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才融合

搜索文档
山东荣成市组建海洋产业人才联盟
人民日报· 2025-09-15 23:00
本报济南9月15日电 (记者王者)"活动为企业带来丰富的技术与人才资源,效率很高!""2025高校荣 成行"活动现场,山东海之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的感慨,道出山东荣成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活力。在 活动中,47所高校代表与87家重点企业面对面交流,8所高校"就业和人才引育合作基地"揭牌,达成40 余个合作意向。 荣成市组织93家海洋产业企业与38家高校院所成立海洋产业人才联盟,打造创新共享平台、建立人才帮 带机制、开展多元化引才育才,搭建起企业与人才沟通的桥梁,探索出一条契合当地特色的人才集聚、 产才融合新路径。联盟成立以来,已引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8人,推介科技成果60余项,32项落地转 化。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南充嘉陵:聚才引智筑平台,产才融合促发展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09:53
近日,四川省东西部协作工作现场培训班的学员走进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汽车汽配人才基地等 点位,考察嘉陵区在产业人才培育和东西部人才交流方面的创新实践;哈工大高性能绿色低碳建材研发 基地正式落户嘉陵,该基地将充分发挥高校的智力和科技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展关键技术攻 关与科技人才培养;南充市汽车汽配产业人才联盟供需对接活动在嘉陵成功举办,联盟成员企业与90余 家来自省内外的汽车零部件厂商代表,以及200余名产业人才参加活动……一系列聚焦人才主题的活动 在嘉陵密集举办,为嘉陵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活水。 嘉陵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相关同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履行好"设计师""施工员"和"服务员"的 职责,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创新的机制、更优质的服务,广泛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宜 居新嘉陵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文/图 杨峻乙) 南充市汽车汽配产业人才联盟供需对接活动在嘉陵举行 平台聚力,构建人才培育"新高地"。立足产业实际,嘉陵区委人才办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区内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探 索"订单式"人才培养路 ...
产才融合再升级 成都市新津区如何构筑高水平人才新高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5:35
产业规模与地位 - 成都拥有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 聚集绿色食品规上工业企业470家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595.2亿元 规模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 [3] - 新津作为成都市绿色食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主承载地 聚集希望/中粮/华润怡宝等企业100余家 2024年实现产值172亿元(规模全市第一) 预计今年突破200亿元 [3] - 活动现场企业达成采购签约总金额超2.5亿元 涉及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等环节 [4] 人才引育体系 - 成立成都市绿色食品产业链人才服务联盟 整合江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 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合加强产业人才招引和服务 [2][4] - 发布成都市绿色食品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和产业人才需求清单 建立动态更新的人才需求台账 [4][5] - 2023年以来新津区新培育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18人(同比增长64%) 举办招聘活动250余场 招引人才5700余名 培育技能人才8600余人 [5][6]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启动新津区绿色食品产业研究院 导入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力量 推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7][8] - 搭建校地协同创新平台 天府创智湾健康食品科技创新中心首批入驻中国农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南大学健康食品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4家高能级平台 [7] - 近三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6家(年均增幅33.3%) 省级企业创新平台从38家提升至73家(年均增幅27.3%) 市级孵化载体从1家增至6家 在孵企业团队超164个 [8] 人才政策支持 - "津英人才3.0"政策对引进顶尖科学家/产业领军人等高端人才的用人主体给予最高300万元/人引育补贴 青年精英人才最高支持12.3万元 技术技能人才最高支持12万元 [11] - 提供院士领衔产业创新平台每年最高200万元补贴 创新成果转化最高40万元助跑资金 双创大赛获奖项目最高60万元发展资金 [9] - 人才服务涵盖安居落户(6个月免费驿站+最高15万元房票)/政治荣誉("两代表一委员"推荐)/生活福利(20余项专属服务) 累计惠及人才5000余人次 服务2万余人次 [12]
省集成电路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落地无锡
新华日报· 2025-08-09 21:25
行业发展规划 - 2025太湖人才发展大会在无锡开幕 省集成电路特色产业人才集聚区揭牌 规划总面积150平方公里 未来以无锡高新区为主体打造产才深度融合发展示范高地 [1] - 无锡已形成涵盖芯片设计 晶圆制造 封装测试 装备材料及配套支撑等全产业链布局 其中无锡高新区集聚全市近80%的集成电路企业 [1] - 集聚区将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增效 人才队伍提质扩容 聚才平台能级跃升 产才融合双向赋能 人才生态涵养护航等五大重点任务推动发展 [1] 人才引进目标 - 未来3年集聚区计划年均引进青年大学生4000名以上 高技能人才500名以上 [1] - 目标汇聚集成电路产业人才8.5万名 产业规模达到2100亿元 [1] 活动概况 - 大会以"爱国奋斗智创未来"为主题 为期3天 将举办10场子活动 [1] - 参加活动的海内外校友企业项目共600个 人才基金规模累计百亿元 [1]
