转型金融试点,九江银行推出"碳效贷"5.35亿元,利率较普通贷款低1个百分点以上,与企业碳减排表现挂钩 [9] - 交通银行18亿元银团贷款支持心连心化工清洁改造,其甲醇项目获全国节能双十佳奖,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 [9] 生态价值市场化机制突破 - 九江首创排污权抵押贷款400万元,通过排污权交易试点将环境容量使用权市场化 [10] - 金融系统通过量化生态价值标的(如排污权、生物多样性指标)建立"资金流入—环境改善—价值提升"循环机制 [12] 零碳能源与产业升级 - 彭泽县棉船岛风电项目年发电2.44亿度,节约标煤9.6万吨,减少CO₂排放24万吨,获工商银行6亿元联合授信支持,成为长江首个"零碳岛" [8] - 转型金融推动高碳行业绿色升级,银行通过价格杠杆引导企业实现"节能降本"与"低碳发展"双赢 [13]
学习手记|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读懂“两山”理念的科学路径
新华社· 2025-08-15 00:18
核心观点 - "两山"理念提出因地制宜发展路径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 强调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 [2][3][4][5][7][8] 发展模式 - 黑龙江将冰天雪地由竞争短板锻造成发展长板 9年间转化为资源优势 [3] - 福建通过菌草技术实施小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解决生态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瓶颈 [6] - 不同区域需根据生态价值转化能力和路径差异 制定差异化发展导向和生产布局 [7] 实践成果 - 理念提出20年来 从一村之变扩展到普遍实践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画卷 [8] - 生态治理需秉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科学理念 顺应自然规律 [5][8] - 菌草技术作为优势技术被应用于宁夏扶贫协作 体现扬长避短的发展思路 [6][7] 理论价值 - 突破片面看待生态与发展问题的思想桎梏 指明人类改造自然的科学逻辑 [8] - 理念体现唯物辩证发展观 强调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 [8] - 通过特色化发展路径 各地可打造独特优势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7]
湖州在“两山”实践中焕然一新
中国环境报· 2025-08-14 01:40
俯瞰湖州市区全景。 盛夏的太湖南岸,山林湖泊绿得饱满。大自然化身顶级艺术家,在翠碧青苍中演绎万物生灵的美丽生活—— 碧波荡漾的太湖清水,连年愈加清澈,游人邂逅美景;郁郁葱葱的湿地公园,水下森林闹,生态得到修复;绿海翻波的丰润山林,碳汇喜丰收,村民笑 得甜美。 浙江省湖州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绿色发展先行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国家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城市之一,全国首个实现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市和区县全覆盖的地级 市,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市之一…… 这些年,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协同并进的美丽画卷在湖州城乡铺展开来。 南浔古镇水乡风情。 湖州仁皇阁。 由量到质,山绿了水清了日子甜了 位于安吉县天荒坪镇的余村,群山环抱,翠竹婆娑。然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余村却是当地有名的工业村、污染村。 "那个时候的山灰蒙蒙的,看不到绿色,水像酱油汤一样。家里不能开窗,一开窗就是一层灰。"村民李志荣仍然记得那段日子。竹林黄了,竹笋小了, 空气差了,各种环境问题纷至沓来。 改革开放初期, ...
浙江安吉如何奏响山水富民乐章?
新华社· 2025-08-11 08:02
白茶产业发展 - 安吉白茶品牌价值突破50亿元 从零星试种发展而来[1] - 黄杜村通过茶叶种植彻底改写村庄命运 从穷山村变为致富村[1] - 茶旅融合模式显著 游客在非采茶季仍大量涌入万亩茶园[1][2] 竹产业发展 - 安吉拥有百万亩翠竹资源 以竹子为载体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3] - 峰晖竹木制品公司产品涵盖近2000种品类 去年产值达1.3亿元[3] - 全县推广竹制品替代塑料 300多家村咖使用竹浆纸吸管 累计减少一次性塑料消耗500余万套[3] 区域经济发展 - 安吉地区生产总值近20年翻近三番[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倍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倍[3] - 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9缩小至1.53[3] 青年返乡创业 - 2022年以来累计吸引青年入乡近4.3万人 每年新增常住人口约1万人[3] - 落地青创项目861个 涌现乡村咖啡 乡村音乐等新业态[4] - 青年返乡开设茶咖简餐 茶礼竹艺文创等复合型小店 年创收达十几万元[4] 旅游产业升级 - 2024年安吉村民旅游收入占直接收入比重超20%[4] - 打造长三角露营天堂 县域村咖聚集地等旅游新IP[4] - 青年入乡加速旅游人才集聚和业态更新 提升村民生活品质[4]
“两山”理念重塑美丽中国
新华网· 2025-08-09 02:21
"两山"理念实践成果 - 浙江省控以上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从41.9%升至98.6%,设区城市PM2.5平均浓度从61微克/立方米降至26微克/立方米[8] - 浙江实施五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0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4万家[3][10] - 浙江以全国1%土地创造6.7%GDP,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45缩小至1.83[11]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丽水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累计成交3137宗生态产品,金额达131.01亿元[3][14] - 浙江GEP核算标准覆盖30余市县,建成126条超10亿元"土特产"全产业链,总产值3216亿元[13][14] - "蓝色循环"项目吸引62300人次参与,首笔2200吨碳汇以10万元成交[3][15] 绿色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占全球65%[4][23] - 2025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占新增装机90%[4][23] - 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促成交易1989项,金额49.26亿元[15]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达87.9%,PM2.5浓度十年下降57%[21] - 建立中央环保督察等30余项生态环境制度,修订法规100余件[24] - 中国国际湿地城市达22个,全球最多[26] 全球环境治理贡献 - 中国光伏风电装机连续10年全球第一,贡献全球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超45%[27][28] - 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为世界提供80%光伏组件和70%风电装备[28] - "中非绿色技术公园"项目为非洲荒漠化防治提供模式[28]
