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消费

搜索文档
服务消费的新特征(国金宏观孙永乐)
雪涛宏观笔记· 2025-06-03 05:43
服务消费与商品消费增速变化 - 2023年服务零售同比增长20%,显著高于商品零售5.8%的增速,但2024年两者差距缩小至3个百分点(服务零售6.2%,商品零售3%)[2] - 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消费增长1.5个百分点,2025年1-4月商品零售增速4.7%与服务零售5.1%几无差距,3月商品零售增速一度反超[2] 文化娱乐与餐饮服务修复情况 - 2023年文化娱乐和餐饮服务同比增速分别为39.2%、27.6%,占居民现金消费比重升至3.7%、8.7%[5] - 2024年两者增速延续至10.6%、8.4%,占比进一步升至3.9%、8.9%,但文化娱乐消费修复程度仅达2019年107%,显著低于服务消费整体136%的水平[5] 城乡居民旅游消费差异 - 2024年城镇居民旅游人数和收入修复至2019年的97.7%、103.8%,高于农村居民的81.4%、84.7%[10] - 农村居民更倾向商品消费,2024年食品、衣着、生活用品支出增速分别为5.9%、4.9%、5.2%,均高于城镇居民对应增速[10] 节假日旅游集中化趋势 - 2024年五一、十一和春节旅游人数及收入占比达26%、27%,虽低于2020年36%、35%的峰值,但仍高于疫情前22%-23%的水平[11] 人均旅游消费平台期特征 - 2023年人均旅游消费修复至2019年90%后进入震荡期,2025年仍维持该水平[12] - 海外经验显示服务消费填坑后增速趋稳,如美国餐饮住宿消费增速稳定在1%,休闲服务消费稳定在3%[12] 餐饮消费分层表现 - 2024年限额以下餐饮消费增速6.3%显著高于限额以上3%,但年末限额以上增速回升可能与补贴政策相关[16] - 下沉市场餐饮表现更优:山东等6省市增速超6.9%,而广东、北京、上海增速低迷(北京-4.9%,上海餐饮住宿-5.4%)[18] - 茶饮行业分化明显:蜜雪冰城(三线及以下门店占比57.4%)利润增长39.8%至44.5亿元,奈雪的茶(一线及新一线占比70.6%)亏损9.2亿元[18]
商务部:4月商品消费增速加快
中国证券报· 2025-05-23 21:14
消费市场总体表现 - 4月消费市场保持平稳增长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显效 系列促消费活动有序开展 [1] - 4月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1% 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 [2] - 1至4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1% 增速快于同期商品零售额0.4个百分点 [2] 商品消费细分领域 - 1至4月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5.4% 增速位列16大类消费品第一 [1] - 4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电/文化办公用品/家具/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8.8%/33.5%/26.9%/19.9% [2] - 手机补贴政策带动中高端消费跃迁:6000元以下手机销量/销售额同比增4.8%/14.8% 2000-4000元/4000-6000元手机销量同比增13%/43% [1] - 新型消费亮点突出:4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增长33.9% 渗透率达51.5% 绿色有机食品销售额增30%以上 [2] 电子商务发展 - 1至4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7% 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5.8% 占社零总额24.3% [2] - 产业电商助力外贸:平台吸纳超3100家次外贸企业入驻 外贸专区销售额超11亿元 直接采购约100亿元 [3] - 电商平台开展超200场产业带对接活动 推动内外贸一体化 [3] 政策实施效果 - 手机等数码产品补贴政策落地成效显著:4884.8万名消费者购买5148.3万件产品 带动销售1432.6亿元 [1]
热点思考 | 消费困局的“盲点”?(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研究· 2025-05-22 01:27
服务消费修复症结 - 相比商品消费,服务消费恢复偏慢,2024年人均服务性消费较历史趋势缺口达13.9pct,而商品、可选商品消费缺口仅2.9pct、6.2pct [2][8] - 收入并非服务消费修复主因,商品消费倾向恢复显著优于服务消费,可选商品消费倾向恢复也更好 [2][8] - 工作时间拉长挤占闲暇时间,2023年居民日均有酬劳动时间6小时23分,较2018年增加119分钟,商品消费可通过网购实现而服务消费高度依赖闲暇时间 [2][19] - 国内城镇居民周均工作时间48.7小时,显著高于日本(32.6小时)、韩国(36.6小时),消费向假期集中,长假对社零单月影响可达0.5pct [3][24][30] - 国内法定最低休假天数18天(2025年),明显低于日本(29天)、韩国(30天) [3][30] 服务消费供给约束 - 服务业为非贸易部门,供给不足直接约束需求,2023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较历史趋势回落至-3.8%,供给缺口体现在核心服务价格同比高于核心商品 [4][49] - 