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建设

搜索文档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 广东2万亿领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4:14
国家海洋经济政策与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着手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1] 全国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过GDP 0.9个百分点[1][7] - 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总量约三分之一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1]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逐格局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且唯一突破该规模的省份 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7] -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 占全省GDP总量近两成[1][4][7] - 浙江海洋生产总值1.2万亿元 江苏1万亿元 福建未披露具体数据但跻身万亿俱乐部[4][7] - 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7] 广东省海洋经济优势 - 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1] -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1] - 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 14座沿海城市[7] - 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13%-14%之间 2024年达14.1%[6]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 - 202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9]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3.7亿元 增长10%[9] - 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122.6亿元 增长12.3%[9] - 海洋电力业增加值100.1亿元 增长26.7%[9] - 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99.9亿元 增长22.1%[9]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3.2亿元 增长6.8%[9][11]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增长8%[11] 广东省企业生态与创新能力 - 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11] - 涉海"四上"企业6477家[10]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 同比增长5%[10] - 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 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小巨人"企业203家(不含深圳)[10] 广东省重点产业突破 - 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12]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 可在6级海况作业[13] - 研制并出口全球深度最大的3000米级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 重8吨 具备厘米级光缆理设功能[13] - 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15] -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开建 为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深海实验室 支持6名科学家原位开展30天实验[14][15] 海洋经济发展特色 - 广东在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海洋碳汇、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15] - 系列深海重器落地使广东成为我国最重要海洋科创中心之一[15]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广东2万亿领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4:13
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海洋强国建设迎来新篇章 [3]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GDP0.9个百分点 [3][7] - 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总量约三分之一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3]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争格局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 [4] - 山东省GDP总量近两成来自海洋经济 拥有22位海洋界院士 位居全国第一 [4] - 浙江宁波舟山和上海在海港吞吐量方面实现全球领先 [4] - 2024年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 [8] 广东省海洋经济数据 - 2024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 达2万亿元 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 [7][8] - 广东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 [8] - 近五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13.6%提升至14.1% [6] - 2024年广东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 [10]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8.7亿元 同比增长10.0% [10] - 海洋化工业增加值825.6亿元 同比增长6.1% [11] - 海洋渔业增加值681.9亿元 同比增长3.8% [11]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8.2亿元 同比增长6.8% [11] - 海洋电力业增加值100.1亿元 同比增长26.7% [11] 广东省涉海企业发展 - 广东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 [13]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 同比增长5% 存量达804家 [12] - 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存量涉海"小巨人"企业203家 [12] 广东省海洋新兴产业 - 2024年广东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8% [14] - 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 [14]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 [15] - 研制并出口全球深度最大的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 最大下潜深度3000米 [16] - 世界首个面向海底冷泉系统的大科学装置在广州开建 [16][17]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广东领跑背后的2万亿“深蓝野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1:45
