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同富裕
icon
搜索文档
中金:“十五五”的潜在政策动态
中金点睛· 2025-09-21 23:54
摘要 点击小程序查看报告原文 Abstract "十四五"是中国金融周期见顶转向、经济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由较多依赖房地产和传统基建转向更加依靠新经济的发展模式。房价下行和 信贷增速放缓,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但经济结构得以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得到提高。"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理念全方位推进,"十四 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良好。技术进步提速,尤其是非传统行业内部。区域、城乡更加协调,绿色成效突出,"十四五"规划的"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 性"、"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三方面都有充分体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加快。我国出口展现韧性,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条目持续 缩减。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 中国经济迈入新模式,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但房地产调整带来的债务和需求不足问题还待解决。"十五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巩固供给,但提振需求的紧 迫性上升,这也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抓手。要将GDP增速保持在一定区间,就需要实现供需再平衡,尤其是提振需求。在扩内需方面,化解债务、促 进消费、财税改革等方向值得关注。在供给方面,科技创新将坚定推进。当然,这些政策的作用并非互相割裂,提振需 ...
南浔新农都农批市场盛大启幕,打造长三角农产品流通新枢纽
齐鲁晚报· 2025-09-21 09:17
项目概况 - 南浔新农都农产品批发市场于9月21日正式启用 定位为浙北现代化农批市场 填补区域空白并提升长三角农产品流通效率 [1] - 项目占地75亩(约5万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 配备全品类交易区及冷库、检测中心等现代化设施 [5][13] - 采用"平急两用"设计理念 平时作为民生"菜篮子" 急时可转为应急保供枢纽 支持跨区域协同调运 [5] 区位与战略定位 - 地处长三角核心腹地 东接江苏、北临太湖 可实现与上海、苏州、杭州等千万级消费市场高效对接 [3][5] - 依托省农发集团"1+10+N"千亿级农产品流通网络 纳入浙江省"千项万亿"重点项目库 [7] - 战略定位为"立足南浔区、服务长三角" 目标成为长三角农产品流通枢纽 [13] 运营模式与成效 - 首创轻资产合作模式输出 招商出租率达98% 反映市场前景获商户高度认可 [7] - 提供统一品牌管理、智慧化系统及全链条服务 实现交易、结算、物流数字化 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 [8] - 集批发、零售、电商、冷链、检测于一体 形成一站式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7][13] 社会与经济价值 - 通过强化产销对接促进优质农产品外销 助力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良性循环 [7] - 项目带动产业链发展并创造就业岗位 促进城乡融合 被政府列为补齐民生短板的重要举措 [9][12] - 二期项目战略合作已正式签约 未来将持续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12]
产业联盟激活共富密码 “走读中国”欧亚记者团聚焦中国乡村振兴实践
环球网· 2025-09-20 07:07
"这种经验对我们国家很有意义,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格鲁吉亚的农民可以向这里学习。"格鲁吉亚 ForYou传媒、JAKO电台首席执行官兼主编塔拉赫切夫·米哈伊尔在接受环球网采访时表示。 园区构建的分配机制同样彰显着共同富裕理念:土地分红占10%、农户收益30%、村集体积累10%、经 营主体50%。在此机制下,联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最高达3.2万元;2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突 破10万元,其中忠诚村年收益达300万元。2024年向13个村分红35.4万元,切实让农民了产业增值收 益。 2025"走读中国 遇见陕西"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陕西省委网信办和环球网主办,西安市委网信办、安 康市委网信办承办。活动为期6天,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企业对话等多种形式,带领国际媒体团全方 位感受陕西的独特魅力与强劲发展脉搏。 天瑞塬的实践表明,传统农业也能通过产业联盟与资源共享焕发新生机。从"输血"到"造血",这里的共 富之路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也为全球乡村振兴提供了"中国样本"。 来源:环球网 9月19日,"走读中国"国际媒体交流项目记者团到访陕西省汉滨区忠诚村天瑞塬生态农业园区,来自俄 罗斯、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11个国 ...