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修复更慢,2023年文体娱、教育业就业占比分别较历史趋势下行6pct、2.8pct,文体娱、教育业增加值较历史趋势偏差达-26.1%、-11.6% [4][60] - 中观数据显示供给不足:2024年人均体育场面积3㎡,低于日本(19㎡)、新加坡(9.3㎡);2025年电影供应数仅为历史趋势6.3%,而韩国、日本已回升至114.4%、79.1% [5][70][77] 供给约束成因 - 企业家信心不足导致投资滞后,2021年后服务业投资转为盈利驱动,销售净利率变化领先投资1-2个季度,2023-2024年卫生业购置固定资产增速较2019年回落23.6pct [6][81][90] - 生活性服务业成本率高企,2023-2024年居民服务、教育业成本率分别达109.4%、104.8%,较2019年上行15pct、13pct;文体娱现金流量比率19.8%,较2020-2022年均值下行3.2pct [6][96] - 监管政策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如教育领域禁止节假日学科培训,影视行业加强内容审核,游戏行业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和充值行为 [101][102]
见微知著系列专题之六:消费困局的“盲点”?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5-21 10:42
服务消费修复症结 - 2024年人均服务性消费较历史趋势缺口13.9pct,商品、可选商品消费缺口仅2.9pct、6.2pct,收入非服务消费修复主因[3][15] - 2023年全体居民日均有酬劳动时间6小时23分,较2018年增加119分,闲暇时间减少制约服务消费[3][22] - 2023年我国城镇居民周均工作48.7小时,高于日本、韩国,法定最低休假天数18天,低于日本、韩国[4] 供给对服务消费掣肘 - 2023年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较历史趋势回落至 -3.8%,供给不足拖累服务消费,核心服务价格同比高于核心商品[35] - 2023年文体娱、教育业就业占比分别较历史趋势下行6、2.8pct,生活性服务业供给修复慢[5] - 2024年国内人均体育场面积3㎡,不及日本、新加坡,2025年国内电影供应数仅为历史趋势6.3%[5] 供给约束成因 - 2024年文体娱销售净利率1.1%,购置固定资产增速为负,企业家信心不足压制供给回升[6][53] - 2023 - 2024年居民服务、教育成本率分别为109.4%、104.8%,较2019年上行15、13pct,偿债压力增大限制供给扩张[7][63] 生产高频跟踪 - 本周高炉开工率同比 -0.5pct至2.6%,钢材社会库存延续回落,中游部分开工改善,建筑业水泥产需仍弱[71] 需求高频跟踪 - 本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日均成交面积同比 -45.7pct至 -12%,铁路货运量回落,港口货物吞吐量下滑[93][98] 物价高频跟踪 - 本周蔬菜、鸡蛋价格环比分别 -2.2%、 -0.6%,猪肉价格基本不变,水果价格环比0.7%,南华工业品价格指数环比2%[115][123]
国泰海通:从美日看中国消费潜力
智通财经网· 2025-05-11 00:51
美日中三国经济及消费市场对比 - 美国GDP总量和消费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人口结构相对年轻 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高 热衷于超前消费和信贷消费 [1] - 日本深受老龄化问题困扰 经济增长相对乏力 居民消费倾向更趋理性化 更加追求高性价比 [1]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庞大内需市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 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明显偏低 未来仍有很大改善空间 [1] 美国服务消费发展阶段 - 1970年美国个人服务消费支出首次超过商品并持续拉开差距 服务消费支出占比由1970年的50 7%升至2024年的68 5% [2] - 居民对食品 服装 汽车等商品消费支出份额出现下降 健康护理 金融保险 文化娱乐等服务型消费支出份额大幅扩张 [2] - 服务业蓬勃发展创造大量就业机会 吸引劳动力从农业和工业向服务业转移 美国经济结构逐步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导" [2] 日本消费市场转型 - 80年代初日本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 消费市场由商品消费转向高层次的服务消费转型 [3] - 日本居民消费观念从注重商品消费转向更注重服务消费带来的体验感和满足感 交通 通信 教育 医疗保健 休闲娱乐 旅游等服务消费成为新热点 [3] - 1994年日本服务消费占比首次超过商品消费 此后一直维持在近60%的水平 服务业成为拉动日本GDP增长的核心引擎 [3]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 - 当前中国人均GDP大致相当于美国70年代末 日本80年代初水平 [1] - 当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后 消费市场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 文化消费转变会带来诸多投资机会 [1] - 庞大的内需市场与消费升级趋势将持续释放潜力 下沉市场或成为增量来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