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公司估值
icon
搜索文档
SpaceX计划内部股票出售,估值将达到约4000亿美元
快讯· 2025-07-15 19:34
SpaceX估值及股票出售计划 - SpaceX计划进行内部股票出售 估值将达到约4000亿美元 [1] - 此次内部股票出售定价为212美元/股 较2023年12月185美元/股的价格上涨14.6% [1] - 公司估值呈现快速攀升趋势 本次交易将推动其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私营企业之一 [1] 财务数据变动 - 每股价格在7个月内实现27美元的绝对涨幅 对应年化增长率约30% [1] - 4000亿美元估值较2023年12月约1800亿美元估值实现122%的大幅增长 [1]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搞抽象还是玩真的?特斯拉股价最坏会跌到哪?
老徐抓AI趋势· 2025-07-10 19:55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事件 - 马斯克与特朗普就"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产生分歧,并公开批评该法案 [3] - 马斯克在X上发起投票,65.4%参与者支持创建新政党"美国党" [3] - 马斯克宣布"美国党"将参加2024年总统选举而非原计划的2026/2028年 [5] - 《纽约时报》评论称在美国成立新政党难度超过把人送上火星 [7] 特斯拉基本面分析 - 特斯拉拥有全球领先的自动驾驶数据、数据中心、机器人及电池专利 [14] - 公司业务多元化涵盖电动车、光伏储能、太阳能及能源领域 [14] - 2024年特斯拉收入增速预计为1%,低于腾讯(8%)和阿里(6%) [16] - 当前市值约1万亿美元,假设腰斩至5000亿仍高于阿里(2563亿)和宁德时代(2056亿) [14][16] 极端情景估值测算 - 假设马斯克意外去世导致股价腰斩至5000亿美元,相当于腾讯当前市值(5861亿)水平 [14][15] - 5000亿估值对科技巨头具吸引力:苹果持有1330亿现金+年现金流1100亿,谷歌持有900亿现金+年现金流1200亿 [17] - 科技巨头收购可能溢价,因特斯拉含自动驾驶/机器人/AI等核心技术资产 [17][18] 投资策略建议 - 仓位管理是关键:10%仓位下极端风险仅5%,100%仓位则面临50%损失 [19] - 特斯拉底线估值随时间推移将逐步抬升 [19] - 投资需综合考量估值/周期/全球环境,而非单一事件 [22]
市场消息:SpaceX的估值在最新的股票出售中预计将达到约4000亿美元。
快讯· 2025-07-08 18:36
SpaceX估值 - SpaceX在最新股票出售中估值预计达到约4000亿美元 [1]
晨星:予中国春来(01969)5.27港元目标价 认为股价被低估
智通财经网· 2025-06-13 04:03
公司评级与估值 - 晨星给予中国春来5星量化评级 认为当前股价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 [1] - 当前股价较每股5 27港元定量公允价值估计值存在21%折让 [1] - 市场价格相对于股权账面价值偏低 促使晨星得出有利的价格/公允价值比率结论 [2]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 34亿人民币 现金流稳定且规模可观 [1] - 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六个月收入为8 91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9 4% [1] - 经调整纯利为4 03亿人民币 经调整纯利率达45 2% [1] - 公司16 9%的盈利收益率在全球同行中位居前10% [1] - 账面价值收益率达87 5% 在全球同行中处于前40%位置 [2] 运营数据 - 在校学生人数由2024年2月29日的104 053人增加6 5%至2025年2月28日的110 861人 [1] 发展潜力 - 高盈利能力支撑估值判断 高盈利公司通常更具韧性 [1] - 降本增效与创收双重驱动强化价值支撑 [1] - 盈利能力可能为股东创造更为强劲的未来现金流 [1]
空头吉姆·查诺斯(Jim Chanos):特斯拉所获得的估值并不局限于汽车业务。
快讯· 2025-06-11 17:13
特斯拉估值分析 - 空头吉姆·查诺斯认为特斯拉的估值不仅基于汽车业务 [1]
“木头姐”预计到2030年,SpaceX估值可达2.5万亿美元
快讯· 2025-06-11 13:30
SpaceX估值预测 - ARK方舟基金首席执行官预计到2030年SpaceX估值可达2 5万亿美元 较当前3500亿美元增长约7倍 [1] - 估值增长主要驱动因素为Starlink和Starshield业务 [1] - 从2024年12月融资轮开始计算 年复合回报率预计达38% [1] 马斯克旗下公司整体估值 - ARK预计到2029年特斯拉市值将达8万亿美元 [1] - 马斯克旗下公司(SpaceX+特斯拉)2030年总估值或超10万亿美元 [1] 行业比较 - SpaceX 2030年预期估值(2 5万亿美元)约为特斯拉同期预期估值(8万亿美元)的31% [1]