“千万工程”源起地梅林村的绿色变革
杭州日报· 2025-08-05 02:58
作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村民缪文孝和盛国江早已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家里安装的 光伏屋顶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家中日常用电,富余的电量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目前,梅林村50多户居民 已在接洽安装屋顶光伏。"村里的公共停车场还建起了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充电也十分方便。"据 来涵彬介绍,村内共设置了25个充电桩,推动了清洁能源走进村民生活,村民每年充电支出能节省 15%。 梅林村新貌。 盛夏时节,走进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美好生活中心的屋顶上,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面板 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勾勒出一道别样风景线。 "我们在梅林美好生活中心率先打造村级光充储一体化系统,融合屋顶风格布局258千瓦分布式屋顶 光伏。"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来涵彬介绍,通过屋顶安装的光伏,年发电量超16万千瓦时, 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4吨。 如何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更好实现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的良性互动,是实现绿 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价值转换的关键所在。作为"千万工程"源起地,梅林村坚持生态赋能、绿色发展,在 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上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让杭州东部的沙地平原崛起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光伏生 ...
“两山合作社”以制度创新解难题
经济日报· 2025-08-03 21:53
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 两山合作社作为浙江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载体,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产品经营管理体系,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1] - 采用"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持续转化 [1] - 数字化是破解生态价值转化瓶颈的关键,通过建设整合资源收储、信用评价、资产交易功能的数字平台,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形成生态资源"数据仓" [1] 市场化运作模式 -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设立多级子公司,有效联结村集体、企业、农户等主体 [2] - 通过乡镇、村级子公司收储连片资源打造文旅品牌,带动农户财产性、劳务性和经营性收入增长 [2] - 构建共同发展的运营模式,既提升区域品牌价值,也通过技术培训、订单合作等方式促进农民增收 [2] 产业链整合升级 - 围绕"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原则聚焦核心产业,纵向整合生产、加工、销售环节 [2] - 横向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如常山县两山合作社发展"两柚一茶"产业,使深加工率提高到45%以上 [2] - 贯通种植、加工、销售全流程,引进龙头企业开发多元化产品,加工产值达36亿元 [2] 跨区域协同发展 - 从深耕本土到跨省协同,通过市场化手段充分释放生态产品价值 [3] - 可持续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驱动生态富民与共同富裕 [3] - 形成可推广的生态产业化发展模式,使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3]
“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融入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创举”
人民日报· 2025-08-02 22:01
生态转型与绿色发展 - 浙江安吉余村从采矿经济转型为生态旅游和碳汇经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1] - 余村闲置空间改造为露营营地、小酒馆、网红民宿等新业态,吸引上海、杭州游客[2] - 安吉县通过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交易平台,将竹林空气转化为经济收益[6] 竹产业创新与替代塑料 - 安吉拥有100万亩竹林和近1000家竹产业企业,2022年参与发起"以竹代塑"倡议[3] - 当地推广竹浆纸吸管、"竹六小件"等产品,累计减少500余万套一次性塑料消耗品[5] - 竹叶黄酮饮品、竹纤维手提袋等创新产品展示生态价值转化路径[5] 青年创业与乡村振兴 - 余村整合3.7万平方米闲置资源打造"青来集"青年创业空间,聚集60多个项目[7] - 青年社区提供共享办公、社群生活和人才服务,吸引四类青年群体("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云乡人")[7] - 配套"5分钟生活服务圈"和余村音乐会等活动满足青年生活工作需求[7] 国际影响与经验输出 - 6国22名官员调研余村,认为中国绿色发展模式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借鉴意义[1][2] - 安吉"以竹代塑"经验为布基纳法索等竹资源丰富国家提供发展思路[5] - 赞比亚官员计划借鉴中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理念[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