余应福: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人权进步与世界现代化
中国新闻网· 2025-09-19 13:10
新质生产力发展现状 - 科技创新成为现代化关键动力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特征[1] - 中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成效显著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以24个科技集群数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1] - 中国与外国政府签署110多项科技合作协定 持续扩大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1] 人力资源开发成果 - 中国通过优化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技能人才超2亿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超6000万[2] - 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开展远程教育助力偏远地区发展[2] - 新能源产业为社会提供数千万就业岗位[2] 可持续发展实践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绿色生产力 通过绿色技术创新、能源转型和产业优化加快全面绿色转型[2] - 中国已与42个国家签署应对气候变化合作项目[2] - 提供并动员资金超1770亿元人民币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持[2] 国际合作与传播 - 国际社会应携手推动科技创新 反对技术封锁和产业链脱钩[1] - 中国外文局将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题国际传播矩阵 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解[2] - 呼吁深化生态文明交流 借鉴绿色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2]
苏芳:把握壮大县域经济的方法方向
经济日报· 2025-09-18 00:06
县域经济战略定位 -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和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 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基石 [1] -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 - 需摆脱依赖要素投入和城乡分割的传统发展模式 聚焦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 [1] 高质量发展核心内涵 -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通过产业升级和就业机制完善促进居民增收与消费升级 [2] - 城乡融合是关键支撑 需破解"城镇要素难下乡 乡村要素留不住"的结构性矛盾 [3] - 生态文明建设是内在要求 需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色转型 [4] - 消费升级是动力来源 县域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 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关键突破口 [5] 重点实施路径 - 构建"县域中心城市—重点镇—特色村"三级联动城镇体系 优化城乡空间格局 [7] -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县域信贷资源倾斜 完善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 [7] - 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新路径 设立生态产品与碳汇交易平台 [8] - 构建以县城为中心 乡镇为重点 村为基础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 [8] - 布局数字农业 智能装备 文化旅游等新兴领域 构建多元现代化产业体系 [9] 协同治理机制 - 整合省 市 县 乡 村多级治理资源 搭建政府 企业 社会组织协商共治平台 [9] -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健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构建多维度协同治理体系 [9]
把握壮大县域经济的方法方向
经济日报· 2025-09-17 22:31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壮大县域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经济""推进以县 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统 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 济,要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推动县域经济摆脱依赖要素投入、城乡分割的发展模式,聚焦提 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 兴筑牢坚实根基。 新时代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民生改善锚定价值方向、 以城乡融合优化发展空间、以生态赋能坚守绿色底线、以消费升级激活内生动力、以产城协同凝聚发展 合力,通过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协同治理,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 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 障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增强基 ...
破题生态修复“最初一公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07:54
金华市浦江县岩头镇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项目区。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供图 浙江省生态保护修复产业专项基金旨在解决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难题。首期意向签约的6个项目,涉及湖州、绍兴、杭州、金华、台州五地,将分期完成 注资运营。 湖州市安吉县农田生态系统修复与提升项目遵循农田生态系统整体性和生物多样性规律,系统运用退化耕地治理、土壤培肥改良、耕地固碳提升、沟渠 路联通优化、生态绿岛修复、水生态环境末端治理等举措,推进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提升,结合农业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等产业导入,形成"保护—修复— 利用—运营"全流程体系,打造山区县"农田生态系统修复提升+"新样板。 绍兴市柯桥区福全街道屃石湖生态修复与大雾尖共富田园建设项目将生态保护修复与地域文化重塑相结合,以湖为基,林田为底,通过废弃矿山治理、 岸线生态化改造、坑塘湿地联通、鱼类洄游通道构建,系统修复屃石湖水岸生态,系统重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系统复原"诗画田园"风貌,着力打造乡 村空间治理示范区、江南鱼米水乡图景地、新时代农耕共富样板区。 兰溪市女埠街道果香小镇生态修复项目以"古镇、古埠、古村落"历史肌理和"果园、田园、花园"自然基底为核心,联动文化遗产活化与农业产业 ...