最新交易显示:小红书估值已达260亿美元
华尔街见闻· 2025-06-05 00:57
小红书估值飙升 - 小红书最新估值飙升至260亿美元,较此前报告的200亿美元增长30% [1] - 估值数据来源于金沙江创投GSR IV基金的投资组合报告,该基金持有小红书8.47%的股份 [1] - 截至3月底,GSR IV基金净资产价值约24.4亿美元,其中小红书持股价值22.2亿美元,占基金资产的91% [1] - 这一估值突破了小红书在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的历史峰值 [1] TikTok危机中的机遇 - 小红书因TikTok面临美国禁令威胁而成为焦点,被视为潜在替代品 [2] - 中国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和放松科技行业监管为小红书带来新的投资机遇 [2] - 小红书成立于2013年,主要通过广告和电商业务获得收入 [2] 投资者阵容与资本布局 - 小红书的投资者包括GGV纪源资本、真格基金、天图资本和金沙江创投等 [3] - 金沙江创投管理资产规模达37亿美元,曾投资滴滴出行和地平线机器人等企业 [3] - GSR IV基金的投资者包括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信托基金、卡内基梅隆大学等美国机构 [3] - 施罗德资本和StepStone Group管理的基金以及安大略省教师退休金计划的风险投资部门也是投资者 [3]
XAI 拟通过3亿美元股票出售寻求1130亿美元估值。
快讯· 2025-06-02 16:21
公司估值与融资 - XAI计划通过出售3亿美元股票寻求1130亿美元估值 [1]
卫龙“三闯”港交所:募资额缩水85%,高瓴、腾讯等机构“高位站岗”
格隆汇· 2025-06-02 01:52
上市进程与募资变化 - 卫龙近期更新招股书,计划最快年内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预计筹集资金不足1.5亿美元 [2] - 相比最初拟募资10亿美元,募资额下滑85% [3] - 2021年5月首次递交招股书未获聆讯,11月更新后通过聆讯但延后上市 [4] - 2022年6月第三次递表,募资额由10亿美元缩减至5亿美元,目标市值下调至47亿美元 [5] - 最新募资1.5亿美元相比半年前减少70%,目标市值下调至14亿美元附近 [5] 估值变化与机构投资 - 卫龙Pre-IPO轮融资投后估值为94亿美元,机构投资者以6.54亿美元认购13.51%股权 [5] - 若募资1.5亿美元,机构投资者浮亏约70% [5] - 估值从600亿人民币下滑至100亿人民币 [6] - 2021年静态市盈率超过80倍(百亿美元估值)或40倍(48亿美元估值) [7] 财务表现与行业对比 - 2019-2021年营收分别为33.9亿、41.2亿、48.0亿,年复合增长率19.1% [6]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58亿、8.19亿、8.27亿,年复合增长率12.1% [6] - 2021年收入增速16.5%,净利润增速不到1% [7] - 2022年上半年收入22.6亿,同比下滑1.8% [11] - 2021年市占率1.3%,本土公司中排名第6位 [9] - 可比公司桃李面包市值176亿(市盈率23倍),三只松鼠市值77亿(市盈率19倍) [10] 产品与市场挑战 - 2022年上半年调味面制品收入13.4亿,同比下滑4.3% [11] - 蔬菜制品收入增速从2021年42.5%降至2022年上半年3.1% [13] - 2022年4月产品涨价影响终端销售,普通包装大面筋由2.5元涨至3.5元 [12] - 面临撕掉"垃圾食品"标签的挑战,计划研发低油、低盐、低糖产品 [15][16]
伟仕佳杰(00856.HK):2025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显示伟仕佳杰有望达成指引目标
格隆汇· 2025-05-16 17:37
公司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总收入同比增长16-17% [1] - 2025年第一季度毛利润同比增长20-21% [1] - 2025年第一季度归属于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28-29% [1] - 2025年上半年收入预测为465亿港元,同比增长16.0% [1] - 2025年上半年毛利润预测为20.65亿港元,同比增长16.3% [1]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预测为6.27亿港元,同比增长30.3% [1] 公司战略与透明度 - 公司自愿更新季度财务数据以提高业务透明度 [1] - 公司拥有20多年的持续增长和强劲的现金流 [1] - 更详细和及时的信息发布将降低感知风险并提升估值 [1] 业务驱动因素 - 未来三年收入增速预计为15-20%,主要受高利润率业务带动 [1] - 毛利润超预期可能由于利润率较低的东南亚地区业务终止经营 [1] 市场预期与催化剂 - 2025年上半年财务业绩可能超出市场预期 [2] - 行业竞争可能超出预期 [2] - 新商业模式可能对客户消费电子业务产生扰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