国家海洋经济政策与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着手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4] - 海洋强国建设迎来新篇章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GDP 0.9个百分点[4][8]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争格局 -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5] - 山东海洋经济占GDP总量近两成 拥有22位海洋界院士 位居全国第一 科研实力雄厚[5] - 浙江宁波舟山和上海在海港吞吐量方面实现全球领先 剑指世界一流强港[5] 省级海洋经济数据表现 - 广东成为全国首个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的省份 占全国海洋经济总量五分之一[8][9] - 山东 福建 浙江 上海 江苏等海洋大省(市)跻身海洋生产总值万亿俱乐部[8] - 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9] 广东省海洋资源与产业优势 - 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9] - 14座沿海城市和毗邻南海的区位优势 广州 深圳作为引领性现代海洋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9] -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4.1% 较2020年提升0.5个百分点[7] 广东省海洋产业细分表现 - 202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1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8.7亿元 海洋化工业825.6亿元(增长6.1%) 海洋渔业681.9亿元(增长3.8%)[11][12]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158.2亿元(增长6.8%) 海洋电力业100.1亿元(增长26.7%) 海洋船舶工业99.9亿元(增长22.1%)[12] 企业培育与新兴产业发展 - 广东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 其中涉海"四上"企业6477家[13][14]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增长5%) 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13] - 存量涉海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涉海"小巨人"企业203家[13] - 2024年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8%[15] 海上风电发展成就 - 2024年全省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15] - 带动海洋电力业实现两位数增长[15] 深海科技与装备突破 - 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16] - 全球深度最大的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成功出口 最大下潜深度3000米 以厘米级精度完成光缆埋设[17] - 世界首个面向海底冷泉系统的大科学装置在广州开建 将建成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深海实验室[17][18] - 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 实现深海采矿零的突破[18]
青春之花在海岸线绽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02:52
海洋科技产学研合作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将实验室成果应用于鱼塘养殖 优化饵料配比和改进病害防治方案显著提升养殖效率 [4] -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团队实地考察海岸线 分析潮水退速与携物能力并记录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影响 [4] - 海洋工程学院团队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并开展项目制学习培养掌握核心科技的人才 [4] 海洋科普教育推广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指导小学生搭建微型生态瓶造景景观 以趣味手工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的热爱 [6] - 电子工程学院团队通过折纸模型和实物演示 生动解读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绿色模式 [6] - 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团队联合中交三航局专家设置纸牌承重挑战赛 使力学原理可触可感并拉近与海洋工程的距离 [6] 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 - 文法学院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对话 学习海州五大宫调百年发展历程及特色乐器操作 [7] - 艺术设计学院团队设计系列文创产品 包括印有曲谱图案的T恤笔记本书签和数字插画动画短片 [7]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深入淮盐文化博物馆和盐场 研讨产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新路径并完成粗盐析出实验 [7] 海洋生态保护实践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采集海水样本并通过精密仪器分析数据 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9] - 机械工程学院团队开展环保绘画活动 将海洋知识科普融入碧海蓝天诗意图景创作 [9] - 计算机工程学院团队搭建科普宣传点传播海洋保护知识 并组织净滩实践拾捡海滩垃圾 [9] 海洋产业商业赋能 - 商学院团队将电商思维与品牌理念转化为实用技巧 定制化品牌标签让生蚝成为海洋文化与生态价值代言者 [6] - 团队开辟大学生加基层加市场的助农新航道 推动优质生蚝走出连云港 [6]
松发股份重大重组完成 40亿元配套融资落地
证券日报网· 2025-08-12 10:43
重大资产重组及融资完成 - 公司成功完成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项目 近40亿元配套融资圆满落地 [1] - 发行吸引22家优质投资者报价 报价区间36.44元/股至41.90元/股 申购总规模43.95亿元 最终发行价36.67元/股 [1] - 西南证券发行团队开拓资产管理公司、产业投资者等全新渠道 历经两个多月获投资者认可 [1] 业务转型与战略布局 - 公司置入恒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务 实现船用发动机自主可控生产 [2] - 恒力重工2024年新接订单全球第五、中国第四 作为全球领先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 [2] - 配套资金近40亿元投向绿色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和国际化船舶研发设计中心项目 [2] 技术升级与行业影响 - 募投项目建成后部分车间将实现自动化、无人化生产 [2] - 公司将建造超大型油轮、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 增强能源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保障能力 [2] - 重组体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中国船舶行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主动地位 [2]
海洋经济武林正统!通讯、能源双主业,260亿订单打底,顺风局还会有多少惊喜?
市值风云· 2025-08-12 10:05
海洋经济发展前景 - 陆地资源开发接近饱和 陆地面积仅占30%而海洋面积占70% 蕴含丰富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 [4] - 中国拥有1 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和47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总面积 具备独特发展优势 [4]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发展深海科技 目标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 [4]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元 海运量和集装箱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5] - 中国船舶和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已占全球50%以上 [5] 行业政策支持 - 国家首次将深海科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显示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4] - 海洋高新技术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行业有望获得更多资源倾斜 [4]
推动海工装备走向深远海(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10 23:18