青岛莱西创新路子做强支柱
经济日报· 2025-09-16 03:29
核心观点 - 莱西市通过党建引领和强村共富公司模式整合乡村资源推动产业振兴实现集体经济高速增长和农民增收[2][5][8] 组织架构创新 - 构建"镇党委—村党组织—自然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体系实施头雁领航工程选拔致富带头人等进入村党组织班子[2] - 开展村庄建制调整行政村数量从861个精简至111个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统一领导[2] - 市镇村三级党组织主导成立强村共富公司包括3家市公司11家镇公司83家村公司形成分层运营网络[5] 集体经济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姜山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600万元小龙虾产量60吨大闸蟹产量100吨[2] - 2024年水集街道产芝湖新村集体经济收入580万元建成4个千亩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 - 夏格庄镇西夏格庄村集体收入突破150万元院上镇岘沽新村集体收入300万元葡萄产业综合产值达10亿元[3] - 2024年全市111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0万元以上[5] 产业运营与市场拓展 - 强村共富公司对接盒马百果园京东美团等20余家平台农产品溢价率超10%年营收超3000万元[6] - 马连庄镇秋月梨通过公司统一收购地头价达4.5元/斤较个体销售溢价0.5元/斤[3][6] - 招募400余名乡村振兴红色合伙人和1500余名最美乡村设计师提供资金技术人才支持[6] 资源整合与项目孵化 - 姜山新村整合河湖资源发展南虾北养南蟹北养项目并清收闲置工业用地360亩引进工业项目[2] - 强村共富公司孵化共富夜市富民生态园等20多个项目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联动文旅品牌举办活动10余场[3] - 采用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如马连庄镇盆栽蓝莓产业园使户均年增收5万元[7] 收益分配与民生反哺 - 盈余全部归集体或按股权比例分配村民通过保底+分红机制分享增值收益[7] - 产业收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如投资120万元硬化道路1万平方米及支付村民物业费[8] - 建设助老大食堂和助老洗浴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民获得感[7]
传承三线荣光 探索共富新路 攀枝花西区大宝鼎街道的转型实践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09:55
在攀枝花这座因三线建设而兴、因钢铁钒钛而立的城市中,西区曾是其工业脊梁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站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时刻,老工矿区如何披荆斩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道现实而紧迫 的命题。 作为西区典型的老工矿街道,大宝鼎街道近年来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基础设施短板、产业发展 瓶颈和治理效能提升,创新实施以"四化工程"为基础、"四大基地"为路径、"四地"共建为保障的"三 四"工程,逐步探索出一条景美业兴、人和共富的发展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 基层样本,更折射出攀枝花市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深层逻辑。 街道焕然一新 以"四化"为基,重塑矿区空间价值 老工矿区的转型,首先体现在空间的重塑与人居环境的焕新。大宝鼎街道以"路面黑化、街面亮 化、行道绿化、墙体美化"为抓手,系统推进基础设施更新,推动矿区从"生产空间"向"生活空间"和"生 态空间"转变。 通过整合采煤沉陷区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资金,街道累计完成道路黑化 1.1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余盏、氛围灯带1000余米,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米,打造"彩虹道 路"600米。这些举措不仅显著改善了居民的出行条件 ...
产业文旅“双引擎” 藏地小城打造幸福样本
中国新闻网· 2025-09-15 07:14
核心观点 - 乡城县通过文旅产业和清洁能源等多元化产业模式实现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提升 打造共同富裕区域样本 [1][3][5] 文旅产业发展 - 依托4A级景区打造28家特色民宿 推出"香巴拉猫"文创IP和"白色灌礼节"文化活动延长游客驻留时间至超半个月 [3] - 土地流转租金和工厂务工薪资使村民获得双重收入 同时通过技术培训掌握新技能 [3] 清洁能源产业 - 正斗光伏基地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养殖"复合模式 光伏面板发电同时板下牧草养殖构建"发电+集水+储水+灌溉+种植"立体生态系统 [3] - 光伏场区草原植被覆盖率显著优于未建设区域 [3] 有机农业扩张 - 有机认证企业从3家增至13家 认证产品从9个扩至27个 认证面积达3.3万亩 核定年产量超3200吨 [5] - 松茸出口额达2151万元人民币 冻干松茸和有机蓝莓受市场青睐 [5] 特色养殖模式创新 - 推行"藏猪+苹果"种养循环模式 构建"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松针堆肥"的"3+1"有机蓝莓生产体系实现产量翻番 [5] - "借猪还猪"模式免费提供猪苗并回收成品 已惠及160多户农户 每户年增收3600元 [5] 居民收入增长 - 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6% 增量相当于每个家庭每年多买两匹马或一头牦牛 [1] - 藏猪产业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证 成为高原特色高价值产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