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学研深度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沈氏科技与西安交大共建先进能源动力技术研究院 助力"双碳"目标突破
中国能源网· 2025-08-08 07:57
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 沈氏科技与西安交通大学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成立"沈氏科技-西安交大先进能源动力技术研究院" 旨在突破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的核心瓶颈 [1] - 合作响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 聚焦攻克能源动力领域"卡脖子"技术 推动学术成果向产业生产力转化 [4] 技术领域与合作方向 - 双方采用"1121"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重点布局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新型能源、工程换热三大技术领域 [5] - 西安交大在系统研发和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方面具备科研优势 沈氏科技在PCHE(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研制及市场化方面具有世界级水平 [4][5] 活动与参与方 - 研究院于2025年8月8日在杭州建德正式成立 活动主题为"西引力 杭向未来" 涵盖战略签约、揭牌仪式及学术产业交流环节 [3] - 出席嘉宾包括建德市政府官员、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领导及教授团队、沈氏科技管理层等 [3] 技术价值与行业影响 -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技术被视为下一代高效发电技术代表 对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碳排放具有重大意义 [4] - 技术合作成果预计将对国家能源战略和国力提升产生重大影响 并为全球能源技术创新提供中国方案 [5][6]
打造人才生态“磁场” 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齐鲁晚报网· 2025-08-04 12:4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颖颖 实习生 袁垚鑫 打造人才生态"磁场" 激活创新发展"动能" ——第三届青年科学创新发展大会侧记 7月30日上午,山东济南,报告厅内,掌声此起彼伏,山东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支持的青年科研人 员纷纷举手向董尔丹教授请教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职业成长等方面的问题,董尔丹教授耐心解答,给 予青年科研人员悉心指导和亲切鼓励。这是省科协加强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托举,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省科协将青年科技人才摆在战略位置倍加支持,着眼青年科技人才所需所盼,发挥科协组织人 才智力等优势资源,搭建融通合作、跨界交流的平台,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支持青年人才挑大 梁、当主角。 传承·以"老"带"新",授之以渔 青年科技人才处于创新创造力的高峰期,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苗子"更需要"好园 丁"。提携青年人才,帮助青年人才,众多院士专家身体力行,省科协在其中搭建平台,为青年科技人 才铺设成长"快车道"。 作为山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的平行论坛,省科协把青年科技人才作为主角,围绕青年科技人才设置各 具特色的活动,打造了第三届青年科学家创新发展大会。 "学习了他 ...
“中国智造”闪耀机器人世界杯
人民日报· 2025-08-01 19:03
中国机器人技术在国际赛事中的表现 - 中国高校代表队在2025年机器人世界杯人形机器人组别中取得历史性突破,清华大学火神队获得人形组成人组冠军和技术挑战赛第一名,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获得亚军,清华THMOS和浙江ZJUDancer队也分别在各自组别中斩获亚军 [2] - 本届赛事首次全面采用3对3"无保护"全自主竞技模式,机器人在比赛中不再配备跟随人员,所有动作均需自主完成,对硬件可靠性和算法提出更高要求 [1][2] - 赛事吸引了来自全球4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00名选手,涵盖多个比赛项目,现场观众超过15万人次 [1] 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技术实力 - 北京加速进化科技有限公司自研的机器人平台集成了高强度外壳、先进感知算法、强化学习框架等功能,其T1和K1机器人平台被中国农业大学山海队、德国Boosted HTWK队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队选用 [3] - 加速进化的机器人平台以稳定性和低硬件故障率获得国际队伍好评,德国队队长称赞"采用中国技术的机器人非常稳定、硬件故障极少" [3] - 加速进化由清华大学火神队前队员创办,公司技术正在反哺学术研究并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3] 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创新特点 - 中国方案在硬件平台和人工智能算法方面引领发展,展现出在自主机器人平台领域的雄厚实力 [2] - 中国团队在算法中加入更多传球挡拆配合,通过提升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稳定性获得比赛优势 [2] - 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历史性突破背后是技术的不断积累 [3] 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 中国机器人技术积极助力国际队伍升级,加速进化希望以开源平台与全球生态共同进步 [3] - 国际交流促进技术碰撞与融合,中国团队从其他国家参赛队伍中获得许多算法思路启发 [3] - 在政策加持下,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技术逐步向中学教育与开发者社区推广 [3]
丹阳丹北镇入选“2025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 “双轨并行”锻造镇域经济“硬核实力”
镇江日报· 2025-07-29 23:26