联合校企资源 打通人才堵点
人民日报· 2025-08-03 22:10
行业数字化转型 - 永康市拥有超过5万家五金制造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企业数字化升级需求不断增长 [1] - 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招聘难、适应期长成为瓶颈 [1] - 永康市与浙江工业大学联合创立现代五金产业人才学院,构建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近一年联合培育产业人才26人,支撑100多家五金企业定制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 [1] 产才融合成效 - 永康市累计培育五金产业人才1000余人、培训5000余人,为200余家规上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1.2亿元 [2] - 高校导师负责理论前沿和系统架构梳理,企业导师传授项目落地经验,形成产学研协同机制 [1] 企业案例 - 浙江新凯迪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智能工厂平台架构设计,开展订单管理可视化、报工管理实时化等模块改造升级 [1]
安徽马鞍山以人才之“风”鼓科创之“帆”
中国新闻网· 2025-07-21 06:22
科技创新成果 - 马鞍山经开区5家企业参与的9个项目获得2023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包括一等奖1项 二等奖4项 三等奖4项 [1] - 中钢矿院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全等级奖项 [1] - 园区两家企业核心产品入选安徽省首批重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名单 [1] 企业培育体系 - 经开区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2] - 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2家 孵化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 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2家 [2] - 建成96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其中国家级平台达13个 [2] 人才引进措施 - 园区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超过2000名 [2] - 通过产才融合创新大会 荐才专家机制 高校对接活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人才链 [2] - 实施一对一企业用工管家服务制度 依托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推进校政企合作 [2]
甘肃:20条措施破解民企人才瓶颈 激发创新活力
中国发展网· 2025-07-18 07:04
甘肃省民营企业人才发展政策 政策核心观点 - 甘肃省推出20条具体措施破解民营企业人才引留难题 从精准引才 系统育才 融合用才 倾情留才四大维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 - 政策通过"带编入企"模式 高校组团引才 真金白银补助等方式提升人才吸引力 [2] - 重点培养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 动态调整专业设置等方式精准输送实战型人才 [3] - 省级人才项目单列15%名额支持民企 鼓励共建创新平台 试行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机制加速产业升级 [4] - 开辟职称评价绿色通道 扩大"陇原人才服务卡"覆盖面 解决人才安居 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 [5] 创新引才机制 - 首创"带编入企"模式 允许高层次人才保留编制身份服务民企 [2] - 组织省外高校"组团式"引才 对战略科技人才 "卡脖子"技术人才等给予直接补助 [2] - 为高校毕业生提供3年生活补贴 显著提升民营企业就业吸引力 [2] 人才培养体系 - 通过省拔尖领军人才培养项目 陇原青年英才项目提供经费支持和津贴补助 [3] - 推动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平台 实习实践基地 动态调整高校专业匹配产业需求 [3] - 开设订单班 现代学徒制班等方式为民营企业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 [3] 产才融合支持 - 省级人才项目每年15%立项名额专项支持民营企业 [4] - 鼓励民企联合高校 科研院所共建企业创新联合体 产业研究院等平台 [4] - 支持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给予经费补贴 [4] - 试行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机制 加速技术落地和产业升级 [4] 人才服务优化 - 民营企业可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竞赛获奖者直通晋级 [5] - 扩大"陇原人才服务卡"福利 覆盖安居 子女教育等关键需求 [5] - 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 营造"近悦远来"的生态 [5] 政策实施意义 - 系统性破解"引不来 留不住 用不好"核心问题 直指西部省份人才竞争劣势 [6] - 政策力度大 靶向准 创新强 既是服务本省民企的及时雨 也是对国家人才战略的响应 [6]
引凤长栖朝阳城
辽宁日报· 2025-07-15 01:08
今日,一场以"智'汇'朝阳共促振兴"为主题的人才盛会在朝阳启幕,从去年首届"人才·科技·创业 周"吸引150余位专家赴会,到今年350位学者、官员、企业代表齐聚古城,陆续参与"1+10"系列活动, 吸智引才的磁场正在强劲释放。 城因才而兴,才因城而幸。继经济体量跃上1100亿元新台阶之后,今年一季度,朝阳地区生产总值 同比增长5.5%,连续6个季度赶超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一场以人才为笔的振兴长卷,在红山文化故 地徐徐铺展。 引才:不来怎知朝阳好 "我没去过朝阳,也不了解朝阳,怎么把我们的毕业生往你那里推荐啊?"回忆起前些年与某高校就 业招生处处长对话时的尴尬,朝阳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干部说,"正是这种'刺痛',让我们暗暗憋了一股 劲儿。" 朝阳就是朝阳,有自己的产业基础,有自己的城市特质,如何把人才引进来、留得住?这已不是哪 一个干部、哪一个部门的事,朝阳市委市政府直面"痛点",不断思考与实践,"1533"人才工作思路应运 而生: ——坚持党管人才1个原则,推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 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大格局; ——抓实"大学院所进园区进企业""千名专家进园 ...