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与价值 - 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硬支撑"和"加速器",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资源与能源安全保障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2] - 海洋工程技术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过程中至关重要,需确保人员和设施在海洋中的安全 [3] - 发展海洋工程牵引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产业链升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治理能力方面作用日趋显现 [4] 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重点与突破 - 我国在近浅海工程领域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 [5] - 深海油气矿产勘探开发、深远海大型漂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产业等深远海开发日渐提速,海洋工程需支撑深远海探索 [5] - 团队研发的海底管缆挖铺埋一体化施工作业装备可在千米级深海环境中执行任务,全装配化深水建筑物一体化施工装备可实现深远海施工作业 [5] 海洋工程技术应用与成果 - "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突破复杂海况下海工结构施工安全技术瓶颈,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 [4] - 团队研发形成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相关成果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8] - 科学家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协同构建"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 [9] 海洋工程人才培养 - 青年科研工作者需心怀家国,将个人理想融入海洋强国建设事业,并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9] - 人才培养需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点,设置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模块,强化"现场即课堂"理念,将学生培养放到工程一线 [10] - 需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保持与国内外海洋工程领域专家学者的沟通交流,开阔研究视野 [10]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工程专家李华军—— 推动海工装备走向深远海(弘扬科学家精神·对话)
人民日报· 2025-08-10 21:54
海洋工程技术的战略价值 - 海洋工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硬支撑"和"加速器",直接服务于国家战略资源与能源安全保障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1] - 在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获取海洋资源过程中需要建造大量设施,这些设施常受到海浪、台风、洋流的拍打和冲刷,海洋工程要确保人员和设施在海洋中的安全 [2] - 发展海洋工程牵引着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控制等产业链升级,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及海洋治理能力方面作用日趋显现 [2] 我国海洋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 我国在近浅海工程领域的技术日趋成熟,但在深远海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 [3] - 团队研发的"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突破复杂海况下海工结构施工安全技术瓶颈,已应用于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 [2] - 深海油气矿产勘探开发、深远海大型漂浮式风电、深远海养殖产业等深远海开发日渐提速,探索深远海离不开海洋工程的支撑 [3] 深远海开发的技术挑战与突破 - 深远海开发需应对极端环境、技术空白和系统集成等挑战,需攻克超高压、低温、极端环境下装备可靠性及能源供给等难题 [4] - 团队研发海底管缆挖铺埋一体化施工作业装备,可在千米级深海环境中执行海底光缆、电缆及管道铺设任务 [4] - 全装配化深水建筑物一体化施工装备可以实现深远海施工作业,为加快走向深远海打下扎实基础 [4] 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 - 科学家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与企业家精神相结合,协同构建"需求牵引研发—市场反哺科研"的闭环 [8] - 团队与中交二航局合作推动海洋工程装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服务重大工程,成果在国内外30余项重大工程中应用 [8] - 历经10余年攻关研发形成新型海洋工程结构设计、安装、检测及修复加固成套技术,大幅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 [7] 海洋工程人才培养 - 青年科研工作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科学规律,脚踏实地、不怕失败 [9] - 人才培养要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设置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模块 [9] - 实践能力培养须突破实验室边界,强化"现场即课堂"理念,把学生培养放到工程一线 [9][10]
中集集团(000039) - 000039中集集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01
2025-08-01 06:32
业务表现与财务数据 - 海工业务手持订单达63亿美元,其中高端FPSO/FLNG深海油气装备订单占比三分之二,生产排期延伸至2027年 [3] - 2024年度现金分红总额达11.45亿元(含2亿元A股回购),占可分配利润约40% [3]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11%至360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50%至5.44亿元,毛利率提升1.92个百分点至12.10% [5] - 集装箱订单排产至第三季度,预计全年行业产量不低于300万TEU [7] 资本运作与投资者回报 - 2024年回购2亿元A股股份,2025年计划以不超过5亿港元回购H股股份,截至7月25日已回购864万股(投入5600万港元) [3] - 未来将结合经营情况研究市值管理手段,包括低效资产出清和新兴战略业务发展 [4] 海工与深海经济布局 - 海工板块覆盖FPSO、FLNG、海上风电安装船及特种船舶制造,技术领先(如"蓝鲸1号/2号"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 [8] - 2024年揽获2艘FPSO总包订单及1艘FLNG改装订单,深海油气装备订单排产至2027年 [8] - 拥有烟台来福士等三大制造基地及海工研究院,具备FPSO/FLNG全产业链交付能力 [9] 集装箱与物流业务 - 集装箱业务受益于中美关税缓和及船公司需求增加,表现优于预期 [3] - 外汇衍生品损失下降(因套保策略优化)推动一季度利润增长 [5] 新兴业务与战略机遇 - 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半挂车、工程专用车)有望受益于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建设 [11] - 模块化建筑业务可应用于偏远工程营地建设 [11] - 能化领域(LNG储运装备)可能参与水电项目能源保障环节 [11]
省人大常委会召开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执法检查部署会 黄楚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7-30 01:57
执法检查背景与目标 - 开展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执法检查是落实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 并围绕省委"1310"部署推进工作 [1] - 执法检查旨在推动强化海洋资源规划约束 分段精细管控岸线 激活海洋经济"蓝色引擎" 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1] 执法检查重点内容 - 检查范围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及7个沿海市 涉及河海岸线法律法规的联动检查 [2] - 重点检查岸线规划制定和实施情况 督促科学划定生产 生活 生态三类岸线 实现"以海定陆 以陆促海"的沿海城市发展模式 [2] - 重点检查自然岸线保有率控制制度执行情况 以及岸线保护和修复工作 维护海岸线生态安全 [2] - 重点检查岸线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 督促优化海洋生产力布局 集中资源支持重大项目 重要设施 重点产业建设 [2] - 重点检查岸线执法监管情况 督促依法监管治理 形成协调联动机制 [2] 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 - 全省各级人大统一步调上下联动 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协调 运用法律武器开展监督 [3] - 逐条对照检查法律制度落实和法律职责履行情况 形成监督压力 确保法治效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