核心观点 - 丹北镇凭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驱动和项目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位列2025中国综合竞争力百强镇第83名 较去年提升7位 为镇江唯一上榜乡镇 [1][5] 产业集群优势 - 拥有276家规上工业企业 形成汽车零部件、五金工具、新型机械三大核心产业 优势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0% [2] - 五金工具产业为全球最大高速工具钢和麻花钻生产基地 麻花钻、金刚石锯片、合金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 2024年获评中国五金工具新质生产力示范基地 全年装备制造业销售110.5亿元 [2] - 汽车零部件产业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产品覆盖千余品类 车用智能照明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2024年实现销售237亿元 [2] 创新驱动举措 - 天工国际攻克钛合金、粉末冶金等卡脖子技术 7000吨快锻一体成型项目打破国际垄断 [3] - 沃得集团累计投入10亿元研发技改 产品辐射百余国家 外贸出口额逆势增长65.5% [3] - 汽车零部件产业主攻高附加值产品 与理想等整车企业联动生产 延续年销售额超20%增长 目标打造300亿级产业集群 [3]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23亿元 拥有有效发明专利97项 与浙江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合作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3] 项目建设进展 - 连续4年GDP增幅保持7% 蝉联丹阳高质量发展考核第一等次 [5] - 内生项目包括迅驰车业研发总部迁回丹北 丹阳帝宝增资2000万美元布局新能源车灯研发 [5] - 外引项目包括奥地利大赛璐汽车安全气囊项目落户 [5] - 2025年推进18个技改项目总投资34亿元 跟进8个在谈项目总投资72亿元 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汽配领域 [5]
重庆涪陵组建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 抱团研发攻克技术难关
人民日报· 2025-07-27 22:12
公司动态 - 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建成120头多孔高密度纺丝生产线,实现高强力耐高温聚氨酯弹性纤维产业化,新增销售收入逾2亿元 [1] - 重庆华峰化工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动28家单位,调配262名专家人才,打破企业壁垒 [1] - 公司副总经理赵风轩担任仿生催化剂和钌催化剂前体制备项目首席科技官,统筹调配多家成员单位专家人才,实现人才共享 [1] 行业创新 - 重庆市涪陵区先进材料产业2024年产值达1388亿元,占全市比重超1/4 [1] - 创新联合体采用"产业出题、人才揭题、各方答题"模式,确定21个技术项目攻坚团队 [2] - 联合体建立"成果转化共享池"和"知识产权联合体",实行阶梯式收益分配和风险共担机制 [2] 研发成果 - 联合体成立以来转化成果11项,新申请专利16项,7项重点科研项目获市级立项支持 [2] - 2024年上半年涪陵区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产值749.4亿元,同比增长6.8% [2] - 先进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2]
江苏南京:学院落在产业园 课堂搬进企业里
南京日报· 2025-07-22 01:55
南邮两学院"安家"南京经开区,打造校地合作新标杆 学院落在产业园 课堂搬进企业里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婷婷 11年来,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经开区不断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开发园区产业优势深度融合,成就"双高协同"发展典范。此次"学院落在产业园、课 堂搬进企业里"的产教融合新创举,不仅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更成为区域校地合作的创新标杆。 通讯员 石云霞 王子君 王刚 2014年,南邮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成为南京邮电大学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地合作的"破题之作";2024年, 双方深入商议共同建设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双向奔赴"再次升级;今年,校地合作续写"崭新一页"——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和 江苏省人工智能学院挂牌成立,以实体化的方式落地红枫科技园…… 南邮信产院 学科跟着产业走,入校即实践 两个月后,作为融合教学、科研、孵化功能的新型空间,红枫科技园B3栋将正式迎来第一批师生。 "学院入驻产业园为南邮师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最直观的转变就是创新生态的全面升级。师生们从校园走进产业创新前沿阵地,实现'实验 室与生产线零距离、科研攻关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
我省探索学行交替教育机制 大学4年实习不少于3次
新华日报· 2025-07-13 23:36
教育模式创新 -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苏州大学合作共建"学行交替"实验班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1] - "学行交替"模式借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Co-op"带薪实习机制 已在全球100多所高校实施 [1] - 设立本科生学行交替、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制学习三大方案 聚焦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五大长三角重点领域 [1] 实习机制特点 - 带薪实习要求本科生4年内完成不少于3次、累计12个月的企业实习 每次实习不少于4个月并计入学分 [2] - 实习岗位通过校方及国创中心严格筛选 专业性、含金量、保障性显著高于普通实习 [2] - 学生可体验不同类型企业和岗位 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 破解产学需求脱节问题 [2][3] 试点实施案例 - 苏州大学光电学院试点"三学期制" 学生4年内参与3-4次跨企业、跨岗位带薪顶岗实习 [3] -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实习生开发分样辅助设备 使效率提升2-3倍 并调整原技术方案适应实际需求 [4] - 首批留学生实习覆盖55家企业 国内95名、海外57名学生参与 设立全国首个带薪实习教育基金会 [5]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3年联合培养500名本科生 推动工科教育改革 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5] - 持续探索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制学习等模式 促进教育、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5]