苏州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7-09 23:39
苏州人才驱动创新生态 - 血霁生物创始人朱芳芳团队获数千万元融资 正推进血小板新药临床试验 有望突破传统献血限制 [1] - 赵昕团队在苏州创业4年从3人扩展到近60人 3款芯片成功流片量产 入选苏州青年科学家10人名单 [2] - 苏州连续16届国际精英创业周吸引4万多名高端人才 促成近1.4万个项目落户 人才总量达407万 高层次人才45万 [3] 产业政策与支持体系 - 苏州构建"1+8"人才友好型政策体系 覆盖顶尖到技能人才 今年推出"百万人才新增计划"和"百校千企联盟" [3] - 信达生物近3年110多名人才获约400万元补贴 补贴直达个人助力年轻科研人才扎根 [6] - 苏州超八成科创板及独角兽培育企业由市级以上领军人才创办 98%领军人才深耕战略性新兴产业 [6] 技术转化创新机制 - 李飞教授脑卒中治疗新药专利通过苏州生物医药分中心以5000万元成功转让 采用"先使用后付费"模式 [4] - 吕维洁团队钛合金技术通过"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商业推广"全链条模式转化 预计5年后年产值超2亿元 [4][5] - 苏州打造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布局33家概念验证中心 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 [5] 产业协同与创新成果 - 信达生物研发全球首款GCG/GLP-1双靶减重药获批上市 公司已拥有10余款上市创新药 [6] - 光互联芯片技术公司获6700万元天使轮投资 创始人谢崇进借助苏州产业基础解决AI计算互联瓶颈 [6] - 思必驰牵头组建"长三角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 半年攻克多项语音交互难题 成果已产品化 [7] 产业发展数据 - 苏州1-5月规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7.1%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2% [7] - 苏州汇聚超3000只基金 规模超万亿元 推出"科创指数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技术转化 [5]
AI需求同比增9.1% 有职位薪资近2.5万
南方都市报· 2025-07-08 23:11
大湾区招聘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大湾区招聘职位数占全国总招聘职位数12% [2] - 深圳招聘职位数在大湾区占比为35.2%,广州占比31.8% [2][3] - 东莞、佛山是区域内吸纳劳动力的重点城市 [3] 招聘增速亮眼产业 - 大湾区招聘增速亮眼的产业集中于现代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先进制造等行业 [3] - 各城市依托资源禀赋与战略定位,实现协同与差异并存的发展模式 [3] 深圳招聘需求 - 深圳养老/看护职位需求同比增长120.9%,物联网增长16.5%,人工智能增长9.1% [4] - 深圳街道长者服务中心和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覆盖率分别达到85%和80% [4] - 人工智能行业中,销售工程师(2.9%)、销售顾问(2.1%)、大客户代表(1.6%)等业务拓展岗占比较高 [4] - 硬件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机械工程师招聘占比均为1.6%,算法工程师招聘薪资高达24799元 [4] 人工智能产业 - 2024年广东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800亿元,人工智能核心企业1500家 [4][5] - 机器人算法招聘职位数增速为32.0%,机器人调试工程师增速为53.0% [5] 人才来源与行业匹配 - 深圳、广州的人才来源中,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占比分别为8.0%和7.8%,较大湾区整体高出近3个百分点 [5] - 深圳、广州的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丰富,互联网企业密度高,是大湾区数字经济人才的核心引力场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