各方搭桥助高校毕业生“奔县”
中国新闻网· 2025-07-12 07:48
昆山经济发展与人才引进 - 昆山连续20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80 17亿元 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12398 42亿元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377 87亿元 [1] - 昆山推出"百校千企"引才计划和"归雁计划"等品牌活动 已与全国120余所高校建立人才输送机制 [2] - 昆山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倍增行动 计划3年内引进超10万名应届毕业生 [2] 校企合作与人才对接 - 教育部"百县对百校促就业行动"昆山专场活动汇集110余家企业和113所高校 围绕人才培养 就业实习基地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洽谈对接 [2] - 昆山浦东软件园已对接昆山杜克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等高校 提供安居 创业 生活保障等人才优惠政策 并为创业团队提供低成本空间和投融资服务 [2] - 昆山设置特色专业创新园区对接区域 持续推动校企交流 促进产教融合 [2] 产业基础与人才需求 - 昆山产业基础雄厚 发展动能澎湃 对高素质人才和前沿科技成果有持续旺盛需求 [1] - 昆山为毕业生量身定制八项就业措施 提供人才公寓 美味食堂 健身房 足球场等完善设施 并设置培训体系助力成长 [1][2] - 昆山政府表示将围绕"人才成长全过程 项目发展全周期" 架设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桥梁 [3]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09 22:3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需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1] -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1] 高校人才培养 -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 - 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实践,锤炼学生使命担当 [2] - 加大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2] -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2] - 深化开放协同机制,推动师生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前沿合作,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2] 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 - 推动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协同突破,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解决国家、社会发展课题 [3] - 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实施长周期、稳定的支持策略,建设高水平基础学科平台 [3] - 以"人工智能+""数字+""绿色+"等交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学科深度融通,构建跨学科攻关联合体 [3] - 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3] 产学研深度融合 -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4] - 高校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4] - 建立学科—产业双向赋能机制,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 [4] - 完善"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定向孵化 [4] - 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精准对接 [4]
创新突破!湖南工业大学锂源再生团队研发电池新技术
搜狐财经· 2025-07-09 01:57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兴起,锂电尾矿年排放量已攀升至2000万吨以上 [1] - 锂电尾矿中平均含有锂2.3kg/吨、钴1.8kg/吨、镍3.5kg/吨,若能高效回收可满足全球15%的锂电原材料需求 [3] - 传统火法冶金工艺能耗高达3000kWh/吨,贵金属综合回收率仅60%以下,且排放大量有毒废气 [1] - 湿法萃取存在药剂污染突出、选择性不强问题,重金属废水处理成本占总投入40% [3] 技术突破核心 - 湖南工业大学团队研发的生物蛋白介导技术,通过热稳定蛋白实现锂(98%选择性)、钴、镍的梯次捕获与精准释放 [3] - 技术使尾矿贵金属总回收率提升至92%,吨处理成本降低58%,全程无有害废气排放,废水可回用 [3] - 生物蛋白形成纳米级吸附层,锂纯度达电池级标准(99.95%),钴/镍回收率较湿法工艺分别提升42%和37% [5] - 处理过程碳排放较火法工艺减少76%,蛋白经10次循环后吸附容量仍保持85%以上 [5][7] 产业化进展 - 技术已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被业内视为锂电产业循环发展的"重要支柱" [1] - 比亚迪、邦普循环等企业已就联合产业化达成初步共识 [5] - 团队构建"微生物筛选-蛋白改性-中试放大-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耦合膜分离技术降低药剂消耗 [7] - 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价该技术为全球锂电固废资源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5] 经济与环保效益 - 破解低品位尾矿(品位<0.5%)回收难题,传统工艺对此类尾矿束手无策 [3] - 实现环保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统一,避免贵金属氧化损耗 [5][7] - 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提供关键支撑,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困局转型 [5]